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8.09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设计者:济南外国语学校黄莹一、说教材:(一)内容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一课。
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节课辛亥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创办兴中会和同盟会,为继续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下启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还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创新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2)体会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功绩,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产阶级革命派脱离群众,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是难点。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9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9课辛亥》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辛亥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辛亥的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
2.辛亥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3.辛亥的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开启共和时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辛亥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对于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的理解和评价,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辛亥的相关史料,培养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属于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课共有两个目标,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在XXX的领导下,XXX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4.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课程标准(2011 年版)》即新课标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依据,结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结合教材革命形势图讲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阅读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学习革命志士革命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升华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一)课程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情况;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历史意义;通过对革命志士革命活动的学习,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
作为革命思想的实践,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第 9 课 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❷教学过程➷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 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 命 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
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9 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展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时间 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2.教师强调:1906 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黄花岗起义(展示课件)黄兴简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人。
1904 年和宋教仁在长沙创办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
1911 年曾领导广州起义。
清政府派兵进攻武汉,形势危急。
黄兴赶到武汉,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革命军拼力反攻,保住了武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3、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而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为近代化留下的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此本课与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本课分两目:第一目介绍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第二目介绍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搜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
(课前布置)(2)通过图表,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电脑绘制简表,课件展示)(3)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二、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阶段与倾向。
4.形成对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2.辛亥革命与其他革命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重在讲解史实、分析事件。
3.图片、地图和文章的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简单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2.概述用地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简要介绍民族矛盾的冲突与发展。
3.讲解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端、北洋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4.地图分析将中国的地图投影到课堂上,分析中国的区域,如:南方、北方、沿海等地的发展状况,发现南方的民间势力activie,北方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通过地图分析,引导学生对民族矛盾有更深的了解。
5.图片分析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如民众的游行示威、海外华人的反清抗日等相关照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小组讨论结合图片和文章的比较,国内国外革命的异同,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国内外革命的差别和原因,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判。
7.课堂呈现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表达出小组内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所认识,同时也对国内外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说教材在2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走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巨变,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孙中山建立革命党。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包括建立兴中会和同盟会,并提出革命理论——三民主义。
第二目:武昌起义。
主要介绍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历史意义。
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问题分析能力。
同时,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会丰富一些,通过选取适当选取合适的文字资料、图片及影音资料,将其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课件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并引导学生从现有的资料和信息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及自我探究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史实。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导入新课学习(2)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的了解。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相关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说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学生展示】学生上台展示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答案(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课本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对本课的知识脉络有一个初步了解,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增加其自我展示的勇气。
)【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查找,我们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
经过全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划分中国的狂潮,而中国也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为挽救中国做出了各种抗争与努力。
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回想一下,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都做过哪些抗争?(展示幻灯片)生:……(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既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良好的衔接。
)师:在前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基础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采用革命的手段来挽救中国,他们是如何做的呢?带着这(幻灯片展示课文标题:第8课辛个疑问进入到我们今天新课的学习。
亥革命)师:提到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到孙中山先生。
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和孙中山先生有关的信息?生:……师:(展示孙中山夫妇图片)提起孙中山先生,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妻子宋庆龄女士,他们二人在革命风雨路中相携相伴,让人感动。
在这其中,宋庆龄女士和我们海南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同学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展示宋氏祖居图片)孙中山先生除了其革命理念影响深远,其设计的服装也成为今天我们时装潮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服装吗?(展示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图片和现代明星穿着中山装图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授课内容结合海南历史,展示孙中山夫妇图片,新旧中山装图片,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过渡:从中山装的设计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的决心,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来看一则《人民日报》2001年10月9日的新闻报道,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展示《人民日报》新闻报道幻灯片)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创设教学课堂情感氛围。
)师:从上述新闻报道中我们得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样子的社会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为辛亥革命的进行而努力着。
一、黎明星火燎原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6—37页,找一找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前的革命活动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问题答案,熟悉课本内容,锻炼学生概括和综合能力)师:展示兴中会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答出具体的内容,得出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结论,强调说明当时的檀香山并非美国领土。
生:……过渡:(展示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示意图)随着兴中会的建立,全国各地一时间涌现出许多革命团体。
但是这些革命团体的力量比较分散,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把这些革命团体集的革命力量,孙中山等革命人士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师: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把表格填写完整,说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含义和内容。
幻灯片展示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图,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课文找出两者之间相对应的内容。
教师具体讲解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同盟会革命纲领有三层含义,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中把这一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的内容是统一的内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革命的目标,因而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三民主义既是20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革命纲领,又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过渡: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展示同盟会员多次武装起义示意图)二、曙光初现中华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起义,尽管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胜利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基本信息,《武昌起义》视频片段,《辛亥革命形势图》,形容清政府统治的漫画;和学生说明武昌与武汉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查找武昌起义基本信息,经过文字的描述,再加上视频的播放,培养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提取信息,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直观反映这场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对清政府统治的影响。
通过漫画引导学生概括出此时清政府的统治状态。
)过渡:这股席卷中国的革命浪潮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崭新政权的诞生。
师:幻灯片展示中华民国基本信息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课文把中华民国的基本信息填写完整,同学生说明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课文找答案加深对中华民国基本信息的记忆,创设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说清公元纪念与民国纪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问题答案,巩固学习成果。
)过渡:孙中山先生因肝癌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带着一丝的遗憾走了。
他在临终前给属下留下了两句沉重的遗嘱。
(展示《孙中山临终遗嘱》图片)三、同志仍需努力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看起来一切发展顺利,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会留些这么两句沉重的遗嘱?生:……(幻灯片展示清宣统帝、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片)(设计意图:创设问题,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师:尽管辛亥革命不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答案。
)生:……师: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理解”视频片段(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振兴中华”而奋斗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展示幻灯片“革命里的爱情故事”人物图片,组织学生讲述图片人物中的爱情故事生:上台讲述小故事(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课下找寻图片人物的故事并上台展示资料收集成果,让学生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革命先辈那种锲而不舍、勇担重任、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生:……师:评价历史事件,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地去评价,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就是要推翻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
那么从革命的最终结局来看,这个目的是没有完成的。
所以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幻灯片展示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内容)教师总结:正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所以才有了孙中山在临终前给属下留下的这两句沉重的遗嘱。
(展示幻灯片)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中国人还在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中,在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而努力奋斗着!【巩固练习】(展示课堂练习——短文改错题,完成学案课堂巩固部分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短文中找错并更正,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通过学案课堂巩固部分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说板书设计:辛亥革命一、黎明星火燎原1.兴中会的创立2.中国同盟会的创立二、中华曙光初现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的成立三、同志仍需努力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2.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