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个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五大统筹原则”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和转折点意义的重要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有许多新看法、新表述、新论断,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实践上有重大创新。
全会通过的《建议》,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
《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建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对策、举措、方法、路径,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坚定“三个自信”具有重要强化作用,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在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关键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入手下功夫;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关键是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要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下功夫;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关键是改善生态环境。
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入手下功夫;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关键是实现合作共赢。
时政专题:科学发展观-政治试题时政专题:科学发展观-政治试题时政专题: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因为: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其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再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
【把握五大重点,统筹城乡发展】等五大重点领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朔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在解决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问题五大重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着眼全局和长远,统筹城乡规划规划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发展方向和建设品味。
在统筹城乡规划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
在开展城乡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在先,十分注意解决因规划制定和执行存在缺失而导致的城乡空间布局混乱的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推进城乡建设,做到了积极稳妥、扎实推进,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根据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一座中心城市,5个县区城镇、60个小集镇、1000个中心村的“1561”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在这一大框架下,改进完善县域总体规划,以发展中心镇为重点搞好乡村布局规划。
二是重视农田保护。
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探索在一定范围内耕地按等级补充的占补平衡的办法,严格坚持土地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同时,注重开源节流并举,积极推进村庄整治、旧城改造等工程,盘活土地存量,加快城市建设,有效地防止了靠经营土地、炒地皮来换取城市建设资金的现象,避免了损害农民利益。
三是促进产业聚集。
深化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实践,在规划中体现有利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有利于打造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产业向集聚化、高级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之治:以“五个统筹”推进高能级的城市建设文 王立军杭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大城市治理的“善治六策”。
其中第一条,就是推进统筹之治,打造高能级的城市。
杭州要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必须统筹产业、空间、规模三大结构,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重点要强化“五个统筹”: 区域统筹、动能统筹、空间统筹、财权统筹和城乡统筹。
充分发挥杭州在全国区域统筹中的作用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其中,与浙江省、杭州市密切相关的是长江经济制,鼓励杭企到上海建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上海高校联盟在杭建设众创空间,进一步实现研发成果两地共享、产业化项目两地共推。
其次要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联动合作。
推动杭先行区,以萧山-柯桥-诸暨、钱塘新区-滨海新区-萧山益农等区域为重点,打造杭绍发展新高地。
第三要提高城市包容性。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 杭黄铁路桐庐至建德区段↑ 跨境电商体验馆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其次是打造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坚持“内培外引”双管齐下,大力支持本土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境外跨境电商平台,集聚更多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产业链上下游匹配服务的企业。
第三是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合作走廊,积极发挥贸易大数据的作用,推动更多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建立现代供应链,做好线上数字营销推广、线下研发生产管理的深度融合文章,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发展。
第四是支持eWTP做大做强,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依托杭州综试区大力推动eWTP的海外拓展,探索形成更多数字贸易智能通关、智能支付、智能物流等领域的中国实践和国际共识。
以“双轮驱动”和“双招双引”,实现动能统筹分析杭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动能,前20年的主要支撑是制造业,后20年的主要支撑是数字经济。
把握“五个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中共德州市委副书记袁秀和
《农民日报》(2011年04月16日03 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调整城乡关系的新阶段,以统筹的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一项任务。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把合村建区作为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路子。
统筹城乡管理体制
德州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首先就是变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合村建区将全市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123个行政社区(村),由原来以自然村为基本管理单元的农村管理体制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实现了城乡管理体制的统一。
其次是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准职业化管理,将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干部纳入星级化管理,加快农村社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统一管理,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上逐步统一。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
打破城乡空间界限,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达到城乡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整体协调。
德州市从实际出发,建设“向心布局、集群发展、两规衔接、四个层次”的现代城
镇体系。
向心布局,就是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空间布局;集群发展,就是全市10县(市)实行集群、组团发展;两规衔接,就是有机衔接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四个层次,就是尽快形成主城区、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强力支撑。
2010年,德州市通过推进农村居住社区、农村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力促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两个转变”。
截至2010年底,全市开工建设629个农村居住社区,建成112个各类农村特色产业园区,年可为每个农户增加收入9000多元。
一是加快农村居住社区建设。
将全市3123行政社区(村)规划为1360个并建社区,通过抓点带面、重点突破,对城中村、城郊村、乡镇驻地村和纯农村实施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目前全市已有8万农户搬进了环境优美的新社区、住上了阳光通透的新楼房,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二是加快农村产业园区建设。
重点发展了以养殖、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了一批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了园区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坚持以人为本、务实为民的指导思想,不搞强拆强建、不侵占农民利益、不搞农民“被上高楼”,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就要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品和服务。
一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社区交通、通讯、水、电、气、暖、洗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学校、幼儿园、超市、卫生室、警卫室、文化站、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二是推进福利保障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农民、城镇居民、非城镇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初中进城等工程,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建立市、县、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实施“一公里文化圈”建设工程。
统筹城乡户籍制度
统筹城乡户籍制度,必须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
统筹城乡户籍制度,要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依法办理,有偿退地,确保农民进城后,生活有保障,水平有提高。
统筹城乡户籍制度,要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机制,系统建立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