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 格式:pptx
- 大小:733.55 KB
- 文档页数:88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一、儿童发展的含义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3)笛卡尔2、环境决定论(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2)洛克的白板说(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①成熟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③社会性经验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
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
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
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学前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与均衡。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而学前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并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 学前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适宜的学习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可以逐渐发展出对事物的观察、辨别、分类、归纳和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积木玩具或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这些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在学龄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学前教育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幼儿的学习,同样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互动和合作,幼儿可以学习到如何分享、倾听、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这种早期的社交经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学前教育对幼儿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也扮演着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阶段,幼儿经历了许多情绪的变化和挑战。
通过学前教育,幼儿可以学会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利用情感教育的方法,通过对幼儿情绪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情绪,并有效地解决冲突。
4.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学前教育不仅关注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同时也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体育游戏、户外活动和健康饮食的引导,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与健康。
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协调性、灵活性和体能,而良好的饮食习惯则能够保证幼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健康成长。
5. 学前教育对幼儿品德与价值观的影响学前教育也是培养幼儿品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
通过教育活动和教师的引导,幼儿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考大题(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和发展)(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第四章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第六章幼儿园的游戏)(第七章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第九章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第十章中幼儿园的家长工作)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和发展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一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专门研究从出生到六岁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学前教育泛指初生至6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二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1世纪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三学前教育价值:基础性(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先导性公益性四学前教育的性质: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的整合五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总结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引进国外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规律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培养新生一代的基础教育做科学指导。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学的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中柏拉图——《理想国》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亚里士多德——《政治论》胎教第一个作出年龄分期的尝试昆体良——人的教育应该从摇篮开始二萌芽阶段(16世纪后)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包括有对学前教育的论述,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洛克——英国——《教育漫话》(第一部体/德/智育分为三部分)卢梭——法国——《爱弥儿》福禄贝尔——德国——《人的教育》这些著作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出热爱儿童,尊重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该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反对把儿童看成是天生有罪的人或是小大人,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个性的旧教育。
2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如果用适当的教育加以培养,就能使儿童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
3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夸美纽斯——《母育学校》——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老师,对一至六岁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并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早期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在学前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还能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学前教育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和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学前教育的环境中,儿童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教具和教材,通过操作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同时,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帮助儿童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学前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语言是儿童交流和表达的主要方式,学前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模仿、游戏和互动等方式,激发儿童的语言表达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此外,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活动,帮助儿童积累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交发展的促进学前教育是儿童与外部社会环境接触的重要途径,对儿童社交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的班级中,儿童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游戏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此外,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巧,通过日常生活和社区实践等活动,帮助儿童逐步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学前教育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促进情感是儿童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基础,学前教育对儿童情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赞扬和鼓励,帮助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时,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表达活动,帮助儿童学会正确地面对和处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密切相关。
学前教育通过提供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进入正规学校之前,通过专门创建的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旨在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促进儿童在身心、智力、道德、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儿童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如游戏、手工制作、音乐、运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儿童的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
同时,学前教育培养了儿童与其他孩子和教师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通过这些学习和活动,学前教育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
其次,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塑造作用。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设计和实施适合儿童的学习活动。
教师们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并按照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使得每个儿童都能够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关注,有利于他们全面、均衡地发展身心各个方面的潜能。
学前教育强调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发展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教育的塑造作用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健康和有序。
第三,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预防和矫正作用。
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提供教育服务,也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
教师们密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发现儿童可能存在的身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矫正措施。
学前教育倡导早识别、早干预,通过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儿童克服障碍、纠正错误行为,促进他们的良好发展。
学前教育的预防和矫正作用可以避免儿童遇到更严重的问题,保证他们的正常成长和健康发展。
最后,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早期教育的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指为儿童提供的在学龄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旨在对儿童进行全面、系统、有计划的培养和引导。
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并且为未来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认知发展学前教育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学前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
通过学前教育,儿童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游戏、故事、绘本等,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此外,学前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前教育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使他们在语言、数理逻辑、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二、社交能力培养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前阶段,儿童逐渐跨越家庭的局限,开始与更多的小伙伴接触和交往,学前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在这个环境下,儿童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意识。
同时,学前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如集体游戏、小组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情绪管理与自我认知学前教育对儿童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方面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学习,他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认识自己的行为。
学前教育通过为儿童提供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引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并掌握适当的情绪表达和应对方法。
同时,学前教育倡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别人,从而培养了儿童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
四、身体发展与养成健康习惯学前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和养成健康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指儿童在正式接受小学教育前所接受的教育,通常涵盖了3至6岁的年龄段。
这个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以下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会利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帮助儿童发展语言、数学、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力等认知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情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的环境通常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自信心和独立性。
教师会通过鼓励和认可儿童的努力和进步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此外,学前教育还会帮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情商和社交技能。
另外,学前教育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有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学习分享、合作和友谊等社交技能。
他们还会接触到不同背景和兴趣的人,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差异。
这些社交经验对于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和解决冲突都非常重要。
最后,学前教育还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积极影响。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通常会参与各种室内外活动,如游戏、体育运动和艺术手工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发展身体协调性、运动技能和大肌肉发展。
此外,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教会他们正确的饮食、卫生和安全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有助于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还为他们进入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时期是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早期的教育能够给予他们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并讨论如何优化学前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
一、认知发展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学习活动,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基本认知能力。
在学前教育的引导下,儿童能够学会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此外,学前教育还能够丰富儿童的学习对象,开拓他们的视野,促进早期语言、数学和科学等学科的学习。
二、社交能力学前教育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可以与其他孩子一起参与各种合作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在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中,儿童学会了分享、尊重和宽容,有助于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和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三、情感管理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情感管理和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前教育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和富有关爱的环境,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和健康的自尊心。
儿童在学前教育中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些能力对于儿童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心理特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身体发展学前教育通过体育、游戏和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儿童的身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体育锻炼,有助于他们发展灵活的身体和协调的运动能力。
此外,学前教育还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预防疾病,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资源,促进儿童的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我们应该重视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1、遗传决定论:(1)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精神分析代表任务弗洛伊德提出本能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基本作用的是性本能(3)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2、环境决定论:华生、洛克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社会环境、个体自身(这是一种交互作用: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的理论)3、儿童观:儿童观是点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
涉及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4、我国当前主流的儿童观(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儿童观)p85(论述题)(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
儿童的发展不是某一些因素促成的;是儿童的发展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动的发展,不是被动的。
(教育同儿童发展的关系:遗传和教育的作用)(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发展儿童的潜力(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儿童期的意义:关键期)(3)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主体,发展速度和水平、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统一划定(差异性)(4)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对物体的操作与人的交往中发展认知、情感和个性,不是坐着、通过听和看老师说和做而发展(阶段性)(5)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教育也是相互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发展,不是孤立的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6)每个儿童有权利受到尊重和爱护。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应受到保障,不可随意处置和轻视儿童,不应忽视儿童的人格和权利。
5、我国教育界主流的教育观(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1)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原则(2)全面发展原则(去对儿童进行身体、智力、道德、情感、美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应忽视一方面或者强调某一方的教育)(3)量力性教育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对儿童的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兼顾儿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不能忽视儿童的个性特点,机械划一)(4)主体性原则(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相结合)(这是因为儿童发展的因素是遗传(自身)和环境(老师)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践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其科学依据则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的规律。
其中,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是学前教育学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互动过程。
儿童在生理或心理发展上的进步,既是以往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为更进一步的学前教育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简言之,学前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了解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之后,才可能选择最适当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适当的教育又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一、儿童发展的含义(一)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
它既可以指人的发展,也可以说事物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乃至宇宙的发展。
发展就意味着变化,它有可能是进步、提高,也有可能是退步、后退。
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所谈到的发展则指人的个体发展,也就是每个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发展。
对每个人来说,个体发展的历程是终身的、漫长的。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个体的发展只不过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一朵稍纵即逝的浪花。
在人的一生中,发展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与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生理成熟等生理状态的变化。
同样也是心理各方面适应能力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其中,生理成熟也就是指儿童身体的正常的生长与发育,而生长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身高、体重等外部形态的增长,发育则是指儿童身体内在的各部分功能的成熟;心理发展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年龄越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也就越大。
因此,我们认为,发展就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二)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一、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教育和其它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3、正确理解儿童观、教育观。
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
第一节学前教育及其他要素与儿童发展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教育对像是学前儿童。
学前教育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
教育与儿童发展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本章中只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学前教育在儿童在儿童发展中作用和学前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1、儿童发展概念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身体的发展指儿童机体温表正常生长、发育;心理的发展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互影响愈大。
2、各因素对儿童发展中的影响儿童是怎样发展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物因素,遗传?还是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还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对黎童发展这些根本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论,有这种不同的理论。
(一)遗传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现像是由于染色体中基因的组成部分及其排组合特点所形成的,它是储藏、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这些成千上万的基因在人的遗传素质中丰收重要作用。
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体形、皮肤及五官的个人特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首先,遗传素质提供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儿童发展总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又是以遗传素质的特点及成熟程度为基础。
第二,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构成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的因素之一。
儿童的智力、才能、个性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二)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一切生物的自下而上和发展不能离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