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47.50 KB
- 文档页数:49
稳定性心绞痛诊疗规范稳定性心绞痛是由于劳累引起心肌缺血,造成胸部及其附近部位不适症状,伴心肌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
这是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稳定性心绞痛最常见原因。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典型发作: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性疼痛,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有时可放射到上肢(尤左上肢多见)、肩、背、颈、咽、下颌、牙齿,甚至下肢或腹部,休息后或去除诱因后能迅速缓解,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除了典型心前区压迫感和疼痛外,还可表现为胸闷、憋气、气短、乏力,尤其多见于老年人。
严重心绞痛发作时,常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不敢活动,并有濒死感。
心绞痛发作时,轻者可无明显阳性体征,程度严重者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听诊可闻及第四心音。
部分老年病人或原有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体征。
2.胸痛的鉴别诊断:许多疾病伴有的胸痛和不适需与冠心病心绞痛鉴别,需鉴别的疾病有:胃食管反流、食管动力性疾病、胆绞痛、胸肋综合征、颈段脊神经根炎、严重肺动脉高压、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
上面提到的许多疾病通常在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能除外心绞痛。
一般来讲,非冠心病心绞痛的胸痛有如下特点:(1)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个小时或几天的隐痛、闷痛。
(2)胸痛部位不是一片,而是固定于某一点,可明确指出位置。
(3)胸痛多于劳累后出现,而不是劳累当时。
(4)胸痛与呼吸或其他影响胸廓的运动有关,或存在触摸压痛。
(5)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如转移患者注意力可使其症状减轻或消失。
(6)口含硝酸甘油10分钟以上才缓解发作。
(二)辅助检查1.常规静息心电图:非发作时心电图多为正常,发作时部分患者心电图仍可正常,但绝大多数发作时心电图除了AVR导联外,各肢体导联或心前区导联可出现特征性缺血型ST-T改变。
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可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心律失常。
心绞痛分级标准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表现为胸部不适、压迫感或疼痛。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心绞痛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了解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患者及医生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
其特点是发作规律,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数分钟内即可缓解。
疼痛通常由情绪激动、体力活动或寒冷等诱因引起,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1. Ⅰ级,轻度心绞痛,发作频率低,每周发作少于1次,且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2. Ⅱ级,中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每周发作1-2次,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
3. Ⅲ级,重度心绞痛,频繁发作,每周发作3次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且发作的诱因不明显。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危险的情况,可能是心肌缺血加重的表现,也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前兆。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如下:1. Ⅳ级,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也难以缓解。
三、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是一种罕见的类型,通常发生在休息或睡眠时,疼痛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心电图改变。
变异型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如下:1. Ⅳ级,变异型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心电图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总结: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变异型。
了解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心脏状况,及时就医。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心绞痛时,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分级标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稳定型冠心病,也称为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胸痛和其他症状。
本文将探讨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稳定型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手段,主要通过药物作用来改善心肌缺血,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
常用的药物包括:(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胸痛症状。
(3)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可以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症状。
(4)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也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生活方式改变是稳定型冠心病治疗的重要部分,包括饮食调整、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
饮食方面应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心肌缺血。
对于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无法控制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球囊或支架放置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处,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为心肌提供新的血液供应。
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病情恶化。
稳定型冠心病(也称为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胸痛,通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
以下是稳定型冠心病临床路径的概述。
症状识别:稳定型心绞痛通常表现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的胸痛,可伴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胸痛通常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疼痛性心脏病。
根据不同的发作特点和病情严重程度,心绞痛可以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本文将主要介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首先,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或胸闷感,通常发作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以自行缓解。
其次,体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前区压痛、心前区闻及心音减弱等表现。
此外,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绞痛的重要手段,典型的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倒置。
最后,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也有助于心绞痛的诊断。
除了上述诊断标准外,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如食管痉挛、肺栓塞、肺炎等疾病。
因此,在诊断稳定型心绞痛时,医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医务人员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心绞痛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为了准确诊断心绞痛,临床上通常会依据一些常见的证型和诊断标准进行评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绞痛证型及其诊断标准量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量表1. 根据临床症状,运动试验和心电图a) 典型心绞痛表现:胸部压榨感或不适,持续时间一般在5-15分钟之间,可由情绪激动或身体活动诱发,通常可缓解休息或硝酸类药物,具有典型心绞痛者。
b) 非典型心绞痛表现:如局限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休息或硝酸类药物不能缓解者属非典型心绞痛。
c) 无心绞痛表现:运动试验阳性而临床上无心绞痛表现者。
d) 静息心电图:常常无异常改变,心肌缺血时有时仅有ST段水平段或倒置。
2. 根据诊断标准a) 疼痛特点:是否有胸痛,部位、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等。
b) 运动试验检查:是否有运动试验阳性表现,包括ST-T改变等。
c) 静息心电图:是否有ST-T改变等异常表现。
d) 其他相关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
二、非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量表1. 根据症状和体征a) 临床症状:如休息时出现心绞痛、近期加重或频繁发作等。
b) 心电图变化:如动态ST段改变、T波倒置等。
2. 根据血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a) 血液检查:包括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
b) 冠脉造影:是否存在冠脉狭窄、斑块等。
c) 心脏超声检查:是否有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异常等。
三、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量表1. 根据临床表现a) 突发性剧烈疼痛:如休息时发作的剧烈持续性疼痛。
b) 心电图改变:如ST段抬高、T波改变等。
2. 根据血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a) 血液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
b) 心脏超声检查:是否有室壁运动异常等。
以上所述为常见心绞痛的三种类型及其诊断标准量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以便尽早发现并治疗心绞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哎呀,说起这个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这不,最近就碰上了个病例,让我好好琢磨了一番。
那天,我正在门诊坐诊,一个中年男性患者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他脸色苍白,额头上满是汗珠,嘴里不停地说着:“医生,我胸口疼得厉害,像是被重物压着一样。
”我赶紧让他躺下,给他做了个心电图,嘿,还真有点门道。
我对他说:“行了,你这是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咱们来聊聊,你是怎么得的这病吧?”他叹了口气,说:“哎,也是命啊。
自从我年轻时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烟瘾又大,就落下了这病根儿。
”我笑着说:“这病嘛,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不过,咱们现在来谈谈诊断标准,看看你符合哪些条件。
”他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诊断标准?那都是些什么呀?”我给他列举了几个:“首先,你得有胸痛症状,像是压迫感、紧缩感或者烧灼感,持续时间通常在1到5分钟内;其次,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可以缓解;再者,症状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稳定,不随时间而变化;最后,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压低。
”他听了,激动地说:“原来是这样!那我这些症状都符合啊!”我点点头,安慰他:“是啊,你的症状确实符合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不过,咱们还得进一步检查,看看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我给他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包括冠脉CT、心脏彩超等。
经过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冠脉狭窄程度较轻,病情尚可。
我对他说:“放心吧,你的病情不算太严重。
咱们现在开始治疗,控制好血压、血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配合药物治疗,相信你的病情会逐渐好转的。
”他听了,如释重负地说:“谢谢医生,我会好好配合治疗的。
”看着患者离开门诊,我忍不住笑了笑。
这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用心去了解,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希望这位患者早日康复,过上幸福的生活!。
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
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
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
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
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4.心电图:(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
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一、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持续时间较长,且性质无明显变化。
2.心电图表现:胸痛时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 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
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
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或不适感,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稳定性心绞痛是心绞痛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引起的程度相对稳定,通常可以通过一定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一般来说,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和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
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来进行初步判断,包括胸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的诱因和缓解的方式等。
同时,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其他相关的身体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波形,特别是ST段的变化。
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发作时,心电图上通常会出现ST段的压低或压高,这是一种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运动负荷试验或药物负荷试验来观察患者在负荷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除了心电图检查,心血管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稳定性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的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等情况。
除了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和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外,医生在诊断稳定性心绞痛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胃肠道疾病、肺部疾病等。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和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通过全面、准确的诊断,才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其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稳定型心绞痛用药指南
【概述】
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
固定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减少,不能满足心肌的血氧需
求,从而引起一过性心肌缺血。
本病多见于有吸烟史40岁以上男性,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是其常见诱因,
以发作性胸痛、胸闷为主要临床症状,且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即发作频率、诱发症状的劳力和情绪激动的程度、每次发作的性质、部位和时限、缓解方式相同。
【诊断要点】
1.胸痛胸闷的部位主要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常放射至
左肩背、左上肢或咽颈部、下颌、牙齿。
胸痛的性质常为压榨样、发闷或紧缩感。
胸痛或胸闷常
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且发生于活动或情绪激动的当时而非过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情形下发生。
症状每次持续3?5分钟,最长不超过30分钟,停止活动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3?5分钟内迅速缓解。
2.体征: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出汗、表情焦虑等,有时可出现一过性心尖部收
缩期杂音!
3.辅助检查。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
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
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
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
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
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1. 诊断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1999年)摘自J Am Coll Cardiol 33.NO7, 1999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一、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胸痛的患者,医生必须了解其详细的症状,进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和评估直接的危险因素,这些资料有助于判断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轻度、中度或重度)。
心绞痛的定义心绞痛是一种以发生于胸部、颌部、肩部、背部或手臂的不适感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典型者可因劳力或情绪激动而加重,因用硝酸甘油而缓解。
心绞痛常发生于有1支或以上主支冠脉病变的患者,但亦可发生于瓣膜性心脏、肥厚性心肌病和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
冠状动脉正常但由于冠脉痉挛或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而导致心肌缺血的患者也可出现心绞痛。
心绞痛还可作为食管、胸壁或肺部等非心脏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
胸痛患者的临床评估1.病史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上显示为1支或以上冠脉主支直径狭窄≥70%,或冠脉左主干直径狭窄≥50%。
但达不到以上程度的血管损害也可导致心绞痛。
首先,医生应让患者详细地描述胸痛的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和缓解方式。
患者在形容胸痛的性质时有多种表达方式,以"绞榨感"、"紧缩感"、"压迫感"、"窒息感"或"沉重感"为多见。
通常并不把心绞痛说成"疼痛",而是描述为"不适"。
心绞痛很少为刀割样或针刺样痛,其性质多不会因为体位或呼吸的变化而改变。
典型的心绞痛持续约数分钟。
转瞬即逝的不适感或持续数小时的钝痛感一般不是心绞痛。
心绞痛的部位多在胸骨后,放射到颈部、颌部、上腹部或手臂者并不少见。
下颌以上、上腹部以下或仅局限下左侧胸壁的疼痛多不是心绞痛。
心绞痛常由于劳力或情绪激动而加重,经休息而减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常可在30 s 至数分钟内缓解心绞痛。
在获得病史资料的基础上,医生应对胸痛症状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