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罪心理分析共17页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7
暴力袭警人犯罪心理分析暴力袭警,是指以暴力方法阻碍公安民警依法履行职务或明知是人民警察而故意实施暴力袭击的行为。
所谓暴力行为,是指殴打、捆绑、拘禁等侵害民警人身权益及侵害民警生命权的行为,同时包括毁损民警正在使用的武器、警械及其他警用装备的行为。
据统计,2001年,全国有68名民警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英勇牺牲,3429名民警受伤;2002年,全国有75名民警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牺牲,3663人受伤;2003年,全国有84名民警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牺牲,4000人受伤;2004年有48名民警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牺牲,3786人受伤;2005年,全国有27名民警遭受暴力袭击牺牲,1932人受伤;2006年1月至3月,全国有7名民警遭受暴力袭击牺牲,106人受伤。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2007年,广东省共发生暴力袭警案件403起,有519名民警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实施暴力袭警行为的犯罪嫌疑人共计783人。
2008年1至7月,暴力抗法袭警233起,导致民警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7人、轻微伤198人。
①当前暴力袭击事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由个体突发性抗法向有组织的集体性抗法发展;二是由以犯罪嫌疑人出于拒捕目的的袭警向以泄愤为目的的挑衅性袭警发展;三是违法行为人的成份出现多元化趋势;四是数量增多,恶意程度增加。
从侮辱谩骂、威胁、诬告等精神伤害,到围攻阻挠、暴力抗法、殴打袭击等人身伤害,甚至使用枪支、刀具、棍棒,采用爆炸等手段伤害公安民警。
警察作为国家法律的重要执行者、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妨害警察执行公务为目的的暴力袭警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伤害了民警的身心健康,更是对整个国家的法律权威的公然挑战和损害,是对社会正义的严重亵渎。
暴力袭警行为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降低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感。
是什么原因促使暴力袭警者如此冒险地对警察权威进行公然挑战,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他们公然向民警挑衅、示威甚至施暴,我认为很有必要对暴力袭警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找出他们袭警的动因。
强奸犯罪心理分析作案手法与心理策略细致解读强奸犯罪心理分析:作案手法与心理策略细致解读强奸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对他人的性侵犯与侵害。
了解强奸犯罪的心理分析以及他们的作案手法和心理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个人安全与防范潜在的威胁。
一、心理分析强奸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是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与动机的重要途径。
虽然每个强奸犯的个体差异很大,但研究表明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1. 欲望与支配欲:强奸犯往往通过性侵犯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和支配欲。
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享受对他人的支配和掌控。
2. 自尊与自卑:某些强奸犯可能受到自尊心脆弱或自卑感影响,通过对他人实施性侵行为来提升自我价值感或满足自己对羞辱他人的愿望。
3. 反社会行为特征:强奸犯常常与其他反社会行为有关,如暴力倾向、缺乏同理心、攻击性行为等。
二、作案手法了解强奸犯的作案手法,可以增强个人对潜在威胁的警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1. 袭击:强奸犯通常选择在被害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袭击,例如在公共场所或深夜时分。
2. 辱骂与威胁:强奸犯经常以侮辱、恐吓、威胁等手段来控制被害者,使其无法抵抗或报警。
3. 偷袭与控制:强奸犯可能会利用武力或威胁武力,迅速控制被害者,限制其自由行动。
4. 麻醉药物:部分强奸犯采用向被害者投放麻醉药物的手段,使其昏迷或失去意识,以便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
三、心理策略强奸犯在实施犯罪时常常会采用心理策略来迷惑、欺骗或削弱被害者的抵抗力。
1. 社交伪装:强奸犯可能以友好、无害的形象接近被害者,以降低其戒备心理。
2. 制造紧急情况:部分强奸犯会制造紧急情况,例如引诱被害者进入私人空间,声称需要帮助或寻求紧急援助。
3. 欺骗与威胁:强奸犯可能通过欺骗或威胁来迫使被害者听从命令或放弃抵抗。
4. 后果威胁:强奸犯可能会威胁被害者,以阻止其报警、揭露犯罪事实,或制造对被害者和其家人的威胁。
强奸犯罪心理分析的目的在于提醒公众更加警觉和提高防范意识,以远离潜在的危险。
暴力犯罪心理解析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包括以暴力相威胁),以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人或物为侵害象,蓄意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犯罪行为。
共基本特征为具有明显的暴力性质。
暴力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其不仅给受害人的身心照成伤害,且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不安全感。
如同其他犯罪一样,暴力犯罪的成因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打开网页看新闻,有一类新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那就是各种各样的犯罪案件,当我们看到一些案件报导的时候,大家都会问几个问题,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出于什么心理?而犯罪心理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近年来,随着国内的马加爵、厦门公交燃烧等和国外的挪威枪杀案以及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社会公众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一种不安全感。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暴力犯罪犯罪人心理特征的角度,来分析暴力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暴力犯罪人的主要心理特征犯罪原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是我国犯罪学界关于犯罪原因结构的最有代表性的认识。
犯罪的外因,指犯罪主体以外的一切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犯罪主体以外的社会环境即因素。
犯罪的内因,指犯罪主体本身的诸种促成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个体的犯罪意识。
随着犯罪学的发展,人们越发认识到,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作为犯罪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犯罪行为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影响,在暴力犯罪行为中尤为明显。
通过对多种不同的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暴力犯罪人往往具有以下心理特征:一、认知特点1、较低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暴力犯罪者特别是以简单、原始方法实施暴力犯罪的人,大多只有较低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他们愚昧、野蛮、美丑不分,他们很多只受过很低的教育,有的甚至都没有进过学校,因此,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较低也不奇怪。
2、问题解决方式的缺陷。
一般人遇到矛盾或问题时,大多都能按照合法、正当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便一时不能解决,也能调节、解自己的心理需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犯罪心理学视角剖析暴力犯罪动机2019-04-02 22:00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官网暴力犯罪是自然犯罪的典型表现,它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在其《善恶的彼岸》中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回望着你!”让我们沿着哲人的思路,以犯罪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暴力犯罪的心理动机。
第一层次:暴力犯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犯罪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不存在“天生犯罪人”(至少在整体上不存在,极少数个案除外)。
当你与恶的力量生活在一起足够久的时候,你也会受到它的影响,哪怕你浑然不知,哪怕你本来是在与它对抗中存在。
正如尼采所言,“与恶龙纠缠太久,你也会变为恶龙”。
具体而言,耳濡目染恶的行为方式,会降低你对它的敏感性与防卫性,它渐渐地浸透到你的身心之中,进而改变你对暴力行径的态度与情感。
一旦它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你身心的一部分,在合适的条件或者情景诱发下,它就会成为诱发恶的行为动力。
所谓“凝视深渊”并不一定是直接参与“深渊的活动”,也可能是观察或一般性接触。
这就是心理学中“间接观察同样具有行为感染与模仿的强化效果”之“旁观者效应”。
这种恶的影响力在两种人群中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人生观尚未成熟定型的青少年,“成人感意识”与“精力旺盛”使他们容易受到暴力原始力量的诱惑,成为“英雄主义”(实为“哥们义气”)的牺牲品;二是刑事司法人员(尤其是刑事警察与暴力罪犯矫正警察),他们每天接触人性的阴暗与邪恶比普通人的机会多得多,自然就存在着较大的被“感染”的风险。
环境感染是暴力犯罪动机来源的最为显性的体现。
但是,为什么同样处在消极环境中,有的人成为了暴力犯罪的追随者或潜在后备力量,而有的人却仍是循规守道者?第二层次:犯罪思维模式的驱动邪恶的环境让人从事暴力犯罪,其进一步的驱动力来自:邪恶的力量内化成为了接收者自身的一部分。
换言之,接收者主动地接纳了暴力的观念、暴力的方式与情感,认为暴力是一种可取的,甚至是优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试论暴力型罪犯的心理特点、改造难点和改造对策作者:刘瑞清发布时间:2007-09-26 16:14:16 点击数: 2一提起暴力型罪犯,人们通常会自然地联想到杀人放火、抢劫、爆炸等充满血腥的场面,对那些实施此类暴力犯罪的罪犯的态度不能只是愤恨、仇视,更应本着“改造人、造就人”的原则运用劳动、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对暴力型罪犯进行改造。
北京市第二监狱本着“恨其罪过救其人,拭灰拂尘净灵魂”的科学态度,对所管的暴力型罪犯进行心理分析,探索提高暴力犯改造质量的新途径。
一、暴力型罪犯心理特点暴力型罪犯是一个不安份的犯群,他们大多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常受紧张困扰,心神不定;敢为性和敏感性强,遇事易激动,情感反应强烈,易受情绪和情感左右,敢于冒险;对环境抱有敌意和攻击性,争强好胜;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容易采取公开对抗的方法;处理事情不计后果,事后又非常后悔;好面子,哥们义气思想严重,对小团伙、小帮派有很强的依赖性。
二、暴力型罪犯改造难点由于暴力型罪犯存在上述心理特点,改造暴力犯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此试从罪犯个体因素和个体之外的环境因素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个体因素1、攻击性心理影响攻击性又称侵犯性,是一种根深蒂固和持续不变的行为类型。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受微小刺激就会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且难以自制,可出现争吵或暴烈的攻击行为。
“性如烈火,一触即发”,就如《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鲁智深。
这种突然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与平时不一样,他们在间歇期却是正常的,对发作时所作所为,事后感到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生,往往认识与行为脱节,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例如有一次某分监区正在工地上组织罪犯挖电缆沟、其中两名罪犯因为争抢一把铁锹发生争执,一名罪犯竟然用铁锹把另一名罪犯的脑袋打了一个大口子。
事后打人者受到禁闭、集训处理,想想非常后悔,连自己也认为因为这么点小事不值得。
2、挫折影响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呈现出团体化、低龄化的倾向。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毒品、邪教并称为危害社会的三大公害。
从罪行类别来看,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
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走向犯罪,的确令人痛心疾首。
不仅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而且损害他人权益,危及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青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自然有很多社会因素。
但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我们会发现,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心理成因。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模仿心理内外化机制理论是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机制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机制的基本观点是:吸收各种外间的消极因素,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这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整合犯罪心理,生发犯罪行为,这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化和外化两种机制接力作用的结果。
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从内化机制上看,是吸收一些不良习惯、不良行为等消极因素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由孩子们模仿和学习的心理机制而启动的。
研究表明,人类具有模仿和学习的心理机制,这既是作为动物的基本心理本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但是,不加鉴别地模仿和学习一些不良因素,也会使人走向邪恶乃至犯罪。
常见的可能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消极因素有:以崇尚暴力为噱头的武侠小说,以赚钱为目的的网络暴力游戏,以压制和驯服为方法的家庭暴力,以漠视人格、摧残心理、戕害精神为手段的人际关系冷暴力等。
对这些暴力因素的模仿和学习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诱因。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一些家庭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暴力。
孩子不听话,不顺从自己的指导和意图,一个耳光,几个巴掌下来,孩子听话了。
虎爸虎妈们满足于表面的形式上的成功,却忽略了这种行为的消极结果。
他们为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此后,孩子们在自己的交往圈子里遇到同类问题,就可能拳脚相向,暴力相加,以暴力来解决问题。
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并导致群众安全感降低。
一些犯罪行为人流窜多个省市,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疯狂作案,实施入室和拦路强奸杀人,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由于刑事破案技术与侦查方法现已为公众所熟悉,就连业余盗贼都十分清楚现场痕迹、物证的破案价值,所以如今的犯罪分子在掩饰其作案痕迹方面变得越来越狡诈。
于是,利用犯罪行为心理分析( 即心理画像) 技术就成为我们开展侦查破案的新的重要途径。
罪犯心理画像这个全新的方法能够有效揭示犯罪行为人的人格缺陷,解开无动机犯罪的谜团。
但是任何两件刑事案件和任何两个犯罪行为人也都不会完全相同,寻找犯案模式及提出犯罪行为人特征必须根据事实,并运用合乎逻辑的思考程序去分析。
系列强奸杀人案件中,犯罪行为人可分为两种: 事先目的性和非事先目的性。
事先目的性往往使行为人选择陌生人和离家相对远些的地方作案,并在进入现场时首先考虑如何能尽快逃跑,哪类被害人必须灭口等。
由于被害人多数被杀,少数幸存者和特殊受害群体又因种种原因而不愿报案,因此,侦查人员较难通过询问证人来获取更多的犯罪行为人的特征和线索。
非事先目的性的案件中,有时被害者与案犯无任何直接关系和选择关系,因此也难以从研究其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背景等具体细节入手侦破案件。
虽然系列强奸杀人案件的侦破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类案件也有很明显的规律,不同之处是作案方式,因为作案方式透露出个性,由此我们可进一步分析: 哪种人会做出这种事?传统杀人案件比较容易破案,是因为他们愤怒、贪婪、嫉妒、贪财、报复等犯罪的原因都极度夸张地呈现出来,但近几年出现的连续犯罪,其犯罪技巧由于不断从经验中学习而日益精进。
在所有重大刑事犯罪中,连续强奸杀人犯罪是最令人匪夷所思,对个人危害最大,也最难侦破的案件类型之一,因为他们的犯罪动机远比以上列举的传统刑事犯罪动机复杂得多,其犯罪模式也更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少有同情、内疚或悔恨等常人具有的感情,我们要抓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会他们的思考模式。
第九讲暴力攻击型犯罪的犯罪心理一、攻击行为与暴力攻击行为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足够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和的“死亡国度”。
造成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人口死亡的原因除世界大战外,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15-1923年间,土耳其帝国对亚美尼亚民族人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杀;1971年巴基斯坦对300万孟加拉国的移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150万柬埔寨民众死于始自1975年的恐怖时期。
总之,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斯大林对俄国人民的杀戮,到早期美州移民对当地土著的屠杀,无不揭示了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人类的攻击行为与暴力犯罪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秉性,果真如此,那么人类实施攻击行为究竟出于怎样的心理呢?(一)什么是攻击行为与暴力攻击行为当我们看到一个犯罪团伙在大街上肆意喧哗,挑衅、殴打、伤害他人,引发流血事件时,他们无疑是具有攻击性。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用“有进取心”来形容一个热情的售货员,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自信、精力充沛、有雄心的行为区别于伤害、损毁、破坏性行为。
前者称为敢于自表性,后者称为攻击行为。
这两种行为之间有共性吗?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和“工具性”两种。
敌意性(表达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敌意性攻击是对愤怒情境的反应,例如现实的或觉察到的侮辱、身体上遭受的攻击,或者是自己的失败等。
敌意性攻击的目的在于让被害者遭受痛苦,绝大多数的杀人、强奸和其他意在伤害受害者的暴力犯罪都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攻击行为的特点是伴随着强烈和紊乱的愤怒情绪——通常由某种刺激(尤其是受到攻击或挫折)引发的一种唤醒状态。
例如,为了发泄对剥夺自己工作的经济制度的不满,狙击手开枪射击过往的车辆,并对自己这种行为感到满意,认为是恰当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工具性攻击源于竞争或者期望获得他人所拥有的物品或地位(珠宝、钱财、领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