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733.00 KB
- 文档页数:51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包括战胜国的分赃会议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
2. 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包括美苏冷战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认识到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战胜国的分赃会议、国际秩序的重建。
2. 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各种复杂矛盾的把握。
2. 两极格局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再现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具体历史事件,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影响。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二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引出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 讲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介绍战胜国的分赃会议、雅尔塔体系等,分析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
3. 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从美苏冷战的背景、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4. 分析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讨论冷战期间的主要国际冲突和合作,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柏林墙的建立等。
5. 总结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梳理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情况,总结其特点。
2. 请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冷战期间的主要国际冲突和合作,加深对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表达和分析判断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历史,我说课的课题是《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因此,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本次说课课题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联合国的成立;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两极格局的形成。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辩证分析能力。
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本课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课难点:对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告结束,那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这些将是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本章标题“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首先我们碰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雅尔塔体系。
设问:何谓雅尔塔体系?教师在学生看书、回答基础上概括: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设问: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归纳:①处置战败国。
②重新划定欧亚政治地图。
③建立联合国。
了解了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后,请学生思考: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背景或者说条件有哪些?关于联合国的成立,教师可在学生看书基础上归纳为:背景: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几大国之间为了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
(打印)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和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和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东西问题,二是南北问题。
东西问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关系。
南北问题是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东西关系经历了从冷战到缓和的进程,南北关系主要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推进。
东西问题左右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国际关系中最突出、最敏感的问题。
战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划分为两级世界。
两极世界格局的特点是:(1)美苏及其盟国相互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里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第一节对战败国的处置一、五国和约的缔结(意、保、罗、芬、匈)1. 五国问题的提出二战结束后,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成了盟国的当务之急。
由于对德日两大战争元凶的处置事关全局且比较复杂,所以,盟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决定设立美苏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准备首先签订对意、保、罗、芬、匈的和约。
2.巴黎和会经过三次伦敦外长会议的召开,苏美英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1946年7月29日召开有21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经过长达79天的讨论,各方作出妥协,最终制定了五国合约的草案,1947年12月纽约四国外长会议制定了五国和约正式文本,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在合约上签字。
3.条约内容,(1)政治问题:责成战败国保障本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禁止一切法西斯组织;审判战争罪犯,使五国非法西斯化和民主化。
(2)赔款问题:五国分别向苏联、南斯拉夫、希腊、埃塞俄比亚等国支付赔款。
(3)领土问题(P 29-30)(4)军事问题:限制军备,五国武装力量限于防务所需的最低人数。
清除永久性工事和军事设施;五国不得制造任何原子武器等。
第三讲、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最大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分为两极: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这一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这个格局中,一切矛盾和分歧都受制于美苏矛盾。
一切决定都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②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要作用;③冷战是双方斗争和对抗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两极格局在战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被打破。
它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战败国的处置1、《五国和约》与《多瑙河公约》的缔结五国和约,是指战胜国对意、罗、匈、保、芬的和约。
从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先后召开了苏、美、英、法、中五国伦敦外长会议,苏、美、英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苏、美、英、法四国巴黎外长会议和苏、美、英、法四国纽约外长会议,在会上,争论比较激烈的是关于对意大利殖民地的处理和赔款问题,的里雅斯特的归属问题,以及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外交承认等问题。
(1)意大利殖民地问题由于各方各持己见,争持不下。
外长会议最后决定延缓处理,暂由当局(英国)管理。
对意和约生效后一年内如仍不能解决,则交联合国大会审议。
后来,联合国大会于1949年11月通过决议:利比亚从1952年1月1日独立,意属索马里继续由意托管10年。
1960年7月,意属索马里独立并与原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共和国。
厄立特里亚根据1950年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于1952年9月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后来又完全合并。
1993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而独立,中国于当天与厄建交。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包括战后国际会议、冷战政策的形成等。
2. 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战后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联合国成立等。
2. 冷战政策的形成: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
3. 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
三、教学重点1. 战后初期国际会议的作用和影响。
2. 冷战政策的形成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四、教学难点1.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复杂性的把握。
2. 冷战政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3.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冷战政策的形成过程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等具体事件,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及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战后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联合国成立等。
2. 冷战政策的形成: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等具体事件,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 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及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2)掌握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3)分析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3)以案例分析法,探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2)战后初期国际会议的召开;(3)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演变。
2.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1)冷战的爆发;(2)北约与华约的建立;(3)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特点。
3.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欧洲的影响;(2)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亚洲的影响;(3)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2)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3)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2)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战后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2. 教授新课:讲解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作用的理解;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重要性;六、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续)1.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分析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及其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
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一)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分工明显,国际两级分化,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规模加速扩展、模式加速创新(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高二历史下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结构】西欧背景美国苏联划分势力范围概念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处置战败国积级评价消极后果:两极格局形成【重点难点】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
(1)创立的过程不同:前者是在一战后仓促建立的,是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处置战败国,分享胜利果实的结果。
后者的创立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早在战争进行时的1941年8月,英美首脑发表《大西洋宪章》,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此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直到1951年9月旧金山会议达成了战后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雅尔塔体系才最终确立。
(2)形成的世界格局不同:传统的世界格局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由欧洲列强主宰国际事务。
一战后尽管美国崛起,但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依然没有改变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世界近现代史上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美苏格局所取代。
(3)性质不同:前者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实力的基础之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强权政治的产物。
后者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但该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的社会制度,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
(4)对战败国的处置不同:前者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失败的,帝国主义战胜国标榜其目的是为了和平,避免发生战争,事实上更多的是为了复仇(如法国竭力削弱德国,报普法战争之仇),显然是为了保证主要战胜国的利益,那么必然会引起利益受损国的不满。
相比之下,英美法在处置战败国时,既要确保德国和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把太多的重担强加给他们。
2、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是如何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1)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A、早在14-15世纪,意大利、英国就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欧洲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