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57.13 KB
- 文档页数:6
遗传与环境对物种形成的影响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结果是新的物种在适应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
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遗传和环境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遗传与环境对物种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其相互作用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一、遗传对物种形成的影响遗传是指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遗传信息。
在物种形成中,遗传变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漂变等方式引起。
当遗传变异发生时,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和表型差异增加,从而可能导致物种形成。
遗传变异的效应主要体现在适应性进化上。
适应性进化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方式,它使得个体具有更好的适应环境的特征逐渐在物种中得到扩散。
例如,在热带地区生活的物种可能经历了适应高温的进化过程,具有对高温环境更强的耐受能力。
二、环境对物种形成的影响环境包括生物所处的自然条件,如温度、气候、水域和陆地等因素。
环境对物种形成的影响是通过对个体生存、繁殖和竞争的选择来实现的。
环境变化可以刺激物种的适应性进化,促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新的特征。
环境变化对物种形成的影响是持续的和渐进的。
环境不断变化,对生物种群的生存条件和压力产生影响,从而通过自然选择来筛选适应环境的个体,使其在物种中逐渐占优势。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种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环境可以选择出具有特定遗传变异的个体,使得这些个体更适应特定环境,并通过繁殖传递这些特征。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遗传变异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遗传变异可以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可能具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表型在环境选择中的表现。
最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物种的多样性。
适应性进化会使得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亚型和亚种,从而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遗传与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知识点总结遗传与环境是决定一个个体性状的两大主要因素。
遗传是指通过基因传递和遗传物质的改变来确定一个个体的遗传性状,而环境则是指个体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外界条件对个体性状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性状的表现方式。
一、遗传对性状的影响1. 基因决定性状:个体的基因组决定了它的遗传性状。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具有指导性状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个体的染色体中携带着各种基因,这些基因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决定了后代的遗传性状。
2. 隐性和显性基因:基因可以分为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两种。
拥有隐性基因的个体只有在两个基因中没有显性基因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而拥有显性基因的个体只需要其中一个基因带有显性基因即可表现出显性性状。
3. 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基因的组合方式,而表现型是指由基因型决定的个体的观察到的性状。
同样的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型,这是由环境对性状的影响所决定的。
二、环境对性状的影响1. 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生物来说,自然环境对性状的影响非常重要。
光照、温度、湿度、营养等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改变个体的性状。
2.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类的性状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的行为、思维习惯、语言能力等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家庭背景、朋友圈等因素也可以对性状的表现产生深远影响。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遗传与环境互为因果:遗传与环境并非孤立的因素,而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决定了个体的潜在能力和限制,而环境则对潜在能力的发挥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2. 遗传的限制作用:个体的遗传特征可以限制其性状的表现方式。
比如,即使一个个体具有良好的身高基因,但如果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也难以达到其潜在身高。
3. 环境的调节作用:环境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条件来促进个体性状的发展。
比如,对于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来说,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和培训将有助于其音乐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的开题
报告
标题:不同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
背景和意义:
大豆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不仅可以提取植物油,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膳食蛋白质
来源之一。
高油大豆是指油分含量在20%以上的品种,发展高油大豆可以增加大豆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油料工业的发展。
然而,油分含量高的大豆品种往往对其他品质
性状存在不利影响,如品质较硬、粒重降低、蛋白含量降低等。
因此,需要探究不同
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为研究和发展高油大豆提供理论依据
和实验数据。
研究内容:
1.筛选合适的高油大豆基因型:通过测定不同大豆品种的油分含量,筛选出油分含量
为20%以上的高油大豆品种。
2.测定高油大豆品质性状:利用相应方法测定高油大豆的主要品质性状,包括种子形态、蛋白质含量、粒重、油脂含量等。
3.不同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分析:对不同基因型和环境因素
下的高油大豆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究不同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高油大豆品质
性状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意义和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探究不同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为研究和发展高油
大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预期成果包括筛选出适宜用于发展高油大豆的基因型,认识不同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规律,为优化高油大豆育种策
略提供科学依据。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是指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
基因决定了有机体的
初始特征,环境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
在遗传学中,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有多种形式,包
括影响发育的基因-环境互作、共同影响表型的环境与基因多态性的互作、在环境改变的
情况下基因的变异与进化的互作等。
基因-环境互作是指环境能够影响发生有机体特征或行为的过程,它发生在某些环境中,只有在这些环境中,特定的基因才能对∥有机体具有影响力。
在植物学中,它是指植
物的基因与其环境条件的互作,能够影响植物的发育、繁殖、物种分布及现代变异的表现。
在人类行为遗传学中,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能够影响基因发挥作用所需要的环境以及它
们在不同环境中改变表型的可能性。
环境有助于基因发挥作用的能力影响有机体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在环境变异的情况下,基因可以产生变异,新突变基因会引起新表型,从而使生物进化出更具有适应性的特性,
从而在新环境下更加具有竞争力。
这些基因的变异也有助于促进物种的多样性。
基因与环境的互作特别重要,特别是在个体发育中。
如果人们了解了基因与环境的相
互影响,就可以找出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
例如,如果家庭成员有既定的疾病,需要研究家庭中人们接受环境刺激时会发生哪些变化,从而为家庭量身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疾病对这一家庭的影响。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基因型是指一个人的遗传基因组,而环境则包括一个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处的环境。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研究是为了了解人的行为、心理和健康的基础,并为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篇文章将对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概述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是指一个人的遗传基因组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变化、蛋白质合成的变化以及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的变化。
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影响人类的健康、行为、认知等多个方面。
二、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研究方法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研究通常需要使用大样本,通过观察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变化,来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
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关联分析和基因组关联分析,这些方法可以使用各种数据,例如SNP、RNA表达等。
此外,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也可以通过纵向研究来进行。
这种研究方法会跟随受试者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并随时跟进他们的基因型和环境等情况,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
这样的长期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于人类生长、发展和健康的综合影响。
三、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重要性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很大的影响。
举例来说,一些基因型可能会增加人类对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而一些环境因素则会减少风险。
2、人类行为和认知的基础研究人类的行为和认知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人类的智商和抑郁症倾向就是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的基础,进而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的发展做出贡献。
3、个性化医学的发展了解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将疾病治疗和预防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基因型与环境对个体性状的影响进化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个体身上的遗传性状是由其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基因型指的是一个个体基因组中的基因型,环境则包括了一个个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
基因型和环境能够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性状产生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基因型与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强度和方向也不尽相同。
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能够引起人们对个体性状的期望和实际表现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一系列心理测量中,基因型与环境都可以对其测量结果发挥影响。
在同一基因型下,一个人如果受到严重缺乏营养、暴力、疾病等负面影响,其智力、情绪受损以及严重成瘾发生的几率都会增加。
这说明,个体基因型只决定了个体对某种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而不是个体一成不变的表现。
有些性状受基因贡献程度较高,例如皮肤颜色、血型和身高等。
这些性状的表现大部分取决于个体基因型的影响,而较少受环境影响的调节。
例如,身高这一性状由遗传效应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
通过基因研究,我们发现父母的身高对于孩子身高的影响非常关键,约有80%左右的身高遗传性是由基因型决定的,而20%左右则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虽然一些环境因素如营养状态可以显著影响个体身高,但其影响因素远远低于基因的贡献。
然而,有些性状较为分散,其表现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互相作用都有关。
例如,智力,这一性状的表现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基因在大脑的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基因通过影响神经成分的形成、突触传递、神经元生长和转运等方式对个体的智力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另外,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环境因素如周围的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水平、营养等都可以影响个体的智力表现。
同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也可能导致智力水平的差异。
举例而言,在同一基因型下,受良好教育和優越環境生活的人可能比那些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有限的人智力更佳。
基因-环境互作的衍生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特定性状,而是广泛存在于许多人类行为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基于齐319与黄早四改良后代的株型相关性状变异分析作者:赵满义吴迅赵强吴文强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祝云芳陈泽辉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株型是影响玉米亩产的关键因子,提高株型紧凑程度可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有利于增产。
解析玉米改良过程中株型相关性状变异对指导玉米品种改良,满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黄早四和齐319为亲本构建的F2:3群体为材料,比较分析株高、穗位高、雄穗主轴长、雄穗分支数、穗上叶片数的遗传变异。
结果显示:亲本自交系的株型相关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和穗位高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玉米株型相关性状在育种选择中受选择方向和选择程度的影响。
此外,株型相关性状在改良后代中表现出正态分布或拟正态分布,在家系之间差异显著。
该结果可用作后续的株型相关性状QTLs定位及其遗传研究。
关键词:玉米;株型相关性状;变异分析中图分类号:S3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20)02-0078-04国际DOI编码:10.15958/ki.sdnyswxb.2020.02.013The Variation Analysis of Plant Architecture Related Traits Based on the Modified Offsprings from Crossesof Qi319 and HuangzaosiZHAO Manyi1,WU Xun2,ZHAO Qiang1,WU Wenqiang1,LIU Pengfei2,GUO Xiangyang2,WANG Angui2,ZHU Yunfang2,CHEN Zehui2*(1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Drought Grain Sorghum Research Institute, 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iyang,Guizhou 550006,China)Abstract:Plant type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yield per mu of maiz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plant type related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of maize improvement to guide maize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satisf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 this study,the genetic variations of plant height, spike height, spindle length of maletassel, thenumber of tassel branch and tassel leaf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using F2:3 population constructed with Hangzaosi and Qi319 as par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lant-type related traits of parental inbred lines, plant height and panicle height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indicating that plant-type related traits of maize were influenced by the selection direction and selection degree in breeding selection.In addition, plant-type related traits showed normal or quasi-normal distribution in improved offspring, an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families.These population data can be used for subsequent QTLs mapping and genetic study of plant type related traits.Keywords:corn; plant architecture related traits; the analysis of variation玉米的株型對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且在育种实践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基因型和环境交互作用对植物形态性状的影响研究植物形态性状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如植株高度、根系长度、花朵颜色等等。
这些性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基因型和环境交互作用。
基因型是指植物DNA序列的组成,而环境因素包括日照、水分、气温以及土壤类型等。
基因型和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植物形态性状的变异,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和繁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型和环境对植物形态性状的影响基因型是决定植物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遗传学研究发现,每种植物拥有两个同源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上均有一对同源基因,一个自母体遗传而来,另一个自父体遗传,这些基因的组合决定了植物的性状表现。
例如,一个同源基因对可以决定植株高度,一个基因型中为TT,另一种为Tt,Tt中间高度,是隐性的,而TT就很高,tt就很矮。
环境对植物性状也有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合适的光照、水分、温度、营养等环境条件,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植物形态性状的表现。
例如,温度和日照时间的变化可以影响植物开花时间和花期长度。
基因型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植物性状不仅受到单一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影响。
基因型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表现型,也可以影响植物的适应性。
例如,铃兰花中基因PSTOL1可以影响植株高度,但只有在低氮环境中才会发挥作用。
而在高氮环境下,这个基因的作用就相对较小。
这说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对植物形态性状的影响可以有所不同。
另一个例子是研究表明,紫花苜蓿中的一种基因AP2-2与光照时间长短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开花时间。
这表明,环境因素可以调节基因型的表现,从而影响植物形态性状的表现。
基因型和环境交互作用对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意义植物在自然环境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调整自身的形态性状,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因此,基因型和环境交互作用对植物适应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干旱和高温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可以调节根系形态性状,如延长根系,增加根毛的数量和表面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从而适应干旱高温环境。
遗传与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知识点总结在我们探索生命的奥秘时,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理解遗传与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了生物的性状。
性状,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比如人的身高、肤色,植物的花朵颜色、果实大小等等。
遗传,是指亲代通过生殖细胞将基因传递给子代,从而决定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基因就像是生命的蓝图,它们携带着构建生物体的指令。
比如说,眼睛的颜色、血型等性状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
如果父母都是双眼皮,那么孩子是双眼皮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这就是遗传在起作用。
而环境因素,则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营养状况、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
以身高为例,虽然遗传因素为身高设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但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睡眠以及适当的运动等环境因素,能够帮助个体在这个范围内达到更理想的身高。
在遗传对性状的影响方面,基因的作用是关键。
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以特定的序列排列。
不同的基因组合会导致不同的性状表现。
比如,豌豆的高矮茎性状,就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当个体拥有两个显性基因(如 AA)时,表现为高茎;当个体拥有两个隐性基因(如aa)时,表现为矮茎;当个体拥有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如Aa)时,也表现为高茎。
基因的突变也是遗传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
基因突变可能是由于自然因素,如紫外线、化学物质等引起,也可能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这些突变可能会导致新的性状产生,如果这些突变能够遗传给后代,就有可能在种群中逐渐扩散。
然而,遗传并不是决定性状的唯一因素。
环境同样能够对性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同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拥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可能会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差异。
比如,一个双胞胎在营养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另一个在营养不良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们的身高、体重等可能就会不同。
营养是环境因素中影响性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动物来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毛发稀疏、生长迟缓等问题。
品种间基因互作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态的影响机制分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粮食品质与产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于探究作物生长和发展的机制,特别是品种间基因互作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态的影响机制也越来越重要。
一、品种间基因互作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品种间基因互作是指在不同品种间相互杂交的过程中,由于基因类型的不同,会对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和特质性状产生不同的影响。
表现形式主要有加性遗传效应、显性效应和超显性效应等。
加性遗传效应主要体现在群体效应上,即某项性状随着所有基因的加和变化而变化,例如植株高度等;显性效应主要表现在个体效应上,即某个基因的表达能掩盖另一个相对较弱的基因表达,例如花色等;超显性效应主要表现在基因互异作用上,即两个相互作用的基因产生的效应不同于它们在单个形式中所产生的效应,例如后代生长劣于亲代等。
二、品种间基因互作对作物生长和发展的影响品种间基因互作对作物生长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影响产量品种间基因互作对产量影响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加性效应和互作效应。
通常情况下,加性效应对产量影响更大。
然而,在基因型中存在许多互作效应,交错效应或瓶颈效应等都会对产量产生影响。
2. 影响品质品种间基因互作对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显性效应和超显性效应方面。
例如味道、口感和颜色等品质特征,这些品质特征大多受到显性基因的支配。
3. 影响形态特征品种间基因互作对形态特征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加性效应造成的,影响的特征包括植株高度、株型、发育期和营养状况等。
这些特征的影响程度可能因为品质特征和产量特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三、品种间基因互作的利用品种间基因互作的利用,主要有两个层面。
首先,可以通过品种间的杂交,利用不同品种间的基因互作来增加作物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品种间的基因互作来改良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形态特征,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益。
四、结论品种间基因互作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态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复杂且非常重要的问题。
畜牧生物育种中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研究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重要的经济收入。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育种是提高畜牧动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畜牧生物育种中,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畜牧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基因型环境互作,简称G × E互作,是指个体的基因型(G)和环境(E)之间相互作用对表型(P)的影响。
在畜牧生物育种中,基因型环境互作可分为两类:基于性状的互作和基于环境的互作。
关于基于性状的互作,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型对环境的响应比其他基因型更为敏感。
这可能导致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表型差异。
例如,在同一环境下,高产奶牛血统的个体可能比其他奶牛血统的个体产生更多的奶量。
然而,在不同环境下,这种差异可能会缩小或消失。
因此,在畜牧生物育种中,了解不同基因型对不同环境的响应将有助于选择适应不同环境的优质品种。
基于环境的互作是指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表型。
环境因素可以包括饲料质量、气候条件、管理水平等。
例如,同一品种的猪在不同饲料质量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这种基于环境的互作对于确定适宜的喂养条件和养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研究畜牧生物育种中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群体的多环境试验。
在多环境试验中,同一品种或物种的个体被分配到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育,并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通过比较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差异,可以评估基因型环境互作的程度。
除了多环境试验,遗传参数估计也是研究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常用方法。
通过估计不同环境下的遗传相关性和遗传方差,可以揭示出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模式和程度。
此外,近年来,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也为研究基因型环境互作提供了新的机会。
通过对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和功能基因的鉴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中的表达模式和适应策略。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庄文锋;王永力;李钊;王晶;杨猛;杨德光【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3)001【摘要】选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共30份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两年三点的大田试验,对农艺性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在哈尔滨表现最好,有利于产量水平的发挥;农艺性状中受GEI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百粒重,其次为单株产量.文章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产量的稳定性比较得出高产稳产型自交系,同时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改良方向进行了探讨.【总页数】6页(P71-76)【作者】庄文锋;王永力;李钊;王晶;杨猛;杨德光【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7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7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S32【相关文献】1.黄早四衍生产系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分析 [J], 吴光成;毛建昌;袁照年2.基于SSR遗传标记的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传递到衍生系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分析[J], 许洛;王绍新;冯健英;史峰;张娟;于广军3.基因型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对黑麦、小黑麦、小麦中驻萎镰菌醇的积聚和赤霉病抗性的影响 [J], 邱敦莲;T.Miedaner;等4.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J], 李辛村;杨天育;张恩和5.黄早4及其部分衍生系农艺性状鉴定与配合力分析 [J], 高荣耀;赵殿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生物性状影响的实验设计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当生物发生性状改变时,有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也有可能是由环境影响的,还有可能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
【例1】下面是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C. 在相同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D.在相同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1、探究生物某一性状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决定在探究生物某一性状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决定的实验设计时,结合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需设计两组对照实验:一组基因型相同而环境不同,另一组环境相同而基因型不同。
【例2】蒲公英,菊科,两性花,异花传粉,结瘦果,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直根扦插繁殖。
叶形有全缘型,也有缺刻型,生长于背风向阳处的植株叶形为全缘型,而生长于向风荫蔽处的植株叶形为缺刻型。
背风向阳处的植株叶形为全缘型向风荫蔽处的植株叶形为缺刻型为探究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某生物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实验:(1)分别选取缺刻叶型和全缘叶型植株上所结的若干粒种子,分别埋于沃土中催芽;(2)发芽后分别移栽于花盆中,于背风向阳处培养;(3)一段时间后观察蒲公英的叶型。
请判断上述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并说明原因;写出你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型与环境的生物学互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胡笃敬【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1993(007)002【摘要】生态型是自然环境长期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而形成的。
作物生长发育只有很好适应环境,才能获得高产优质。
因此,对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便成为育种学家和数量遗传工作者的热门课题,并作为品种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型属于基因型。
农作物品种即生态型,或称生态种。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复杂的生命现象。
人们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总希望多采用一些数学分析方法,尽可能从各方面获得关于这一现象的实质性信息。
但迄今为止,无论哪一方法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因为引入一种数学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对所得结果予以符合生物发展规律的合理解释。
相信随着研究深入,会因更多更好的数学方法引入而得到更完满的应用。
【总页数】4页(P1-3,29)【作者】胡笃敬【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14【相关文献】1.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J],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蔡倩;冯良山;杨宁2.施用不同比例生态型肥料对茎瘤芥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J], 陈佐平;汪涛;潘学锐3.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张顺涛;黄益国;程辉;鲁剑巍;丛日环;任涛;李小坤;廖世鹏;张跃强;郭世伟;周明华4.甘薯玉米间作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储凤丽;李淑敏;刘亚军;王明乾;王文静;胡启国;石静;杨爱梅5.大球盖菇—玉米轮作对秸秆降解、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刘高远;和爱玲;杜君;薛广原;杨焕焕;杨占平;潘秀燕;许纪东;张玉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