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上海地铁相撞事件引起群众对地铁建设关注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疑有多人受伤中国经济网网9月27日综合讯今天下午2点45左右,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列车追尾事故。
目前已造成上百人受伤,分别送往四家医院治疗,公安、消防、地铁技术等相关工作正在事故现场进行勘查。
图片 1伤者:上海地铁事故现场目击不少乘客正在处理伤口据东方网记者报道,被追尾的列车后驾驶室玻璃碎裂,列车车厢连接处变形、鼓起,车身微微向右倾斜,隧道里的地面上血迹斑斑,地上散落着一些带着血迹的纸巾和杂物。
有乘客向东方网记者反映,地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打开车门,但他们在事故发生后启动了拉门装置却无法打开车门,最后乘客们从车头方向的驾驶室离开列车。
15时25分左右,据新民网记者现场报道,事故列车仍停战离10号线老西门站站台不远的地方。
站台上,有不少乘客坐着,正在处理伤口。
15时40分,新民网记者抵达瑞金医院,医院已经紧急调集了相关科室的医疗救护人员,所有人员都已经在急诊处等待伤员,医院已经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伤员一到立即实施救援。
目前,还没有伤员送到医院。
图片 2官方:地铁部门向乘客发放致歉信上海地铁通过官方微博就10号线追尾一事致歉,称“今天是上海地铁运营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
”上海地铁在微博上写道,“无论最终原因和责任怎样,给市民乘客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尤感愧疚。
全力抢救伤员;尽快恢复运营;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追责;坚决整改举一反三;再多致歉比起实际损害也显苍白,但还是要深深道歉。
”事故发生之后,运营向乘客下发了致歉信称,“因运营设备发生临时性故障,导致列车运行不正常。
由于造成你出行的延误和不便,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
非常感谢您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图片 5医院:瑞金医院称上海地铁事故伤者伤情大多不严重16时30分左右,新民网记者在瑞金医院了解到,该院共收治了20多名伤员。
医院给每名伤者贴上牌子编号,并为每名伤者配备了一个医生和护士。
瑞金医院称,大多数伤情并不严重。
截至16时40分左右,新民网记者在瑞金医院看到,伤者的编号已经到34号,伤者中有外籍人士,但伤情都不严重。
上海地铁“9·27”事故调查组6日公布事故调查结果,认定“9·27”事故是一起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责任事故,12名事故责任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9月27日14时37分,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列车在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间百米标176处发生追尾事故,295人到医院就诊检查,目前还有70人住院和留院观察,无人员死亡。
经事故调查组查明,在未进行风险识别、未采取有针对性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申通集团维保中心供电公司签发了不停电作业的工作票,并经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同意,9月27日13时58分,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在进行地铁10号线新天地车站电缆孔洞封堵作业时,造成供电缺失,导致10号线新天地集中站信号失电,造成中央调度列车自动监控红光带、区间线路区域内车站列车自动监控面板黑屏。
地铁运营由自动系统向人工控制系统转换。
此时,1016号列车在豫园站下行出站后显示无速度码,司机即向10号线调度控制中心报告,行车调度员命令1016号列车以手动限速(RMF)方式向老西门站运行。
14时,1016号列车在豫园站至老西门站区间遇红灯停车,行车调度员命令停车待命。
14时01分,行车调度员开始进行列车定位。
14时08分,行车调度员未严格执行调度规定,违规发布调度命令。
14时35分,1005号列车从豫园站发车。
14时37分,1005号列车以5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进到豫园站至老西门站区间弯道时,发现前方有列车(1016号)停留,随即采取制动措施,但由于惯性仍以35公里/小时的速度与1016号列车发生追尾碰撞。
经事故调查组认定,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地铁行车调度员在未准确定位故障区间内全部列车位置的情况下,违规发布电话闭塞命令;接车站值班员在未严格确认区间线路是否空闲的情况下,违规同意发车站的电话闭塞要求,导致地铁10号线1005号列车与1016号列车发生追尾碰撞。
事故调查组还责成申通集团对此次事故中负有责任的其他相关人员,按企业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地铁事故对社会舆论与媒体影响的分析地铁事故是指在地铁线路或车辆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
这类事件不仅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伤害,更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本文将对地铁事故对社会舆论与媒体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地铁事故引发的社会舆论地铁事故所引发的社会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众关切与忧虑地铁作为大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市民对地铁事故非常关切。
一旦发生地铁事故,公众会产生担忧和恐慌情绪,担忧自己的安全及亲友的安危。
他们会积极参与讨论,关注事故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对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2. 责任追究与舆论压力地铁事故发生后,公众会对相关责任方提出质疑和追究,包括地铁运营企业、设计单位、监管部门等。
他们会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发舆论压力,要求相关责任方做出解释和改进措施。
3. 公共安全意识的觉醒地铁事故的发生会进一步唤起公众对公共安全的关注和意识觉醒。
公众开始意识到地铁安全事故可能对自己生活造成的潜在风险,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对地铁乘车安全的重视程度。
二、地铁事故的媒体影响地铁事故对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报道频率与深度地铁事故通常是重大新闻事件,媒体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包括事件的经过、事故原因、受伤人数、救援进展等内容。
媒体还会通过各种手段提供相关图片、视频等信息,以加深读者对事件的了解。
2. 访谈报道与专家评论媒体通常会采访相关当事人、目击者以及专家学者,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这些访谈报道和专家评论能够为事件提供更多的解读和分析,对公众了解事故原因、责任追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3.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媒体在报道地铁事故的同时,也会对相关责任方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
他们会通过评论、社论等形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或表扬。
这种舆论引导和监督能够推动责任方做出积极回应与改进,从而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三、地铁事故应对舆论与媒体影响的策略地铁事故发生后,相关单位应及时应对舆论与媒体的影响,采取以下策略:1. 及时发布信息相关单位应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完整的事故信息,以避免传谣和公众恐慌情绪的扩散。
上海地铁追尾2011年9月27日14时37分,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列车在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间百米标176处发生追尾事故,295人到医院就诊检查,目前还有70人住院和留院观察,无人员死亡。
从事故发生开始,到记者发稿为止的10个小时,事发现场的乘客、交通部门,救援人员用微博还原了这起中国最为严重的地铁事故。
人们像多米诺似的倒了一地”网友“安默然lucky”在14时45分发表的微博是记者能找到的最早报道:“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了!现在车停在豫园路站和老西门站之间。
”14时49分,“在车厢最后面的”网友“季法师”发出了一张现场图片,一名受伤女子躺在地铁车门边。
15时04分,网友“安默然lucky”说:坐着的还好,站着的都摔倒了,目前还停车的状态,车头处有冒烟。
15时17分,上海地铁官方微博首次证实,“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导致该故障区段(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段)2列列车碰擦。
”15时33分,该官方微博再次表示:“今日14时10分,10号线新天地站设备故障,交通大学至南京东路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
期间14时51分列车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两列车不慎发生追尾。
14时51分,虹桥路站至天潼路站9站路段实施临时封站措施,其余两端采取小交路方式保持运营。
”事故发生后,新华社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相关部门迅速赶往现场救援,将两列事故列车内500多名乘客全部撤离车站,并采取紧急措施救治伤员,截至发稿,受伤乘客已得到及时医护处理,上海市领导赶往医院进行了慰问。
网友在微博上回忆现场的情况:“要说市民素质还是很高的,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有人大声叫大家不要急,有人叫大家抓紧栏杆,蹲下……又过了很久,列车员用很急促的声音广播,请大家从车头有序撤离。
整个撤离的过程的确很有序,但是列车员的声音频率,有点加重紧张情绪.网友季法师在微博上更新到:“我们现在安全撤离了,先到的是消防官兵两名和一名警察。
我们从后门撤离了。
同济大学MPA《公共管理学》课程研讨报告高铁之殇未平地铁之痛又起从“7.28”、“9.27”上海地铁事故频发引发的思考年级:2011级MPA小组成员:唐冬云杭海峰钱景欢陈静朱峰周洲报告时间:2011年10月20日研讨选题:2011年7月28日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开错方向,运营方称是由信号故障导致。
9月27日该10号线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260人受伤,事故原因又是信号故障。
——请调研一下相关事故,你们同意这是由于信号故障引起的吗?为什么?——对于正在建设中的苏州地铁,你们有什么建议?并请陈述理由。
研讨报告摘要:(500字以内)‚7.28‛、‚9.27‛上海地铁10 号线接二连三的事故,引发了对地铁建设、地铁运营安全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这场地铁盛宴的背后,为何事故接二连三发生?我们小组认为上海地铁10号线事故发生之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信号故障导致。
一、轨道交通跃进式发展是上海地铁事故不断的罪魁祸首;二、铁路部门政企合一、监管错位是地铁事故之体制根源;三、彻查不力、问责不严、信息不明成顽疾;四、‚天灾‛还是‚人祸‛,地铁事故之‚人‛因素值得深思。
从对上海地铁事故原因的分析,让我们对苏州地铁安全问题有了进一步思考。
一、培训教育到位,覆盖各类群体;二、硬件保障到位检查检测严密;三、把控审批流程第三方严监控;四、制定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演练;五、信息公开透明处理公正合法。
小组分工:目录1.引言1.1 ‚7.28 ‛、‚9.27‛上海地铁10号线事故介绍1.2对‚7.28 ‛、‚9.27‛上海地铁10号线事故原因的质疑2.上海地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1跃进式发展是地铁事故不断的罪魁祸首2.2铁路部门政企合一监管错位之体制根源2.3彻查不力、问责不严、信息不明成顽疾2.4‚天灾‛还是‚人祸‛,人因素值得深思3.苏州地铁建设介绍及建议3.1苏州地铁建设情况3.1.1 概况3.1.2 即将开通及施工中线路设定3.1.3计划中待施工路线3.2对苏州地铁建设的建议3.2.1 完善安全法规规范技术管理3.2.2培训教育到位覆盖各类群体3.2.3硬件保障到位检查检测严密3.2.4把控审批流程第三方严监控3.2.5制定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演练3.2.6信息公开透明处理公正合法4 结束语参考文献1、引言1.1 ‚7.28 ‛、‚9.27‛上海地铁10号线事故介绍7月28日,上海地铁10号线一列本应开往航中路方向的列车,反常地开往虹桥火车站方向。
上海地铁撞车事故原因查明2010年01月24日04:58浙江在线-钱江晚报字号:T|T上海日前公布了2009年12月22日清晨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发生两列列车侧面冲撞事故调查结果:事故肇始缘于九年前的一个设计疏漏。
专家说,事故原因单纯,但教训不容忽视。
地铁列车发生冲撞2009年12月22日5时50分,上海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至人民广场区间突发供电触网跳闸故障,造成该区间列车停驶……当日6时50分,在富锦路站至上海火车站站小交路折返段,中山北路站往上海火车站站下行的150号车以60.5公里的时速行驶近上海火车站站时,司机发现前方信号灯为红灯,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随后系统才发出制动命令;由于当时制动距离已不足,6时54分,载有乘客的150号车以16.5公里的时速与正在折返的117号空车发生侧面冲撞,造成150号车驾驶室车头受损和第1节车厢的第2位转向架的轮对脱轨。
由于速度较慢,事故未造成乘客伤亡。
事故发生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启动抢修预案。
由于隧道空间狭小和通道能力限制,复轨顶升作业困难,乘客转运速度缓慢,地铁一号线全线于11时48分逐步恢复运营。
由于是上班高峰,大量乘客出行受影响。
九年前设计疏漏地铁冲撞事故发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深入查明原因、及时向社会公布,确保轨道交通网络安全运行。
同时,迅速成立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任组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公安局、市质监局等单位组成的“12·22”事故调查组。
同时成立了由6名国内轨道交通运营、车辆、信号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协助开展事故原因调查。
专家组调阅了列车事故记录、信号数据、视频监控图像等相关事故资料,并组织了事故现场动车复测和验证,约谈了申通地铁集团、卡斯柯信号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相关技术人员,从车辆、运营、信号三个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事故调查组认定:在2001年一号线上海火车站改造项目的配线图修改时,因设计技术人员工作疏漏,N11-1438区段编码电路配线出错,使信号系统在N11-1438轨道区段向发生事故的150号列车错误地发送65km/h的速度码,造成制动距离不足,从而发生两列列车侧面冲撞事故。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这些事故不仅给城市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事故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原因和特点,以期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应对策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分析1. 2015年上海地铁3号线追尾事故2015年9月30日,上海地铁3号线发生了一起追尾事故,造成数十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驾驶员操作失误,导致车辆间距过近而发生追尾。
这起事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促使相关部门对地铁安全措施进行了加强。
2. 2018年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出轨事故2018年1月,北京地铁10号线发生列车出轨事故,造成多人受伤。
事故初步调查显示,出轨是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导致列车脱轨。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地铁列车安全性能的担忧,也加强了相关部门对地铁车辆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
3. 2020年广州地铁6号线车辆故障事故2020年6月,广州地铁6号线发生车辆故障事故,导致多列车因故障停运,数千名乘客滞留车站。
事故原因是由于车辆设备故障,导致列车运行受阻。
此事件引发了轨道交通设备安全性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关注,也引起了轨道交通公司对设备维护和故障处理流程的重视。
三、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1. 人为因素城市轨道交通事故中,人为因素占据了重要的比例。
例如驾驶员的操作失误,行车人员的违规行为,甚至乘客的不文明行为都可能引发事故的发生。
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培训不足也会成为事故的原因。
2. 设备故障轨道交通设备的故障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
例如列车的制动系统、信号设备、轨道设施等出现故障,都可能对列车的安全行车造成威胁。
3. 管理不当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不当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例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意识薄弱,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四、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的特点1. 频次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量大,客流量大,事故发生的频次也相对较高。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的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轨道交通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2018年上海地铁事故。
2018年9月,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当时,一列地铁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出现故障,导致列车失控,最终发生了追尾事故。
事故造成多名乘客受伤,给地铁运营和乘客带来了严重影响。
案例二,北京地铁乘客摔倒事件。
在北京地铁的日常运营中,也经常发生乘客在车厢内摔倒的事件。
这些摔倒事件往往是由于车厢内人流拥挤、乘客行为不慎等原因引起的。
虽然大多数摔倒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也给乘客的出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案例三,广州地铁安全门夹人事件。
在广州地铁的运营中,曾发生过乘客在安全门处被夹住的事件。
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于乘客在进出站时没有注意安全警示,或者是安全门本身存在设计缺陷等原因引起的。
这些事件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和困扰。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和隐患所在。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首先,运营方需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列车和设施的安全运行。
其次,乘客在乘坐轨道交通时也需要加强安全意识,遵守乘车秩序,不随意逾越安全警示。
最后,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共同努力,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
地铁施工事件事故案例地铁施工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一项复杂而危险的工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地铁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和事故。
本文将探讨几个地铁施工事件以及相关事故案例,以增加大家对地铁施工安全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谈谈上海地铁施工事件。
2024年11月10日,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长桥路一处地铁施工现场,一名途经的司机突然发现有人从隧道口跳出来,栽倒在路面上。
据调查,地铁施工现场正在进行污泥泵的施工作业,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泵头堵塞,压力骤增。
解堵时,泵头突然爆炸,导致一个工人被泵头震飞,并从隧道口跌落至地面。
据报道,工人当场死亡。
这一事件使得上海地铁的施工安全问题被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社会对地铁施工公司的质疑和批评。
另一个地铁施工事故案例发生在北京。
2024年1月5日上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处地铁施工现场,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
事故造成7人死亡,两人受伤。
据调查,事故是由于施工人员在操作地铁隧道内的爆破作业时,炸药未完全引爆导致的。
这一事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对地铁施工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北京市政府也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
除了上述两个案例,地铁施工事故还经常发生在其他城市,比如广州。
2024年1月15日晚上,广州市天河区建中路一处地铁施工现场发生火灾。
火灾起因是由于施工现场内的电焊作业火花引燃了附近的可燃材料。
火势迅速蔓延,现场冒起滚滚黑烟。
经过消防人员的紧急扑救,火势在一个小时后被控制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然而,这起火灾事故也暴露出地铁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引发了公众对地铁施工安全的担忧。
总体而言,地铁施工事故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安全措施不到位以及设备故障等因素造成的。
为了确保地铁施工的安全,施工公司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和维护施工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上海地铁官方微博9月28日晚间在其官网公布了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的原因,经排查,事发当天设备突然失电致运营信号中断,员工采取人工调度行车方式时未严格执行规定。
28日晚8时,上海地铁10号线全线恢复通车。
伤者增至284人据新华社电,截至28日上午9点,共有284人因地铁追尾事故到医院就诊检查。
目前,已有189人出院,住院和留院观察95人。
就诊检查人员中外籍人士7人,其中4人已出院,3名在院的为轻伤。
目前,在院人员伤情稳定,无危重伤员,无死亡人员。
据了解到,在伤员中有1名双胞胎孕妇,昨晚已经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转至妇产科医院治疗。
到目前为止无明显不适,生命体征和专科体检均无异常情况。
1名6个月的孩子已于昨晚从曙光医院转至儿童医院,治疗完毕后现已返回家中。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瞿介明介绍说,新增加的13人是27日晚上7点之后自行从家中到医院就诊检查的,经查均无大碍。
上海地铁追尾调查结果公布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9月28日,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上海地铁10号线的调查结果公布。
不过,这只是上海地铁运营商的申通集团的自查结果。
不过,调查组对于事故最终原因的官方结果尚未公布。
当日下午公布的调查结果认为,这起事故起因于当天设备失电,致使运营信号中断,地铁10号线行车作业人员即采取人工调度行车方式,但是有关人员未能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导致事故发生。
另外,上海地铁称,申通集团已向本次事故调查组递交了10号线“9.27”事故中机车技术数据、录音数据等原始记录,以及相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有关部门和单位已对地铁10号线相关运行设施安全性能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分析。
在采取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限速运行方式,于28日8时恢复通行。
进一步调查结果明确后,将及时向社会各界公布,并将追究事故责任者。
而对于设备失电的具体情况以及人员操作中的具体失职行为,上海地铁官方并未公布。
此前饱受质疑的信号系统供应商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其到底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也无具体说法。
上海地铁追尾事件舆情研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庞胡瑞9月27日14时37分,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列车追尾,200多人受伤。
“7?23”动车追尾事故尚未平息,上海地铁追尾事故事发即得到了民众的大量关注。
从新媒体爆料到传统媒体质疑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地铁进行了一次舆情的涅槃重生。
在此次危机应对中,上海市政府、地铁运营方在应对态度、信息公开、新媒体利用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
虽然事故造成的影响大,但是在舆情应对方面是得力、妥帖的,不啻为一次事故危机应对的范本。
一、事件概述9月27日14时37分,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碰擦说”曾引起网友的广泛质疑,认为有关方面要“大事化小”,一些媒体报道中使用的“轻度追尾”也引发了网友的一片质疑。
9月27日15时17分,上海地铁官方微博首次证实“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导致该故障区段(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段)两列列车碰擦”。
9月27日晚,上海地铁在微博上首次进行了道歉。
截至次日18时30分,其微博共发布有关地铁事故的信息63条。
有舆论称,这些信息“杜绝了谣言的产生,满足了信息饥渴网友的需求”。
而在事故当晚,有关各方也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披露事故、伤亡等信息。
上海地铁官方微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网络时代,瞒不住什么东西,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9月28日,上海市卫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10号线追尾事故中最新统计的赴医院就诊检查人数情况。
10月6日,上海地铁“9·27”事故调查组公布事故调查结果:行车调度员违规发布电话闭塞命令,接车站值班员违规同意发车站的电话闭塞要求,导致10号线两列车追尾碰撞。
认定“9·27”事故是一起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责任事故,12名事故责任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至此,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的舆论关注度明显下降,呈消退趋势。
二、舆论关注度走势上海地铁事故发生在工作日的下午两点多,在传播上具有“窗口期效用”,构成了快速传播的时间要件,所以配合此次事件的“重大性”“贴近性”,该事件瞬时占据了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
从上海地铁追尾看安全生产责任落实2021年9月28日,上海地铁10号线一列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约40名乘客受伤。
这起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也再次提醒我们,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至关重要。
事故背景事故发生前,一列地铁10号线的列车正在行驶,突然后方的列车发生失控,以时速约40公里的速度追尾前方列车。
事故造成多名乘客受伤,其中2人伤情较重。
事故发生后,上海地铁公司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善后处理。
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性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决不能掉以轻心。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和政府的声誉和信誉。
在安全生产责任方面,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安全生产。
同时,政府也应该积极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企业则应该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责任。
上海地铁公司的安全生产责任上海地铁公司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和善后处理。
同时,公司也及时向社会公布了事故处理情况,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及时的信息。
不过,上海地铁公司也应该深刻反思事故发生的原因,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责任。
总结安全生产责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上海地铁公司来说,它应该深刻反思事故发生的原因,加强自查自纠,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责任,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放心安全。
地铁建设工程典型事故案例地铁建设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工程之一,但与此同时,地铁建设也是非常复杂和危险的工程。
由于许多原因,地铁建设中经常发生一些事故。
本文将介绍几个地铁建设工程中的典型事故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地铁建设工程的安全问题。
案例一:北京地铁2号线塌方事故在1996年8月、9月及1997年5月,北京地铁2号线摧毁工程中已经建造的若干独立基础3个,同时,在深度为28米的土层中发生了一次大型塌陷。
根据调查结果,这起事故的原因是施工方忽略了洞内的土力平衡条件,以及挖掘思路、施工序列等方面的问题。
事故导致2人死亡,23人受伤,给工程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此次事故教育我们,在施工中,必须遵循空中跨越结构的制造与安装、如实记录围岩和基础变形量及倾斜度等监测数据,并及时采取措施,适当减小基础允许变形量,确保其稳定性。
案例二:兰州市地铁2号线盾构机坍塌事故2021年1月15日,兰州市地铁2号线盾构机停止前进后,盾构机所在隧道段发生坍塌。
整个隧道150米出现塌方,事故导致8名工人失联。
经过调查发现,事故是由于施工时强度不均匀、振动过度导致的。
此次事故教育我们,在盾构工程中,应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测,采用先进的盾构设备和技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盾构工程的安全运行。
案例三: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车站顶盖破裂2015年1月23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淞滨路站进行试运营,当日下午,由于上层建筑振动过大,车站顶盖破裂导致大面积陷落,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的严重事故。
调查结果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和建造的失误,导致顶盖内应力过大。
此次事故教育我们,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在施工中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建造的安全和质量。
地铁建设是一个复杂和危险的工程,我们必须认识到施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事故。
这篇文章介绍了几个地铁建设工程中的典型事故案例,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安全意识和管理,为地铁建设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地铁相撞事件引起群众对地铁建设关注
9月27日14时51分,由于新天地站信号故障,上海地铁10号线采用人工调度,导致两辆列车相撞,造成多人受伤,无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散乘客救助伤员,引导乘客通过应急逃生门从隧道中疏散。
相撞事件再次引起群众对地铁建设的广泛关注。
一些群众认为,一些地方的政府严重干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拍脑袋决策,官大就权大,甚至随意修改规划,民众和专家的意见根本不在乎.而公众的重复参与可以保障社会公平,减少决策性失误的风险,但问题在于很少有城市这么做。
群众反映,很多情况下从地铁这块大蛋糕中获益最多的并不是沿线居民,而是地产商和地方政府。
中国一些城市更愿意将地铁修到市郊的现象时,原因之一是建设难度较小,没有多少房子,可以明挖施工,这样投入少。
此外,地铁修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房地产就上来了,而政府可以将地铁两边的地高价卖给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这个手段,反过来可以增加地铁的修建。
业内人士说,地铁等公共交通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民众参与性高的机制。
有关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信息应及时公开,每一项变动都公告利益相关人。
政府和民众应建立起公开的对话通道,公众诉求不容忽视;一切都应有规范的程序,比如每一条地铁线路建设前都应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最大程度避免相关利益集团对公共规划的侵扰,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公共交通规划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