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科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高危因素评估及感
- 格式:docx
- 大小:13.84 KB
- 文档页数:4
院感监测知识培训考核(问答题)1、什么是医院感染监测?基层医疗机构要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吗?答题要点:医院感染监测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可以建立医院感染的本底率,形成可比较和评价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基线,这个基线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相对平稳。
若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发现近期感染发病率较前期基线上升波动较大,有可能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就要进行调查处置。
因此,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发现医院感染暴发的苗头,可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
据此制订出一个周期内的医院感染监测防控计划、措施。
并根据措施落实过程中监测数据的变化对防控措施进行效果评价,调整下一个计划,循序渐进,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
所以,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自己医院特点建立适合自己医院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是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2、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内容有哪些?答题要点: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全院综合性监测:主要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目标性监测: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重点部门目标性监测:主要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心胸外科病房、新生儿病房等。
②特殊人群目标性监测:主要有新生儿、器官移植和血液净化患者等。
③特殊操作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
④细菌耐药性感染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
3、如何选择适宜的目标性监测项目?答题要点:目标性监测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或感染部位进行的监测和干预,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与医院感染问题的严重性相匹配。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标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责,加强监管力度。
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我院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切实从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1.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产房、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院手术部(室)适宜于理规范(试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 和手术部位开展综合性目标性监测,重点关注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控制。
2. 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
使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院感专职人员不定时到外科查看换药、侵袭性穿刺过程中无菌技术执行情况。
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点科室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是指在医院中,对于重点科室如手术科、重症监护室、产科等高风险科室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院感管理委员会:设立院感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包括感染科专业人员、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和审议院感管理相关制度和工作计划。
2.标准操作规范:制定相关的感染管理操作规范,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防护用品使用、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的规范,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和遵循。
3.感染风险评估和监测:对重点科室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包括评估手术感染风险、血源性感染风险、空气传播感染风险等,针对不同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监测和防控措施。
4.培训和教育:建立医务人员感染管理培训制度,定期进行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意识和能力。
5.感染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院内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发现感染事件需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感染源定位和追踪。
6.消毒灭菌管理:加强对手术器械、医疗设备、床上用品等的消毒灭菌管理,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与安全。
7.隔离措施:针对传染性病例或患者进行隔离措施,包括单病房、负压隔离、接触预防等,保护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8.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包括体检、职业暴露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以上是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一些主要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感染管理工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管理监测方案与相关制度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发感染。
其中,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点对象,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监测方案和制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管理监测方案与相关制度。
一、重点环节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管理监测方案1.手卫生管理方案:手卫生是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措施之一、手卫生管理方案主要包括手卫生的基本知识培训、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设施设备的配置和使用等内容。
通过不断监测和评估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行为,及时纠正错误和强化培训,以保证手卫生的有效实施。
2.消毒灭菌管理方案:消毒灭菌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环节。
消毒灭菌管理方案主要包括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制定和执行、消毒灭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消毒灭菌指标的监测和评估等内容。
通过对消毒灭菌操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消毒灭菌的有效性。
3.手术感染管理方案:手术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环节之一,手术室的感染防控十分重要。
手术感染管理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手术人员的感染控制等内容。
通过手术室的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手术室的洁净度和手术操作的规范性。
4.药品使用管理方案:药品使用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药品使用管理方案主要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配药、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内容。
通过对药品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重点人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管理监测方案1.感染科室管理方案:感染科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之一、感染科室管理方案主要包括感染科室的设置、人员配置、培训和督促等内容。
通过对感染科室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感染科室的工作能力和质量。
2.病房感染管理方案:病房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环节之一,病房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病房感染管理方案主要包括病房的清洁卫生、患者的隔离和消毒等内容。
通过对病房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病房的洁净度和患者的安全性。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1.医院感染暴发?上报?处理?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本院徐剑院长)。
科室医生上报过程:发现后第一时间报告院总值班及科主任,科主任核实后第一时间上报院感办及医务科。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任一情形⇨12小时内向安陆市卫计委安陆市疾控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任一情形⇨2小时内向安陆市卫计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的现象;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共同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2.医院前五位多重耐药菌名称?本科室的前五位多重耐药菌是什么?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
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一类中的三种。
其中,一类只要有一种耐药或中介就算一类。
如何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1)合理使用抗生素;2)早期检出带菌者;3)危急值管理;4)科室采取积极措施(具体措施参见:详细版应知应会)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有:老年、免疫功能低下、近期(90天内)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接收中心静脉插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入住ICU、既往有MDRO定值或感染史。
2019年我院前五位的耐药菌名称:(由检验科提供)。
自述科室前五位多重耐药菌名称。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
医院感染的高风险科室与防控措施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或就诊过程中感染上的疾病。
由于医院感染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每个医院都应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不同科室的风险程度不同,下面将介绍几个高风险科室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手术室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屏障被打破,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为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医院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手术前患者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力低下或携带有耐药菌的患者,应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手术室环境控制:保持手术室的洁净和适当湿度,定期消毒手术台、仪器设备,并确保手术室内通风良好,防止空气传播病原体。
3.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医护人员必须遵循规范的手卫生程序,包括勤洗手、正确佩戴手套、定期更换手套等。
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应符合消毒标准,以确保无菌操作。
二、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感染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
重症患者的免疫力通常较弱,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以下是重症监护室的防控措施:1.重症患者的隔离措施: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该隔离治疗,以阻止疾病的传播。
2.护理人员个人防护: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应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以避免和患者接触时的交叉感染。
3.环境清洁和消毒:重症监护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床单、仪器设备等的清洁和消毒。
三、儿科科室儿科科室对幼儿和婴儿提供医疗服务,其中也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
以下是儿科科室的防控措施:1.接种疫苗:儿童应按照规定的疫苗接种程序进行接种,避免感染病毒或细菌。
2.儿童父母的教育:医院应加强对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包括正确的生活习惯、婴儿喂养和护理等。
3.保持环境清洁:儿科科室应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湿度适宜,定期消毒儿童用具和床单等物品。
四、传染病科室传染病科室是专门治疗传染病患者的科室,其风险程度较高。
为识别、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加强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wei)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强化并完善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感染管理科设计了各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相关表格,并获得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修订审核通过。
现就如何使用各风险评估表及其附件说明如下: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小组,要求包括医院感染监控员在内的 3 人以上。
2. 评估小组成员根据科室自身实际情况,针对‘表一’内所列“待评估的高危因素”逐一打分。
3. 风险的可能性(P):测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 3 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 3,2,1。
4. 风险的严重性(S):主要针对如果风险发生潜在的严重性,严重程度分为 3 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 3,2,1。
5. 风险的可测性(D):分为 3 个等级:低、中、高,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6. 风险优先系数(RPN)的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PN) =风险发生可能性(P)×风险发生的严重性(S)×风险的可测性(D)。
7. 风险水平:RPN≥18 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 风险水平评定为中; RPN<9 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8. 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高,即成为需要优先解决的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科室需要根据评估结果,针对风险水平高的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填写表二。
(措施可参考附件:常见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干预措施)9. 科室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后需要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填写表三。
10. 本评估表一式 2 份,一份交感染管理科,一份科室留存。
11. 本评估表在评估结束后即将上交感染管理科。
1.科内对手卫生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及干手设施等) 2.科室内部指定专人考核3.宣传手卫生相关知识、制度、措施4.每月进行手卫生督查及整改1.科内举办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2.加强多重耐药菌定植菌筛查,预防与控制临床耐药菌3.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4.每月进行自评、整改1.落实手术部位相关感染的 SOP2.科室学习、培训、考核相关知识3.做好术前皮肤准备(淋浴、去除毛发等)、血糖控制、肠道准备等4.每月对措施施行情况自查并反馈1.按 VAP、UTI、CRBSI 的 SOP 实施2.对科室组织学习培训、考核相关知识3.针对风险评估因素,每天监测评估4.每周、每月、每季对 ICU 进行该项目的实施情况督查并反馈1.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做好保护性隔离3.重视手卫生4.合理用药5.减少侵入性操作1.每月科室必须自查符合规范要求2.每季度接受院感染科检查,加强整改3.科室应加强培训,持续质量改进1.自评本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情况,催促达标2.了解本科室前五位病原菌3.加强院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宣教4.在科会上反馈,通报检查结果,持续质量改进1.所有一次性物品须从资产管理部库房领取2.每月自查一次性无菌用品的使用情况,是否规范3.库房环境清洁、阴凉、干燥,通风,物品置于物架上,离地≥20c m,离墙≥5cm,离天花板≥50cm。
重点环节、人群与高危因素(三管)管理与监测检查路径一、查看资料:1.科内有风险因素评估记录(2015.2016年的资料), 并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重症医学科、急症ICU、CCU、新生儿ICU有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记录,3.科内有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措施及落实的记录, 查看手术及三大导管控制措施量表是否规范执行, 填写是否完整, 资料按要求归档放入指定文件盒内4、查看ICU等高危科室综合质量记录本每月是否落实自查, 综合质量记录本填写是否完整, 主任或护士长是否签名, 检查时9月份应有六次自查记录, 有无追踪整改及原因分析。
查看科室反馈整改通知书是否按要求归档, 齐全。
二、访谈内容: (医生、护士各一名)(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措施1.如无禁忌症, 应将床头抬高30—45°;2.对存在VAP高危因素的患者, 常规做口腔护理, 每日至少两次;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 必要时翻身拍背, 以利于痰液引流;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 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手卫生规范;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 定期(每小时)做声门下分泌物引流;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一次, 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中须使用无菌水, 每24h更换一次,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 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 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减少插管天数;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 使用75%酒精擦拭, 每天一次;(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 首选清洁消毒机清洗消毒, 干燥封闭保存。
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重点部门的概念:重点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无菌技术、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等。
重点人群:外科手术、导尿管、气管插管、;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患者。
高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
重点部门:隔离病房,发热诊室,腹泻门诊,供应室,检验科,设备科,药剂科,总务科(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暴露人群的免疫功能差,住院时间长。
2、侵入性操作为致病菌感染提供了侵入途径。
3、环境因素:基本卫生设施差、清洁卫生差,空气质量差,未认真执行终末消毒。
4、缺乏必要的设备:消毒设备等5、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合格。
6、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不规范。
7、临床操作不规范。
8、医疗用水不安全。
9、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10、不重视手部卫生。
1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2、生物媒介引起虫媒性传染病发生。
13、对消毒隔离重视不够,对传染病与多重耐药的隔离的隔离力度不够。
14、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15、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16、医院的建筑不合理,布局不当。
17、科室控制医院感染风险的执行力差。
18、未定期培训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三、管理与监测计划(一)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做好以下监测管理工作1、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
2、侵入性治疗时做好无菌操作。
3、完善卫生设施、做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做好虫媒的消杀工作。
4、做好通风换气与通风设备的清洁,保证空气质量。
5、增设必要的消毒设备。
6、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消毒灭菌。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来源规范。
8、医务人员认真执行临床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9、保证医疗用水安全。
院感科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高危因素评估及感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预防不同科室存在不同的感染风险因素,包括机械辅助呼吸、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基础疾病、病情危重和长期卧床等。
免疫机能不健全、有创操作多、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机械辅助呼吸也是感染风险因素。
不同的风险因素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感染,如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上呼吸道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感染,医院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在XXX和新生儿室,需要实施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监测流程,加强对基础疾病和有创操作的管理,防止血流感染;在产房和口腔科,需要注意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加强隔离措施和消毒管理。
除此之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空气净化管理、皮肤护理、温箱、奶瓶、奶嘴、婴儿食品的管理等也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同时,还需要落实相关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行干预。
针对不同科室和环节的感染风险,医院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制度,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流程、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监测流程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监测流程等。
此外,还需要制定血源性传染病血液透析隔离制度、血液透析设备消毒管理制度、产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等。
总之,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和制度,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1、落实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确保经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得到有效清洗、消毒和灭菌。
2、落实“四手操作”制度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范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和手术切口感染防护。
3、认真做好物表和环表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4、消毒供应室布局流程合理,清洁流程和污染灭菌过程符合要求。
按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和灭菌效果监测”要求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效果监测,严格禁止无菌物品过期。
完整word版)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XXX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为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了解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了解细菌耐药性及病原体特点等,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特制订我院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
一、根据XXX》和我院工作情况,医院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工作。
二、各科室设立院感监控小组、兼职监控员,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监测、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三、对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四、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医院感染情况开展目标性监测工作。
五、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经治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于24小时内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及院感科,并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六、根据省、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工作要求,做好医院感染患病率的调查工作。
七、血液透析室按相关监测要求做好水处理系统、透析液、透析机、透析器及病人的监测,当疑有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立即查找原因,积极整改后再复查。
八、对医院感抱病原体情况、抗感染药物及其敏感性进行监测。
九、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科室应及时电话报告院感科,同时提供医院感抱病例情况的资料,以便及时进行查询拜访处理。
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院感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纳有效控制措施。
十、经查询拜访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小时内向县级XXX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本地疾病防备控制机构报告:1、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因为医院感染爆发招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十一、经查询拜访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变乱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在2小时内进行报告: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科室:
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清单
参考内容:
一、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口腔科、产房、消毒供应室、检验科、器官移植病房、骨髓移植病房、烧伤病房、血液科、急诊科等.
二、重点环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血液净化、呼吸机治疗、内镜诊疗操作等。
三、重点人群: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患者、
手术后患者、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
四、高危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巴中市市中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实施方案目录目录 (1)确认所处环境 (2)一、总则 (2)二、概念 (2)三、步骤与方法 (3)3.1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以下要素 (3)3.2风险评估的三个步骤 (4)3.2.1风险识别 (4)3.2.2风险分析 (4)3.2.3风险评价 (6)3.3风险应对 (6)3.4监督与检查 (6)3.5沟通与记录 (8)3.6总结与改进 (8)各重点科室(确认所处环境):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感染管理核心条款要求,对医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实施管理和监测,并落实;对有较高感染风险的医院感染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
我院制定针对以上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险因素开展监测体系,针对手术室、住院部各病区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针对风险的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我院应对相关风险的能力。
一、总则按照《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3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等标准。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参照WH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二版)等相关标准作为评估风险的准则,制定全院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并具体措施。
二、概念风险(Risk):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通常用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来表示风险。
风险管理:在风险方面,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框架中,详细说明用于管理风险的方法、管理要素及资源方案。
(管理要素通常包括程序、操作方法、职责分配、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安排。
)医院风险:能够引起或产生对患者、患者家属、医院员工以及所有来访者严重危害性影响的人为或自然事件。
2022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依据科室主要疾病特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危险因素的分布等将临床科室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制定了___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及管理目标。
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定期对全院各相关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和无菌液体等,做好相关记录。
针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众多,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监测工作,开展空气、物面、医务人员手等项目监测,严格采样,严格管理。
(见附表1)(二)检验科应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周检查一次供应室的高压消毒灭菌工作,每月对全院重点科室和重点部门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每季度对其他普通科室进行轮流抽样监测。
不合格物品不能进入临床科室及有关部门使用,做好相关记录,按期存档。
(三)凡接触完整皮肤、粘膜医疗用品应进行消毒。
消毒后的各种物品应每季度进行检测,细菌总数不高于20cfu/g,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凡进入人体___、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灭菌后的各种物品应每个月进行检测,不得检出任何致病微生物。
(四)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
院感科每日登记所有临床科室报告感染病例的情况,并对出院病历进行抽看检查漏报,每月对感染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每年开展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对种植科开展了目标1性监测。
对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___实施。
(五)每月一次检查全院各科室空气消毒记录及紫外线灯保养情况,每半年监测一次紫外线灯强度,做好检测记录。
(六)对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进货、使用、用后处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查。
每年两次调查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每月对各种消毒液浓度进行抽样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整改。
医院感染管理科___年0___月___日2医院感染监控计划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根据舒明浩123、舒明浩123、舒明浩123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院拟采取以下监控管理方案:1、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年度发病率低于___%)、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