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法律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29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的联系劳动关系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法律关系反映劳动关系当其形成后,给具体劳动关系以积极影响,使劳动关系在法律框架下运行与不断完善法律关系时劳动法律规范在指引、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 权利义务关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的统一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区别区别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范畴经济基础的范畴是思想意志关系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前提以劳动为前提以劳动法律规范存在为前提范围大(从各方面研究)小(从法律方面研究)内容劳动法定权利义务法律效果不具有法律效果具有法律效果表现方式内容范畴形式范畴分类以用人单位性质为标准企业、个体、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是否具涉外因素国内、涉外表现形式不同典型、非典型劳动法律关系法律特征主体特定性固定位劳动者、用人单位主体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特点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双重意志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和财产性的特定的劳动行为和物质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主体劳动者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劳动者劳动权利、劳动行为能力具备条件这两种能力,是劳动者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法定资格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招未满的报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劳动者劳动权利与劳动行为能力特点统一性两者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不可分割性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亲自实施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已经参加了某一种法律关系,一般就不能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用人单位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提供条件进行劳动保护,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劳动行为能力表现为为职工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能力要有财产、场所、组织机构权利、行为能力的特点受国家严格干预,须按法律规定行使相关权利内容劳动法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客体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产生、变更、消灭产生主体为实现劳动过程,依照法规,通过合同而设立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变更劳动法主体已经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客观情况出现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消灭主体间法律关系依法解除、终止,成为消灭劳动法律事实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必备的主要条件劳动法律规范、法律事实分类(按它们的发生是否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行为以意志为转移,行为人可以控制的事件不以意志为转移,行为人不可控地震、洪水、劳动者伤残病死(自然事件)战争、动乱(社会事件)劳动者基本权利就业权指有资格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是劳动基本权的核心没有1就没有后续的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内涵1.就业自由;2.就业平等;3.就业促进;4.解雇限制劳动报酬权内容报酬协商权、报酬请求权、报酬支配权核心获得最低工资标准权法律保障的重点生活保障权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权依法获得物质帮助保障劳动者在生老病死残等情况,本人及直系亲属的生活需要具体体现在:养老保险待遇、疾病保险待遇、工伤保险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包括就业前、再就业前的培训和在职培训休息权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合法权益保护权即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指劳动者有权在自己合法权益受侵害时,通过协商、申请调解、提请仲裁、提起诉讼,排除侵害行为,并使由此而受到的损失得以赔偿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者基本义务全面履行劳动义务劳动者必须全面的、保质保量的完成劳动合同和法律规定的劳动内容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劳动技能指生产过程中岗位对劳动者素质方面要求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范为防止伤亡,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纪律常以雇主规章制度形式表现应遵守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劳动者应对商业秘密保密、购买社会保险。
《劳动法学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劳动法基本概念与劳动法律关系1.1 劳动法的定义与性质解释劳动法的概念阐述劳动法的性质和作用1.2 劳动法律关系介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解释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1.3 劳动法律规范介绍劳动法律规范的种类阐述劳动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第二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2.1 劳动者的权利列举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解释劳动者权利的保护机制2.2 劳动者的义务阐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分析劳动者义务的履行2.3 特殊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介绍特殊劳动者的范围解释特殊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三章: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3.1 劳动合同的定义与特征解释劳动合同的概念阐述劳动合同的特征3.2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介绍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解释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3.3 集体合同的定义与作用阐述集体合同的概念解释集体合同的作用第四章:劳动争议处理4.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种类解释劳动争议的概念列举劳动争议的种类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介绍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解释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则4.3 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阐述劳动争议法律适用的原则分析劳动争议法律适用的规定第五章:劳动法律责任5.1 劳动法律责任的定义与特点解释劳动法律责任的概念阐述劳动法律责任的特点5.2 劳动法律责任的种类列举劳动法律责任的种类解释劳动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5.3 劳动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介绍劳动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解释劳动法律责任的追究规则第六章:劳动就业政策与促进6.1 劳动就业的概念与意义解释劳动就业的概念阐述劳动就业的意义6.2 劳动就业政策的内容介绍我国劳动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劳动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6.3 劳动就业促进措施列举劳动就业促进的措施解释劳动就业促进措施的实施第七章: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7.1 劳动保护的概念与内容解释劳动保护的概念阐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7.2 劳动保护的法律规定介绍劳动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析劳动保护法律规定的实施情况7.3 职业卫生的概念与要求解释职业卫生的概念阐述职业卫生的基本要求第八章:社会保险与福利8.1 社会保险的概念与种类解释社会保险的概念列举我国社会保险的种类8.2 社会保险的法律规定介绍社会保险的法律规定分析社会保险法律规定的实施情况8.3 劳动福利的概念与内容解释劳动福利的概念阐述劳动福利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劳动市场与人力资源管理9.1 劳动市场的概念与结构解释劳动市场的概念阐述劳动市场的结构9.2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内容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9.3 劳动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与调控介绍劳动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解释劳动市场人力资源的调控手段第十章:劳动法学研究与劳动法改革10.1 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阐述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劳动法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0.2 劳动法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解释劳动法改革的目标阐述劳动法改革的主要内容10.3 劳动法改革的实施与评价介绍劳动法改革的实施情况分析劳动法改革的评价与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劳动法基本概念与劳动法律关系:理解劳动法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二章讲义劳动法律关系(重点)【重点问题】劳动关系劳动关系认定标志劳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是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与相邻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1、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客观依据。
(2)劳动法律关系对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两者的区别:(1)前提条件不同。
(2)内容不同。
(3)性质不同。
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法上的法律关系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有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基于此就形成了两类不同的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法上的法律关系。
二、劳动关系概述任何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都必须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
法律的调整对象不仅是一个部门法成立的依据,也是界定该法所适用的具体范围。
我国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劳动关系,这是劳动法调整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
(一)劳动关系概念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相结合为前提。
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的社会条件下,只有这两种主体之间形成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才能实现。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其主体是确定的,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点,并因为这些特点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别。
劳动关系的特征实质也就是对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的分析。
1、劳动关系只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动过程中产生的关系,都不属于劳动关系,根据这一特点,劳动法所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劳动过程之中。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1、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2、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3、国际劳动立法概况4、劳动法基本原则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概述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3、劳动者的基本义务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1、就业与就业促进2、就业促进的权利义务主体3、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1、劳动合同概述2、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和效力3、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1、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概述2、集体合同的订立及内容3、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4、工会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1、工作时间制度2、休息休假制度3、第三节延长工作时间第七章工资基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1、、工资基准概述2、最低工资制度3、工资保障制度4、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1、安全卫生基准概述2、劳动安全基准制度3、劳动卫生基准制度4、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第九章社会保险法1、社会保险法概述2、养老保险法律制度3、医疗保险法律制度4、工伤保险法律制度5、失业保险法律制度6、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第十章劳动保障监察制度1、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2、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名词】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单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多选或简答】劳动法上的劳动必须具备的条件:A为法律的义务之履行B 为基于契约关系C为有偿的D为职业的E为在于从属的关系。
【多选】劳动法的渊源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门规章E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F国际劳工公约G规范性劳动法律H法规解释I其他【简答】简述劳动法的功能?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授课人:许培资共19周,38个学时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
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
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
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
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
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
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法》复习题库第一章劳动法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 ).A.工作 B.生活C.劳动 D.生产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B.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C.劳动法的劳动,是指一切劳动D.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3.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提供( ).A.资金 B.工作条件C.生产条件 D.劳动能力4.我国《劳动法》发生效力的时间是( ).A.1995年1月1日 B.1994年7月5日C.1994年1月1日 D.1995年?月5日5.我国狭义上的《劳动法》指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B.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C.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D.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6.我国广义上的劳动法指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B.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C.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D.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7.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 )。
A.劳动关系 B.劳动管理关系C.劳务关系 D.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8.劳动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其中,将劳动关系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等等,其依据的标准是()。
A.不同的所有制关系B.不同的职业C.不同的资本组织形式D.不同的谈判方式9.我国《劳动法》适用于以下劳动者的是()。
A.国家机关和其工作人员B.某企业和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工人C.某企业和与其签订了加工承揽合同的工人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村民10.以下关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表述错误的是()。
A.劳动法调整广义的劳动关系B.劳动法调整的主要是狭义的劳动关系C.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以及与其联系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D.劳动法调整的是有从属性质的劳动关系11.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目录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第五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第六章促进就业制度第七章劳动合同第八章集体合同第九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第十章工资制度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第十二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十三章职业培训制度第十四章社会保险制度第十五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十六章劳动监察制度第十七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 C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 D.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合同2.我国劳动法生效的时间是( C )。
A.1995年7月5日 B.1994年7月5日C.1995年1月1日 D.1995年7月l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 D )等劳动者。
A.国家机关公务员 B.现役军人C.家庭保姆 D.企业职工4.劳动关系的双方为( A )。
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B.工会与企业行政C.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 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劳动关系中,适用《劳动法》的规定的是( ACDE )。
A.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B.某家庭与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C.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D.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E.个体工商户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2.以下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的是( CD )。
A.某作家将其书稿交出版社出版而形成的出版关系B.个体户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所形成的共同劳动关系C.因处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关系D.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E.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关系3.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有( ABCDE )。
A.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B.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C.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D.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的关系E.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三、判断说明题1.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法》考点梳理【单选】瑞士是最先同意制定国际劳动法的国家。
【单选】柏林会议是第一次由各国政府正式派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
【单选】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
【单选】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劳动公约:《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标志着国际劳动立法的正式开始。
【单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新的国际劳动立法机构是国际劳工组织。
【单选】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
1919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
法国社会党人阿尔培特.多玛被任命为首任国际劳工局长。
【单选】国际劳工组织是一个由各会员国组成的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
【多选】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组织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执行机构)、国际劳工局(常设机构)。
【单选】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立法是国际劳动立法最主要的来源。
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动立法的最主要形式。
【单选】2001年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双边社会保障协议是中德《社会保险协议》。
【多选】核心劳动标准:结社自由权、集体谈判权、平等就业权、反对强迫劳动、禁止使用童工、男女同工同酬。
【简述】国际劳工立法的主要内容?答:①关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规定。
②关于最低工资、工资保障的规定。
③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
④关于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的规定。
⑤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规定等。
第四节劳动法基本原则【名词】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应符合的条件?答:①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
②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
③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必须对劳动立法、守法和执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单选]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单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
[多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劳动关系。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名词解释]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简答]劳动法上劳动的特征。
(1)履行法律义务。
(2)基于劳动合同关系。
(3)有偿性。
(4)职业性。
(5)从属性。
[简答]劳动法的功能。
(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论述]劳动关系的特征和种类。
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在劳动过程以外发生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使用者两个方面。
(3)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虽然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着隶属关系,但是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劳动关系的种类:(1)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其中企业劳动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劳动关系,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动关系是我国近年来才出现的劳动关系。
(2)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国内劳动关系和涉外劳动关系。
(3)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论述、案例分析]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题库第一章:劳动合同1. 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不受限制。
B. 劳动合同可以口头约定,不需要书面形式。
C. 劳动合同的期限可以无限制地延长。
D.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工时等相关待遇。
答案:D2.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错误的是:A.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B.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C. 试用期劳动合同D. 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答案:D3. 劳动合同的解除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正确的是:A. 协商一致解除B. 劳动者单方面解除C.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D. 定期解除答案:A、B、C第二章:劳动关系1. 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B. 劳动关系不受任何法律法规的保护和规范。
C. 劳动关系的建立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
D. 劳动关系仅适用于全职劳动者,不包括兼职劳动者。
答案:A2. 劳动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错误的是:A. 工资支付B. 休假制度C. 劳动保护D. 社会保险答案:D3. 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劳动关系义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A. 安排合理的工作任务B. 给予必要的劳动保护C. 缴纳应有的社会保险费D. 无条件满足劳动者的一切合理要求答案:A、B、C第三章:劳动纠纷1. 劳动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正确的是:A. 协商解决B. 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C.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D. 私下解决,不需要任何法律程序答案:A、B、C2. 劳动纠纷仲裁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错误的是:A. 庭前调解B. 仲裁裁决C. 二审审判D. 一审审判答案:C、D3.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A. 受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B. 调查劳动争议的事实和证据C. 作出仲裁裁决D. 发布劳动法律法规答案:A、B、C总结:劳动法试题及答案题库涵盖了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纠纷等方面的知识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某建筑工程队低价招用20名学徒工,合同中规定他们每天必须从事高空作业或繁重搬运工作,否则不能结算当月工资。
用工当月,工程队因违反安全施工规定造成事故,致使学徒工多人伤亡。
有关部门经调查发现这些学徒工均是不满15周岁的边远地区农民子弟。
对此,劳动行政部门拟采取的下列哪一项措施不符合法律规定?(答案:C)难A.责令雇主解除劳动合同,遣返这批学徒工B.责令雇主承担遣返费用,并给予经济补偿C.收缴雇主在非法用工期间的经营所得D.告知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向雇主索赔的权利,并协助他们向雇主索赔2.某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称:“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
”据招聘单位解释,因处女座和天蝎座的员工个性强势,容易跳槽,故不愿招聘,并认为按星座招录虽涉嫌就业歧视,但目前法律没有明文禁止。
对此,应聘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劳动监察部门的下列哪一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答案:B)难A.将《劳动法》“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直接适用于本案,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B.根据《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C.应聘者投诉缺乏法律根据,可对其批评教育或不予答复D.通知招聘方和应聘方参加听证,依据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或案例,对招聘机构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下列哪一事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答案:B)难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B.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C.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30名外派劳务人员达成的协议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C)A.劳动法中的劳动不包括家务劳动 B.劳动法中的劳动是劳动力的有偿让渡C.履行抚养义务的劳动属劳动法中的劳动 D.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5.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 )(答案:D)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的借款关系B.某公司与股东就股利问题而发生的关系C.某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所发生的社会关系D.某农民工与个体餐馆就工资问题所发生的关系6.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 )(答案:A)7. A.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 B.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8. C.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加班费用问题而发生的关系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与劳动者发生的关系9.关于劳动法地位的认识,通常认为的是( )(答案:A)A.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B.劳动法是民商法的组成部分C.劳动法是经济法的组成部分D.劳动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8.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交叉的部分主要是()(答案:D)A.社会救济B.社会福利C.住房福利D.社会保险9.我国劳动法采取()形式(答案:A)A.内地为成文法,港澳台地区既有成文法,又有判例法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10.劳动标准制度规定劳动关系当事人不能约定()劳动标准的劳动条件(答案:B)A.高于B.低于C.平行于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11.劳动法的主要宗旨是()(答案:A)A.调整劳动关系B.处理劳动争议C.保护劳动者D.劳动管理12.下列哪项不是劳动者倾斜保护理论在劳动立法上的体现()(答案:D)A.偏重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B.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限制条件C.规定劳动标准制度D.规定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说法违反劳动法的规定?()(答案:ABCD)难A.我国公民未满十六岁的,用人单位一律不得招用B.双方当事人不可以约定周六加班C.劳动合同期限约定为二年的,试用期应在半年以上D.双方当事人可就全部合同条款做出违约金约定2.关于劳动关系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答案:ACD)难A.劳动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B.劳动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C.劳动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D.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关系的属性也具有从属关系的属性3.下列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哪些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答案:AB)难A.某私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B.某国家机关与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合同C.某公司董事长与公司之间的聘用合同D.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劳务合同4.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答案:BC)A.所有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D.由各种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5.下列人员不适用劳动法的是()(答案:BC)A.农村农业劳动者B.家庭保姆C.现役军人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BC)A.劳动关系是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B.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C.劳动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不具有从属性D.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隶属性7.确立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正确的是( )(答案:ABD)A.劳动法体现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干预,是典型的公法B.劳动法是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基准法的结合C.劳动法即使程序法,又是实体法D.劳动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8.对于劳动法中的劳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答案:ACD)A.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B.工人务工是劳动,个体劳动者的经营也是劳动C.劳动是一种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D.劳动是一种集体劳动莫不是以劳动者名义从事的劳动9.以下各项中,哪些不属于劳动法所称的劳动关系的范畴()(答案:ACD)A.劳动者甲在单位的劳动过程中与同事乙之间的关系B.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的关系C.农民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D.个体劳动者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关系10.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答案:ACD)A.社会救济B.集体合同C.争议军人优抚D.公共福利11.对于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BCD)A.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劳务关系适用民法B.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一般都比较稳定,具有连续性C.甲企业某技术人员在业余时间在乙企业兼职,属劳务关系D.某工厂锅炉损坏,聘请修理工修理,属劳动关系范畴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是()(答案:B)A.劳动法律规范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D.劳动关系和与劳动过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答案:C)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D.劳动法律事实3.下列行为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是()(答案:C)A.某个体餐馆雇佣童工B.因身体原因甲与所在单位协议改变岗位C.乙根据与某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上岗就业D.劳动合同期满前,丙与某宾馆协议延期4.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答案:D)A.劳动力B.财物C.劳动条件D.劳动行为5.下列关于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答案:B)A.从法律属性上看,劳动法律关系是合同法律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并不附随劳动法律关系而存在C.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当事人一般无自由选择的余地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同时享有和承担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权利(力)与义务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答案:ACD )A.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不得由他人代理B.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劳动C.各项权利义务都与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有关D.劳动者的某些权利义务存续于劳动法律关系终止之后2.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包括()(答案:ABC )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应当延续的情形有()(答案:ABD )A.劳动合同依法续订B.内部承包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C.职工被劳动教养期间,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D.职工在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4.属于劳动法律关系暂停的是()(答案:ABD)A.停薪留职B.停产息工C.职工自费出国留学D.借调职工5.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答案:BCD)A.可以是事件B.可以是一方的违法行为C.一般是合法的双方行为D.可以是行为和事件同时发生6.可以成为劳动行政主体的是()(答案:ABCD)A.职业介绍所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C.卫生行政机关D.人事行政机关7.劳动行政相对人包括()(答案:ABC)A.职业介绍机构B.劳动者C.工会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8.下列劳动法律事实中,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终止的是()(答案:ABCD)A.企业被依法撤销B.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C.用人单位辞退职工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裁决解除劳动合同第三章就业促进法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劳动就业与失业的判断中,正确的是()(答案:D)A. 只要有劳动所得,就视为已经实现就业B. 失业的表现形式包括隐蔽性失业C. 凡是未就业的公民都是失业人员D. 劳动就业实质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2.下列关于劳动就业的理解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