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28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科技、金融中心之一。
本文将分步骤介绍北京的发展史。
第一步:古代时期的北京古代时期,北京地区的文化活动始于西周时期。
公元前1045年,商朝灭亡,周武王定都在今天的西安。
公元前771年,周朝迁都至今天的洛阳。
公元前557年,周幽王准备南迁建都,经过多次考察,选定了太原、晋阳和平原(今北京市平谷区)。
公元前484年,晋悼公在平原建都。
此后,中国历史上拥有两千多年的帝王都城,即北京古都南京北京城。
第二步:元代的北京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元朝始建为城墙围绕的城市,城中街道街市一应俱全,与今天的北京城区基本相似。
当时城区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即今天的故宫、北海等地,外城包括天坛、地坛、玉皇庙等。
第三步:明朝的北京明朝时期,北京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明太祖在建都北京后,深受京畿各地官民人口的迁入。
为适应这种情况,明成祖特在城南西另筑了新城,即今天的南城。
第四步:清朝的北京清代北京是封建帝国末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在北京统治了264年,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宫,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同时,在清朝时期,北京的文化和科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步:现代时期的北京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暂时首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50年代和60年代是改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80年代,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90年代以来,北京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
总之,北京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
今天的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哈尔滨发展史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省会。
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一、建城初期哈尔滨最早是由俄罗斯人建立的。
1898年,俄罗斯沙皇政府开始在这个地区修筑铁路,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军事要塞。
随着铁路的修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到这里定居。
1900年,哈尔滨正式成为了一个城市,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二、商业繁荣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很快成为了商业中心。
许多外国商人在这里设立了商铺,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哈尔滨市场。
这些外国商人的到来,不仅促进了本地商品的流通,也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管理经验和技术。
商业繁荣使得哈尔滨的经济飞速发展,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三、教育发展哈尔滨的教育事业也在发展初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
190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立,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
随后,哈尔滨还相继建立了农业学校、工科学校等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的建立,为哈尔滨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业崛起随着哈尔滨的商业繁荣和人口增长,工业也开始在这里崛起。
20世纪初,哈尔滨建立了一些实业公司和工厂,主要涉及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
这些工厂的建立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文化繁荣哈尔滨的文化事业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繁荣起来。
1918年,哈尔滨建立了第一家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随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团体相继成立,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观者,推动了城市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六、城市建设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开始修建城市规划道路和大型建筑物,如中央大街、哈尔滨站等。
1934年,哈尔滨还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冰雪游乐场——冰雪大世界,这成为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城市发展史讲义: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始于公元前2000年,当时的城市主要是沿着河流、湖泊、江河、港口等地区形成,被称为“古城”,它们体现了古代城市发展的早期特征。
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些古城也分布在山脚下,为了防御外来入侵,山上常建有城墙,古城建筑采用了九重城等堡垒型城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居民。
古代城市里常有皇宫、宗教活动及官方机构,多数古城也都有市集、市场,而市场则有着巨大的商业活动,当时的市场生意和货运活动十分繁忙。
古代城市的政治结构也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同时也提供了政治及社会秩序与稳定。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在清末时期开始,清末时期首先开始实施中央施政计划,并且在各地部署官员,以统治和管理小城镇。
此外,重要的城市也开始以多样的形式出现,如行政城市和军事城市等。
在此期间,中央的统治是非常重要的,统治出口的官僚制度、传统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央统治的法律都大大影响了近代城市的发展。
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也加快了城市变化的速度,近代城市无论在通信运输方面还是在公共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三、20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迅速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形成大城
市,这也使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变化。
一.名词解释:1. 蕃坊——完全是中国和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其并无明显的界线,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p80]2.邑都——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p11]3.市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
[p170]4.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两者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5..坊里——有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80多公顷,小的也有近30公顷。
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夜间实行宵禁,管制十分严格,除大官及贵族以外,一律在坊内开门。
坊里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6..关厢——城门外形成的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p58]7.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
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8.瓦子——接近闹市或城门处,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
[p63]9.塌坊——城市供行商住宿及存储货物的地方。
[p67]10.满城——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矛盾的加深,在一些较重要的地区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11.四水贯都——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因其河道众多号称“四水贯都”。
[p62]简答题:1.简要介绍大上海计划及其意义。
“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内容是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在吴淞口建港,虬江口建新码头;建真如至蕴藻浜的铁路,并与虬江码头联结;建南站,北站,并在江湾另建总站;新区内有行政区,为各种进出口商业机构;其他为住宅区,住宅区幽暗贫富分为甲乙两种。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 城与廓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2.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城市概念的意义在于: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意味着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意味着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发展到一定经济阶段后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3. 考工记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主要内容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4. 苏联模式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急需建立城市规划体系。
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5. 合肥模式1958 年同济大学及德国雷台尔教授到合肥,针对合肥提出一个呈扇形结构的总体布局方案,明确将绿地从3 个方面楔入城市,联结原护城河形成的绿环,后来被称为“合肥模式”。
该方案强调环境、生态、交通与功能,与当时全国盛行的苏联模式的环形放射路、轴线对称等思路完全不同。
6. “一道三涂”及“一门三道”汉长安干道采用“一道三涂”形制:干道宽45 米左右,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 米的排水沟分格。
中间“驰道”宽约20 米,两侧道宽12 米。
与干道相对之门采用“一门三道”形制。
7. 梁陈方案1950 年梁思成和陈占祥针对建国后北京的发展提出的规划设想,史称“梁陈方案”。
方案认为北京城人口密度大,可发展空间不足,且北京为古都,文物建筑及它们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环境是城市的特点,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分期:
一、夏商周——城市的起源(“城·市”——政治军事·经济。
“市”是本质的差
别。
)
1.都城迁移造成“多都”
2.西周“分封建国”:第一次建城高潮
3.东周:第二次建城高潮,完成了“城”与“市”的结合。
二、秦汉三国——城市形式上的定形:物质秩序的演进。
(区别于:性质上的演进)
秦:自由烂漫,与天同构
汉:渐趋规整。
三国:曹魏邺城,承前启后。
三、两晋,南北朝——特征:南方城市的兴起。
原因之一:北方战乱,引起南迁。
标志:建康城。
四、隋唐——“一座高峰的崛起”
特征:1.规模上:城市数量多 2.制度上:更规范的坊里制
代表:长安,洛阳
五、五代,宋——商业带来的又一次革命!(这是老师的研究成果!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坊里制被打破——》街巷制,商业街市的产生。
六、元明清——大整合:思想融合,空间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