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__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906.50 KB
- 文档页数:11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第三节运动的快慢一、概念及含义1. 运动:动物或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有定向性、有规律性。
2. 速度: ==单位时间内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所运动路程。
其单位为米每秒(m/s)。
3. 加速度:即物体运动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秒变化的速度大小,其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2)。
4.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以匀变速运动,即其速度恒定,加速度为0,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1. 单一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加速度值恒定,称为单一加速运动。
2. 减速运动:当速度降低时,所经过的路程也变少,即加速度的值小于零,则称为减速运动。
3. 匀速运动:指物体沿直线以恒定速度运动,其加速度值为零,称为匀速运动。
4. 停止运动:指物体没有沿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运动,加速度为零,称为停止运动。
三、物体运动的快慢1. 运动速度快慢由其速度和加速度来衡量,速度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快慢。
2. 加速度能影响物体的速度,当加速度增大时,物体的速度就会变快,反之,加速度减小,物体的速度就会变慢。
3. 若物体具有恒定的加速度,则加速度能体现出物体运动的变化,加速度变大,速度变快,加速度变小,速度变慢。
四、加速运动1. 加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变化程度,但加速度值本身并不能完全表明运动的快慢。
2. 加速度越大,物体变速越快,物体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运动。
3. 当加速度的大小一定时,物体的运动路程越长,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
4. 加速度可以衡量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值越大,物体运动越快,若加速度值为0则运动为匀速运动,若加速度值为负数则运动为减速运动。
运动的快慢知识点精析1.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了S的路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为:(时间t用表示,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
(2)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m)和时间单位(s)组成,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
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1m/s=3.6km/h)。
(3)匀速直线动: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5)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6)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2.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课题: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 设计人:审核人:装订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7-2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取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两端密封。
2.实验原理:要测量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和,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___进行计算。
3.实验操作:倒转玻璃管,保持___________,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______s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_______测量,将实验数据填入以下表格中。
4.下表是是小梅和绍杰同学在实验中测量出来的一组数据,请你帮他们算出各阶段气泡运动的速度并填入表格中。
通过数据分析看看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5.图像研究:还可以用_________来记录数据,这样易于直观了解物理过程,找出其中的规律。
画图方法:在以上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出气泡的位置,将这些点用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幅关于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的图像。
如图可知:这是一条____线,表示该气泡做_________运动。
[及时练习]1. (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C.0~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知识点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8-2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匀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运动,在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要求:1、先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讨论,补充完善3、三分钟后小组展示。
同学们完成后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老师完善,评价激励度_________的_______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一、选择题1.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
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 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
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30 km/h B.60 km/hC.90 km/h D.120 km/h【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相机曝光了3次,轿车通过的总路程大概是4个车身长,1个车身长约为4.5 m,所以,总路程s=4.5 m×4=1 8m,总时间t=0.5 s×2=1 s,轿车的平均速度:v=s/t=18 m/1 s=18 m/s≈64.8 km/h,故ACD错误,B正确。
2.以下图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答案】A【解析】A、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由v–t图象可知,该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
C、s–t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故C错误。
D、速度随时间而变化,表示物体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应选A。
3.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下图。
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
那么由图像可知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D .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答案】D【解析】A 、s -t 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假设两物体不是同时出发,那么t=5s 时不能相遇。
故A 错误;B 、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
故B 错误;C 、s -t 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D 、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 正确。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 v =st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快慢的。
能不能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2. 有些公路旁每隔1 km就立着一个里程碑。
如何利用里程碑估测自行车的速度?
3. 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4. 见教材。
第3节运动的快慢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题答案
1.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果按照这个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就越快;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的就越慢。
但采用这个方法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用手表测出通过1km所用的时间,再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
3. 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
4.(1)约268km/h;
(2)列车从济南西站到南京南站运行的最快,从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运行的最慢。
1。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常见的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电流、电压、力、体积等的测量工具是什么?3.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什么是分度值、量程?3.长度的测量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4.什么是误差?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1.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2.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什么是参照物?2.运动与静止具有。
3.怎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其单位。
2.1m/s= km/h 1km/h= m/s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4. 下表是一张石家庄市的出租车专用发票,由此可知(1)该车运行的时间为多少小时?(2)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第四节能量1.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2.能量之间的转化。
3.电池的充放电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日期2007—06—05 代码00198车号50557上车08:22下车08:52单价 1.40元里程120km等候00:00金额24.90第一节认识声现象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什么是声源?3.声音是一什么形式进行传播的?4.什么是介质?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6.真空能传声吗?7.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速度是多少?8.频率的定义及其单位。
9.人耳的听力范围。
10.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响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3.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9.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
墨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第3节速度的测量一、速度的测量1. 从公式可知,测算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和两个物理量。
【答案】v=s /t路程时间【详解】在测量平均速度时,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v=s /t来求速度。
2. 如图所示,某位同学做测量钩码运动速度的实验,请回答问题:【实验原理与方案】要测量钩码上升的速度,需要测量钩码通过的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再利用公式______即可计算出钩码速度v的大小。
【实验装置与方法】本实验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电动机、细线、钩码和铁架台等。
搭建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电动机稳定运行时,能够通过细线带动钩码缓慢平稳地竖直上升。
【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1)刻度尺紧靠立柱,平行于细线放置。
在刻度尺上每隔10cm贴一条标记线。
(2)打开电动机,当钩码经过标记线_____处开始计时,此后钩码每经过一个标记线记录一次时间。
【答案】路程时间v=s /t刻度尺电子秒表O【详解】要测量钩码上升的速度,需要测量钩码通过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再利用公式v= s/t 即可计算出钩码速度v的大小。
本实验要用到刻度尺、电子秒表、电动机、细线、钩码和铁架台等。
搭建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电动机稳定运行时,能够通过细线带动钩码缓慢平稳地竖直上升。
(1)刻度尺紧靠立柱,平行于细线放置。
在刻度尺上每隔10cm贴一条标记线。
(2)打开电动机,当钩码经过标记线O处开始计时,此后钩码每经过一个标记线记录一次时间。
3. 某位同学做了测量钩码运动速度的实验(见上图),下表记录了钩码到达各标记线所用的时间。
(1)计算出表格中速度的大小;(2)根据所得数据,描述钩码的运动情况。
【答案】(1)表格中速度的大小:3.23;3.10;3.07;2.98;3.3.【详解】(1)根据v=s /t可以计算出5段路程中的速度大小。
(2)根据计算数据可知,5段路程中的速度大小,基本相等,说明钩码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目标导航1.通过实验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3.知道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会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1.实验探究:测量气泡的速度 【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一根长约80 cm 、内径10 mm 的均匀玻璃管,水,米尺,停表,一张方格纸。
【实验过程】管内注满水,留一丛!氢渔(气泡直径约5 mm),两端密封,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
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2 s 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米尺测量L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时,选取的小气泡的直径不能太大,气泡直径越大,记录小气泡位置的误差就越大。
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改变时间间隔重复试验。
【数据分析】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气泡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都是V =5cm/s ,由此可知,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
【进一步研究】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研究气泡的运动。
在图2-3-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玻璃管中气泡所处的高度,描绘出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
观察整条图线可知,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是一条直线。
它表示气泡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图像法。
【实验结论】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①运动路径是直线; ②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不变;③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拓展物体运动的图像(1)s -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t s 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时间的单位是“秒”(s ),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 ”或“m ·s -1”表示。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一、选择题1、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通过的路程成正比B. 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所用的时间成反比C. 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无关D. 以上说法都不对2、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
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 s 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
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于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公式卩=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D.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4、如图所示,表示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A. C.30 km/h90 km/h B. 60 km/h D ・ 120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5秒时两线相交。
则由图像可知/ 'V乙/—O 2 z r/sA.两物体在匸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中小于乙C.屮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D.屮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6、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刚离开站台的公共汽车B.草地上向前滚动的足球C.商城自动扶梯上的顾客D.机械闹钟匀速转动的指针7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B.根据公式可知物体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成正比C.运动得快的物体速度一定大D.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全过程不可以看成匀速直线运动8、以下是对小阳同学部分生活事例的分析,其中合理的是()A.去游泳馆游泳时,受到水的浮力约为2000牛顿B.全家5月份自来水用量26立方米,换算成质量为26千克C.沿楼梯登上教学楼3楼,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约为30000焦耳D.参加800米跑步的成绩是4分10秒,则她跑步的平均速度是3.2米/秒9、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Is内通过的路程是3 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5 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7 m,则他在这3 s内()A.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B.后2 s内的平均速度为6m/sC.3s内的平均速度为7 m/sD.最后1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10、一列队伍长40m,经过一座全长为80m的桥,队伍过桥共用了lmin,若队伍前进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则这支队伍行进的速度为()A.2m/sB. 1.3m/sC. 0.67m/sD. 2.3m/s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
教案: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一、教学内容1. 学习物体运动的速度概念,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和练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速度。
2. 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器材,如计时器、测量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物体运动的速度概念,如运动员跑步的速度、车辆行驶的速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
3.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进行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演示,步骤包括:设置起点和终点,测量路程;使用计时器测量时间;计算速度。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教师巡回指导。
5. 练习与讨论: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中的练习题,小组内讨论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速度=路程÷时间2. 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步骤:a. 设置起点和终点,测量路程b. 使用计时器测量时间c. 计算速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给定路程和时间。
b. 计算车辆行驶的速度,给定路程和时间。
2. 答案:a. 速度=路程÷时间b. 速度=路程÷时间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运动比赛、工程设计等。
2012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期物理知识点梳理班级姓名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1、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物理学使人类认识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包括天上的、地上的、宏观的、微观的--------力、热、声、光、电等各种运动的规律。
二是物理学揭开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和规律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七个,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2节: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是:测量,而最基本的测量又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进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对长度单位实际感受: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
日光灯管的长1米多,一拳头宽约为1分米,拇指指甲的宽约为1厘米,课桌的高约为70厘米。
伸开双臂,你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你的身高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测量结果是18.41cm。
其中准确值是18.4cm ,估计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0.0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