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案例分析----磁器口
- 格式:docx
- 大小:19.68 KB
- 文档页数:3
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第一篇: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镇磁器口位于重庆市城西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原名龙隐镇,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改为磁器口。
而在抗战时期,更有“小重庆”之称。
磁器口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镇。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是其繁荣写照。
磁器口不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风格而广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闻名遐尔。
古镇昔有“三多”:庙宇多、名人足迹多、茶馆多。
在磁器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宫十八庙”之说,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等。
历史上有不少的名人来过磁器口古镇,相传朱元璋之孙允皇帝削发为僧来重庆、四川总督刘湘到磁器口办厂、国学大师吴宓在这里任教、更有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学家。
在古镇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
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
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就有100多个。
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
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的“三宝”。
2磁器口古镇旅游中凸显的问题 2.1古城镇规划开发规模较小古镇磁器口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镇建筑风格。
它被两条缓河切为金蓉正街、金碧街和金沙街,并呈“川”字形排列。
三条街道通过桥梁相连接,不通汽车。
一条石板路从江边蜿蜒逶迤,向上坡方向延伸,顺着石板路进入场中心就是千年古寺宝轮寺。
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街区形成若干曲径通幽和富于转折变化的小街巷。
街道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
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
旧山城特有的吊脚楼、石板街、梯坎路、临街旧式茶馆,而这些历史陈迹都完好地保存在磁器口大街上。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古镇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游人开放的就只有通向江边的一段短短的街道而已。
还有很大一部分街区和巷道以及掩映在其中的古建筑没有开发出来,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利于古城镇的保护。
文化产业案例分析----磁器口第一篇:文化产业案例分析----磁器口磁器口古镇园区(古民居产业园区)民间艺术创意产业街打造中国历史名街一、简介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
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
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镇的称谓。
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命名为中华美食街、新巴渝十二景、重庆市首批创意产业基地。
为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2009年,专门成立了磁器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
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发展目标是通过古镇打造,加强与红岩联线、歌乐山生态保护带的协作,将园区建成集红岩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沙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圈。
规划建设面积包括古镇核心区、控制区和协调区,歌乐山烈士陵园。
园区目前已开发古镇核心区,包括佛、道教文化、码头文化、茶馆书艺文化、饮食文化、抗战文化、民间手工艺文化、文博等二、发展环境1、交通环境2、商业环境3、人文环境三、沙磁文化磁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与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区、成都金牛(金牛坝)文化区、北碚文化区并列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史上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旗帜的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沙坪坝作为文化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光大。
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够带动重庆文化的发展,让重庆真正成为重庆文化区,甚至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
关键词:街巷;外部空间;场所;尺度及比例;磁器口改造在我国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城市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但有区别,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本文中街巷的概念: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的基本关系1、从空间形态看街巷与院的关系“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巷是借住宅而形成,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也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
巷与住宅存在着图底反转,通常将巷视作住宅间联系的通道,但借助图底反转,亦可把巷视作街坊的内院——邻里共同拥有的院子。
2 、街巷空间的尺度首先是功能,在古代城镇人行与车行界限模糊,街道气氛融洽;而今路面有了人行、车行、自行车道等划分,设障碍或绿化分隔,交往频率低,街巷空间功用限于街区内部使用,交通量小,尺度适应慢节奏的传统邻里生活。
其次是行为和情感的需要,不同的空间尺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迥异的影响。
这些感受将影响到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趋势。
此外,历史原因亦是重要因素,封建等级制度曾深深影响着城镇的道路尺度,“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都城大小不同其道路宽度不同三.以磁器口为例分析1、历史背景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嘉陵江畔的千年古镇。
昔日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瓷器口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基本现状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辖区1.8万人,面积1.5平方公里.东濒嘉陵江.南北为两条溪淘环绕,用地面积36ha。
瓷器口的交通系统分为车行和人行两部分,而以人行为主,车行系统主要是和城市相连的道路系统。
2村落布局它以两条主要街道― ― 磁正街和横街为骨架。
42条巷道垂直于磁正街和横街向马鞍山脊和潢沟边缘呈枝状发展,形成特征明显的树枝状平面格局.其中山脚用于旅游观光发展,山上为民居。
3村中古教育系统有一翰林院,为原清末孙氏一家在此办学授课,曾考中三个举人,另有二学生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故有“一门三学子,五裹两翰林”之说。
4.经济状况瓷器口属古镇,旅游业发达,手工制商品业为镇内的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街道两侧布满商店,其中商店主要分为四类:吃店、饰品卖店、休闲店以及画店。
吃的又主要分为茶楼、饭店及特色小吃,比较出名的是毛血旺、千张、麻花、鸡杂等。
饰品卖店营业以民俗风情小饰品为主。
画店则以国画描摹为主。
4.风气镇中居民以茶楼为主要的休闲场所,纸牌、麻将为辅助的休闲娱乐活动。
民风趋向于商业化,当地居民以手工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式,没有现代教育系统,几乎完全以旅游景区的形式存在。
5.历史概况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
自明、清时期以来磁器口古镇名扬巴蜀大地。
昔日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
那经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磁器口,以出产瓷器而得名。
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
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
现已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6.未来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将在磁器口重点开发突出重庆传统特色的餐饮业。
政府部门计划将在瓷器口开发温泉项目。
同时加大对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营造旺盛的人气,扩大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把旅游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旅游地形象塑造案例——重庆瓷器口古镇旅游地形象塑造的重要性重庆瓷器口古镇•资源分析•瓷器口古镇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因明清是盛产及运瓷器得名。
瓷器口是全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也是中国唯一地处大城市主城区的古镇,交通便利,与重庆各区均有公交可达。
瓷器口古镇瓷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经历了“白崖场——龙隐场——瓷器口——瓷器口古镇”4个阶段。
因其水陆交通的便利,是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的重要码头。
时至今日,瓷器口镇上的青石路老街、瓦舍祠堂、茶馆川剧、手工作坊、传统习俗风韵犹存,古老依旧。
青石路老街瓷器口旅游资源分类序号旅游资源分类特色旅游资源1水域分光类嘉陵江畔山水相映的自然风光2遗址遗迹类陶瓷院3建筑与设施类宝轮寺、青石板老街、钟家院、酒楼建筑、居民管、“小重庆”碑石4旅游商品类鸡杂锅、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陈麻花、牛皮糖5人文活动类“疯老头”韩子栋纪念室、江边游船历史文化• 1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历史记载出现于磁器口最早的文化之一。
磁器口有“九宫十八庙”之说,佛、道、儒三教并存,宝轮寺、凤凰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不一而足,现在保存较为完整是宝轮寺。
•2 巴渝文化。
磁器口素有“小重庆”之称,是巴渝文化的缩影,主要表现在川剧艺术,茶馆社交,民间艺术,巴渝民俗与饮食文化4个方面,诸多民风民俗以及饮食文化在磁器口得到保存,成为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沙磁文化。
瓷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的发源地,是重庆抗战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抗战时期,这里不仅是重庆文化的圣地,而且是全国文化精英集中最多、层次最高的地方。
•红岩文化。
红岩文化是以抗日救国为中心的沙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抗战文化到红岩文化,磁器口文化由突出爱国主义转向突出革命传统教育。
磁器口形象塑造方案•下面我们将从“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三个方面来进行磁器口的形象塑造。
•a)理念形象:根据对磁器口旅游资源特质分析、受众调查分析,磁器口的理念形象应着重从特质历史文化角度进行塑造。
磁器口古镇文化建设之路径作者:吴加祥来源:《重庆行政》2016年第03期城市因文化而名,因文化而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永续的记忆。
磁器口古镇就是一座让人永远记忆的城市。
近年来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古镇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使磁器口像磁石一样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游客蜂拥而至。
据初步统计,2015年,磁器口古镇年接待游客9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30亿元,已成为“重庆市名片”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因此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国最具价值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智慧旅游第一镇等荣誉称号。
一、磁器口古镇的历史沿革磁器口古镇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1500余年,原名白崖场。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地道逃出皇宫削发为僧,亡命天涯。
流落巴蜀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挂单”隐匿达四、五年之久。
因真龙天子曾隐于此,后来世人将宝轮寺易名龙隐寺,所在白崖场也改称龙隐镇。
因紧临嘉陵江,以漕运瓷器而闻名,因瓷与磁相同,故改称为磁器口。
码头建筑以川东民居风格为主,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建筑保存完好,形成磁器口主要建筑风格。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大量文化精英汇聚重庆,主要在沙坪坝和磁器口一带活动,诸如巴金、郭沫若、冰心、徐悲鸿、丰子恺等文化巨匠都曾经在磁器口驻留,创作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将磁器口的文化创作推向巅峰。
1998年,沙坪坝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全力打造磁器口古镇,打造之初就特别注重发掘磁器口文化内涵,要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消化吸收优秀民俗文化,不断引进其他各地特色文化,发展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的现代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沙磁文化”,要让磁器口成为重庆市的文化汇聚地,成为全市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磁器口古镇文化产业发展形态磁器口古镇文化产业形态多种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良好局面。
(一)非物质文化广泛扩张。
近年来磁器口古镇建设了字画一条街,汇聚书法家或爱好者30多位;筹建了中华老字号中心,已引进中华老字号20家。
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三位一体”整体保护模式的建构磁器口历史街区作为重庆山城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街巷格局与巴渝民俗是其魅力所在。
因此,基于对磁器口街区现状保护与其魅力延续的思考,在理论上构建了以街区的物质性文化、非物质性文化及周边环境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整体保护模式,以实现街区整体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磁器口;三位一体;整体保护;可持续发展1.磁器口历史街区概述磁器口历史街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因明清时期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得名。
街区形成于初唐时期,在历经发展、衰落、复兴三个阶段后[1],形成了如今的与山地浑然一体的整体格局,其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磁器口历史街区自身条件分析瓷器口街区作为老重庆历史记忆的见证,其自身随历史发展已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内涵。
如今,街区又正处于外部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保障下,其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将更具有可操作性。
(1)外部——国家、地方法律的保障基于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下,重庆市政府于2002年4月20日在《关于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公布了第一批包括磁器口在内的3个历史文化传统街区[2];2006年6月14日公布《重庆市磁器口古镇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磁器口的保护与管理[3]。
(2)内部——街区本身内涵的完整磁器口地处独具特色的西南山区,从其形成至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就其物质性文化而言,街区结合自然山地,形成了独具空间特色的山地建筑形态和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的树枝状街区整体格局(图1)。
就其非物质性文化而言,街区千年的历史演变造就了其丰富的沙磁、码头、等民间文化与独特的民间艺术,构成磁器口自身非物质文化的精髓。
3.磁器口历史街区现状保护分析近10年来,在一轮又一轮的街区保护规划与政策下,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得以完整保留,其内部历史建筑得以修缮,外部环境也得以改善,整个街区再次恢复活力,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
古镇旅游发展初探——以重庆磁器口为例作者:于晓燕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1期于晓燕随着旅游大众化的实现,古色古香的古镇旅游逐渐成为时尚,本文概括了当前古镇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以重庆磁器口为例,探讨了其发展原因,并对古镇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旅游目的地可分为自然型旅游目的地和人文型旅游目的地,自然型旅游目的地包括山岳、河流、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构成的目的地,人文型旅游目的地包括寺庙、古镇、城市等建筑和人类活动、节事等构成的旅游目的地。
其中,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增强,公众对历史遗迹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使得古城、古镇、古街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中以“古色古香” 、“原汁原味”为特色的古镇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时尚,有关古镇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入。
一、当前研究成果在我国,古镇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周庄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
在古镇旅游实践的影响下,众多学者开始介入古镇旅游研究,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目前整个旅游学专业概念、评定标准并不完善,再加上我国古镇旅游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对古镇的评定标准并不统一。
同济大学朱晓明认为古镇指建于民国以前,历史沿革保留完整,建筑风貌、建筑环境及村落选址没有经过大的变动,民风民俗独特且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古镇应该满足以下6个要求:(1)年代久远;(2)各方面成就很高;(3)与自然相融合;(4)村落规划完善;(5)有公共园林;(6)有书院和村塾。
这种标准过于局限且严格,能够满足的寥寥无几。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也对古镇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古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同时这个历史记忆在村庄中能够体现出来;二是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三是原来村庄的建筑体系基本保留,而不是残余;四是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从学术的角度对古镇进行了定义,认为古村落是指那些建筑历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村寨,村寨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寨里有家族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衰败的记载,有祖传的训诫族规,且这些村寨在选址方面遵循古代堪舆学理论,讲究“择吉而居”,建筑布局大多符合“天人合一”为思想,有天然河山作自然屏障,风景都比较好,古村落中建筑风格独特,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及审美价值。
浅论传统古镇的开发与保护——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江南旅游热的急剧升温,全国各地掀起了古镇旅游的热潮。
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就传统古镇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
文章通过对磁器口古镇旅游开发现状的实地调研,指出开发传统古镇在旅游开发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旅游承载量超载、过度商业化的发展倾向、古镇居民缺少文化保护意识等。
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建议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来实现古镇旅游开发的持续发展,具体包括政府实施积极干预,实现长远发展;部门合理布局,规范市场管理;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提高文化保护意识。
关键字:古镇旅游磁器口开发与保护商业化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istory town: A case study ofCiQiKou history town in ChongqingAbstract:Since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warming of tourism in south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a tourism boom town set off. This thesis takes Chongqing Ciqikou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 Starting with an overview and current status of ancient town by research, w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town, such as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saturation, over-the tendency of business, residents who are lack of awareness of cultural protec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thesis suggests carry out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way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ecific measures as follow: the government to actively intervene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sector rationally regulate the market management;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protection.Keywords: ancient town tourism; Ciqikou;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usiness一、引言(一)研究意义古镇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和建筑风貌的古场镇,它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1]。
人文经济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从经济角度分析磁器口文化一.前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气象万千。
在我国不断壮大的生产力推动下,地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呈现出雨后春笋般地变化态势,由个体走向群聚、由一元走向多元、由一枝独开走向百花齐放,事物的位面变化层出不穷,物质形态也是蓬勃繁杂,发展动向更是千变万化。
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整个社会及国家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生活、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亿万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活力。
然而,变化的世界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秩序在变化,规则在变化,物质在变化,人也在变化……繁杂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的表象,也就带来了越多的迷失。
只有在变化中看到本质,在混乱中找到规律,才能在物质之潮的风暴中找到风眼,不随风浮沉。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多元的交叉性学科,是以地理学作为依托,分析文化与经济的普遍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而文化与经济就是这个物质社会的风眼,任何物质形态的变化都是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衍生物,只有摸清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在变化中找到不变,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结合上学期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知识,今年7月初我们就重庆主城区的部分地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课程实习活动,对朝天门、解放碑、磁器口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其文化与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本文中,将对磁器口的经济与文化现象及规律作简要分析。
二.磁器口概况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咸平年间,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美誉为“小重庆”。
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任你品味,任你选购。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
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磁器口古镇建筑有私家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商业建筑等,现称的古镇主要是以主商业街为代表的商业建筑群。
1、商业建筑现我们通常说的、游览的磁器口古镇主要是一条商业街,这条商业街与“磁器口码头”相连。
清朝初年,瓷器口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那经历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的磁器口,被美誉为“小重庆”,可见当时瓷器口的商业是多么的繁盛。
作为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建筑当然也是颇具代表性的。
古镇中的商业建筑大都是在原来古建的基础上翻修的,有少数为后来新建的。
现商业建筑多两层,少三层和一层,其中三层建筑是在原来古镇中两层的基础上增建一层。
重庆有“山城”之称,故其建筑就依山势而建,2、私家建筑1)群落瓷器口古镇中的民宅除商业街中的半商半私的建筑外,其他多数是政府为兴办旅游业而重新修建的仿古建筑,少数为现代建筑。
主要的私家建筑分布在主商业街的后面,依山而建,傍水而行,呈点状聚集,形成了典型的山地住宅群落(如图2所示)。
居住地人口大多是老年人,静静的坐在街边,好像是在默默地守护着瓷器口古老的文明。
一条主石板路街道贯穿其中,错落有致,街道窄而长,适于步行,不能车行。
房屋间距小,一座挨一座,站在高处,俯视民宅区,小青瓦的屋面,层层叠叠,就象音乐中的跳动的音符,富有节奏地变化,又不失古镇古朴的风貌。
街道多阴晦处,长期得不到日照,潮湿着生苔藓,有发霉的味道,不太适合人的居住。
其建筑主要呈点状分布,每户独立相连,没有较明显的庭院结构,主要活动区域在住宅内或街道边。
建筑多东西向,不便于采光,因此多数房屋的开窗在向阳的屋山,保障空气流通及必要的光照。
2)庭院(钟家院)在主商业街中的私家住宅中,钟家院可谓是庭院建筑的典型,下面着重加以分析:钟家院距瓷器口牌坊不远,坐北朝南,于山水之间,可以说是风水佳地。
其建成时间约在1890年左右,已有120余年历史,整个院子占地2000平方米,花园就有500平方米,庭院原来为三进式,经历了清朝衰落、文化大革命的摧残,现存的仅是最靠前的主庭院,如今的现代人在参观后都习惯把它称为花园别墅!钟家院的主人为磁器口土生土长的钟云亭。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定位3.1磁器口xx旅游情况调查分析3.1.1磁器口游客行为分析36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嘉陵江畔,依山傍水,历史悠久,名人足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199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的历史传统街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上,重庆磁器口古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创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同时,磁器口古镇也成为2010年重庆乃至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历史文化街区。
吸引了大批国内国外游客到此旅游观光,调查发现,这些游客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大多数游客到此旅游时为了品味古镇风味,追求独特的旅游方式游客平时工作或是学习压力过大,想到此处体会古镇的安静,因此,客栈将作为他们的栖息地之一,这是必然的该镇游客有喜爱美食,热爱历史文化的特点,客栈内的美食对他们是一个吸引点此镇游客多是成群结队,而不是单人旅游,客栈可借机推出“客栈团购”这种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游客对古镇客栈所知甚少,客栈知名度不高。
3.1.2目前业态分布及游客容量分析业态分布作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磁器口保持着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将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重庆现代化的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
古镇各种业态玲琅满目,既有经典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现在风格的休闲娱乐设施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古镇现在开发出来的景点有钟家大院、翰林院、宝善宫、深水井、纤夫文化展示馆、宝轮寺、文昌宫古宅门、抗战教育博物馆,不久新开发出的聚森茂新街等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经典文化景观。
美食:除开这些独特的经典,沿途充满巴渝特色的美食,在游客漫步古镇的时候,能给游客一种独特的享受。
主要包括古镇三绝-----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除此之外,特色麻花和其他特色餐饮也是享誉全国。
购物:古镇街道上鳞次栉比的充满特色的店铺,充分吸引游客的眼光。
文化休闲:茶馆是重庆过去的一个标志,磁器口的茶馆在重庆颇有名气,这里除了能品上好的茶香外,还能聆听传统音乐与戏曲,一片丝竹之声,令人流连忘返。
磁器口古镇园区(古民居产业园区)
民间艺术创意产业街打造中国历史名街
一、简介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
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
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镇的称谓。
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命名为中华美食街、新巴渝十二景、重庆市首批创意产业基地。
为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2009年,专门成立了磁器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
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发展目标是通过古镇打造,加强与红岩联线、歌乐山生态保护带的协作,将园区建成集红岩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沙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圈。
规划建设面积包括古镇核心区、控制区和协调区,歌乐山烈士陵园。
园区目前已开发古镇核心区,包括佛、道教文化、码头文化、茶馆书艺文化、饮食文化、抗战文化、民间手工艺文化、文博等
二、发展环境
1、交通环境
2、商业环境
3、人文环境
三、沙磁文化
磁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与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区、成都金牛(金牛坝)文化区、北碚文化区并列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史上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旗帜的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沙坪坝作为文化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光大。
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够带动重庆文化的发展,让重庆真正成为重庆文化区,甚至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四、著名景点
翰林院:磁器口翰林院原为鲤鱼石学舍,是当时读书人向往之地。
房屋现还保存在中院,内庭有一座小拜月台,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祀的地方。
巴渝民居馆:馆内浓缩着磁器口古镇建筑的精髓,通过木、石、砖的建构,形成围合的空间与恬静的院落。
史料记载,钟家大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婷所建,距今有120年历史;该大院还具备中国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四合院的特色。
宝轮寺:又名龙隐寺,据说明朝建文帝曾在此隐居,现存寺内“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
宝轮寺整座大殿构造雄浑,据称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建筑艺术的一块瑰宝。
文昌宫:文昌宫是九宫十八庙的圣地。
有这样一个说法:磁器口香火最旺的寺庙是宝轮寺,最热闹的道观就是文昌宫。
五、古镇特色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
古镇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
古镇三宝
毛血旺、烩千张皮、椒盐花生号称古镇三宝或称三绝。
古镇三多
古镇磁器口,从老人们的叙谈中得知,古镇昔有“三多”:庙宇多、名人足迹多、茶馆多。
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古镇“中心化”问题
2、社区居民过度商业化
3、社区主动参与意识薄弱
七、探索解决问题打造中国历史名街
(一)、探索解决旅游承载力不足问题,为古镇发展“筑巢”
1是打造古镇客厅。
2是修缮街区院落
3是完善公共设施。
(二)、探索解决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为古镇发展“引凤”
1是拓展开发思路。
2是提升商业价值。
(三)、探索解决旅游项目单一与文化缺失问题,为古镇发展“铸魂”
1是举办民俗节庆。
2是开展重大庆典。
3是创办文化刊物。
4是挖掘保护非遗资产。
(四)、探索解决旅游管理粗放问题,为古镇发展“蓄力”
1是实施精细服务。
2是加强经营引导。
3是强化安全监管。
4是维护品牌风貌。
八,未来发展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