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背后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内容(最新版)目录1.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简介2.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内容概述3.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艺术特点4.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历史价值正文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是我国著名诗人萧华创作的一组诗歌,它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十二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长征的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首《长征》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二首《突破封锁线》描绘了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惊险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第三首《遵义会议》描绘了遵义会议的场景,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毛泽东的信任和敬仰。
第四首《四渡赤水》描绘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壮丽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智慧。
第五首《过雪山草地》描绘了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六首《敌人只能逞凶一时》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
第七首《我们会见面的》表达了红军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八首《七律·长征》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历程,表达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九首《六盘山》描绘了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第十首《腊子口》描绘了红军攻克腊子口的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智慧。
第十一首《大会师》描绘了红军大会师的场面,表达了红军战士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十二首《长征胜利》总结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心。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艺术特点是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同时,这组诗歌采用了民族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常识备考】歌曲中的长征故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两年间,红军历经曲折,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远征,也是人类历史的壮举!“长征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现在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着“长征精神”,包括创作了许多歌颂长征的歌曲。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让我们一起从歌曲中了解长征的故事。
十送红军《十送红军》是在江西民歌及陕西镇巴歌谣的基础上编创的一首歌曲,问世于1961年,由朱正本编曲,张士燮编词。
这首歌曲表达了井冈山的人民群众送别红军时那种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心情。
十送红军群星 - 民乐红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错误决策,致使红军屡战失利。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从此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十送红军》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长征组歌》是1976年2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音乐片。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
《突破封锁线》——强渡湘江突破封锁线群星 - 长征组歌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过草地爬雪山的故事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我们的红军战士们经历了艰难的行军和战斗。
他们穿越了大片大片的草地,爬过了高高的雪山,历经千辛万苦,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和人民的解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过草地爬雪山的故事。
一、过草地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夏天,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他们要穿越一片茫茫的草地,而草地上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战士们不得不面对饥饿、寒冷、疾病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在草地中,红军战士们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他们缺乏食物和水源,不得不靠吃野草和昆虫来维持生命。
他们在泥泞中挣扎,有时一连几天都看不到前进的希望。
然而,即使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
二、爬雪山在穿越了草地之后,红军战士们又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爬越雪山。
这些雪山高耸入云,山势陡峭,气温极低,空气稀薄。
红军战士们在缺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地攀爬,终于成功地翻越了这座雪山。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红军战士因为严寒和疲劳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这些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证明了革命的伟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总结过草地爬雪山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坚韧和信念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过草地爬雪山时的红军战士一样勇敢、坚韧和乐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红军过雪山的故事简介篇1这里面主要讲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等种种磨难中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读完之后,不禁令人感慨。
小兰十一、二岁就参加红军,翻过一座座雪山,越过一片片草地,成年人都快顶不住,可她为什么能随红军这样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原因就是她身上有一种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贺子杰身上有13块弹片都不吭一声,人们称刘伯承为“军神,活着的钢板”,在贺子杰这位女人身上更也是可见一种的。
共产党为什么取胜?国民党军为什么战败?这不是因为国民党军不会打仗,而是因为他们每到一处就抓壮丁,抢粮食,到处闹得鸡飞狗跳。
结果最后有伤员没人抬,被围剿没有引路。
在我们生活与学习中,也要向革命前辈学习,譬如在学习,偷懒是不可取的,必须持之以恒,成绩才能提高;生活中,不怕吃苦,不气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当我想偷懒时,耳边都会响起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这时,我又会放弃偷懒的念头,继续投身于学习之中。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只要牢记“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就过不去了。
我要沿着“长征精神”前进,永不言败!。
篇2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发动第五次“围剿”。
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被迫转移,进行长征。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红军过雪山时有一名名叫小董的红军女战士。
当她过雪山时她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
当时正是阴历四.五月,穿一件衣服都热。
小董他们看到前面有一座大雪山时都高兴得不得了,一想到前面可以凉快些时就浑身是劲。
小董他们上了雪山,刚开始天气还是很热,但当他们到了半山腰时一切都变了,天气变凉了,树都枯黄了,再往上走太阳都看不见了。
雪花飘飘,满天银白,积雪不知道有多厚,就像到了冬天似的。
山上的雪洞很多,一不小心掉进去了就很难出来。
一位男战士一不小心掉到雪洞里去了,大家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拉出来,当把他拉出来后,大家发现他的脸上和手脚都被冰块扎得血淋淋的了。
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引言长征组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征时期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歌曲。
这首歌词激昂激励人心,饱含浓厚的革命情感,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一句歌词:“过雪山草地快走过”,也成为了这首歌曲中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创作背景、歌词赏析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
一、历史背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壮举之一,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两年余,累计行程达到2万5千里,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长征组歌是在长征途中创作而成的,旨在激励士兵们坚持不懈地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过雪山草地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表达了长征士兵们一路过雪山草地的艰辛和奋斗精神。
二、创作背景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36年。
当时,红军正处于痛苦而危险的战略转移时期,红军前方的进攻已经歇顶,这时需要一首歌曲来鼓舞士气,激励士兵们继续前进。
于是,部分红军将士开始创作这首歌曲,通过歌词的方式来表达对红军将士的鼓励和赞美。
三、歌词赏析长征组歌的歌词中,“过雪山草地快走过,人民解放军打下草地天”这句歌词是其中的一句。
这句歌词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士兵们在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由于长征途中的环境极其恶劣,许多地方经常下雪,尤其是雪山草地一带。
这里的雪顶天,寒风呼啸。
红军士兵们为了胜利而勇往直前,一路奋战过去,充分体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影响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涵,使得这首歌曲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长征组歌鼓舞了当时的红军士兵们,激励他们坚持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次,长征组歌也成为了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这首歌曲在民间长期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投身革命事业,表达了人民对解放军的无限赞美和支持。
结论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是一首充满革命情感和奋斗精神的歌曲,表达了长征期间红军士兵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故事
1935年9月,洪学智(建国后被授予上将)率红四方面军不畏艰辛,再次经过草地。
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强渡大金川江,继而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夹金山上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或大雪,或狂风,或冰雹,变化莫测。
由于空气稀薄,再加上长途行军,人乏马困,人走在山上,头晕脑涨,腰酸腿软,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就永远留在山上。
为此,洪学智组织了一个收容队,走在队伍后边,专门收容那些掉队的和冻得不能走的战士。
近午时,部队接近夹金山主峰,一片冰雪世界。
突然,乌云翻滚,天暗下来,接着一阵大风雪席卷过来。
有6个红军战士在风雪中倒下了,停止了呼吸。
洪学智不忍心把战友的遗体留在冰冷的雪山上,就让大家克服困难,把他们抬下了山。
下山后走了一程,红军找了一个磨房休息,烧水煮青稞,战士们把冻“死”的战友也抬进屋里。
后半夜,磨房内温度升高,几个冻“死”的战士竟然被奇迹般地救活了。
爬雪山过草地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它讲述了中国
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面对艰难险阻,不畏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极其恶劣的
自然环境和极其残酷的战斗环境。
他们要忍受着严寒、饥饿、疲惫和疾病的折磨,同时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内部的
分裂与叛变。
但是,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锻炼了红军战士
的意志和毅力,让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最终成功地
完成了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还体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
的精神。
他们不仅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而
且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信念。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人民
的宝贵财富。
此外,爬雪山过草地还传递了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的信念。
这种信念不仅是对个人的挑战,也是对一个国家
和一个民族的挑战。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这种信念
和精神,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我们克服
困难、迎接挑战、勇往直前。
总之,爬雪山过草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段重要历程,它不仅体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也传递了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信念。
这个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1935年6月中旬,在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从四川宝兴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出境,历时3个月。
途中,翻越夹金山、梦笔山、垭口山、仓德山和打鼓山等5座海拔在4000多米以上的高原雪山。
红二方面军从滇西进入甘孜地区之后,沿途也翻越数座大雪山后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北部出境。
红四方面军在阿坝州的雪山草地中更是几番辗转,往返进退,历经无数艰难险阻。
红军翻越数座大雪山后,8月进入川西北草地。
川西北草地方圆数百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被迫避开被敌人已占领的大道,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前进。
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惊人,加上食物饮水严重缺乏,不少红军战士在茫茫草地献出宝贵的生命。
经过六天六夜的行军,红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走过茫茫“魔毯”草地。
过雪山草地历史事件简介
过雪山草地历史事件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境内的青海、西藏和四川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
以下是具体介绍:
1. 1895年,清政府为了控制海外势力,开始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地设立边防军。
同时,清政府也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2. 1904年,英国侵入西藏,占领拉萨。
随后,清政府决定向西藏出兵,并在雪山草地上与英军交战。
最终,清军击败了英军,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也得到了英国的牵制。
3. 1912年,清政府灭亡,西藏宣布独立。
随后,西藏成立了一个由达赖喇嘛领导的政府。
4. 1931年,国民政府成立。
国共内战期间,国民政府曾向西藏派出军队进行统治,但未能有效控制。
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此后,中央政府开始向西藏派遣部队,以统一和控制该地区。
6. 1950年代,中央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发展计划。
同时,西藏地区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打击和文化破坏。
7. 1959年,达赖喇嘛在拉萨发起了反对中央政府的起义,但最终失败,达赖喇嘛流亡印度。
8. 1965年,中央政府通过实施自治政策,开始了对西藏地区的和平稳定统治。
以上是过雪山草地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和变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雪山草地》是一首著名的藏族民歌,反映了西藏地区的美丽风景和牧民生活。
以下是对这首歌曲的解读:
"过雪山草地"描述了一个群体穿越雪山、跋涉草地的场景。
它展现了西藏高原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牧民们艰辛的生活方式。
通过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
这首歌以朴素而悦耳的旋律为基础,歌词简单直接。
它通过重复的动词和形容词,如“过”、“走”、“白”、“青”、“红”,巧妙地传达了穿越雪山草地的辛劳和壮丽景色的感受。
同时,歌曲中还融入了许多藏族独特的音乐元素,如声音的起伏和变化,给人一种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感觉。
除了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这首歌曲还展示了牧民们勤劳、坚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劳作,过着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
歌曲中的歌词描绘了牧民们跋涉雪山草地、奔向新的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曲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西藏高原地区的壮丽景色和牧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时传递出勇敢、坚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它不仅是藏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和感受西藏文化的窗口之一。
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文/孟红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自1965年首演以来,至今已历经半个世纪了。
这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壮举的合唱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浓郁的诗意、真挚的情感、独特的风格,生动全面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激昂深情地讴歌了红军的崇高理想、钢铁意志、超人胆略,以及不畏艰险、坚韧不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部音乐史诗在体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同时,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史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创作技法及演唱风格,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魅力无穷的合唱经典,那难忘的旋律已深深地铭记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中,每每唱起就有一种昂扬和振奋的力量激荡心头。
词作者千辛万苦创作,终圆讴歌长征多年梦1964年2月,从长征的血雨腥风中走来的开国上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染上了严重的肝炎。
4月下旬,经组织安排,他由妻子王新兰陪同去杭州疗养。
萧华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喜欢诗词歌赋,因而部队文艺单位约他写歌词的不少。
由于工作忙,答应后都无法兑现,这次正好利用难得的治病闲暇还这笔文字债。
时近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的1965年,全军各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部署准备筹办一些主题纪念活动。
萧华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时年18岁、时任少共国际师政委)且又擅长舞文弄墨,文艺界的同志自然想到了他,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
其实,对于讴歌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堪称奇迹的长征,萧华是早有创作意愿的。
原来,早在1938年,享誉文坛的著名文人阿英在上海出版了一本由24幅漫画组成的、名为《西行漫画》的长征画集。
由于画稿是由萧华让人带给阿英的,所以阿英以为这些画是萧华所作。
此书印了2000册,大部分流散于上海和新四军活动地区。
时隔20年,也就是1958年夏,总政文化部的一位同志在北京图书馆发现此书。
军旅歌曲《过雪山草地》的音乐与演唱分析作者:金子涵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6期摘要:《过雪山草地》是一首经久不衰的军旅歌曲作品,此曲以真挚的情感和民族化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本文通过对此曲音乐方面的分析,进一步从歌唱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以便能够更好的认识此曲的演唱。
关键词:军旅歌曲;《过雪山草地》;音乐分析;演唱分析《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的第六乐章,此曲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过雪山草地时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为追求光明而奋斗的革命精神。
这首歌曲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以来,常被作为独唱曲目而出现在各种音乐会舞台上,也成为众多男高音歌唱家非常青睐的曲目。
作为一首经典的军旅歌曲,其在音乐方面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在演唱上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因此在本文中着重对此曲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艺术实践分析了此曲在演唱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过雪山草地》音乐分析(一)结构分析此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分为A、B两个部分,其中A部分有五个方整型的乐句构成,这五个乐句基本上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二乐句的关系为层递关系,第一乐句描写了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衬托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乐句描写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红军艰难的现状,对第一句所营造的环境起到进一步说明的作用。
第三乐句主要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气质和铮铮的铁骨精神。
第四、五乐句则表现出了红军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下表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部分进一步的把情感烘托起来,虽然“风雨侵衣”“野菜充饥”,但是红军的仍然“官兵一致,同甘共苦”。
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而不怕牺牲,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
(二)旋律分析歌曲在旋律上主要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旋律建构在纯四度的骨架上。
如歌曲A 部分中的第一乐句,为B徵调式,并从调式的属音re上开始,因此前后构成了由re-sol的纯四度音程的核心音结构。
在A部分中,旋律的进行主要是以三度以内的级进为主,在跳进的进行上则是以四度跳进为主,由此可以看出纯四度音程在此曲中运用的重要性;二是从节奏的角度看,此曲较多的采用了附点音型的节奏,如B部分第一乐句中附点四分音型和附点八分音型的运用更加能够衬托出情感的抒发,同时也使旋律的进行与发展更加充满了动力性和流畅性。
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背后的故事题记:要使音乐充分发挥作用,单凭抽象声音在时间里运动是不够的,还要加上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内容。
——黑格尔长征组歌凭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凝练的语言表达,精妙绝伦的旋律,以及动人心魄的气势和感染力使其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喜爱并传唱,使长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弥久不衰。
了解每一首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既是对伟大红军的崇敬,也是对歌曲作者的尊重。
在本文中笔者只将《过雪山草地》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奉献给大家,以享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过雪山草地》歌词: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
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红军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后,阻拦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的大雪山——夹金山。
夹金山在当地人的语言中其含义是连神仙也难以逾越。
这时虽已是六月天气,但这里还是冰封雪飘,山顶空气稀薄,傍晚天气奇寒。
当时的红军每人背一壶辣椒水,他们穿着单衣,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怒吼的狂风,以无比坚强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战胜了风雪严寒,通过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雪山地区。
六月十四日,到达四川懋功地区的达维桥,和一九三五年三月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向川西转移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懋功会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六月十八日作出决定:在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南地区,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迎接全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新高潮。
但是当时拥有八万人马的张国焘却反对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主张向川、康、藏边境地区退却。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拒绝了张国焘的退却路线,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六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
会后毛泽东率领红军继续北上,到达四川西北松潘附近的毛儿盖。
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背后的故事
题记:
要使音乐充分发挥作用,单凭抽象声音在时间里运动是不够的,还要加上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内容。
——黑格尔
长征组歌凭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凝练的语言表达,精妙绝伦的旋律,以及动人心魄的气势和感染力使其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喜爱并传唱,使长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弥久不衰。
了解每一首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既是对伟大红军的崇敬,也是对歌曲作者的尊重。
在本文中笔者只将《过雪山草地》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奉献给大家,以享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过雪山草地》歌词: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
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红军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后,阻拦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的大雪山——夹金山。
夹金山在当地人的语言中其含义是连神仙也难以逾越。
这时虽已是六月天气,但这里还是冰封雪飘,山顶空气稀薄,傍晚天气奇寒。
当时的红军每人背一壶辣椒水,他们穿着单衣,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怒吼的狂风,以无比坚强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战胜了风雪严寒,通过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雪山地区。
六月十四日,到达四川懋功地区的达维桥,和一九三五年三月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向川西转移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懋功会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六月十八日作出决定:在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南地区,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迎接全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新高潮。
但是当时拥有八万人马的张国焘却反对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主张向川、康、藏边境地区退却。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拒绝了张国焘的退却路线,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六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
会后毛泽东率领红军继续北上,到达四川西北松潘附近的毛儿盖。
但张国焘却寻找借口,拖延时间,按兵不动。
为此,中共中央于八月六日又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经过批评和耐心的说服工作,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
中央根据当时各部队所在位置,决定把部队分为左、右两路: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央红军第一、三军团及红四方面军第四、三十军为右路军,从毛儿盖北上向巴西班佑开进;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率领红军第五、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第九、三十一、三十三军为左路,从卓克基经上下阿坝出苗地。
到巴西地区同中央会合。
这时,由于张国焘的拖延,已使红军在懋功和毛儿盖滞留了两个多月,本
来准备从松潘北进的大道,已经被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所控制。
红军不得不穿过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茫茫大草地。
草地位于长江和黄河上游分水的高原地带。
这里一片荒凉,数百里杳无人烟,遍地水草纵横,布满泥泞的死水潭,看着象草地,脚踏上去就陷下去了。
空气中瘴雾弥漫,风雨雪雹交替袭来,使人感到进了草地就象进了死亡之洲一般。
但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忍饥受冻,勇往直前,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草、树皮,甚至把皮带煮烂了吃。
一个人倒下了其他人就背着他一同前进(周副主席就是大家从草地上抬出来的)。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行军,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终于历尽千辛万苦胜利通过草地,于八月下旬到达巴西班佑地区,打开了红军向甘南进军的门户。
此时左路军也穿过草地到达了阿坝地区。
但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指示,擅自命令左路军南下,又调右路军中原红四方面军的两个军也南下,并下密令,妄图裹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全部南下。
谁知密电发来的时候中央领导人正在开会,通信员将电报送到坐在门口的叶剑英手中,叶剑英看完电文后将其装入口袋中,若无其事。
为此,中央政治局当即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率领红一、三军团继续北上。
当右路军中的四方面军将士得知实情后,问徐向前打不打中央红军,徐向前(红四方面高级将领)坚定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他是在关键时刻讲了关键的话。
九月中央红军进入甘肃一个叫哈达铺的地方。
在这里聂荣臻派一个警卫员到镇上买烧饼,警卫员用半张《山西日报》包回四个烧饼。
没想到这半张报纸上竟然有胡宗南“围剿”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的消息,聂荣臻立即将这一消息报告了毛主席,党中央随即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后落脚点是陕北。
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结束了长征。
红军过雪山草地所经历的艰辛与危难同歌曲本身所描绘的状况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必须向伟大红军致敬,向《过雪山草地》的歌曲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