中低产田改造现状与对策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李明秋吕学朋(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通过对我国中低产田现状分析,论述了改造中低产田的必要性与现实性,阐述了中低产田改造的基车内容及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及目前利用形势十分严竣,土地与人口、环境及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在土地开发中只注重外延开发而忽视内涵开发,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忽视耕地质量的提高;在土地投入上重无机肥轻有机肥等。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以牺牲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代价,走的是掠夺开发、粗放经营、低效浪费和生态破坏的不可持续道路。
为此,在1999年5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次联席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强调,我国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两个转变,其中之一是由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
这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耕地和后备土地资源现状及我国目前的粮食形势,在农业综合开发上所做出的重大转变。
它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中低产田的现状分析中低产田的划分通常是以粮食产量水平为依据。
在我国1990年开展的全国范围内“四荒”、“四低”资源调查中,中低产田主要以3a 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将不同作物产量折算为本地代表作物的产量)为计算指标来划分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影响作物产量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较大区域差异,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如 B方山西省以亩产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l51~3(?Okg为中产田:而南方江苏省则以亩产在50Okg以下为低产田,501~600kg为中产田。
纳溪区中低产田土现状与改造利用对策【摘要】本文对纳溪区中低产田土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主要的改良措施。
一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蓄、引、提灌设施,增强抗旱能力;二是狠抓中低产田土工程改造,狠抓下湿田、冬水田、坡薄土的低改工程,增强生产后劲;三是改良土壤质地,培肥地力;四是抓好改后利用,实施“一改”带“五改”,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低产田土改造措施对策一、中低产田土现状1.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我区人多耕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全区现有耕地面积33.7万亩(统计习惯面积下同),人均耕地0.86万亩。
并且,中低产田土分布广、面积大,全区尚有中低产田土21.91万亩,占耕地面积65%。
其中中低产稻田 17.04 亩,占稻田面积的 64%;中低产旱地4.87 亩,占旱地 68.6 %。
2.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不足川府发(1995)17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九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五一化”任务的通知》,要求到“九五”期末全省人均占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5亩。
通过十多年的改造,经上级主管部门确认,我区截止二00九年全区共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8.5万亩,人均0.38亩,低于四川省人均0.48亩的水平。
要实现“四五一化”人均建成0.5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目标,我区二0一0年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土5.6万亩,任务十分艰巨。
3.中低产田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区中低产田土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到二00九年止,全区中低产田17.04万亩,占总面积的64%,低产原因主要是下湿冷烂、干旱缺水、毒质、沙瘦、粘瘦和酸化六种类型。
这些中低产田种植单一,常年只种一季水稻,水稻产量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低20~30%,比如护国镇高桥村由于下湿冷浸田水稻单产低,经开沟排湿改造下湿田,当年水稻亩产 500 公斤,比未改造前亩产350 公斤,亩增加150公斤。
中低产土4.87万亩,占土面积68.6%。
主要是坡薄土多,土层薄,漏水跑肥严重,抗旱减灾能力弱,产量不稳不高,小麦一般亩产 200公斤左右,比高产土产量一般低40~50%。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概览中低产土地指的是农田的单产较低的土地,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土地的产量和效益。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中低产土地改造的方案,包括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作物选择和合理施肥等内容。
土壤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改良土壤的质量对提高农田产量至关重要。
下面是提高中低产土地质量的几种方法:1.有机质添加: 添加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农民可以利用农村废弃物、畜禽粪便或者绿肥等资源,制作堆肥或者直接施用于土壤。
2.矿质肥料施用: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矿质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农民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肥量和配比。
3.调整土壤pH值: 当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时,会对植物的吸收养分能力产生影响。
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使用石灰或硫酸等物质进行调整。
4.改善土壤通气性: 在土壤蓄水良好的情况下,应通过翻耕或添加适量砂粒等方式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助于农作物根系生长。
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土地改造还需要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以保证土地的灌溉和排水。
1.修建水渠: 大面积的中低产土地可以适当修建水渠,利用山泉或者引水渠道进行灌溉。
在种植季节合理供水,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改善排水系统: 如果土地排水不良,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受水涝影响。
修建排水沟、排水管道或者设置地下渗水井等方式都可以改善土地排水系统。
作物选择选择适合中低产土地的农作物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几种适合中低产土地的作物:1.油料作物: 花生、油菜、葵花等油料作物耐旱、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相对较低。
2.豆类作物: 大豆、豌豆等豆类作物比较适合中低产土地,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地肥力。
3.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土壤要求较低,能够适应一定的气候和土壤环境。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中低产土地改造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几点施肥的建议:1.遵循“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测试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并遵循施肥的时机和施肥量。
中山市中低产田现状及改良利用措施摘要介绍了中山市中低产田的面积、类型与分布等现状特点,分析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良利用措施,以期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中低产田;现状;障碍因素;改良利用;广东中山耕地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1-2]。
例如,耕地质量的优与劣,耕地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水平,农作物的布局等。
在诸多制约因素中,以耕地质量最为关键。
根据中山市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中山市的农作物产量60%~80%来自地力,单产越高,地力产量占的比例越大。
因此,了解耕地资源质量及其分布状况,是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基础。
1 中低产田现状分析1.1 面积与比例由表1可以看出,在中山市菜地、旱地等各利用类型中低产田有20 064.87 hm2,其中中产田18 639.4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73%。
其中旱地面积比例占中、低产田面积最大,达到了92.90%。
进一步分析发现,旱地面积的68.33%都属于中低产田;占中、低产田面积比例第二大的是菜地,其占中山市菜地总面积的61.58%;占中低产田面积比例最小的是水浇地,占中山市水浇地总面积的39.78%。
1.2 中低产田类型与分布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和结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T309-1996),可以把中山市中低产田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瘠薄培肥型、灌溉改良型、渍潜稻田型和过砂过黏型(表2)。
灌溉改良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和缓坡地的淹育型水稻土上;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部分河流冲积土田和部分宽谷冲积土田以及山间谷地较高的地段或山地到平地的交接处,地形倾斜,呈梯级状分布;渍潜稻田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区段和山地丘陵的坑田区。
据统计,中山市中低产田类型中,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0.06%是过砂过黏型,面积为6 031.73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12.16%是灌溉改良型,面积为2 439.4 hm2;占17.28%的是瘠薄培肥型面积为3 466.87 hm2;渍潜稻田型占40.50%,面积为8 126.93 hm2。
新疆中低产田现状及对策建议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适合当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绿洲极为有限,作为一个宜农土地相对匮乏,大量耕地生产能力尚处于中低产状态的地区,高质量的耕地更是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源。
如何挖掘耕地土壤潜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因此,研究新疆的中低产田改造问题,对推动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新疆中低产田现状根据新疆第二次土地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新疆土地总面积1.67亿hm2,农用地约为0.63亿hm2,其中耕地面积(含兵团)仅为512.3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是全国垦殖率最低的省区。
由于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干旱、缺水、瘠薄、盐渍化等限制因素造成了耕地质量整体偏低。
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肥站成立工作组,依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和《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09—1996)两个行业标准,结合《新疆土壤》、《新疆土种志》等本地资料,将全疆范围内的耕地土壤划分为六个等级,对应全国耕地土壤等级的四、五、六、七、八、九级(其中四、五级为高产田;六、七级为中产田;八、九级为低产田)。
调查结果显示:高产田为116.49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7.99%;中产田为185.0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4.45%;低产田为114.71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7.56%;中低产田耕地总面积达到299.71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2.01%。
2新疆中低产田成因分析2.1自然条件因素新疆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
现有耕地中,大都是由原来的低覆盖度草地(荒漠草地)、沙地、盐碱地转化而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化、碱化、渍涝、板结、侵蚀、薄土地所占比例较重。
2.1.1农业用水相对匮乏新疆水资源的匮乏和时空分布不均衡、农田灌溉用水量居高不下,是出现大量中低产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低产田改造现状与对策建议摘要:我国土地资源及利用形势近几年来都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式,土地与人口、环境及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中央政府将“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本文对中低产田改造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改进技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总面积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低产田; 类型; 粮食生产能力; 中低产田改造; 投入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transforming low-yielding field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new and improved irrigation area, cropland of the low yield in transforming a total area of and other practical method, to our country reforming and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Key words: low yield cropland; typ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fields; input前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
李家洋院士提出,只要能够使中低产田单位产量提高一个小台阶,就是解决国家粮食问题前进的一大步。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中低产田改造属于农村准公共产品范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是目前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中低产田改良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任务,旨在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介绍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1.改良土壤质地针对中低产田的土壤质地问题,可以采取深耕、种植绿肥等措施。
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种植绿肥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种植豆科绿肥、施用有机肥等途径来实现。
豆科绿肥如豌豆、蚕豆等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施用有机肥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土壤酸碱度调整对于中低产田的土壤酸碱度问题,可以通过施肥和耕作来调整。
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碱性肥料,如石灰、草木灰等,碱性土壤可以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
同时,合理灌溉也能够改善土壤酸碱度,保持土壤良好的理化性质。
4.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中低产田改良的必要措施。
要重视排灌系统的改造和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排水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
5.消除土壤污染消除土壤污染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管,推广测土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污染。
同时,要严禁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随意倾倒,防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土壤。
6.生物防治中低产田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推广生物农药、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实现。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等优点,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且对环境友好。
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农田的抗病虫害能力。
7.合理施肥针对中低产田的不同特点,要进行合理施肥。
首先,要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养分平衡。
其次,要定量定位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造成损害。
此外,还可以采用配方施肥、叶面施肥等措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吸收效果。
8.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中低产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能力。
广德县中低产田现状分析与改良措施摘要介绍了广德县中低产田现状,针对干旱灌溉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渍潜排水型中低产田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以为提高当地中低产田生产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低产田;现状;改良措施;安徽广德近年来,广德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实施“沃土计划”,通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农田基础设施、耕地质量建设大有改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但因受地质、地貌影响,目前广德县农田还有相当部分耕地处在中低产水平,科学总结分析中低产田的成因并提出改良措施对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广德县中低产田现状据调查统计,广德县耕地总面积为7.5万hm2,其中一级地5 480 hm2,占耕总面积的7.3%;二级地33 900 hm2,占45.3%;三级地28 230 hm2,占37.6%;四级地5 830 hm2,占7.8%;五级地为1 560 hm2,占2.1%。
对各等级耕地进行地力评价及分布统计,一、二级地主要分布在邱村、新杭、桃州等中部平原地带,以水旱轮作制为主;三级地主要分布于柏垫、四合、新杭、邱村、桃州等边界地区;四级地集中分布于誓节、柏垫等乡镇,距村庄广较远的丘陵岗地上且坡度大于5°;五级地分布于柏垫、卢村等地的高磅上,多为望天田。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广德县中低产田面积为1.9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5.8%,在各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中部丘岗地区约有7 220 hm2,约占全县中低产田面积的40%,主要分布于誓节、桃州、新杭邱村等乡镇的丘岗区,多为干旱灌溉型,因耕种时间较短,熟化程度较低,土壤质地为自然肥力低的棕红壤、棕红土,常遭流水冲刷,表层肥土被带走,侧漂严重,但经调查,其潜在的增产增收空间较大。
这部分中低产田分别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障碍因素,阻碍着土壤生产力的提高,改良并合理利用这些中低田对广德县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慈利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对策朱长建谭敦虎(慈利县农业局慈利 427200)摘要:本文分析了慈利县中低产田产生的原因与现状,提出了改良中低产田的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良对策1 中低产田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改良的必要性慈利县现有耕地面积43450hm2,其中中低产田面积4275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8.4%。
中低产田面积大,障碍因子多,产生原因复杂,现状不容乐观。
这些中低产田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高、质地过砂过粘、土壤过酸过碱、金属砂毒污染、灌溉条件差、缺素等。
而且中低产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问题:产量低、成本高、效益低,对推广新品种等农业新技术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生态环境恶化加速。
因此,中低产田改良与利用,势在必行。
中低产田因改良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涉及农学、工程学、水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牵涉面广,操作复杂,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改良中低产田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促进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2 高中低产田的划分2.1 高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根据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对高中低产田划分标准为:高产田年单产>12000kg/ hm2,中产田年单产9000—12000kg/ hm2,低产田年单产<9000kg/ hm2。
2.2 高中低产田面积统计结果根据上述划分标准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慈利县高产田面积680 hm2,一级没有,全部为2级田,占耕地面积的1.6%;中产田面积14630 hm2,包括三、四级田土,占耕地面积的33.7%;低产田面积28140 hm2,包括五、六、七级田土,占耕地面积的64.7%。
3 中低产田类型按障碍因素划分,慈利县中低产田类型主要包括:干旱缺水型、障碍层次型、过粘过沙型、渍涝潜育型、其它类型等。
由于产量高低受土壤条件、气候因素和生产管理影响较大,各类型中既有中产田,也有低产田。
中低产田改良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我国中低产田的改良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次调研选取了长江流域的一个中低产田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产生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低产田的概念和特点中低产田是指由于地力退化、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导致产量低于一定标准的农田。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的1/4以上,因此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低产田的特点主要是产量低、劳动力密集、投入大,经济效益较差。
其土地肥力低下,对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依赖度高,同时土壤蓄水量不足,易遭旱涝灾害。
二、中低产田改良的措施针对中低产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包括土壤改良、种植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多方面。
1. 土壤改良由于中低产田的土地肥力低下,所以加强土壤改良非常重要。
该中低产田区纷纷采取了多种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施肥、翻耕、绿肥轮作、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等,以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要合理施用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采用植、施、管、治相结合的方法,既保证产量,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种植结构调整中低产田要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宜当地条件的农作物。
一方面,要重视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效、适宜当地气候生长的作物的种植面积;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中低产田区,应该尽量避免单一种植,推广种植多品种、多种经济作物,实现“多种经济作物、一块田地双栽或多栽”。
3. 科技兴农适用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增加生产效率和保护环境的现代化科技手段,是中低产田兴农的重要途径。
发展高效机械化、精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如卫星遥感、智能化灌溉、农机GPS定位等),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增加收益。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进一步提高中低产田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中低产田改造现状与对策建议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及利用形势近几年来都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式,土地与人口、环境及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中央政府将“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本文对中低产田改造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改进技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总面积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低产田; 类型; 粮食生产能力; 中低产田改造; 投入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transforming low-yielding field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new and improved irrigation area, cropland of the low yield in transforming a total area of and other practical method, to our country reforming and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ow yield cropland; typ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fields; input 前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
李家洋院士提出,只要能够使中低产田单位产量提高一个小台阶,就是解决国家
粮食问题前进的一大步。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中低产田改造属于农村准公共产品范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是目前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1、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没有明确统一中低产田土的概念,概括起来均是从土壤的阻碍因素和土地产出两方面对其进行界定。
从土壤障碍因素,中低产田是指土壤环境因素不良或土体内存在一种或几种阻碍因子,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发挥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一类土壤。
改造中低产田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措之一,也是实现保护耕地的一大举措。
目前我国己经形成较完备的中低产田技术改造体系,其中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为以下几方面:(1)工程技术方面: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坡改梯等工程技术。
(2)农艺技术方面:现阶段我国拥有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主要体现在施肥技术、覆盖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
2、我国中低产田改造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国家通过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各地通过逐步提高项目投入和建设标准,集中连片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取
得积极成果,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仍然较大,改造利用的难点仍然很多,依然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
虽然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政府也注意到农田水利投入不足、设施老化对农业稳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上工作议程,但与新时期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或相关政策缺乏实施基础等原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不足。
2.2权资利不明确,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和管理主体缺位
首先,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划分上,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一方面从财力方面看,粮食主产省多数是人均财力较少的省份,另一方面从事权方面看,中央要求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但粮食主产省和产粮大县自身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2.3中低产田改造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目前,我国改造中低产田是按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农民出工的“三结合”模式进行的。
这种“三结合”的模式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最终仍是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资金来源。
2.4农村劳动力大,外流,农民投工投劳今与中低产田改造难度大
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受益村内的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迁移,很多地方难以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中低产田项目建设,所以在部分项目区,农户“投工投劳”的方式已经演变为“以资代劳”,很多地方还反映农民筹资存在的困难。
3、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整体战略
3.1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在运用现代科技增加土地产出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等问题,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改观。
3.2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依据粮食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落实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责任,采取差别扶持政策,共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我国中、低产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成因复杂。
因此,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分期实施,以点代面,分类指导,搞好技术开发,注意远近结合,并与农业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域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密切结合的原则。
4、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具体举措
4.1制定统一规划,确定各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时间进度表
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中央必须统一订立中高低产田改造计划,各地府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制定科学详尽的中低产田改造进度表。
4.2健全中央与地方财事权相匹配体制,确保中低产田投入
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主体,为了使中低产田改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必须建立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统一的组织机构,统一制定本区域的中低产田改造规划,组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管理改造资金的使用,并统一协调各部门和各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
4.3采取有效措施,提商农民对农地投入的积极性
首先,制订全国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法,以强化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明晰农地使用权的产权界定。
其次,积极宣传,提高农户对现代农田经营和改造中低产田的认识。
最后,坚定执行粮价保护政策,稳定粮食价格。
让农户通过加大投入后能从粮食生产上获得切切实实的收益。
4.4增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
我国是一个干早缺水国家,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差,在许多地方粮食生产是典型靠天吃饭。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落后是制约我国粮食增产最重要因素,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成为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环节。
具体以从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二是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
三是引入市场化机制,广开融资渠道。
当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不代表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
政府在一定领域还必须发挥作用,如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场机制良好的运转。
5、结语
本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同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一方面,在理论分析层面,尚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济学框架,从各个角度对我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必要性进行阐述,因此制约了理论分析的深度。
另一方面,在进行实证分析时,由于数据收集的难度,缺乏对全国划片区讨论分析,因而论证显得不够严谨。
今后的研究中将对上述问题继续给与突破。
参考文献:
[1]蓝盛兴,王有星,努力改造中低产田是发展我国粮食的根本道路摘要[j], 1994--2009china acada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石玉林,康庆禹,赵存兴等,中国宜农荒地资源[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林鹏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2008
[4]夏建国,魏朝富等,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j],土壤肥料科学,2005
[5]李明秋,王宝山,中低产田改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刘艳霞,浅析驻马店市中低产田现状与开发治理措施[j],天中学刊,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