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文化自觉(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33 KB
- 文档页数:3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B.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答案】C【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B.芝加哥学派C.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答案】A【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D.描述性功能【答案】C【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B.普遍调查C.实地实验D.问卷调查【答案】B【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答案】D【解析】1、个案研究: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2、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要点孔德(法)——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实证主义社会学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分别秩序和进步。
观察、实验、比较、历史法来研究是人类社会斯宾塞(英)——《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人物+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形成时期代表人物】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团结理论(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失范理论提出者;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历史分析韦伯(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形成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概念:合理性理解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理想类型组织科层制度理论(又称官僚制)合法性统治分类:1.超凡魅力型——典型的超凡魅力型权威在先知、圣徒和宗教领袖所建立的组织中可以看到。
2.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
3.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
城市群理论——琼•戈特曼提出印象管理(拟剧论)——戈夫曼常人方法论——加芬克尔初级群体——库利内、外群体概念——萨姆纳参照群体——海曼“分工理论”最早阐述者:亚当·斯密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戴维斯、摩尔社会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理论)——《普通社会学总论》社会流动——索罗金——1927年*【集体行为理论代表】:奥尔森——搭便车理论勒庞——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即“群体心理特征”斯梅尔瑟——价值累加理论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需要六个因素: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促发性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
全国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3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理解社会学的学者是(C)A.埃米尔·涂尔干B.赫伯特·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D.奥古斯特·孔德2.美国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理论当中的AGIL功能分析图分别是指(A)A.适应、达鹄、整合、维模B.达鹄、整合、适应、维模C.适应、整合、达鹄、维模D.适应、维模、整合、达鹄3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出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此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被称之为(B)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问卷调查D.统计调查4.初来中国的英国人看到中国餐厅菜单上有狗肉和蛇肉时会大吃一惊,这种文化现象是(A)A.文化震惊B.文化冲突C.文化传播D.文化采借5.反向社会化又称为(C)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文化反哺D.再社会化6.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是(A)A.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B.封闭网络、开放网络C.稳固网络、松散网络D.互利网络、互补网络7.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B)A.家庭B.婚姻C.丁克家庭D.“失独”家庭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都属于(A)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大群体9.提出消费社会理论的学者是(D)A.韦伯B.凡勃伦C.布迪厄D.鲍德里亚10.人文区位学理论不包括(A)...A.社区的类型学理论B.同心圆理论C.扇形理论D.多核心理论11.提出世界城镇化“推—位”理论的是(A)A.雷文斯坦B.唐纳德·伯格C.滕尼斯D.马克思12.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被称之为(D)A.结构性社会问题B.偏差性社会问题C.自然性社会问题D.社会问题13.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提出的现代化理论是(B)A.依附理论B.世界体系理论C.信息社会论D.后工业社会论14.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中国学者是(A)A.严复B.谭嗣同C.章太炎D.梁启超15.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被称之为(B)A.实证主义方法论B.人文主义方法论C.批判诠释理论D.后现代主义16.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前常规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分别是(A)A.服从与惩罚阶段、相对功利主义阶段B.好孩子阶段、法律秩序阶段C.社会契约合法性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D相对功利主义阶段、好孩子阶段17.按冲突的规模可以将冲突划分为(A)A.群体之间的冲突、个人之间的冲突B.政治冲突、文化冲突C.显性冲突、隐形冲突D.积极冲突、消极冲突18.只有一代未婚青年与祖(外祖)父母组成的家庭被称之为(B)A.核心家庭B.断代家庭C.残缺家庭D.单身家庭19.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结为三种纯粹类型,分别是(C)A.超凡魅力型、传统型、专制型B.传统型、法理型、情感型C.超凡魅力型、传统型、法理型D.法理型、情感型、专制型20.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被称为(C)A.结构性失业B.周期性失业C.摩擦性失业D.参与性失业21.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1887年所写的著作中对社区概念作了经典阐述。
“文化自觉”再思考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大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中华文化焕发出了自鸦片战争未曾有过的强大生机,为中华民族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世界新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自信。
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国百年的“现代转向”展现了强大的发展生机,同时也因现代化(特别是它基本组成之工业化)而产生种种新问题。
在中国崛起的强声中,不能不冷静地自问,中国文化自觉的最终取向是什么?现代化、全球化中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中和位育”等思想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资源、国际关系、文明冲突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中国文化在对全球化潮流的回应中能否大有作为?
3.现在世界上研究中国文化的风气很盛,有不少人说是“儒家”文化又要抬头了。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扩大视野,从世界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对于建立新
的全球社会我们能做什么贡献?中国文化里有许多我们特有的东西,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疑难问题,我们怎样把这些特点用现代语言更明确地表达出来,变成一个普遍的信息和共识?。
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34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1分,共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科学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自然界,也可用来观察和研究社会生活的理论是A.自然的社会理论B.社会有机体论C.社会进化论D.结构功能论2.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A.唯物辩证法B.辩证唯物论C.阶级斗争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20 世纪 20、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将日常生活中的实地观察与思考发展成为一项科学技术,称为A.实地研究B.实验法C.文献法D.问卷调查4.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是A.批判诠释理论B.人本主义方法论C.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D.实证主义方法论5.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称为A.文化采借B.文化冲突C.文化融合D.文化传播6.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一般属性B.本质属性C.基本内容D.方向目标7.“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A.费孝通B.弗洛伊德C.马林斯诺D.费尔巴哈8.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 1871年出版的,首先给文化下了明确定义的著作是A.《普通文化学史》B.《普通文化》C.《原始文化》D.《文化论》9.“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称为A.反向社会化B.再社会化C.正向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10.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是人的A.现代化B.全面发展C.素质提升D.大胆创新11.当夫妻双方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并且无法共同生活时,只能以离婚来终止夫妻角色的扮演,这种情形属于A.角色冲突B.角色中断C.角色紧张D.角色失败12.符号互动论是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关于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思考张璐(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北京100081)摘要: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文化和学术的深入思考而提出了“文化自觉”思想。
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来诠释“文化自觉”的历程,并提醒我们不仅需要在文化上保持自主性,也需要在学术上保持一种自觉性。
因此,我们要不断思考和交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学术成果,在追求“文化自觉”的同时培育“学术自觉”意识,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挖掘学术思考的新视角。
关键词:文化自觉;学术自觉收稿日期:2014-03-26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课题“‘燕京学派’的学术贡献及其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项目号:YETP097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璐(1991-),女,黑龙江东宁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一、“文化自觉”的思想背景“文化自觉”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的闭幕发言中提出的,其思想来源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一直与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密切相关,费孝通先生视通中西,见微知著,较早地提出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对话的问题,这为“文化自觉”概念的形成积蓄了力量。
“文化自觉”概念的形成既源于费孝通个人的文化与学术思考,也植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文化自觉”的微观思考二十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重新开始了对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力求以“从实求知”的态度认识自己的乡土文化,试图推陈出新。
“文化自觉”思想是费孝通先生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研究中萌发的,这也体现了他坚持深入实际、从事田野调查的“从实求知”的学术作风。
费孝通先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考察内蒙古鄂伦春聚居地区时,发现近年来由于森林的日益减少,致使这个长期生存在森林中以狩猎和饲鹿为生的民族难以存续;90年代末他考察的黑龙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也存在同样严峻的现状。
----------------------- 页面 1-----------------------社会学与文化自觉3———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苏国勋提要:本文以费孝通学术思想“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的变化经历为范例 ,结合社会学研究对象从物质实体向关系实在的转化倾向,论证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趋势 ,以及文化自觉在社会学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文化自觉和美人文性生态秩序心态秩序一、引言近来 ,国内学术界纷纷关注文化自主性问题。
在笔者看来 ,文化自主性的根本 ,就是近年来费先生反复讲过的文化自觉问题。
1998 年 ,费先生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写道:在中国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谈得到让人家认识我们和我们认识人家。
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建立和平共处的起点。
人文学科就是以认识文化传统及其演变为目的,也就是我常说的“文化自觉”。
在文化传统上说 ,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
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 ,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 ,( )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费孝通 ,1998在该文中,他进一步解释说:3 本文是笔者为参加北京大学召开的追思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而撰写的论文,值此费老辞世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一代宗师人品和学术思想的崇敬和感佩之情。
1----------------------- 页面 2-----------------------社会学研究2006. 2文化自觉 ,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不是要“复归”, 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 ) 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费孝通 ,1998从社会学视角立论 ,文化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由理念价值、规范( )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理想、典章制度、器物行为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
名词解释【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
【芝加哥学派】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
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
主要对城市的外来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展开经验研究,目的是为了真挚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行。
【范式】库恩首先提出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定量研究法】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
(适合与从样本推出总体的研究)【定性研究法】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
(适合于要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的研究)【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以孔德为代表。
其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人文主义】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
【田野调查法】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领域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文化迟滞】(culture lag):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024年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学概论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费孝通用“五脏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2.马克思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分工论》B.《资本论》C.《社会学研究》D.《社会静力学》3.简述偏差行为的正功能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
A.先赋角色B.开放性角色C.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5.简述社区的功能。
6.简述中国的人口问题。
7.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8.属于现代学校教育潜功能的是()。
A.社会选拔B.社会化C.知识技术创新D.建立未来人际关系9.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10.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问卷调查B.文件法C.非介入性研究法D.统计报表11.教育能够为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这种关于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是()。
A.冲突论视角B.互动论视角C.后现代视角D.功能论视角12.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是()。
A.乌合之众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理性选择理论D.搭便车理论13.在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中,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被称为()。
A.社会革命B.自发变迁C.社会改革D.整体变迁14.在对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中,保罗·威利斯的主要观点是()。
A.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B.教育与文化资本C.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D.教育与社会流动15.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称为()。
A.文化融合B.文化传播C.文化磨合D.文化杂交16.我国“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的城镇化方针提出于()。
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分享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的理解与体会。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和反思自身文化,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通过回顾费孝通先生的相关论述,结合个人学习和实践经历,探讨文化自觉的内涵、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文化自觉的学习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还能推动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费孝通与“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费孝通,这位社会学界的泰斗,他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对本土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更在于他提出的“文化自觉”这一深刻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深度思考。
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初衷,是希望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能够保持对自身文化的清醒认识,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他强调,文化自觉并不仅仅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更是对文化的反思和发展。
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怀旧或复古,而是在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
在费孝通看来,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于对文化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认识。
他认为,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在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实现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概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处理文化关系的新视角,更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展自身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他的这一贡献,无疑将对中国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学习“文化自觉”概念的体会在深入学习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概念后,我深感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文化自觉,简而言之,是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性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担当。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费先生还以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应该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
尽管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但严肃的学术研究表明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多元一体”这样一个基本形态构建而成的?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是怀有怎样的一种人文价值和心态,才能包容四海之内如此众多的族群和观念迥异的不同文化建立起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此段出自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历史分析:一、中国文化自觉的观点康梁维新的着力点是把同光的洋务运动之“器物层次的现代化”转进到“制度层次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对传统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颠覆了中国二千年来构成的一个自成体系的文明秩序。
“文化自觉”是怎么来的作者:张冠生来源:《中国民商》2013年第03期费孝通,寿高九五,积一生思考,留下了“文化自觉”的思想成果。
2012 年11 月8 日,胡锦涛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说,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此前,2011 年10月18 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年前提出“培养”,一年后要求“树立”。
一年前是中央全会,一年后是代表大会。
一年间,中共党务工作从十七届过渡到了十八届,“文化自觉”的命题也从中央全会扩展到了代表大会。
过渡中有连续,连续中有扩展,说明这个命题确实重大。
扩展的不仅是会议规模和层级,也有思考深度。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提出和阐述,相信就是“文化自觉”在政治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并且这种表述语言或许也是从“文化自觉”那里来的。
“文化自觉”又是怎么来的?了解这一点,对深度理解其内涵应有助益。
简单地说,“文化自觉”来自一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自他八十年的深长思考。
这位学者是费孝通,寿高九五,积一生思考,留下了“文化自觉”的思想成果。
八十年时光里,有三个时间段比较重要。
1990 年代、1940 年代和1920 年代。
1990 年代,“文化自觉”学说趋向成熟,费孝通反复解说,多次呼吁,大力倡导。
1940 年代,费孝通视通中西,见微知著,较早提出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对话问题。
1920 年代,出于自我认知的内心困惑,“文化自觉”在费孝通心目中开始萌芽。
容下分说——1990 年,费孝通满八十周岁。
朋友们为他庆贺生日,引出他一段妙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他对自己瞩望中的人类文化自觉历史过程的概括。
大致意思是:分别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人,都能体会自己所属文化的合理性。
碰到不同文化的时候,也能尊重和体会不同文化的合理性。
属于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平等、体恤、宽容、友好相处,就是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费孝通这段妙语,出于他的一大心事。
On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o Marxism Sociology's Localization in China
作者: 姜方炳
作者机构: 杭州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浙江杭州310024
出版物刊名: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51-5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强烈而自觉的互动。
其间,离不开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文化自觉”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现中国化的一种必需。
这既是社会学学科的品格使然,更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并不意味着对异域思想文化的鄙夷和拒斥,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是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主性在思想文化上的必然反应。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考前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的现代化理论属于A.世界体系理论B.信息社会论C.依附理论D.经典现代化理论正确答案:A[单选题]2.(江南博哥)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和社会集团,被称为A.阶级B.阶层C.种姓D.等级正确答案:D[单选题]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A.三个阶段B.四个阶段C.五个阶段D.六个阶段正确答案:A[单选题]4.对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中,对伊凡•伊利奇的主要观点是A.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B.教育与文化资本C.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D.教育与社会流动正确答案:A[单选题]5.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级成的家被称为A.联合家庭B.核心家庭C.组合家庭D.主干家庭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级成的家被称为联合家庭。
[单选题]6.拟剧论的提出者是A.加芬克尔B.戈夫曼C.布鲁默D.库恩正确答案:B[单选题]7.文化杂交又称为A.文化采借B.文化传播C.文化冲突D.文化震惊正确答案:A[单选题]8.试图通过深入地“解剖麻雀”,达到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全面认识,从个性发现共性,从特殊认识一般,这种研究方法是A.个案研究B.典型调查C.参与观察D.结构访谈正确答案:B[单选题]9.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遵循自然科学法则,则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是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C.实证主义方法论D.人文主义方法论正确答案:C[单选题]10.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被称为A.集体意识B.机械团结C.有机团结D.社会团结正确答案:D[单选题]11.以帕森斯、列维、勒纳、摩尔、英格尔斯、麦克勒兰德、布莱克、艾森斯塔德等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属于A.依附理论B.信息社会论C.世界体系理论D.经典现代化理论正确答案:D[单选题]12.学校不再被视为社会实现其自我良性再生产的领域,而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生产与其特殊地位和利益相吻合的工具,这种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是A.冲突论视角B.互动论视角C.后现代视角D.功能论视角正确答案:A[单选题]13.滕尼斯分析了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类型,即A.社区和社会B.社区和小区C.社区和社团D.社区和群体正确答案:A[单选题]14.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之一是A.社会选拔B.社会化C.知识技术创新D.减小就业压力正确答案:D[单选题]15.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B.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C.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D.内群体和外群体正确答案:B[单选题]16.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正确答案:D[单选题]17.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A.十五届三中全会B.十六届三中全会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七届四中全会正确答案:C[单选题]18.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社会B.人口C.环境D.社会结构正确答案:A[单选题]19.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正确答案:B[单选题]20.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理解社会学B.历史社会学C.解释社会学D.科学社会学正确答案:A[单选题]21.以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阿明、费尔南多•卡多索和恩佐•法莱图等学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现代化理论是A.世界体系理论B.信息社会论C.依附理论D.经典现代化理论正确答案:C[单选题]22.在默顿的目标--手段适应方式类型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的适应方式被称为A.革新B.形式主义C.反叛D.退缩主义正确答案:C[单选题]23.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A.阶层B.种族C.等级D.种姓正确答案:B[单选题]24.属于现代学校教育潜功能的是A.社会选拔B.社会化C.知识技术创新D.社会控制正确答案:D[单选题]25.在对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中,麦卡锡和扎尔德提出的是A.价值累加理论B.乌合之众理论C.搭便车理论D.资源动员理论正确答案:D[单选题]26.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A.知识积累B.社会实践C.观察学习D.角色扮演正确答案:B[单选题]27.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A.契约式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自发性合作D.指导性合作正确答案:A[单选题]28.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A.访谈法B.观察法C.个案研究D.典型调查正确答案:C[单选题]29.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C.社会学课程D.研究方法正确答案:B[单选题]30.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A.20年代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正确答案:B[多选题]1.1977年,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状況包括A.小资产阶级B.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E.知识分子阶层正确答案:CDE[多选题]2.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有A.普遍调查B.访谈C.抽样调查D.观察E.统计报表正确答案:ACE[多选题]3.社会学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A.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B.帮助人们合理选择C.建立规范D.提供模式E.反馈信息正确答案:CDE[多选题]4.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有A.奥古斯特•孔德B.卡尔•马克思C.赫伯特•斯宾塞D.埃米尔•涂尔干E.马克斯•韦伯正确答案:ABC[多选题]5.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A.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B.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C.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D.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E.帕累托的精英理论正确答案:CDE[问答题]1.简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一、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创立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孔德和斯宾塞时间:19世纪上半叶特点:(1)与哲学关系密切;(2)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3)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二)形成阶段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和韦伯特点:(1)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学科;(2)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3)维护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确。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社会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社会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这是社会学研究的真正关键所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主张应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形成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样,一方面要从基础中探索出各种思想观念及其行动,另一方面要探索出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产生的。
•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事物。
在研究具体社会现象时,要把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心理的种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是社会学思维方式主要特点之一。
•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四)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理论传统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主要观点: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有机体的生存而存在。
认为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的整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社会的平衡。
2、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
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社会学与文化自觉(一)内容提要:本文以费老学术思想“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的变化经历为范例,结合社会学研究对象从物质实体向关系实在的转化倾向,论证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自觉在社会学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文化自觉和美人文性生态秩序心态秩序一、引言近来,国内学术界纷纷关注文化自主性问题。
在笔者看来,文化自主性的根本,就是近年来费先生反复讲过的文化自觉问题。
1998年,费先生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写道:在中国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谈得到让人家认识我们和我们认识人家。
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建立和平共处的起点。
人文学科就是以认识文化传统及其演变为目的,也就是我常说的“文化自觉”。
在文化传统上说,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
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费孝通,1998)。
在该文中,他进一步解释说:文化自觉,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1998)。
从社会学视角立论,文化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理想、典章制度、器物行为)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
它是一个民族-国家自我证成的根本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文化自主性,就是做到文化自觉,这是一个民族-国家自尊、自重、自信的体现。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他民族之间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生之道。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骄矜;既拒斥“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我族中心主义”;就是要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场处理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1993年费先生在与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中以恢宏的气度、豁达的胸怀、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他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和光明前景的看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十六个字精辟地阐明了文化自觉的要义,也是我们今天谈论当代中国学术文化自主性的基本前提。
费老以其一生的学术实践身体力行,为后人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主树立了楷模,他的学术思想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着费先生治学和做人的统一,浸透着老一辈学人深厚的文化自觉意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一代接一代地薪火传承下去。
值此费老辞世周年祭之时,本文试图结合社会学学科建设谈谈学习“文化自觉”概念的体会以及它对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轮的指导意义,以示对一代宗师的人品及其学术思想的崇敬和感佩之情。
二、“脚踏实地,胸怀全局”1980年7月,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刚刚在中国大地破土复出,为了培养师资和科研人才,费先生亲自主持了社会学恢复后的第一个暑期讲习班。
邀请了美国匹茨堡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以及国内一些知名的老一辈专家为学员们讲授社会学知识。
在开班伊始的第一节课上,作为讲习班主持人(当时称班主任)的费老就开宗明义地以“为现代化服务的社会学”(sociologyformodernization)为题,讲解了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的宗旨。
作为当时讲习班的一名学员,我清楚地记得,费老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学术实践,从江村社会经济调查到西南联大写作《禄村农田》时期的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再到解放后在贵州和云南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会学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尤其对于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作用和意义。
费老讲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语重心长的教诲对于初次接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学员来说感到既新奇又实在:感到新奇的是,从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可以得到许多对社会生活与常识不同的认识,增进了人们对社会真谛的深入理解并上升到科学知识的层面;感到实在的是,社会学并没有需要经过玄思妙想才能去理解的深奥大道理,而是一门强调一切认识离不开社会实践、立足本土的在地性知识(localknowledge)的学问。
这一认识成为激励学员们日后脚踏实地从事社会学工作念兹在兹的座右铭。
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费老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其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想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的现代化服务的拳拳报国之情,溢于言表,流露在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使每个讲习班学员每当谈论起费老的精神品格无不肃然起敬,深受感动。
当时费老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仍不遗余力地几乎每天参与外国教授的讲课和讨论,适时地做出必要的补充和解释,引导学员用中国事实恰当地理解西方的理论概念。
他特别强调以认识中国社会为宗旨的“为现代化服务的社会学”与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依归的现代化理论的原则区别。
这一点对于笔者当时还是一个正在攻读现代外国社会理论的研究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因而记忆也尤为深刻。
在笔者看来,费老在此时提出“为中国现代化服务的社会学”的口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一是为社会学正名。
在中国文化脉络下,人们深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要想推倒压在社会学身上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种种“罪名”和不实之词,就必须显示出社会学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上的效用,为此就必须把刚刚恢复的社会学引向侧重经验研究之路,以期表明这门学科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同时它又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功效;其二,社会学恢复伊始,开班第一讲就请来美国教授讲西方社会学理论,这在当时并非没有异议。
“为中国现代化服务的社会学”口号的提出,固然起到了政治上的自我防卫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其三,讲习班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现出费老在社会科学发展前景上的学术洞见和全局观。
两种观点两个境界,其间的差别岂可以道里计。
费老认为,发展中国社会学既不能用传统学术“复归”的办法,也不能走“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的路,而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研究社会的这门学科成为科学。
类似的表述在80年代的一些社会学教科书中所在多有,尽管从今天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上看这种表述似可斟酌(以免导入实证主义之途),还保有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痕迹,但在当时——社会学停滞近30年、十年“文革”浩劫刚刚结束不久——强调社会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摹本,致力于经验科学化,与过去唯上、唯书相比已是很大的进步。
费老认为,社会学研究必须立足本土,同时要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在世界的发展,要有全局观点;结合实际学习理论,但不惟书,不惟上;立足本国实际,学习外国经验,但不照抄照搬。
这在现在看来已近乎老生常谈了,但在当时确乎需要政治勇气,此外更需要文化自觉。
三、“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文化自觉,这既是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研究者本人应具备的学术素养。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的对象并非自然生成的现象,而是由人们有目的行动造成的结果,其中除了有时空、环境等客观因素作为条件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由人的主观动机、意图乃至价值观所引发的行动建构而成。
与此相关,现代认识论已不再把科学,如数学视为对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物的研究,而是看作对关系和关系类型的研究(卡西尔,1995)。
循此思路可以看到,当代科学的对象正经历着从实体向关系的转变。
譬如社会学,在这门学科创立之初从孔德视社会学为社会物理学、斯宾塞基于进化论观念把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到涂尔干主张像研究物一样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实在论观点,以及形形色色的机械论、有机体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各种还原(化约)论观点大行其道;曾几何时,今天的社会学主流已转到从各种不同视角,如制度论、功能论、文化论、建构论、嵌入说、理性选择说等,着重研究不同层面上的行动者——如经济与社会、市场与国家、市场与民间组织——之间的相互性和互动关系。
由此不难看出,这里确有一个研究对象从外在向内在、“从物质实体向关系实在”的转化趋向,前后两相比较迥然有别。
导致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固然有社会认识论的根基已从经验主义转到后经验主义上来,这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以来后经验主义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重大影响明显可见;当然还有社会学研究实践的不断扩展,社会认识逐步深入的原因,这从以下事实可见一斑:社会学从创立之初实证主义即在方法论上占据主导地位,及至中期研究重心转到美国后与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传统相结合,转向工具实证主义(instrumentpositivism)1],再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批判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等反实证主义流派的勃兴,及至80年代出现的“人文科学回归宏大理论”(Skinner,1985)以及试图综合现有理论视角的“新功能主义”(Alexander,1985),则是上述研究进路综合、整合发展趋势的理论表达。
费老一生的学术实践坚持“从实求知”,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紧密地贴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牢固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自觉地把“志在富民”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始终如一的追求。
从30年代开启的第一次学术生命中,他使用人类学方法深入边远乡村,坚持不懈地从事田野调查,完成了《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一系列早期著作,其中他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精辟分析并概括为“差序格局”的深刻洞见,为他在海内外学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在“文革”结束后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中,费老不顾古稀之年的身心劳累,为重建和发展中国社会学殚精竭虑。
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他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城市社区,“行行重行行”,实践了“志在富民,皓首不移”的诺言。
90年代进入晚年以后,当他回顾一生的心路历程时,他把早期的那些研究归结为“人文生态层次上的研究”,表示并不满足于这些成绩,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人类“还需要一个所有人类均能遂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的心态秩序”,更值得社会学去探讨。
为此他提出“从共存的生态秩序研究进入共荣的心态秩序研究”的命题。
与此相联系,费老这一时期越来越多地谈论文化问题,提出“文化自觉”,强调“文化自主”,主张不同文化之间要“和而不同”。
费老的这一思想变化,在笔者看来,是从学术研究上切合了当代的社会学对象从外在客体向内外综合转换的发展趋势。
譬如在他生命晚年(2003年)发表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费老明确提出: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社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然而,社会学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这种“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