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歌词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2
浅析《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通过优美的声韵和精巧的措辞,诗歌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中国的诗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其中《长征组歌》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从《长征组歌》的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角度,对其进行浅析。
《长征组歌》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它以群体的视角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
这部作品由毛泽东等多名作家合作创作,其语言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形象生动,其二是感人肺腑。
首先,《长征组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体现在其形象生动的描写上。
诗歌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和饱满的意象,将长征中的人物、景色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比如诗中写道:“铁蹄洗尽胡尘光,榆林关外见钢骑。
月明河畔别苍凉,百万群众共赴中央。
”这几句描写了红军长征穿越河山的壮丽景象,生动地展示了红色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又如诗中写道:“河水都报名为红军,飞舞的都是红彤彤。
哪个山头响铁马,哪个峰巅三霞光。
”这些描写充满感觉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长征的凛冽寒风和红军的英勇威武。
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诗歌的艺术魅力得以展现,使读者对长征的艰辛和伟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其次,《长征组歌》的语言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其感人肺腑的表达上。
诗歌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通过行云流水的叙事,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长征中的苦难、牺牲和毅力。
例如诗中写到:“风刀霜剑严百战,山河破碎亦豪杰。
千秋万万事,全憑血肉弹。
”这些诗句表达出了长征者的坚韧和不屈,令人为他们的英勇付出而动容。
又如诗中写到:“生死突围过狭山,千炮万炮突克山。
那如雷贯耳直挺挺的背影;那劲破乌笠黄尘滚滚向前。
”这些句子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长征者的顽强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动容、深受震撼。
正是这种感人的表达,使《长征组歌》犹如一阵阵清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长征组歌》在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方面表现突出。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征组歌赏析篇一: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亲自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同志,以饱满革命热情,写出了十二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炙人口的诗篇。
曲作家选其中十首谱成组歌,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的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英雄史诗。
下面从组歌的引子,结合民间音调,及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三方面来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引子是一个曲子的开头,它对奠定音乐基本情绪,体现音乐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征组歌》中,可以特别明显的感受得到这一点。
以《遵义会议放光芒》和《过雪山草地》为例。
《遵义会议放光芒》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毛主席掌舵后全军振奋、万民欢腾的景象的。
乐曲开始,乐队用弦乐碎弓,由很弱的力度奏出一个大三度和弦,渐渐升起,似乎大地在苏醒,战争的云烟在消散。
然后,高音迪与双簧管八度奏出带有很长拖腔的、从容不迫的抒情旋律。
《过雪山草地》这一曲表现的情绪较复杂,反映的生活较丰富,既要写雪山行军,又要写草地露营;既要写艰苦的战地生活,又要写高尚的革命情操;既要写红军和风雪严冬、暴雨恶雾大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又要写在险恶的环境中以苦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些仅用声乐手段是难以胜任的。
因此,作者在唱段前,专门设计了一个具有交响性效果的器乐乐段作为前奏,把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充分展示出来,之后才引出了抒情的歌唱乐段,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情怀。
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引言长征组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征时期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歌曲。
这首歌词激昂激励人心,饱含浓厚的革命情感,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一句歌词:“过雪山草地快走过”,也成为了这首歌曲中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创作背景、歌词赏析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
一、历史背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壮举之一,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两年余,累计行程达到2万5千里,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长征组歌是在长征途中创作而成的,旨在激励士兵们坚持不懈地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过雪山草地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表达了长征士兵们一路过雪山草地的艰辛和奋斗精神。
二、创作背景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36年。
当时,红军正处于痛苦而危险的战略转移时期,红军前方的进攻已经歇顶,这时需要一首歌曲来鼓舞士气,激励士兵们继续前进。
于是,部分红军将士开始创作这首歌曲,通过歌词的方式来表达对红军将士的鼓励和赞美。
三、歌词赏析长征组歌的歌词中,“过雪山草地快走过,人民解放军打下草地天”这句歌词是其中的一句。
这句歌词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士兵们在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由于长征途中的环境极其恶劣,许多地方经常下雪,尤其是雪山草地一带。
这里的雪顶天,寒风呼啸。
红军士兵们为了胜利而勇往直前,一路奋战过去,充分体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影响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涵,使得这首歌曲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长征组歌鼓舞了当时的红军士兵们,激励他们坚持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次,长征组歌也成为了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这首歌曲在民间长期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投身革命事业,表达了人民对解放军的无限赞美和支持。
结论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是一首充满革命情感和奋斗精神的歌曲,表达了长征期间红军士兵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长征组歌》分析报告一、音乐作品分析(一)全曲(10首)结构图示(二)作品分析1.《告别》。
全曲由古二部曲式构成(古二部曲式,即第一部分从主调开始,终止于从属调上,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和全曲的结束,从属调开始,终止于主调。
)。
乐曲开始,铜管乐器奏出嘹亮的军号音节,随后是由弦乐演奏出一种有些压抑的悲壮旋律,引出合唱。
a是由两个双句体构成,表现了红军要开始长征的沉痛心情。
b是一个双句体且重复后句的进行曲风格的乐曲。
C由两个双句体且重复构成,表达了依依不舍的送别红军,并且盼望其早日归来。
d是双句体结构,主題来源于a,用坚定的节奏表现出长征必定胜利。
此曲abcd 也体现出“起承转合”的关系。
2.《突破封锁线》。
该曲是个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
c是由并置型双句体构成,d与c形成引申型对比,两个乐段呈示后变化重复,c 乐段重复时省略了结构重复,d乐段节奏放宽3小节。
这首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与红军突破封锁线的紧张战斗气氛相符合。
3.《遵义会议放光辉》。
乐曲开始,由笛和双簧管奏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抒情音调。
本曲是四部曲式结构。
A是两个乐句构成,B由各自重复构成,C将B的d进行了变奏,双句体结构。
最后B再现,反映出人们高兴的场面。
4.《四渡赤水出奇兵》。
本曲四部曲式。
A“横断山”是主题,表现红军的艰难,散句结构,B主题及两次固定旋律变奏补充了一个四句体并另加补充结构。
A变化再现,形成双句体结构,变现战斗的紧张气氛,C是由“毛主席用兵”主题发展。
5.《飞越大渡河》。
本曲一开始,紧张的引子描绘大渡河的惊险。
a段是由2+2+2+2的四句体,b是4+4+4+4的四句体,两个主题变奏,B是一个并置型双句体结构,但A部比B部大很多,使二部曲式失衡。
反映出与西方结构的不同。
6.《过雪山草地》。
本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引子也单独组成一个音乐结构。
A是五句体及重复构成,“过雪山草地为主题”。
B是主题加两次固定旋律变奏构成的重复型四句体及重复构成。
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亲自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同志,以饱满革命热情,写出了十二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炙人口的诗篇。
曲作家选其中十首谱成组歌,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的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英雄史诗。
下面从组歌的引子,结合民间音调,及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三方面来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引子是一个曲子的开头,它对奠定音乐基本情绪,体现音乐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征组歌》中,可以特别明显的感受得到这一点。
以《遵义会议放光芒》和《过雪山草地》为例。
《遵义会议放光芒》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毛主席掌舵后全军振奋、万民欢腾的景象的。
乐曲开始,乐队用弦乐碎弓,由很弱的力度奏出一个大三度和弦,渐渐升起,似乎大地在苏醒,战争的云烟在消散。
然后,高音迪与双簧管八度奏出带有很长拖腔的、从容不迫的抒情旋律。
《过雪山草地》这一曲表现的情绪较复杂,反映的生活较丰富,既要写雪山行军,又要写草地露营;既要写艰苦的战地生活,又要写高尚的革命情操;既要写红军和风雪严冬、暴雨恶雾大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又要写在险恶的环境中以苦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些仅用声乐手段是难以胜任的。
因此,作者在唱段前,专门设计了一个具有交响性效果的器乐乐段作为前奏,把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充分展示出来,之后才引出了抒情的歌唱乐段,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情怀。
在结合民间音乐方面,《长征组歌》可以说是南腔北调融汇于一体。
以《告别》为例。
《告别》为了表现红军被迫转移的心情,在传统的红军军歌音调中,运用了沉重的步伐节奏。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内容萧华长征组歌是一首以英勇壮丽的长征为主题的歌曲集合,表达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忠诚的情感。
这首歌曲系列共有十二首歌曲,每首歌曲都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红军长征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场景。
接下来,我将分别介绍其中的十二首歌曲的内容。
第一首:《红军长征出发》这首歌以红军长征的开始为主题,描绘了红军壮志凌云、出发前的动情场景。
歌曲表达了红军士兵们奋发图强、革命信念坚定的精神风貌。
第二首:《深山里的火种》这首歌在歌词中描绘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克服险阻,踏着好友同行的步伐,一起向前的场景。
歌曲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相互鼓励、并肩前行的团结友爱精神。
第三首:《翻山越岭好风光》这首歌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红军士兵们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第四首:《星空之下》这首歌以红军长征夜晚露天露宿的情景为背景,歌曲中所表达的“星空之下”寓意着红军的坚忍不拔、昂扬向前的心态。
第五首:《马蹄声碎》这首歌词描写了红军飞速行军的场景,尽显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第六首:《雪山飞驼》这首歌以红军长征途中格里坪的雪山飞驼传奇为题材,描述了红军士兵们攀登雪山、冒险过河的激情与坚韧。
第七首:《神奇的黄土高原》这首歌以红军长征行军经过的黄土高原为背景,表达出红军战士们对陕北原野的深情厚意。
第八首:《红岩》这首歌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红色石头,它既象征着长征途中的廉价战斗,也象征着红军战士们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勇气。
第九首:《英雄赞歌》这首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雄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革命事业奠定了不朽的功勋。
第十首:《战斗在胜利前面》这首歌以长征途中的斗争形势为背景,表达了红军战士们与困境和困难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第十一首:《走过西山》这首歌描绘了红军长征途经的西山,歌颂了红军士兵们对它们的无尽崇敬和感激之情。
对长征组歌的认识和理解长征组歌是中国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由贺绿汀谱曲、周而复、白天、田汉等合作填词而成,于1935年诞生。
这首歌以宏伟的音乐构架,慷慨激昂的歌词,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史诗。
长征组歌以其深刻和真实的描写,使人们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长征组歌描绘了长征过程中的极端困难和残酷环境。
歌词中出现了长征队伍在路上行军的场景,文字描绘了崎岖的山路、荆棘丛生的森林,以及恶劣的天气条件,从而使人们对长征的艰苦有了直观的了解。
歌词中反复提到的“风雨如晦”,更是象征了长征过程中的困境和艰难。
其次,长征组歌表达了长征途中革命者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曲折道路”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词句,彰显了革命者不畏艰险,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
无论是挫折还是逆境,革命者都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同时,长征组歌也展现了长征队伍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歌词中不断提到的“一个人民”和“万众一心”表达了长征队伍的集体意识和共同的目标。
伴随着呼喊声、歌声和口号声,人们可以感受到长征途中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长征组歌还通过歌曲的结构和编曲形式,传达了红军长征的壮丽景象和伟大历史。
歌曲的旋律庄重激昂,用音乐语言艺术地再现了长征队伍的英勇,以及长征过程中痛苦与坚持的复杂情感。
编曲上运用了管弦乐队的完整性和音域变化,使得歌曲表现力更强,更具吸引力。
通过长征组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躲避敌人的歼灭,进行了远征和战略转移。
长征队伍历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最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的任务,到达了中国革命的根据地。
长征组歌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诠释为一个壮丽的史诗,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征队伍的艰辛和胜利,从而加深了我们对长征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长征组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精神。
长征组歌感悟长征组歌的创作者是王立平,他于20xx年3月17日在北京逝世。
原名王汝慧,后改名王立平,笔名有立平、仲林等。
代表作品:《长征组歌》、《赤子心》、《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瑞雪》、《严冬里的春天》、《光明行》等。
(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旋律激昂高亢,充满了革命豪情,把全国人民在三年困难时期对党中央的拥护、信任和希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四川的一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1931年11月至1935年9月,王立平先后任江西瑞金县委书记、福建宁化县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军团宣传部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当时国民党正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红军只能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间,分别从瑞金、雩都突围,进入湘、桂、黔三省交界的贵州。
经过转战,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终于来到了长征出发地——中央苏区。
可惜此时的中央苏区,早已物是人非。
1933年,博古、李德错误领导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使红军的损失惨重,被迫撤离根据地。
王立平曾在一份材料上批道:“应该多唱些鼓动人心的歌曲,多唱些北京的歌曲。
北京的歌曲就算没有听见也很熟悉,就像吃饭一样,想吃的时候就有,不需要特意去找。
”可见,当时他就已认识到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并开始寻找适合北方的歌曲。
(2)王立平还组织专门小组,搜集流传在北方的歌谣,经过初选,编成《北方民歌100首》,由吕骥谱曲。
歌词大意如下:”天上星,亮晶晶,北风那个吹哟,吹得那个天津卫哟……”,生动活泼的曲调和歌词,让这首歌很快便流传开来。
此外,王立平还组织创作了《打得好》《打倒土豪刘文学》等多首革命歌曲。
在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红军战士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也可以看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战士们内心深处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