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宜海拔高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5.56 KB
- 文档页数:5
文体用品与科技总第447期2020年7月(下)作者简介:徐加霖(1994-),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前言1968年第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海拔2240m 的墨西哥城举行,许多国家为降低高原缺氧环境对运动员(特别是耐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影响,赛前让运动员在与墨西哥具有相似海拔的高原进行训练。
调查结果发现,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赛前都进行过高原训练,而且回到平原后运动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自此,高原训练成为耐力性项目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纷纷进行研究尝试。
翻开我国长跑历史发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女子5000m 冠军王军霞、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000m 冠军邢慧娜、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铜牌获得者周春秀,以及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胡刚军、孙英杰、朱晓琳等在重大比赛前将高原训练作为赛前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模式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研究,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体育工作者高原训练提供参考。
2、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模式2.1、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及训练时间选择从理论研究上来看,在海拔高度为1000m-3000m 的训练都是有效果的,但因为长跑训练强度较大,海拔过高训练强度很难得到保证,可能会存在着运动员力量和速度散失的风险;而海拔过低达不到高原缺氧刺激的效果,因此大多数高原训练都是在1500m-2700m 的海拔高度进行。
目前认为长跑在2000m-2500m 的海拔高度训练最佳,我国主要高原训练基地海拔也在1500m-2500m 之间,纵观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大多选择在海拔高度为2360m 的青海多巴训练基地、1888m 的昆明海埂训练基地以及1917m 昆明呈贡训练基地。
如今,每逢大赛临近,各省市优秀长跑运动员都会到高海拔地区进行一段时间的高原训练,我国长跑教练王德显认为高原训练应当“速战速决”,必须遵循“以重点赛事为中心,以高原训练为重点的小周期、大强度训练法”的原则。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摘要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体育界已经被广泛研究和采用。
中长跑作为一个对耐力和体能要求很强的项目采用高原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会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和能力。
本文针对中长跑项目的高原训练从定义、影响、生理机制以及意义几个方面作简单综述,旨在为工作在一线的中长跑运动教练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中长跑高原训练1.高原训练的定义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1]。
2.高原的环境影响因素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影响因素包括低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日照时间长等,其中低氧对人体的影响最大。
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与大气压会成比例下降,由于氧分压的下降使氧气由肺泡向血液弥散的压力减少,因此引起摄氧量下降,摄氧量的降低将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造成组织供氧不足,面对这一低氧刺激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来应对[2]。
3.高原训练对于机体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3.1呼吸功能低氧环境时人体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增加会引起肺通气量的增加,这种现象称为低氧肺通气反应。
低氧肺通气反应可以增加肺泡氧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曲线左移,呼吸频率的增加则可能是肺通气量增加的原因。
高原训练时肺通气的增加可以使呼吸肌得到有效的锻炼,这将有利于平原运动能力的提高。
其机制是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使低氧通气反应减弱,减弱的低氧通气反应可降低呼吸肌的做功,减少呼吸肌的耗氧量,因此优秀运动员低氧通气反应的这种特点有利于平原运动能力的提高[3]。
3.2心脏功能高原环境时,无论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时心率都会加快,心率的加快可以补偿氧运输能力的下降,但最大心率和心输出量都会有所下降。
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关于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高原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为目的。
在大赛前,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机能、血液运氧机能、骨骼肌代谢等机能能力,而在海拔1000~3000 m范围内起伏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氧不足和负荷缺氧的专项训练方法。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前,由于墨西哥城处于海拔2240 m的高原,许多国家的参赛选手为适应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纷纷提前到墨西哥城进行适应性训练,由此出现了一个高原训练的兴起热潮。
70年代以来,非洲世居高原的中长跑选手崛起,高原训练也就引起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研究。
随着对高原训练理论的研究和深入,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的专门训练途径,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发挥着更大和更普遍的作用。
1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高原训练的生理学机制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对氧不足引起的血氧过少的适应结果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分压作用。
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要承受来自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一个是由于高原大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而引起的低氧环境的刺激;另一个来自大运动量训练造成的体内缺氧。
体能随着氧分压的降低而衰减的规律是氧分压越低,最大摄氧量减少越明显。
空气中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下降,以至引起血氧过少动脉缺氧是高原的基本特征。
运动员的机体所承受的是两种相互加强的影响中的缺氧机制,即高原氧不足缺氧和负荷缺氧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等缺氧补偿机制的发展,进而形成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的生理反应,提高了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 高原训练环境的要求从地理上的分类法与运动训练方面的角度来看,海拔在1000~3000 m的大部分地区称为中度高原。
在高原地区,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也随之变化,地区越高,空气愈稀薄,氧气减少,气压越低,因此高原地区处于低压、低氧的环境。
高原训练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作者:李敏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摘要高原训练随着竞技体育的日趋激烈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体育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目前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归纳,就高原训练的发展、世居和久居高原人的训练的特点及高原交叉训练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原训练交叉训练世居高原人高原训练是指利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刺激,激发运动员机体的补偿机制,通过增加训练难度和负荷量,在体能、生理上充分调动运动员最大运动能力的过程,并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反应的训练方法。
一、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热点(一)海拔高度适宜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使其达到最佳生理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研究认为世居平原的游泳、中长跑、竞走等耐力性项目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2000米至2500米,摔跤、乒乓球、速度滑冰等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1500米到2000米,而世居或久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最佳高度,要依据其长期居住的海拔而定。
笔者认为,云南独特的地形外貌为高原训练、高低海拔交叉训练提供了绝好的自然条件,使云南高原成为田径、自行车、游泳、球类、皮划艇、赛艇等体能类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理想场地。
(二)负荷强度的控制高原训练构成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训练的量和强度。
以往高原训练失败的原因,大多将其归咎于缺乏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控制以及强度控制不当所致。
因此,国内外对高原训练负荷监控的研究比较关注。
此外,笔者认为在高原训练负荷控制方而,应注重“个体化”的理念,结合运动员的年龄、恢复能力、高原训练的经历及适应情况等做到训练负荷个性化,制订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世居和久居高原人的训练特点人在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有关。
世居或久居高原的人群,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女子中跑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洛塔尔·波利茨;钱裕根
【期刊名称】《体育科研》
【年(卷),期】1987(000)002
【摘要】<正> 海拔高度为600~1200米的高原训练有利于中跑初学者和青少年运动员。
然而,1800~2400米的海拔高度最为合适。
下面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所归纳的几点: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洛塔尔·波利茨;钱裕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
【相关文献】
1.南京市业余体校女子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若干问题的研究 [J], 胡延福;张纯一;张春宝
2.南京市业余体校女子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若干问题的研究 [J], 胡延福;张纯一;张春宝
3.力量训练对女子中跑运动员专项速度的影响 [J], 王朝阳;张建楠
4.女子中跑运动员林正兰的训练——对中跑训练一些问題的看法 [J], 陈正绣
5.浙江女子中跑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J], 郑小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训练的要素考研
高原训练的要素(考研真题)
(1)适宜海拔高度
高原训练的高度从理论上讲在1000-3000米都有效。
低于2000米,低氧缺氧刺激较少,不利于充分挖掘机体的潜力;高于2500米,则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并不利于训练后的恢复。
在2000-2500米高度训练,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及最大摄氧量均由显著效果。
适宜的高度应该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是此高度能够对机体产生深刻的缺氧刺激;第二是此高度下运动员能承受比较大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2)适宜训练强度
适宜的训练强度是决定高原训练成败的关键。
强度过低,刺激小,难以收到成效:强度过大,刺激深,对适应和恢复不利。
(3)训练持续时间
适宜的持续时间应该在3—8周。
耐力性项目持续的时间长些,而速度和速度耐力性项目应稍短些。
(4)出现最佳训练效果的时间
目前普遍认为,长跑和马拉松项目的最佳比赛时间为下高原后4-5天;中长距离项目为10-14天;短距离项目为20-26天。
我国游泳项目则多采取回到平原5-6周时参加比赛,以保证下高原后能有较多的时间加强速度和力量训练
高原训练的效果下高原后可保持3—5周的时间,而有的资料认为可保持45—50天。
提高世居西藏高原青少年运动员中长跑训练方法的研究
向玉峰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良好的训练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员的运动技巧以及体能.本文以海拔约3650米高原地区的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学校和海拔约500米平原地区的成都体育学院作为两个训练地点,以世居西藏高原地区12到16岁的青少年中长跑高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地区的运动员受到居住海拔和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着特有的身体机能优势,本文笔者从他们的特点入手,通过西藏拉萨的训练,摸索出具有针对性的中长跑训练方法,旨在提高成绩的基础上提高他们中长跑的速度,促进运动员专项技术和能力的双提高.
【总页数】2页(P159,162)
【作者】向玉峰
【作者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提高中长跑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2.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的探究
3.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4.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探索
5.提高青少年中长跑专项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