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区域地层表(最新)

山东区域地层表(最新)

山东区域地层表(最新)
山东区域地层表(最新)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界

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万山庄组(Artw):厚度1300-4631m

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二、太平顶组(Artt):厚度531-6385m

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蒙山、金斗山、泰山、新莆山及济宁之告山、肥城一带。区内多数背斜的核部均由此组地层构成。岩层多作北西向延伸。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岩层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太平顶附近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3.24亿年。

三、雁翎关组(Arty)厚度425-2246m

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及孟良崮、雁翎关一带;沂山两侧,沂源韩旺、新泰盘车沟一带也有分布。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并含有少量的千枚岩。雁翎关地区侵入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同位素年龄为22.78亿年。

四、山草峪组(Arts)厚度1000-4060m

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白彦、四海山地区,枣庄以北桌山和新泰山草峪一带。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个别

地区保留变质更浅的千枚岩,变质粉砂岩一类。

第二节元古界

鲁东地区广泛分布,包括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鲁西地区只在沂沭断裂内及其西侧由土门组地层分布。

一、胶东群

胶东群分为富阳组、民山组、蓬夼组。胶东群在胶北与胶南两地区别较大。胶北地区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及片岩组成。普遍经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一般较弱,厚8751~22739米。其中民山组含较多的石墨和厚层大理岩。胶南地区主要由黑云钾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白云钾长片麻岩、白云变粒岩,夹石英岩及大理岩透镜体。岩层遭受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一般较弱,厚14640~18789米。

1.蓬夼组(Ar—Pt1p)

分布于招远、栖霞、唐家泊、大庄头地区及蓬莱东南部。蓬夼组是蓬莱地区最老的地层,主要为黑云变粒岩及斜长角闪岩,上部发育一层愈1000m的黑云片岩,总厚4277—12370m。

该组原岩为一套伴有基性火山活动的泥质碎屑沉积,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混合岩化作用因地而异,南部一些地段混合岩化较强,出现混合岩;北部地区多为局部混合岩,以条带状混合岩为主。

2.民山组(Ar—Pt1m)

分布于蓬莱民山、大辛店及莱阳谭格庄一带。民山组(Ar—Pt1p)由黑云角闪岩、黑云片岩及大理岩组成,厚度2259—6957m。与下伏蓬夼组呈整合接触。

该组原岩为一套粘土、半粘土钙质沉积,夹有火山岩。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含石墨。

3.富阳组(Ar—Pt1f)

分布于蓬莱东南龙山店、富阳耿家及莱西产芝水库以北,招远东围以东地区。富阳组(Ar—Pt1m)岩性为斜长黑云片岩,与下伏民山组呈整合接触。

二、胶南群

胶南群主要分布于胶南地区,包括大山沟组、甄家沟组、邱官庄组和于家岭组,总厚度超过5527m。

1.大山沟组(Ar-Pt1d)

主要分布于甲子山、日照、诸城、胶南及临沭玉山等地。大山沟组变质岩石多呈层状,少数呈透镜状,岩相及厚度相差很大。因受强烈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常为条带状混合岩及片麻状混合岩。其原岩主要为一套海相喷发的中酸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并有少量的正常沉积岩。

2.甄家沟组(Ar-Pt1z)

甄家沟组主要分布于甄家沟—洙边、日照市桫椤树—岚山头等地。本组原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砂岩、白云岩及少量基性火山岩,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变质程度由上而下逐渐加深。

3.邱官庄组(Ar-Pt1q)

主要分布于诸城桃园、五莲北部及莒南邱官庄一带。

4.于家岭组(Ar-Pt1y)

主要分布于诸城市炭井、胶南泊里、五莲岭东及莒南于家岭一带。

三、粉子山群

粉子山群以烟台、掖县一带最为发育。由黑云片岩、各种大理岩及石英岩、变粒岩组成,总厚可达3000余米,与胶东群不整合接触。

粉子山群广泛分布于潍河流域及半岛丘陵区,粉子山群分为下亚群和上亚群,下亚群自下而上分为山张家组、明村组;上亚群分为祝家夼组、张格庄组、巨屯组、岗嵛组、芝罘组。

1.粉子山下亚群

粉子山下亚群在莱州、平度发育齐全,安丘担山、莱西难墅及莱阳荆山等地也有分布,自下而上分为山张家组(Pt1s)、明村组(Pt1m),总厚度在3850m以上。

2.粉子山上亚群

粉子山上亚群发育在胶东半岛的北部,集中分布在福山、栖霞及莱州、蓬莱一带,与上覆蓬莱群及下伏胶东群均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自下而上分为分为祝家夼组(Pt1zj)、张格庄组(Pt1z)、巨屯组(Pt1j)、岗嵛组(Pt1g)、芝罘组(Pt1zf)。

四、蓬莱群

蓬莱群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在栖霞、长山列岛、蓬莱等地。与粉子山群角度不整合接触。由石英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石灰岩等浅变质岩组成,未遭受混合岩化,厚度2880~5295米。

蓬莱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豹山口组、辅子夼组、南庄组和香夼组。

1.豹山口组(Pt3b)

豹山口组为一套泥质和碳酸岩沉积,普遍教授轻微区域变质作用,主要由板岩和大理岩组成,总厚度为1071—1275m,与下伏的胶东群或粉子山群呈不整合接触。本组分布于栖霞豹山口、寨里于家,蓬莱地区只有零星分布。其中豹山口地段含磷较高,洪钧山地区本组上段含2—4层贫锰矿,矿体呈透镜状,为沉积变质和氧化林滤富集而成。

2.辅子夼组(Pt1f)

辅子夼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经受了轻微区域变质作用,主要由薄层、中厚层石英岩组成,夹有少量硅质板岩,总厚度584—826m。本组主要分布于栖霞辅子夼—福山一带,蓬莱北部及龙口也有零星分布。

3.南庄组(Pt1n)

南庄组为一套钙质泥质沉积,主要由各种板岩和大理岩组成,经受了轻微变质作用,总厚度1133—1610m。

4.香夼组(Pt1x)

香夼组主要为一套泥质碳酸盐沉积,主要由灰岩、含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板岩组成。区域变质轻微,大部分未变质,总厚度96—1307m。

五、土门组

土门组地层分布范围较窄,仅于鲁中南地区南部的沂沐断裂带内及其西侧的沂水、临沂、苍山一带见之。由砂岩、页岩、泥灰岩组成,厚0~290米。

第三节古生界

古生界在鲁西地区广泛分布,鲁东地区缺失。下古生界仅包括寒武系及奥陶系。寒武系与下伏泰山群地层呈

假整合接触。奥陶系与上覆石炭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下古生代上是我国震旦纪以来海侵范围最广的一个时期,整个下古生代大致经历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的海侵和晚奥陶世海退这样一个大的海水进退过程。下古生界以碳酸盐岩类沉积为特征。寒武系多为正常的浅海相沉积。岩性为页岩、各种不纯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奥陶系海侵规模和海水深度均较寒武系大,下沉速度均一且稳定,上部为厚层状灰岩和豹皮灰岩,下部为含燧石白云质灰岩。在这些海相沉积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磷、石膏等矿产资源。

上古生界是华北陆台地史上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显著增多,海相地层相对减少,高级陆生植物及鱼类大量出现。

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系、二叠系、泥盆系。

一、寒武系

分布在鲁中南地区的济南、淄博、肥城、莱芜、沂源、沂水、泗水、平邑、枣庄、临沂等地。下部为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页岩,中部为页岩、鲕状灰岩及厚层灰岩,上部为页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中厚层灰岩及泥质带状灰岩,厚203~1724米。与下伏泰山群地层呈现角度不整合。

根据化石、接触关系、沉积旋回及岩性特征,将寒武系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下寒武统

下寒武统包括馒头组、毛庄组。

(1)馒头组:

10层:鲜红色易碎页岩,厚13m。

9层:灰黄色及灰色泥质石灰岩,厚4m。

8层:绿色石灰质页岩夹石灰岩透镜体,厚3m。

7层:兰色薄层石灰岩,厚2m。

6层:紫色及绿色页岩,厚4m。

5层:蓝灰色及灰黄色薄层石灰岩,厚5m。

4层:杂色页岩,厚8m。

3层:灰黄色及灰色石灰质页岩,厚13m。

2层:蓝灰色薄层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厚4m。

1层:黄灰色页岩,厚2m。

馒头组共分10层,岩性主要为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杂色页岩组成。其中第2、5、7、9层为灰岩,是较好的含水层,总厚度为60~170米。在张夏馒头山一带,为华北地区的标准剖面,其中在2段含煌斑岩侵入体。

(2)毛庄组:

岩性以紫色云母质页岩为主,夹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及灰岩透镜体。在安丘、平邑、蒙阴、临沂、苍山、枣庄等地灰岩增多,在泰安一带一般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厚度有所增大,该组总厚度为23~150米。在张夏馒头山剖面如下:

6层:灰色鲕状灰岩,厚0 .3m。

5层:灰色石灰岩,厚0.2m。

4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0. 8m。

3层:紫灰色易碎页岩,厚3m。

2层:紫灰色云母质页岩夹石灰岩结核,厚4m。

1层:暗紫色云母页岩,底部产鲕状石灰岩,产化石丰富,厚29m。

2.中寒武统

中寒武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

(1)徐庄组:

岩性主要为暗紫色、黄绿色云母质页岩、交错层砂岩夹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及灰岩透镜体。在安丘~昌乐一带,下部有一部分鲕状灰岩,厚度12~132米。

张夏馒头山一带,剖面如下:

9层:暗紫色纸状页岩,含化石两层,厚6m。

8层:灰色薄层石灰岩及泥质石灰岩,厚1.2m。

7层:浅灰色厚层坚硬石灰岩,厚4m。

6层:红色富含铁质页岩及结核状石灰岩,底部有厚约15厘米红色鲕状石灰岩一层,厚2m。

5层:灰色薄层石灰岩,含绿色小点,产头尾同型,及为光滑的三叶虫,底部含厚约红色砂岩一层,厚约3m。

4层:暗灰色及绿灰色砂质云母页岩,夹少量石灰岩透镜体,厚13m。

3层:灰色不纯石灰岩,厚1.5m。

2层:紫灰色云母页岩,产三叶虫化石,厚20m。

1层:灰紫色、具斜交错层理构造,含少量细砾石的鲕状石灰岩及其他三叶虫化石,厚0.4m。

(2)张夏组:

主要岩性下部为厚层状鲕状灰岩和厚层状灰岩,夹黄绿色、紫色页岩和薄层灰岩互层;中部厚层状豹皮灰岩和厚层状结晶灰岩,上部为厚层状豹皮灰岩夹灰岩并含海绿石结晶灰岩。在安丘、昌乐一带页岩较多,在淄博、莱芜、蒙阴、费县南部等地,中上部黄绿色页岩增多。

崮山虎头山黄莫顶剖面如下:

12层:黑色薄层鲕状石灰岩,厚0.5m。

11层:黑灰色致密石灰岩,厚22m。

10层:灰色薄层石灰岩,偶夹鲕状条带,厚15m。

9层:暗灰色厚层石灰岩,厚20m。

8层:白色块状结晶石灰岩,厚10m。

7层:浅灰色致密薄层石灰岩,厚22m。

6层:灰色及深色鲕状石灰岩,含细粒海绿石,厚10m。

5层:黑色块状石灰岩,厚39m。

4层:浅灰色致密石灰岩,含化石碎片,厚22m。

3层:黑色鲕状石灰岩,含三叶虫碎片,厚5m。

2层:灰色薄层石灰岩,厚1.4m。

1层:薄层石灰岩夹石灰岩结核,厚3m。

3.上寒武统

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1)崮山组:

主要岩性为薄层状灰岩、黄绿色页岩、泥质灰岩、疙瘩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在张夏、淄博、莱芜地区页岩较多,厚度17~257米。

(2)长山组:

主要岩性为竹叶状灰岩、泥灰岩、少量鲕状灰岩,分布很广,总厚度30~135米。崮山唐家寨剖面如下:8层:灰色及赫红色石灰岩,厚2m。

7层:黑色薄层石灰岩,厚4m。

6层:白色及灰色厚层石灰岩,厚8m。

5层:灰色及黄色条带状石灰岩夹竹叶状石灰砾岩,厚5m。

4层:白色结晶块状石灰岩,厚8m。

3层:绿色页岩夹结核状石灰岩,板状页岩及竹叶状石灰砾岩,含化石两层,厚21m。

2层:黄色坚硬石灰岩含海绿石碎粒,厚1m。

1层:竹叶状石灰砾岩,厚3m。

(3)凤山组:

主要岩性为厚层条带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豹皮状灰岩,局部白云质灰岩,厚25~200米。

二、奥陶系

奥陶系分布范围与寒武系相同,山东省缺失上奥陶统。下统为薄层~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厚60~250米。中统以中一厚层状纯灰岩、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为主,厚305~1002米。

(一)、下奥陶统Q1

下奥陶统为冶里—亮甲山组:上部为浅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致密坚硬,风化面微黄色,顶部发育不规则的风化列席,此层中含坚硬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下部微浅灰色微微发青的薄层板状白云质灰岩,此层节理发育多破碎,含化石。

(二)、中奥陶统Q2

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以泥灰岩与石灰岩相间出现,共有三层泥灰岩和三层石灰岩,石灰岩自下而上逐渐变厚、变纯,按时代自新到老如下:

第三组石灰岩(Q23-2):厚145-149m,下部为青灰色厚层半结晶致密石灰岩,底部夹有泥质灰岩2-3层,表面风化呈淡黄色,具有黄色斑点豹皮状石灰岩,豹皮纹约有1—2厘米,此层喀斯特较发育,在层面上有化石、珠角石、卷螺。

第三组泥灰岩(Q23-1):厚51—130m。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夹旋涡状石灰岩,底部有大瘤状石灰岩砾石,上部为暗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灰岩。

第二组石灰岩(Q22-2):厚度224—337m。含燧石结核为此层的特点,下部为青灰色厚层石灰岩,含网状细条,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石灰岩,夹一泥灰岩数层,表面为网格状白色方解石细脉。

第二组泥灰岩(Q22-1):厚度33—61m。上部为黄色薄层泥灰岩,含泥量少于50%,下部石灰质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排列紊乱。

第一组石灰岩(Q21-2):厚度120—172m。下部为青灰色页状石灰岩,节理发育很破碎,层面有次生方解石细

脉,上部为中厚层石灰岩。

第一组泥灰岩(Q21-1):厚度30—36m。上部为灰黄泥灰岩,含泥质75%,所以极易风化,下部夹有石灰质角砾。

二、泥盆系

山东省上古生界除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缺失外,中上石炭统及二迭统均较发育,但出露一般不太好,均保存于鲁中南各断陷盆地中,与下伏中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主要岩性底部为砂页岩夹灰岩,中部为煤系,上部为砂岩,厚333~1021米。

三、石炭系

石炭系缺失下石炭统,中石炭统为本溪组、上石炭组太原组。

(一)、中石炭统本溪组(C2)

本溪组以紫色页岩为主,石灰岩次之,另外含白色砂岩,底部含有铝土页岩及软质粘土,分布广泛,北部淄川、博山、章丘,中部新泰、蒙阴,南部薛城均有分布。新泰、莱芜的层序如下:

灰色页岩夹黄灰细砂岩

9层:灰色页岩夹黄灰细砂岩,厚11—13m。

8层:深灰至灰黄色厚层石灰岩,偶含白色燧石结核,厚5—12m。

7层:紫色灰色页岩夹黄色长石云母质砂岩,上部含鸡窝式薄煤一层,厚1.2-8.8m。

6层:灰绿至灰黄色细粒长石质砂岩,局部含砾石,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燧石石灰岩等,厚0.8-1.5m。

5层:深灰至灰色致密层状不纯灰岩,厚1.5-8m。

4层:紫色页岩夹黄褐色砂页岩及铝土页岩,赤铁矿层厚2.5-8m。

3层:铝土页岩,一般5-6m。

2层:紫色页岩层常含有残余赤铁矿及褐铁矿块,厚1.4m。

1层:石灰岩质角砾岩,厚0-1.5m。

(二)上石炭统太原组(C3)

太原组是一套灰色至黑色页岩及灰色砂岩互层,北部夹有0—8层石灰岩,主要含煤层9—10层,有粘土层多层,石灰岩平均厚度不到2m,含有珊瑚、海百合等化石,分布范围广泛,淄川、博山、章丘,新泰、蒙阴,南部薛城均有分布,是我省的重要煤田。

四、二叠系

二叠系在我省较发育,下二叠统分为淄川组、黑山组;中二叠系分为万山组、大奎山组、孝妇河组;上二叠统为凤凰山组。

第四节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的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广泛出露于各断陷盆地内,为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间有强烈的陆相火山喷发。出露地层有侏罗系、白垩系,缺失三叠系。

一、侏罗系

山东的侏罗系在鲁西地层区发育较全,分布于鲁中南的淄博、莱芜、新泰、蒙阴等地,鲁东地区的莱阳、海阳和五连一带。以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为主夹页岩,厚度495~2249米,与石炭二迭系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坊子组(北部)、汶南组(南部)、分水岭组,鲁东地层仅发育莱阳组。

(一)、鲁西地层分区

1.下—中侏罗统坊子组(J1-2f)和汶南组(J1-2w)

(1)坊子组(J1-2f)

坊子组主要分布于沾化县车镇、大王庄、罗家,恳利孤岛,潍坊坊子,安丘辛庄,淄博博山等地。在坊子一带构成重要的煤田。

(2)汶南组(J1-2w)

汶南组(J1-2w)主要出露于鲁西南部的一些断陷盆地中,在沂源、莱芜、新泰、蒙阴、平邑等盆地中可见。据煤田地质勘探资料,鲁西南沉降区也有分布。

新泰市分水岭剖面如下:

上覆地层:分水岭组(J3f)

——————假整合————————

汶南组(J1-2w):

3层:紫红色砂砾岩,厚36.8m

2层:紫红色细粒长石砂岩与紫色、黄绿色页岩互层,厚83.3m

1层:紫红色砂砾岩,厚2.9m

———————不整合—————————

下伏地层:本溪组(C2)

2.上侏罗统分水岭组(J3f)

该组分布于鲁西裸露区的平邑、新泰、蒙阴、莱芜、沂源、淄博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中。鲁西北覆盖区的茌平、莘县也有分布。

分水岭组主要由灰、绿色的粉砂岩、细砂岩、页岩组成,近火山喷发地,上部可含凝灰岩。

(二)、鲁东地层分区

鲁东地层的侏罗系仅发育上统,称莱阳组(J3l)。该组主要分布于胶莱凹陷内,在莱阳山前店、海阳东村、高密柴沟、胶州二十五里夼、诸城皇华店一带。此外在牟平、日照、胶南,该组也有零星分布。

二、白垩系

主要分布于沂沐断裂带和莱阳盆地中的高密~海阳地区,鲁中南地区的断陷盆地内也有分布,与下伏的上侏罗统地层及上复的第三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下统青山组为一套火山岩系。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厚度1089~6007米。上统王氏组为页岩、砂岩、砂砾岩、砾岩,厚度1196~6681米。

(一)、鲁西地层分区

1.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西地区的蒙阴、平邑、莱芜、邹平、临朐、沂源等盆地中及沂沭河流域的郯城、莒县、沂水、安丘等地,其中以蒙阴盆地发育较好。

青山组以中基性岩为主,火山岩系发育。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凝灰岩及砾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分水岭组呈假整合接触。

第二段:在蒙阴地区由凝灰岩与粉砂岩互层组成,上部及下部粒度粗,中部细,为青山组的重要层段。

第三段:由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夹安山岩、玄武岩组成。

2.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分布于临朐、马站、莒县、安丘等地。

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为主,间夹页岩、粉砂岩,属河流相,局部属洪积相沉积,厚42m。

第二段: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黑色及紫色页岩、砂岩为主,属河湖相及湖相沉积,厚500—1600m。

第三段:主要为灰紫、灰黄、灰绿色的砂砾岩,属河流相沉积,厚300—500m。

(二)、鲁东地层分区

鲁东地区也分为下白垩统青山组(K1q)、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1.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东地区的诸城、胶州、即墨、莱西、莱阳等地,尤以诸城、莱阳一带出露良好。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集块角砾岩等,厚度1000—3700m。

第二段:主要以流纹质角砾岩为主,厚度400—2840m。

第三段: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厚度260—1340m。

2.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主要分布于诸城、莱阳等地。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棕红色、灰绿色及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相沉积,厚274—827m。

第二段:由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浅湖交互相沉积,厚527—1389m。

第三段:上部由灰色、灰绿色及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下部由棕红色、灰色砾岩及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属河流相及牛轭湖相沉积,厚369—1457m。

第五节新生界

新生界除缺失古新统地层外发育均比较齐全,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西北平原区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地层的分布和岩相受构造及古地理控制较为明显,以陆相沉积为主,夹基性火山岩。近年来在济阳坳陷中发现海相沉积夹层。

一、第三系

山东省第三系地层十分发育,全省三个地层区均有出露。

(一)、下第三系

1.鲁西地层分区

本区下第三系十分发育,分布在蒙阴、平邑、泰莱、汶口、肥城等盆地中。

1923年将新泰官庄附近的一套红色砂岩命名为官庄组(E2-3g)。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砂岩、粘土岩,中段夹泥灰岩,厚度1545~2386米。

2.鲁东地层分区

下第三系仅发育黄县组,分布于胶东半岛的黄县(今为龙口)一带。

黄县组是一套含煤岩系,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煤、油页岩、泥质灰岩组成,最厚可达1600m。

3.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频繁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下第三系,主要为

灰色、杂色泥岩和砂岩互层,夹少量碳酸盐岩、油页岩和石膏,厚约4000—5000m,是良好的储油岩系。共分为孔店组(E2k)、沙河街组(E2-3s)、东营组(E3d)。

(二)上第三系

1.鲁西地层分区

上第三系主要分布于临朐、昌乐、安丘、沂水及济宁、德州等地的中生代盆地内,由泥岩、粘土岩、砂岩、炭质页岩、硅藻土页岩、淡水灰岩及玄武岩组成,地层有牛山组(N1n)、山旺组(N1s)、尧山组(N1y)、巴漏河组(N1b)。

其中山旺组是著名的中新世地层,产有丰富的化石,化石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山旺组产有丰富的硅藻土矿,呈灰白、灰绿色、白色,质轻,疏松多孔,质量好,除硅藻土外,还有厚度小、品位低的磷矿。

2.鲁东地层分区

本区上第三系发育不好,主要为栖霞县玄武岩组(Nq)、唐山棚组(Nt)。

栖霞县玄武岩组和唐山棚组砾岩零星分布于栖霞城南之小方山,唐山棚之方山、花山、唐山及蓬莱西部西山等地。

3.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鲁西、北平原由钻孔揭露广泛发育第三系地层。下第三系为棕红色、灰色、灰绿色泥岩、页岩、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灰岩、白云岩等。上第三系地层为河流相浅灰色及棕红色砂岩、泥岩沉积。

本区分为馆陶组(N1g)、明化镇组(N1m)。馆陶组是一套灰白色砾状砂岩、细砂岩和棕红色的泥岩互层,底部为含石英、砂砾岩,岩性稳定,分布较普遍。明化镇组上部为土黄、棕黄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下部为棕红色泥岩夹粉细砂岩,厚600—800m。

二、第四系

从下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发育。堆积物成因类型复杂,分布与地貌有密切关系。

地面所见的下更新统上部为灰白、灰绿色砂砾层;下部为灰白色、兰灰色粘土砾石层,为河湖相沉积。见于沂沐河中、下游的郯城县小埠岭、临沂县豆家岭一带。中更新统分布在沂河中、下游及丘陵、山麓地区。为冲积、坡积、洪积的红色砂质粘土及黄褐色粘质砂层。上更新统分布广泛,各水系附近,沿海平原均有发育。为冲积、洪积的黄褐色粘质砂土、砂质粘土、砂及砂卵砾石等组成。山前地带发育坡积、洪积的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夹岩石碎块及砂砾透镜体。全新统成因类型复杂,分布广泛。为粘土、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及砂卵砾石等。

鲁西、北平原经钻孔揭露下更新统主要为棕红、灰色粘土,砂质粘土夹砂层。中更新统为棕红、棕黄和灰绿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互层,夹数层粉细砂。上更新统为锈黄色黄土类土,岩性以粘质砂土为主,其次砂质粘土夹粉细砂透镜体,全新统为灰黄色、灰色粉砂、粘质砂土和灰黑色淤泥层。

在孟门山上的大禹雕像又会令瞻仰者忆起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英雄业绩……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实践活动,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沃土和源泉,而黄河经济的发展又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母亲河”的水量并不丰沛,但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60多年来,当代治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依靠已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战胜了花园口1万至1.5万立方米/秒的洪水7次,1.5万以上的3次,确保了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黄河流域已建成和在建的大中小型水库有3147座,全河引水工程已建成4600多处,引黄灌溉已由解放前的1200万亩发展到11000万亩,增长了8倍;黄河水的利用多达307亿立方米,为全国各江河利用率之首;60多年来,有计划地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口居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险恶局面;随着河口流路的稳定,黄河三角洲由过去一片荒凉变为富庶的鱼米之乡。此外,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回报。但黄河毕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从广义上说,黄河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包含着对黄河的治理。为了抵御河患、造福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修建黄河大堤。黄河大堤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见证了黄河的沧桑,既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又记录了黄河以其自然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既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成就和精神,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化工和矿业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黄河污染触目惊心。“一碗河水半碗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提交了《关于尽快立项建设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的建议》,建议通过加大对黄土高原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来改善黄河水沙关系、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改道26次。究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长期的淤积抬高,使黄河下游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黄河底床比河南开封市地面高13米,比新乡市高20米,“一旦堤防决口,就是灭顶之灾”。

3.长期以来,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活动主要是防洪和扩大航运,这两项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但水质问题却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美国地表水排放有毒废水量最大的有15个州,其中5个州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这里很多河段都达不到美国政府1972年颁布的《清洁水法》中有关适于鱼类生存和人们游泳方面的水质标准。调查表明,排入上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化学物质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的废水。虽然美国政府对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十分重视,建设了大量工程,但计划中的工程仅完成60%左右,实际上只能勉强防御一般性大洪水。航运一直是上密西西比河重要的商业活动。明尼苏达州到密苏里州之间的河段建造了27座船闸和大坝,虽然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但很少考虑到这些大坝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航运与其他活动的相容性仍是密西西比河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泥沙淤积是上密西西比河的主要环境问题,过量泥沙使水生植物的光透射性减少,并淤填在上密西西比河的回水区。上密西西比河的渠化、一系列船闸、大坝以及通航水库也形成了一个拦截冲刷泥沙的系统。湿地减少也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上密西西比河至今仍没有全面规划,近年才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研究航运与环境的关系,但尚未根本解决整个上游流域的综合治理,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依然存在。

科学家警告说,森林砍伐已经使亚马逊河众多支流的水文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流受到影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目前亚马逊河的7000条支流正逐渐干涸,另外肥料和农药也对这些支流的生态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近年来,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砍伐速度较以前加快,一些森林开垦为养牛场,还有很多林区则开垦成农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大豆的种植面积很大,而大豆如要在赤道地区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浓度很高的农药,势必引发水质污染。为使亚马逊河免遭干涸的命运,巴西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规定,禁止农民砍伐沿河

岸50米以内的森林;另一项法律则规定,只能伐20%的森林,其他80%的森林可以根据政府批准的林业管理规划有选择性地进行砍伐。但是,在这个面积超过整个欧洲的亚马逊地区,上述法律以及其他环境法规常常受到漠视。

埃及地处北非,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曼扎拉湖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端,是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长方型湖泊,它对尼罗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埃及各地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几乎都通过5条水渠流入湖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因为人口激增,工业和农业及生活废水大幅增加,加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曼扎拉湖水质急剧恶化,湖里鱼类几乎绝迹,鸟类也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现实,埃及政府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消除曼扎拉湖的污染,改善曼扎拉湖的水质,不仅对提高湖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埃及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曼扎拉湖治污工程于1992年开始实施,人工湿地的工程包括扬水站、污水沉降池、污水处理池、幼鱼池和养渔场等,2001年工程全部完工。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已经基本消除了其中的污染物质,如富氧物质的70%、总浮游物的80%、氮磷总量的50%和粪便的98%都已不复存在。记者在参观这一人工湿地工程时看到,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第一、第二和第三沉降池,经过多次过滤和清污处理之后再引入幼鱼池,鱼池里的水清澈透明,鱼儿在池中悠闲地游动。经过鱼池流入曼扎拉湖的已处理过的水便不会再污染湖水。如今,这里的生态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4.“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被广泛宣传的一句口号。黄河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通常说法有四条,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初闻此话,似觉有理。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黄河自身的健康标准。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在有了人类之后,黄河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讲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否则,也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更是他牵肠挂肚的一件大事。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他不无忧虑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毛泽东在水面比开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黄河柳园口,感慨地说:“这就是悬河啊。”毛泽东接着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南水北调这个雄伟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出来了。毛泽东视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他敬畏黄河,审慎思考着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在视察时只是殷殷嘱咐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3年2月,毛泽东在外出视察的专列上就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时间、库区移民问题、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调等问题与负责水利工作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探讨。1954年冬,毛泽东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专门听取了治黄工作的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问题。1955年6月,毛泽东又听取了河南省委有关治黄工作的汇报。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泺口又一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黄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耍地位,对于黄河建设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支持。1980年7月23日,他来到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在黄河主航道旁,仔细观察了黄河主流的流量,就防止泥沙淤积的问题与有关同志交换意见,他感慨地说:“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1999年6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

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5.东汉永平12年,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此前黄河已泛滥几十年)。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是时,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并不是推论,而是有以下诸条事实,即在这一时期有关黄河水清的记载较多,且有“黄河清复清”的民谣。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安史之乱后,农牧界线又迅速北移到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变为农田,又一次加剧了水土侵蚀,黄河下游灾害增多。五代、两宋至元、明时期,农牧界线一直游移于陕北和内蒙之间,至清乾隆之后,农田植被更逐渐推移至阴山以北,这时整个草原几乎全部为当年栽培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陕北风沙加剧,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他的治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

6.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污染给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03年,黄河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三门峡水库自规划修建之日起便承载着国人“黄河清”的千年梦想。由于黄河下游难得一清,古人把“黄河清”作为一种瑞征。南朝萧统编选的《文选》中首次提出“黄河清而圣人生”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圣人出而黄河清”的祈盼。面对黄河这样一条“善淤、善决、善徙”、水旱灾害频仍的河流,人们盼望圣主的诞生,以便带来“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也本无可厚非。在封建社会,许多大臣曾上书奏称黄河变清,如清雍正年间的河道总督齐苏勒曾奏称黄河变清,雍正皇帝非常高兴。然而,由于黄河治理的复杂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清”从未真正实现,只是萦绕于人民心中的梦而已。当年,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之时,美国巨型大坝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胡佛坝、大古力坝相继而起,前苏联也先后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上建起高坝大库。因此,很少有人怀疑这样的构想:在黄河上建起一座大坝拦截泥沙,再附之以水土保持措施,从而既能让下游变清,又能综合开发。当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一千多位代表面对修建三门峡水库这样一个承载着国人“黄河清”千年梦想的工程,一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时,一致欢呼通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99年8月以后,我国从黄土高原开始,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草还林,停止了坡地开荒,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退耕面积约3.2亿亩。据估计,黄土高原要占到一半左右,这在治黄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回顾历史,在北宋年间,黄土高原上就出现了开垦坡地的记录,以后此况曾愈演愈烈,而在约一千年之后的今天,其坡地开垦终获停止,这无疑是一次惊天的大逆转,人们希望以往治黄的大困局将由此而全盘皆活。

7.为治理黄河而奔波半生的水利专家王化云同志在其回忆录《我的治河实践》中辛酸地叹道:“黄河不可能变清……黄河也不需要变清。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我认为应该建立在黄河不清的基础上。”资深黄河环保专家、1978年就曾经探访了黄河源头的Y某指出,黄河源头长期屡禁不止的盗猎、金矿开采以及过度的林区资源开发,导致了黄河源头的“美丽童话”正渐渐消失,保护黄河,关键是治理黄河源头的水和沙,因而,对黄河源头的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假如黄河源头都受到污染,那么黄河的断流、污染就更难解决。文化学者R教授踏勘黄河源头时感慨万千,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是在寻找一种精神资源,寻找一种精神的依归;对于环保,R教授对“黄河区域的移民一定会带来黄河的污染”的说法则不予赞同,他说:“关键要看移的是什么民,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决定黄河未来的关键因素。”中国地理学会M教授的观点也很明确:要重新认识黄河,为此,他引入了“大黄河”概念。他说:“如果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化,

那么广义的黄河文化就应从大黄河的概念出发,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统一纳入黄河文化体系。”致力于黄河文化研究的Z博士提出了弘扬黄河文化的四个关键控制点:首先,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价值;其次,注重“黄河文化圈”的培养与维护;再次,注重文化创意融入生态旅游的一站式体验;第四是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切合主题;(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副省级)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定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这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

民。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参考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治黄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解析:

本题是单一式的概括题,和2010年地市级概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相似,关键是要对材料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1)政府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黄河;

(2)王景治理黄河的措施得当;兴修黄河大堤和汴渠,选择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的较优行河路线,建设和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

(3)这一时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又有较多的湖泊洼地,使黄河下游水患减少;

(4)社会人文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使黄河输沙量减少。

二、“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加分题(案例启示类),与2010年国考省部级第二题(分析荷兰退耕还湖)相似。答案可分两部分,首先概括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然后,就如何治理黄河谈谈看法。注意,要分清其中的经验教训,要以对策的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密西西比河因过度开发,导致水质污染、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虽然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治理,但执行不力,治理工程建设滞后,同时缺乏考虑整体规划。亚马逊河流域由于森林砍伐、农药化肥污染等原因,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对此,巴西政府制定了专项法规,但宣传不到位。尼罗河流域曾经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埃及政府科学规划,建设人工湿地工程,有效治理水质污染,逐步恢复尼罗河生机。

以上案倒启示我们治理黄河,要坚持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具体说来,就是要:第一建设人工湿地工程,保护森林、草原等植被,有效治理农药等造成的水质污染。第二,制定专项法律,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第三,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关注环保的良好氛围。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切合主题(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解析:宣传手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因此每一部分都要写出内容要点,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基本上都来自材料,只需要找到答案的角度即可。

参考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内容要点:

1、介绍黄河的源头及其流经地

2、以壶口瀑布为例,介绍黄河的自然景观

《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内容要点

1、古代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印记如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等

2、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伟人

3、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秦腔、豫剧等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要点

1、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治理情况

2、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开发情况

3、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思想和做法

《黄河精神万古传》的内容要点

1、指出黄河精神的内容——在治理和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号召人们维护和发扬黄河精神

四、“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解析:

一、按照击溃题干法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以下细节,具体如下:

(一)请参考给定资料——意味着要充分联系材料;

(二)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意味着黄河精神是本作文写作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写作最终归属点、提升点;

(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结合以下三点才能出来好的行文。

第一,中心论点明确,意味着在行文第一自然段一定要出论点,因此,无论如何选角度、自拟标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

第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强化了分析能力,副省级以上,要特别注意要从微观切入,但是,要重视从宏观与中观之间行走;

第三,1000字左右,要重视字数控制——不要过高哦,字数有明确的限制。

二、行文写作先看材料

整体行文逻辑比以前变得更难了。从表象上看,开关材料和结尾材料非常像文化,而整体行文的材料有更侧重于人与自然。

其实,黄河文化精神本身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视角来看。只谈精神是空谈,不谈人与自然也是空谈。

因此,要从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协调、黄河精神来写最高最尖端写法,人与自然是不变的、永恒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倡导的,黄河精神要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而这也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范畴,而文化又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当然,三个统筹兼顾的维度,也可以自由组合来解题。

三、结构简析

统筹人与自然弘扬黄河新精神

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突出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扩散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写当前的问题和表现

第三自然段:分析原因

第四自然段:过渡段

第五自然段:对策一:弘扬黄河精神,突出黄河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六自然段:对策二:弘扬黄河精神,找准当下黄河精神的重要问题;

第七自然段:对策三:弘扬黄河精神,有重点,破题现在的瓶颈,人与自然是抓手;

第八自然段:结尾,提升到人与自然为抓手,创新文化精神,弘扬文化精神。

【参考范文】

弘扬黄河精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黄河,从远古以来孕育了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摇篮,一代天骄毛泽东终其一生对黄河怀有敬畏,他曾说:“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千百年来代代先辈在治理黄河洪灾与泥沙的奋斗中,层层累积形成了黄河精神,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世代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历史长程中,必将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黄河曾经以她丰饶的乳汁哺育了华夏文明,给两岸以灌溉,也给诗人以灵感,唐诗汉赋、歌曲绘画,无数动人的辞章都与黄河有关,黄河的平均水量为580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2%,是长江的十七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但由于黄河两岸生态变化和经济建设的影响等因素,黄河污染日益严重,黄河活力日益枯竭。近一年来,黄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之河。

为全面治理黄河,使母亲河再现生机与活力,2004年1月12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提出了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即: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杂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建设,在推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黄河治理新工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弘扬黄河精神,确保黄河治理工程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黄河精神永远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丝毫未磨损它的深刻内涵和神奇魅力,而且愈加凸显它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建设“三条黄河”,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治河目标的今天,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就要大力发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不断开创各项治黄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治黄60年的辉煌业绩证明:伟大的理想信念必须产生强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确立了治黄新理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治水新思路,实现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

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支柱。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要把强大的精神动力同先进的理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黄河实际的治黄道路。按照“1493”治黄体系,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四个主要标志;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是九条治理途径;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三条黄河”治河体系是三个有效手段。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任重而道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弘扬黄河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治黄新路,积极建立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永续发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