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2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0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1.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赏析:《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故事:《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这两个故事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故事,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学弈》这个故事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却心不在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专注的重要性。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则讲述了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的大小和远近。
两个小孩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但孔子却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同时,这个故事也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启示,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题目:《两小儿辩日》:古代智慧的对话一、题记《两小儿辩日》是我国古代文言文的经典散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在树荫下辩论午与日的长短,展现出了智慧和辩论技巧。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通过两个小儿的对话,既传达了关于日与月长短的知识,又体现了对话辩论的艺术。
本文将通过解读《两小儿辩日》,共享我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和观点。
二、最初的对话:午与日的争辩故事的开头,一个小孩称“日”为一两,而另一个小孩说“日”是五两。
这两个小孩就开始了辩论,争论午与日的长短。
这个对话引出了一个古代的知识:午的长短与日的长短有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儿童教育是围绕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展开的,而这种教育方式也通过对话的形式,使得儿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双方的辩驳:巧妙的辩论技巧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两个小孩相互辩驳,他们通过举例和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个小孩以鸡鸣为例说明日出,而另一个小孩则以父亲抬日影子的事例来说明日的长短。
通过这种辩论方式,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辨证和论证的技巧。
这种巧妙的辩论技巧,使得古代智慧得以体现,也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一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四、辩日的启示通过《两小儿辩日》,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通过对话展示了古代的知识教育方式,以及儿童智慧和辩论技巧的培养。
这篇文章也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通过辩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这篇文章也对古代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提醒我们珍惜传统文化和知识。
五、总结通过对《两小儿辩日》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点,更能从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和辩论技巧。
这篇文章通过古代儿童的对话,传达了古代知识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智力培养方式。
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思想和教育上的启示,使得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有所感悟和收获。
六、个人观点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通过这个小故事,让我们在感受古代智慧的也让我们思考到教育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性。
六年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之学弈/两小儿辩日》知识点梳理人教部编版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六年级下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六年级下 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文言文二则》,其中《两小儿辩日》这一篇文言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小孩围绕着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展开的一场激烈辩论。
故事的开头,孔子东游,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不休,便上前询问。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则反驳道:“我觉得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面对两个小孩截然不同的观点,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这篇文言文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首先,它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两个小孩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对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种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大多依赖于直接的观察和经验总结。
而这两个小孩能够从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试图给出解释,体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的思考能力。
其次,《两小儿辩日》也反映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小孩从太阳的形状大小来判断距离的远近,第二个小孩则从太阳的温度变化来推测距离的差异。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而且,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观点或方法,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看法,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再者,这篇文言文还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局限性。
孔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被尊为“圣人”,但在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时,他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篇1教材分析:《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前)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