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诊断详述
- 格式:docx
- 大小:17.21 KB
- 文档页数:3
乳腺囊性增生的诊断解析
习题:女性,28岁,周期性乳房胀痛,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
双乳可扪题弥漫性结节,最可能的诊断为
A.乳腺纤维腺瘤
B.乳管内乳头状瘤
C.乳腺癌
D.乳房肉瘤
E.乳腺囊性增生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乳腺囊性增生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
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
体检发现一侧或两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
相关内容
乳腺囊性增生病
(一)病因
本病系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一是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允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二是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二)临床表现
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
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
体检发现一侧或两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
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三)治疗
1.定期行乳房检查,月经结束后一周左右为检查时间。
2.症状xx可行对症治疗
3.中医治疗
4.如不能除外乳癌,可行活检。
乳腺超声--一些常见形象征象的解释
乳腺超声是一种常用的检查乳腺疾病的方法。
下面解释了一些
常见的乳腺超声形象征象:
1. 囊性乳腺病变:乳腺超声可以显示乳腺内的囊性结构,这些
结构形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缘,光滑的内腔,并且
内部没有固态成分。
2. 结节性乳腺疾病:乳腺超声可以发现乳房内的结节,这些结
节常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边界清晰,大小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超声无法确定结节的恶性或良性性质,进一步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3. 乳腺增生:在乳腺超声中,乳腺增生通常表现为乳腺密度增加,回声增强,结构紊乱,血流信号增强等。
乳腺增生可能是正常
的生理变化,也可能是某些乳腺疾病的表现,因此进一步的评估是
必要的。
4. 乳腺癌:乳腺超声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在超声中常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的回声异常,边界不
清,内部有不规则回声。
然而,超声不能单凭形象征象确定是否为癌症,进一步的检查通常是必要的。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些常见形象征象的解释,具体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乳腺超声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解读和评估。
16
2019.01 No.2
乳腺囊肿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之一,可以分为单纯囊肿(又称为乳腺囊性增生)及积乳囊肿。
临床上以圆形或卵圆形乳房肿块为主要症状,囊肿可单发,亦可多发。
由于高频超声不受乳腺致密度的影响,安全、无创、无放射性,乳腺组织的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细微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周围及内部有无血流信号。
尤其是对囊性和实质性的区别有较大价值,是诊断乳腺囊肿的首选方法,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及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
单纯囊肿
单纯囊肿常可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并伴有经前乳房胀痛。
主要发生于中年妇女,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可刺激乳腺上文/ 张心怡(江苏省中医院超声医学科)
图1
图2
图3
图4图5 图6
细点状回声
右乳内上方一无声区,大小约
3.6cmX 2.6cm
无声区宽约0.22cm
左乳外侧,大小约1.1cmX0.5cm的无声区
后方回声增强
右乳外上侧,大小约1.0cmX0.7cm的无声区。
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是由于乳腺局部肿物、结节的形成和囊性增生引起的。
这种病常常给人带来不适和痛苦,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乳腺囊性增生症的成因不是很明确,但据科学研究发现,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发生风险,如荷尔蒙变化、年龄、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乳房肿胀、疼痛、红肿,囊性增生病灶触感柔软、无痛而明显,腺体组织压痛明显。
诊断乳腺囊性增生症,要通过医生的诊断和化验确定,以排除其他乳腺疾病和乳腺癌的可能性。
医生通常会进行体检,乳腺超声、乳腺X线等检查,并可能抽取胸腺穿刺进行组织检查。
只有确定了这种疾病的确诊方可接着治疗。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一般采用多种方式,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复杂、高风险和长期不愈合的病例;药物治疗通常包括口服避孕药或促进荷尔蒙分泌的药物;非手术治疗则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理疗、放射线治疗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为预防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发生,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少饮酒、不吸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摆脱压力等。
此外,定期进行医学体检和自我观察,及时处理发现的肿块、结节和疼痛等症状。
乳房肿瘤的鉴别与早期诊断乳房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的鉴别和早期诊断对于乳房肿瘤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乳房肿瘤的鉴别与早期诊断相关的内容。
一、乳房肿瘤鉴别诊断1. 乳腺增生与乳房癌: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而乳房癌则容易被误认为是增生。
不过,两者在很多方面仍有区别。
首先,在触摸上,增生结节通常质地较硬且呈均匀突起,而癌症结节则一般质地较硬或稍软且表面凹凸不平;其次,在形态学上,增生结节边界清晰,而癌症结节往往边界模糊或伴有皮肤凹陷;此外,从年龄来看,增生主要发生在青年女性身上,而癌症则更常见于中老年女性。
因此,通过触摸和形态学上的特征以及患者的年龄可以帮助我们对乳房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2. 乳腺囊性病变与乳房癌:乳腺囊性病变也是一种常见的乳房异常情况,尤其在青年女性中较为多见。
与乳房癌相比,乳腺囊性病变通常质地柔软、有弹性,并且触感较为均匀。
此外,在影像学检查中,囊性结构的特点也能帮助我们与恶性肿瘤区分开来。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囊性病变都是良性的,因此对于异常的体征或持续存在的不适感,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潜在问题。
3. 乳腺纤维腺瘤与乳房癌:纤维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体检和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与癌症相比,纤维腺瘤质地较硬、表面平滑,并且通常在活体检查中明确边界。
此外,它们往往在不同周期的月经期之间大小不变。
对于妊娠妇女或绝经后的患者,一旦发现新的乳房肿块,应引起重视,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
二、乳房肿瘤早期诊断1. 自我触摸:自我触摸是最简单、易行且无副作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乳房状况并及时察觉任何异常。
定期自我触摸可使女性更容易发现任何结节或异常感觉。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特别是硬块、皮肤凹陷或溢液等症状,请务必尽快就医。
2. 乳腺超声:超声检查是鉴别和确诊乳房肿瘤非常有用的工具。
与乳房X线检查相比,超声能够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并能区分囊性病变和实质性肿块。
乳腺囊性增生病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一)概述乳腺囊性增生症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
是女性多发病之一,常见于25~40岁。
基本病理改变是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也可为腺管内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或腺管周围囊肿形成。
(二)临床特点1.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是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突出表现。
胀痛的特点是程度不一,具有周期性,即月经前期症状加重,月经过后缓解。
肿块常为多发性,呈结节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楚,但相互无粘连,可被推动。
肿块在月经过后有所缩小,且腋下淋巴结无肿大。
胀痛和肿块可限于一侧,也可见于双侧,可为局限性也可为整个乳房。
2.另一特点是病程长,发展慢,有时伴有乳头溢液,多为黄绿色、无色浆液或棕色血性。
本病有时与乳癌混淆,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者有发生恶变可能(约2%~3%)。
(三)处理1.教病人学会自查,在每次月经刚结束时进行;2.对怀疑有乳癌者,嘱病人每隔2~3个月到医院复查,必要时行组织活检或穿刺细胞学检查;3.耐心解释,密切随访,解除病人顾虑,不致漏诊乳癌;4.主要治疗方法有内分泌治疗、碘化钾、中药及对症处理。
四、乳房纤维腺瘤(一)临床特点与雌激素作用活跃有密切关系,好发年龄在性功能旺盛时间(18~25岁)。
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同时或不同时),无明显自觉症状,包块增大慢、质坚韧、边界清楚、易推动、表面光滑,月经周期对肿块大小无影响。
(二)处理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
五、乳癌(一)临床表现1.最多见于乳房外上象限(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16%~20%)、内上象限(13%~16%)。
2.早期表现:静悄悄无症状的单发肿块,质硬、不光滑、与周围界限不清楚、活动度小,腋窝无或有散在的小的淋巴结。
3.进展期:乳房外形改变,皮肤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或偏向癌肿方向,进一步加重则会出现局部“桔皮样”变,癌肿凸出。
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可活动,甚至数目增多、粘连成团,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了解双侧乳腺囊性乳腺病
导语:有些女性朋友就会得一些妇科病,而有时候自己的乳房则是病症的多发点,有些女性朋友就会发现自己患上了双侧乳腺囊性乳腺病,而很多女性朋友
有些女性朋友就会得一些妇科病,而有时候自己的乳房则是病症的多发点,有些女性朋友就会发现自己患上了双侧乳腺囊性乳腺病,而很多女性朋友都不太了解这种病症,而且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预防,那么接下来就请权威专家为大家仔细的了解双侧乳腺囊性乳腺病吧。
乳腺囊性乳腺病是以乳腺小叶、乳腺导管等扩张并伴有乳腺结构不良病变的疾病。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多与卵巢内分泌的刺激有关系的。
乳腺增生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的75%以上,是最常见的一类乳腺疾病,发生于青春期开始以后的任何年龄的妇女。
早发现早治疗,以防最后发生恶变,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
针对乳腺疾病,应该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积极治疗乳腺增生对预防乳腺疾病恶变是非常重要的。
2.选择药物要谨慎,应该选择市场口碑好,安全有效,有实例证明,专家推荐的药物。
“乳康宁乳腺产品”--呵护女人,从胸部做起。
3.现代女性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提倡晚婚晚育,但也不宜太迟,女性结婚最好在28 岁以前。
要提倡母乳喂养、合理膳食和加强体育锻炼等科学生活方式,心胸要开阔,避免抑郁、发怒,维护好身心健康。
这些都是预防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双侧乳腺囊性乳腺病的相关文章了,希望大家在看了以上文章之后都能对双侧乳腺囊性乳腺病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这样也能很好的预防这种疾病了。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乳腺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一、乳腺炎性疾病(一)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分泌期乳腺,特别是初产妇产后3~5周内。
病原菌常为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
感染途径主要是病原菌从乳头皲裂处逆导管侵入。
急性乳腺炎病理改变从单纯炎症开始,到严重乳腺蜂窝组织炎,最后可形成乳腺脓肿。
临床表现为发病前有乳头皲裂现象,或有乳汁郁积,继而出现乳腺病变局部红、肿、热、痛与硬节。
全身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差、头痛发热,甚至寒战高热。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影像学表现】X线:X线表现为乳腺内界限模糊片状致密影,皮肤增厚,皮下脂肪显示较乱,有过多淋巴管与血管阴影,并出现条索状结缔组织模糊影。
有时可伴有泥沙样钙化灶。
USG:乳腺失去正常结构声像图,炎症局部呈不均质点状或块状混合回声,其周围增厚,边缘不清。
皮肤也增厚。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根据产妇哺乳病史及局部、全身典型炎症表现,一般临床即可作出诊断。
影像学检查目在于了解有无脓肿并发与观察病变吸收情况。
乳腺炎易与炎性乳癌混淆,后者多在哺乳期外发生,边界不规则,第1 页常有浸润。
急性乳腺炎影像诊断首选超声。
B超不仅能准确判断病变部位、范围,而且操作非常便利,病情需要时可在床边检查。
(二)乳腺脓肿(abscess of breast)多数乳腺脓肿是继发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所致,少数乳腺脓肿源于囊肿感染。
脓肿可位于乳腺不同部位,常单发,也可多发。
脓肿局部波动感明显。
脓肿可向外破溃,亦可穿入乳管,自乳头排除脓液。
有时脓肿可破入乳腺与胸大肌之间疏松组织中,形成乳腺后脓肿。
【影像学表现】X线:X线表现为轮廓清晰锐利、密度增高类圆形或不规则阴影,中心部分无结构,周围水肿区密度淡。
在浅表形成脓肿时,临近皮肤增厚。
USG:乳腺内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低声或无回声区,壁较厚,且不整齐。
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根据急性乳腺炎现史与典型局部体征,结合影像学发现脓肿存在,即可确定诊断。
整理]乳腺诊疗规范乳腺疾病诊疗规范治疗目录第一节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第二节乳腺囊性增生病第三节乳腺纤维腺瘤第四节乳腺导管内状瘤第五节乳腺癌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病史】1.多见于初产妇的哺乳期;2.乳腺红、肿,病变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伴明显触痛;3.严重者可有发热、头痛甚至畏寒、寒颤。
体格检查】1.病灶表浅者,在乳腺病变处有浸润性肿块,有红肿热痛;2.脓肿形成后局部可有波动感;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并伴触痛。
辅助检查】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2.B超检查:脓肿形成后,可见液平段;3.穿刺乳腺脓肿可抽出脓液,细菌学搜检有阳性结果。
诊断】1.产后数周内的哺乳期妇女出现乳房的肿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2.体格检查患侧乳房呈现红、肿,病变局部皮温升高,伴有明显触痛,部分病人可查出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并伴有触痛。
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鉴别诊断】1.炎性乳腺癌;2.慢性乳腺炎及脓肿形成。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使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抗生素;2)局部热敷或物理医治促进炎症病变的吸收消散;3)保持患乳乳汁引流,严重病例则停止哺乳。
2.手术医治:1)手术适应证:对乳腺脓肿已形成者,应尽早切开引流;2)手术方式:1)范围脓肿可沿皮肤与交界线作环状切开:2)较深的脓肿,以为中央作放射状暗语;必要时可做两个暗语尴尬难口引流以保证引畅通流畅畅;3)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
疗效标准】1.治愈:非手术医治症状、体征消失,或手术医治暗语愈合;2.好转:症状减轻、或引流脓液减少;3.末愈:末医治者。
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乳腺囊性增抱病病史】1.多为育龄期妇女发病;2.乳房胀痛,痛苦悲伤可放射至肩背部;3.疼痛与月经有关,经前明显,经后减轻,多数具有明显周期性;4.肿块可为双侧性也可为单侧性,可多发也可单发;5.偶有浆液性溢液。
什么是乳腺增生病诊断乳腺增生是怎么回事:乳腺组织是性激素的靶器官,所以有卵巢功能的妇女,乳腺在内分泌激素影响下,乳腺组织都有周期性增生复原的组织改变。
在增生期,有些人可能自觉乳房痛,或触到乳腺有些增厚,特别是经前更为明显,经期过后,上述症状就能自行消退,这些是生理性改变,不算是病,也不需治疗,不要轻易给经前乳房出现胀痛者都戴上“乳腺增生病”的帽子。
“乳腺增生”必须区分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
如果每次月经乳腺出现肿块,并有持续长短不一的疼痛,有的连续数月,也可长达数年。
它在组织学上的改变包括腺泡、腺管或腺小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这样的“乳腺增生”通常又叫“乳腺小叶增生”,生理性乳腺增生大多可自愈,有的在妊娠,哺乳后症状完全消失,有的在绝经后1-2年后自愈。
病理性的乳腺增生病也称乳腺囊性增生病,在组织学上有小乳管高度扩张而形成囊肿,乳管上皮细胞增生,多数中、小乳管可发生乳头状瘤,由于本病不但上皮增生、尚有囊肿形成,所以被称为“囊性乳腺增生病”,属癌前病变,该病可发生癌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对于“乳腺增生”必须区别对待,不能笼统处理。
乳腺增生和它的临床表现: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以乳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和接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的总称。
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国内3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为38、6%-49、3%,40-49岁为发病高峰,其癌变率大约为20%左右,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1)乳房疼痛:一般或两侧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不适,疼痛严重不可触摸、行走,疼痛以乳房肿快为主,可向腋窝、胸胁、肩背、上肢放射,也有的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瘙痒,疼痛随着情绪与月经周期变化而波动,常于月经前或生气时,郁闷时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2)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房,单个或多个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块状,结节状,颗粒状或条索状,以片块状多见,肿块边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可超过3-4CM。
乳腺囊肿大小分类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乳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它是由于乳腺管道内积聚了大量液体而形成的。
这种疾病在妇女中更为普遍,尤其是在生育年龄段的女性中较为常见。
乳腺囊肿通常被描述为柔软、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可以单个或多个出现在一个或双侧乳房中。
虽然大多数乳腺囊肿都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存在恶变的风险,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详细探讨乳腺囊肿大小分类标准,并解释说明与其相关的内容。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2部分将定义和介绍乳腺囊肿的病因,包括引起该疾病发生的因素以及统计得出的发病情况。
第3部分将讨论乳腺囊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包括该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和其原理解释,还将说明乳腺囊肿与影像学检查的关系。
第4部分将深入探讨乳腺囊肿的大小分类标准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具体包括乳腺囊肿大小分类标准的定义和解释说明,以及两个重要因素对囊肿大小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年龄和性别对囊肿大小的影响、患者体质和遗传倾向对囊肿大小的影响。
最后,在第5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并陈述观点,并对乳腺囊肿的大小分类标准进行综合报道。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有关乳腺囊肿大小分类标准的全面介绍,通过对乳腺囊肿定义和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其相关性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该疾病特征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乳腺囊肿大小分类标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医学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参考和指导,以便更准确地评估该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2. 乳腺囊肿的定义和病因2.1 定义乳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指在乳腺组织中形成的液体或半固体的囊性结节。
它通常是良性的,可以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
乳腺囊肿可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中出现,但在更年期前后的妇女中更为普遍。
2.2 病因乳腺囊肿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原因被认为与其形成相关:- 激素水平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乳腺囊肿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乳腺囊性增生诊断详述
*导读:乳腺囊性增生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突出的表现有乳房胀痛和乳内肿块。
(一)乳房胀痛:常见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
病程为2个月至数年不等,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
必须注意的是,乳痛的周期性虽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但缺乏此特征者并不能否定病变的存在。
(二)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以外上象限多见;且大小、质地亦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韧而不硬。
扪查时可触及肿块呈节结构,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多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此外,尚有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等表现。
乳房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些囊状扩张的大、小乳管,乳头溢液即来自这些囊肿,呈黄绿色、棕色或血性,偶为无色浆液性。
乳腺囊性增生需要做如下鉴别:
1)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纤维腺瘤: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单发或多发,质地韧实。
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双侧多发,肿块大小不一,呈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质地一般较软,亦可呈硬韧,偶有单侧单发者,但多伴有经前乳房胀痛,触之亦感疼痛,
且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可随月经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乳腺纤维腺瘤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质地一般韧实,亦有多发者,但一般无乳房胀痛,或仅有轻度经期乳房不适感,无触痛,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不因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患者年龄多在30岁以下,以20~25岁最多见。
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线片上,乳腺纤维腺瘤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及其特有的环形透明晕,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2)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
但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肿块多为双侧多发,大小不一,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活动,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的大小性状常随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且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硬,有的坚硬如石,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长到很大,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由于对本病发生的机理和病因尚无确切了解,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
症状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病人,可以胸罩托起乳房;口服中药小金丹或消遥散,或5%碘化钾均可缓解症状。
近年来类似的药物产品较多,如乳块消、乳癖消、天冬素片、平消片、囊癖灵、三苯氧胺等等,治疗效果不一。
此外,尚有激素疗法,有人采用雄激素治疗本病,藉以抑制雌激素效应,软化结节,减轻症状;但这种治疗有可能加剧人体激素间失衡,不宜常规应用。
仅在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时,才考虑采用。
对患者的随访观察中,一但发现有短期内迅速生长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可能,必要时行活检或患乳单纯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查到癌细胞者,应按乳癌处理。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的诊断,乳腺囊性增生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乳腺囊性增生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