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茫、桨等几个生字,理解留恋等词语的意思,能用陆续等词语说话。
2、分辨课文中写作者联想和见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会最后三个自然段。
4、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辨文中描写作者联想和见闻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茫、桨等几个生字,理解留恋等词语的意思。
2、在合作学习、读读议议等过程中体会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鸟的自由和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
3、能在情境中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4、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树与鸟,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和谐美,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流程一、说天堂1、天堂──同学们听说过这个词语吗?说说你对天堂的认识。
2、鸟的天堂──是的,天堂是一个快乐的、幸福的、美好的地方,那么,你怎么理解鸟的天堂?(让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无忧无虑生活的,快乐幸福生活的地方。
)3、过渡:是的,能让鸟儿自由生活、无忧无虑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走进《鸟的天堂》,去看一看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二、看天堂1、放声读一读课文,要求:⑴读通读顺课文,难读的生字词语可以多读几次,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身旁的同学。
⑵思考:你跟着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2、交流:第一次:黄昏──大榕树。
第二次:清晨──鸟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树、鸟。
)3、两次去看鸟的天堂,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请问你对哪一次看到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对树的印象更为深刻的举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到了树?(5~9自然段。
)鸟呢?哪些自然段写到了鸟?(12~13自然段。
)请你再去读读课文,你看到的是一棵怎样的树和一群怎样的鸟?喜欢树的同学请你去研究研究树,喜欢鸟的同学请你去研究研究鸟?4、交流:⑴树: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先从个性化的词语入手,你为什么想到这个词语?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语去概括。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说明《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入课文时有修改。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
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另一处是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二、学习目标1、学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会认“滨、驳”等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大榕树和鸟儿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2)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感悟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近自然,了解作者及“鸟的天堂”这个地方,培养爱鸟、护鸟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课文《鸟的天堂》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观察鸟儿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本文的语言优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和谐美丽的画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天堂”是鸟的乐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2. 学具:课本、字典、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知道哪些鸟类呢?(2)简介作者及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鸟的天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
(2)集体交流生字词学习情况,讲解重点生字词。
3. 感悟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大榕树和鸟儿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体会课文中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品读课文(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分享品读心得,互相交流。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鸟的天堂》作者:巴金地点:鸟的天堂(大榕树)主要内容:两次观察鸟儿的情景情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的天堂”。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课例《鸟的天堂》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感受静态描写的“生机”和动态描写的“活力”。
2.学习边读文边积累的方法,并尝试对有关联、有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梳理。
3.在品读与积累梳理中,感受“鸟的天堂”景色美和朴实、细腻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积累、梳理有关联,有特点的语句,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单【教学流程】一、链接前置学习,梳理单元重点全班交流: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两课时,你们积累了哪些喜欢的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说说原因?学生汇报。
教师点拨。
小结过渡:你们能够准确识别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还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鸟的天堂》,感受作者两次来到这里的见闻,体会巴金笔下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展现的美。
二、运用默读梳理,归纳“鸟的天堂”的含义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全班汇报。
过渡:运用默读,你们把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归纳到一起,从标点的变化读懂了“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
借助朗读,看看都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全班汇报。
教师点拨。
教师提问: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谁能讲讲这里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引导质疑:对我们来说,要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天堂”。
看看标题,再看看课文内容,你们又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
过渡: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的5-9自然段,在文字中寻找答案。
三、借助资料阅读,品味“鸟的天堂”的生机学生读文。
全班汇报。
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积累不仅是把好的语句摘录熟读,还可以把有关联的,或者是重复出现的语句联起来,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大胆尝试一下,可以自己探索,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一起研究。
学生学习并交流。
全班汇报。
小结过渡:没错,“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闪耀着生命的光泽!在巴金的眼中,生命无处不在。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精选8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鸟的天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
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
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1、引导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
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第1课时)》教案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写,描述了作者在广东某处的大榕树下,看到了群鸟欢腾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充满了诗意,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即作者初见大榕树的情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物和生命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较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群鸟欢腾的场景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作者初见大榕树的情景;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的朗读和理解,特别是文中的一些长句和难句的解析。
3.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的想象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2.课文朗读音频。
3.生字词卡片。
4.小组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榕树和群鸟欢腾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鸟的天堂”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字词,解析一些长句和难句。
语文课件《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有关词语造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领悟“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表态和动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体会大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景象。
2、体会文中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之美。
三、教学过程1、题解:天堂(人们通常把幸福美好的生活比喻为天堂)出示幻灯片1师:这节语文课,我们一起跟随巴金爷爷去游览那鸟的天堂,让学生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悟。
生读:鸟的天堂师:评价学生突出(强调)的是“鸟”还是“天堂”让学生一起读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生答:什么是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在哪儿?……师:你们带着问题初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呢?生答:我知道鸟的天堂是一棵大榕树。
生答:我知道鸟的天堂在广东省生答:我想鸟的天堂一定很美好,鸟儿在那里生活一定很快乐……师: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
生答: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第一次的印象最深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的印象最深的是鸟,(出示幻灯片2)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一看那株不平凡的大榕树,请同学们把作者描写大榕树的句段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也可以小组分工读。
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分小组读(按作者由远及近的观查顺序不同,远处看到的是……,渐渐的……,近处看到的是……,按感受的不同:远看有很多株,)师:怎样理解体会大榕树的茂盛?生:(第8自然段的句子都可说明)出示幻灯片3师:在理解大榕树的茂盛这一部分,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要探究的问题?生: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说大榕树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为什么说每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跟大家一起来交流,我在读这一段话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我把它写下来了,同学们来看(出示幻灯片4、5、6)当我看到了大榕树的时候,我才真正领悟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
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1.大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
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
指树根很多。
出示: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
(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词句。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走近“天堂”1、师板书“天堂”。
2、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地方是天堂?3、是呀,天堂就是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
4、师补充课题,简介作者巴金。
生读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又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说这是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二、整体感知走进“天堂”过渡:带着你的这些疑惑,让我们走进“天堂”2、把你认为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给你的同桌提个醒。
3、反馈: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三、研读体悟品味“天堂”1、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大榕树的高大和美,感受到鸟儿的快活和欢腾,你是具体从哪些句子中品味到的?把这样的句子去读一读、划一划、品一品、再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去美美地读一读。
2、交流,把你认为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精彩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四、引导实践创造“天堂”《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命活力之美。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同学们,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保办点实事,为动物们,更为我们人类创造一个“天堂”吧!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茫、桨、律、榕、隙、耀、暇、抛,会写14个生字。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上《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描绘了一幅大自然中各种鸟儿欢乐生活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音乐感,易于学生朗读和感受。
本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一个充满大自然气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画面。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音乐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鸟鸣声等音频资料。
3.视频:准备大自然中各种鸟儿的生活画面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资料,播放鸟鸣声,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印象,引出课文《鸟的天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音乐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各种鸟儿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案设计《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巴庙中心小学张大琴教学背景分析:《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是闻名作家巴金的作品。
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详细描写了黄昏静态的大榕树和其次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妙;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学生初步把握了阅读写景文章的根本方法,教学时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榕树的漂亮和众鸟纷飞的壮丽景象。
整合思路: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悟、自学探究为根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导和主题作用。
因此,本课的设计依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育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动身,注意指导“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的魅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天堂。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积存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榕树的局部,感受榕树的茂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南国的漂亮风光和大自然的和谐美妙,体会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漂亮景象。
辨别课文中详细景物和联想,初步熟悉联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课文最终一句话中标点的用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引题、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小鸟和榕树图片,学生观赏后沟通感受。
2、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多么令人憧憬的鸟的乐园啊!假如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板书)肯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2、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3、检查反应。
2024年人教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颤”,“应接不暇”中“应”。
“一簇”中“簇”),“隙”。
理解词语。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逼近:靠近、接近。
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
(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
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
第1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2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3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
23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等11个字,会写“陆续、白茫茫”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语: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听后的感受。
)是的,鸟儿的欢唱多么动人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
今天,我们有幸学习到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理解课题,质疑思考:何为“鸟的天堂”?为什么称其为“鸟的天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
◆了解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创作背景: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有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奇特的古榕树。
榕树高15米,独木成林,浓荫蔽日,引来成千上万的各种飞鸟栖息其间。
其中的鸟类以夜鹭、池鹭、牛背鹭和小白鹭最多,也最常见。
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鸟的天堂》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出示本课字词,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律”是边音的字,“稍、桩”是翘舌音的字。
需注意的字形:“律”的右边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暇”的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抛”的右边是“”,不要写成“”。
4.梳理初读课文掌握的信息,解决疑问:为什么称其为“鸟的天堂”?关键信息提示:(1)榕树很大,它为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2)榕树枝繁叶茂,它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农民不许人们去捉鸟,人与鸟儿和谐相处,使它们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第1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旅途中偶然发现的一片鸟类的乐园。
课文描绘了那里鸟类的繁多、活动的热闹以及环境的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对自然景观和动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但对于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可能了解不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展对鸟类生态的知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鸟的天堂、生机勃勃”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对鸟类生态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对鸟类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学生跟读和欣赏。
2.课文插图: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教学。
4.作业本: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称这里为‘鸟的天堂’?”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生字词,教师适时解释并提供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会认“滨”“棕”等9个生字,会写“境”“腹”等1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 理解“瞬息万变”“生机勃勃”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运用动态、静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大榕树的特点。
2. 学习作者以动态的描写方法写群鸟活动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学习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生字新词。
2. 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块理解课文内容。
3. 作者简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鸟的天堂”的生机勃勃。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动态的描写方法写群鸟活动的办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有着许多可爱的生灵,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生机。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鸟的天堂》,去感受那里的生机勃勃。
b. 简介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灭亡》《家》《春》《秋》《雾》《雨》《电》《苦雨》《随想录》等。
2. 学习课文a.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b. 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
学习“滨”“棕”等9个生字,注意读音,理解词语。
(2)理解词语。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
(3)运用词语。
“滨”“棕”等字可组成“海滨”“棕色”等词语。
c. 默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大榕树?(重点理解“静态描写”)讨论交流:作者从大榕树“翠绿”“庞大”“奇特”三个方面进行静态描写。
d. 学习第2~4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群鸟活动的热闹欢快的?讨论交流:作者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鸟的数量、姿态、声音、动作等,表现了群鸟活动的热闹欢快。
关于鸟的天堂教学设计(32篇)什么是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展的详细设计和安排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关于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精选32篇)作为一位出色的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预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学设计需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精选32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关于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一、导入。
巴金爷爷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重点向我们描述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也就是大榕树)看到的不同景象。
最终感慨说:那“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啊!那么“鸟的天堂”为什么叫鸟的天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讨论讨论。
二、讨论:“鸟的天堂”为什么叫鸟的天堂?( 1 )缘由一:鸟多课文的第12、13段,出示句子:“我们把手一拍,便观察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观察其次只,第三只。
我们连续拍掌,树上就变得喧闹了,处处都是鸟声,处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提示: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把鸟的多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认真读读,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鸟的多?其次句话写得更妙,我觉得可以分成三组,你们会分吗?{大小、颜色、姿势}这样构造对称,读起来特殊朗朗上口,谁想来读一读?各种大小的鸟,各种颜色的鸟,各种姿势的鸟,都在这株榕树上,怪不得说,那“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啊!“我留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观察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又是一句表现鸟多的句子,可写法上完全不同,你们能感受到吗?什么叫应接不暇,你懂吗?我留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怎样应接不暇呢?就是——————引读(2)缘由二:鸟的生活幸福。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汇编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行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南国。
我们将学到文学家巴金的一篇美文——《鸟的天堂》,这篇美文,过去你们的爸爸妈妈学过,将来,你们的孩子也会来,为什么这篇美文会代代流传呢?学完了课文,我们就会得到答案。
2.介绍作者
巴金:著名作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板书课题,读题。
(1)“天堂”指什么?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称为天堂?
(2)鸟的天堂是什么呢?在课文中又指什么呢?
(3)这棵大榕树什么样子呢?它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呢?
别急,让我们先学好课文的生字再去寻求答案。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读边划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2.指名读生词,老师纠正并指导多音字。
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船桨、支、株
3.学写生字:茫规隙耀寂
谁能说说写这些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茫规隙耀寂
4.齐读两遍,记住字形
5.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6.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把握层次
1.作者几次来到鸟的天堂?
2.依据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把课文划分成两个段落。
第一段(1——9) 第二段(10——14)
3.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榕树第二次:鸟)
五、提示下节课内容
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大榕树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抄读板书纲要,来加深了解文意,培养正确、端正书写的良好习惯。
2、了解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品悟文章语言表达的精妙。
3、通过与大榕树的亲密接触,使学生能乐于去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鸟的天堂》这篇文章。
在学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竞猜游戏。
(板书:巴金、娄益超),这里有两个名字,其中有一个是课文作者的名字,有一个是我的名字,请你们猜一下哪个是我的名字,哪个是文章作者的名字,并谈谈你的依据。
一、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
(1)、来,跟我一起来端端正正地书写一下“天堂”(读)
(2)、同学们,你们刚才在写着“天堂”、读着“天堂”的时候,脑海里都想到到了什么?
(3)、师补充完整课题,并小结学生的发言:对鸟儿来说,鸟的“天堂”便是那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地方。
(4)、齐读课题:强调这是“鸟儿们”的天堂,别人不许打扰;强调这是天堂!
2、师:课文预习了吗?书都读了几遍?下面我要检查检查你们预习的情况。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经过的.,第二次是什么时候经过的?(板书:傍晚早晨)
(3)、第一次经过时,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板书:榕树:大枝叶繁茂)
(4)、第二次经过时,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板书:鸟:多应接不暇)
3、将黑板上的板书工工整整地抄到练习本上。
二、品读“大榕树”部分,感悟榕树,品悟语言。
1、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这棵榕树。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5——9自然段,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把榕树的大、枝叶繁茂写具体的?
2、学生朗读思考。
3、交流
▲榕树之大
(一)
①、师出示:(出示课件)是一棵大树。
a、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b、指名学生读。
c、哪一种读法最合理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
(到底是突出“一”,还是“大”呢?——由于前文是描写“我”跟朋友争论是“许多棵”、“两棵”还是“一棵”,此处又是紧接着前文描写的,所以应该强调的是“一棵”。
)
d、齐读。
(二)
▲枝叶繁茂
①、同学们,“枝叶繁茂”更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个词语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枝繁叶茂)
②、“繁”是什么意思?(多)“枝繁”就是——(树枝很多。
)“茂”就是——?那叶茂呢?
③、课文哪里写出了“枝繁”? 哪里写出了“叶茂”?
④、随机出示: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a、同学们,读读这个句子,我们读着读着这棵榕树之大就呼之欲出了。
师生交流:(预设)
b、给“数不清”换个词语。
c、(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中“根”是气根。
⑤、继续交流: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d、(预设)若学生一时体会不出,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师1:同学们,一部分树枝就像一棵大树了。
我们试想一下,这棵榕树有多少丫枝呀?(“数不清”。
文中已提到。
)整棵大榕树该得用多少棵大树来比拟啊!
师2:我们给“斜躺”找个反义词?(直立)
就占地面积而言,“斜躺”与“直立”有什么不同?
其实,如若只是为了体现榕树之大,一个“斜”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加一个“躺”呢?“躺”一般是形容什么?那怎么理解“斜躺”?(板书:静→动)
(三)
⑥、课文中,哪里写出了“叶茂”?
随机出示: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
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⑦、簇是什么意思?我们形容树叶一般用“一()树叶”? (片) 可这里却用了“簇”,也难怪会“不留一点缝隙”。
⑧、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⑨、同学们,榕树展示生命力,除了展示“叶茂”之外,还展示什么呢?(绿色→生机勃勃)
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绿色一般象征什么的呢?(希望、生命、健康、和平…)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在这里,当作者看到满树的翠绿之时,又联想到什么呢?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榕树之大、枝叶之繁茂、生命力之强盛,是作者和我们以前所未见过的。
难怪他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读)
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当我们真正来到这棵大榕树前看清它的真面目时,脱口而出的会是哪些词语,哪些语句呢?(出示图片)
四、总结
1、同学们,人们常说:独木不成林。
但这棵榕树却是“独木成林”。
如此一棵榕树,作者第一次经过时却看不到一棵鸟的影子,不免让人觉得遗憾万分,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课件出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的影子!(读)
2、其实啊,鸟的天堂里真的是没有一只鸟的影子吗?不是的,我们下节课去看看百鸟翻飞、众鸟雀跃的场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