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之音乐描写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每个人都会被这些古诗所吸引,不过最美的还是那一抹《琵琶行》。
琵琶行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描述了他听到琵琶声后的心理变化,读了以后,我就深深地沉醉在里面,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叙事写景,用人物独白的方式叙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诗中主角--琵琶女的形象鲜明突出。
我还清楚地记得:夕阳西下,云霞满天,在皎洁的月光下,琵琶女拨动琴弦,似在向天地倾诉她的衷肠。
凄凉的夜色衬托着悲伤的情调,烘托了音乐的效果。
全诗从白居易的感受写起,一直到叙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构成一幅凄婉的音乐图画。
尤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诗人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他原来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曾为祖国建功立业。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却让他经受了人间冷暖的考验,所以诗人不再有少年时的朝气蓬勃,也不再幻想什么,只求能保住小命就行。
这种心境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中可以看出。
最后四句中,诗人感慨:像我这样贬斥在外的人,即使有幸与朋友重逢,又何必要说那些感伤的话呢?然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位主人公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诗人将琵琶女的形象描绘得如此鲜明突出,正是由于她弹奏时技艺精湛的缘故。
再者,诗人所用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
全诗无论是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塑造琵琶女这个形象服务的。
虽然其中没有出现“我”字,但读者从字里行间却分明感到,这是作者自身在抒情。
第二、三句中“夕阳西下”的描写,暗示了时间推移,为“千呼万唤始出来”准备了环境;结尾一句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又以景物描写突出人物的感情活动。
一位擅弹琵琶的美丽女子,在艺术享受中融进自己满腔的激情,尽情尽致地弹奏,直到曲终情竭。
可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与封建社会中的达官贵人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生活恰成鲜明的对照。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音乐描写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首先,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富有情感色彩。
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热爱常常化作对心灵深处情感的倾诉。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但通过对雁的飞行和鸣叫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深远的情感和壮美的意境。
而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对曲笛声音的描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常常与情感交融,形成了一种深邃的艺术韵味。
其次,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注重形象的描绘。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对音乐的声音、乐器的形态以及演奏技巧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苏轼的《赤壁赋》中,他以“遥听千帆远,目送孤雁低”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远近和乐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力。
这种直观的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强调了韵律与节奏的呼应。
音乐依靠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古诗词也常常通过对音乐中韵律感受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体验。
在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中,他运用了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歌与节奏感的音乐完美结合,塑造出豪放激昂的境界。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到旋律的旋转和节奏的起伏。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常常注重对音乐氛围的描绘。
古代文人常常以音乐的场景和环境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江河的广阔和鹳雀楼的高耸,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庄严和辽阔。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人在阅读古诗词时,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宏大。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通过丰富的情感色彩、形象的描绘、韵律与节奏的呼应以及对音乐氛围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音乐描写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古代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得以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描写音乐的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音乐的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音乐的古诗钱起《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陈季、王邕、庄若讷、魏璀四人所作《湘灵鼓瑟》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
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徵幽契,繁声入杳冥。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
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临江仙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从前曾经。
月亮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唐.白居易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
永徽之人舞而咏,法曲法曲舞霓裳。
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
法曲法曲歌堂堂,堂堂之庆垂无疆。
中宗肃宗复鸿业,唐祚中兴万万叶。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
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
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
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玉声如乐〗唐.刘轲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
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
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
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
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
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杨柳枝词〗唐.刘禹锡塞上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嵩岳闻笙〗唐.刘希夷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行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古诗词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名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把琵琶歌女演奏琵琶后白居易等人沉迷其中的心理烘托得淋漓尽致。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贺《李凭箜篌引》)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和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它不仅惊动了地上的皇帝,也惊动了天上的天帝。
乐声传到了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乐声传到了神山,教令神妪也感动不已;
乐声传到了海底,连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也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乐声传到月宫,成天伐桂、劳累过度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儿,竟忘记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
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通过
这些神奇的想象,把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烘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琵琶行》历来被益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
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写演奏技巧之高超。
诗人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技巧,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音乐,逼真地再现了完美的音乐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
1、准确的摹音。
诗人善于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声音,主要手法是巧用叠词、双声叠韵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音响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
例如,叠词:瑟瑟、嘈嘈、切切……双声:掩抑、幽咽……叠韵:间关、阑于……等等,都准确到位地描摹了多资多彩的声音,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2、生动的比喻。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几个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
这里以声喻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3、鲜明的层次。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第一乐段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出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
接着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古诗中的音乐表现与意象描写古代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富有韵律和美感,还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人情和生活的感悟。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诗歌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古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和意象描写,这些描绘了古人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诗中的音乐表现和意象描写,带领读者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
1. 古人对音乐的热爱古代的人们非常热爱音乐,他们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心灵。
古人使用了丰富的词汇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微情暗结,千万缕,消他人几许?”通过诗句中的“微情暗结”与“消他人几许”,形象地表达了古人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的情景。
2. 音乐的节奏与律动音乐有着独特的节奏与律动,这种特性在古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比如《离骚》中的“魂销肠断若摧敝”。
这一句描写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激动,正如一首动人的乐曲,让人难以自持。
这样的意象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3. 音乐的高低起伏音乐作品常常有着高低起伏的曲调,古诗中也可以看到对这一音乐元素的描绘。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这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起伏变化,正像一曲婉转动人的音乐,给人以深深的吸引力。
4. 音乐中的情感传递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古诗中也常常通过音乐来传递情感。
比如《离骚》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绘了思念之情。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世界的涟漪,仿佛已经置身其中。
5. 音乐带来的愉悦古代的人们认为,音乐可以带来愉悦和放松。
比如《怀江南·三月雨霏霏》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一句描绘了星空中的牵牛星和河汉女,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就像是一首悠扬的音乐在耳畔回响。
6. 音乐中的和谐美音乐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古代的人们也追求音乐中的和谐美。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可是,旋律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比之其他事物更难描写。
在唐宋作品中,有一部分描写音乐的诗词比较有名,写法独特,各有千秋,作品以声、形、效果的多角度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运用比喻,对声音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把陌生的旋律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一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用千山万壑中的阵阵松涛比喻琴声,写出了琴声的清越宏远,铿锵有力。
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拢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得形象生动。
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贴切的运用比喻,以声喻声,其声跃然纸上,使人闻其声,临其境。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将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读者“眼见”其声,历历在目。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也有了重量。
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
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悦耳;“凤叫”,状其声之和缓悠扬。
对高中古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赏析对高中古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赏析全南中学彭国英音乐欣赏实属听觉范畴,要把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本身就是一种高难度的舞蹈。
舞的精彩,自然掌声不断;可若是没舞好,不仅落得个骂名,恐怕还会闪着自个儿的腰。
故而对音乐的描写鲜有诗人涉足,而流传下来的名篇更是少之又少。
新课标教材中也就《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和《赤壁赋》中涉及到三两行的音乐描写。
这些古诗文运用的独到的描写技巧令读者耳目一新。
且这些篇目无论从体裁,乐器,行文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都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第一,从体裁上看,它们各有特色。
同样是写音乐,《琵琶行》以“行”这种文体行文,接近乐府诗,在唐朝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
《李凭箜篌引》则是以“引”这种文体展开。
《听颖师弹琴》是一篇古体诗,《赤壁赋》则是“赋”的形式来行文。
第二,从乐器上看,他们所传递的曲调各自不同。
《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并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时琵琶真实的演奏效果。
因为琵琶的发音具有穿透力强,响亮而富有刚性,柔和而有润音,音质淳厚等特点。
《李凭箜篌引》中箜篌音色纤细柔美,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洞箫能吹奏出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而琴则发出悦耳的弹碰声音。
第三,从内容上看,它们各有蕴藉。
《琵琶行》的序中,作者交代是送客人到湓浦口是听到了有人弹奏琵琶。
江州是诗人的伤心地,终日与偏僻抑郁为伍,诗人才华横溢,想当初在京城是何等风光,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更是轰轰烈烈。
可今非昔比,天上人间;琵琶女曾经色艺双绝,大红大紫;可如今年长色衰,夫君重利薄情。
面对落差,琵琶女只好借手中琵琶来倾吐失意,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慨叹的媒介正是琵琶,明暗两线相互交织。
是琵琶声留住了主人与客人,是琵琶声叙出了天涯沦落之恨。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
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物演唱。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 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
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描写歌声好听的古诗词
(一)
1、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
4、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5、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6、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
7、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
8、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9、歌韵巧共泉声,间杂琮琤玉。
10、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11、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
(二)
《赠花卿》中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表达了作者对美妙音乐的惊叹,认为这样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难得几回听到,形容音乐的美妙非凡。
《省试湘灵鼓瑟》中钱起的诗句“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以及“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
通过拟人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音乐的美妙和感动。
《长恨歌》中白居易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形容了音乐的力量能够惊动天地,展现了音乐的震撼和美感。
《春夜洛城闻笛》中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通过描绘夜晚春风吹动下,笛声悠扬,引发人们的故园之情,展现了音乐的情感传递作用。
《听颖师弹琴》中韩愈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等句,通过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音乐的情感变化和力量。
1.“管弦”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管乐器和弦乐器的统称,古诗文中常用“管弦”代指音乐,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说明竖箜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__________ ”和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 ”,都用蛟龙起舞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4.柳永《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音乐角度写市民日夜在西湖游乐的景象。
5.《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白居易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
6.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7.音乐是无形的,古人描写音乐时,常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去体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或乐声的感染力,比如唐朝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 。
”8.《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比喻写出了音乐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
9.小明要为学校的音乐节写一篇新闻稿,他学习唐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以声写声的手法描绘音乐,获得一致好评。
10.班级准备开展“古诗里的音乐”专题活动,小刚在他准备的发言稿中写到:在古人的名句中,常借乐器之声来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1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居易《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音乐时,用“ __________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 __________ ”,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描写⾳乐的古诗: 1、船夜援琴 作者:⽩居易 鸟栖鱼不动,⽉照夜江深。
⾝外都⽆事,⾈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是知⾳。
⼼静即声淡,其间⽆古今。
2、夜琴 作者:⽩居易 蜀桐⽊性实,楚丝⾳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数声。
⼊⽿澹⽆味,惬⼼潜有情。
⾃弄还⾃罢,亦不要⼈听。
3、⽉夜听卢⼦顺弹琴 作者:李⽩ 闲坐夜明⽉,幽⼈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雪乱纤⼿,绿⽔清虚⼼。
钟期久已没,世上⽆知⾳。
4、⼭夜调琴 作者:王绩 促轸乘明⽉,抽弦对⽩云。
从来⼭⽔韵,不使俗⼈闻。
5、听颖师弹琴 作者:韩愈 昵昵⼉⼥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赴敌场。
浮云柳絮⽆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不可上,失势⼀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未省听丝篁。
⾃闻颖师弹,起坐在⼀旁。
推⼿遽⽌之,湿⾐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以冰炭置我肠! 6、张⼭⼈弹琴 作者:常建 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琴。
岂惟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还,出岭闻清⾳。
了然云霞⽓,照见天地⼼。
⽞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听飞龙吟。
稍觉此⾝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永矣投吾簪。
7、匣中琴 作者:于邺 世⼈⽆正⼼,⾍⽹匣中琴。
何以经时废,⾮为娱⽿⾳。
独令⾼韵在,谁感隙尘深。
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8、弹琴⾕ 作者:顾况 ⾕中谁弹琴,琴响⾕冥寂。
因君扣商调,草⾍惊暗壁。
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解释】古典诗歌具有音乐特性,而描写音乐的古典诗歌不乏精品之作。
清代诗评家方扶南对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赞誉有加:“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本专题精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赏析古诗的音乐描写艺术,体会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预习任务】1.编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提供必要的注释,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组成群文,布置学生预习这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大意。
2.查阅韩愈、李贺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的创作背景,参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3.品读这三首诗,找出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分析描写音乐的手法及其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任务】任务一欣赏一次完整的琵琶演奏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琵琶行》第二段详细描写了琵琶女从调音试弹到曲终收拨的整个过程,诗人从四个角度来描写。
首先是写琵琶女的上场和调弦准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其次是写琵琶女的演奏给人的总体感受以及演奏的技法特点及曲目,“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第三是用各种手法形象描绘琵琶曲的乐音及旋律变化特点。
前四句描摹琵琶特有的乐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后十句浓墨重彩描摹旋律变化的特点,曲调婉转流畅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艰涩暂歇如“泉流冰下”“冰泉冷涩”,激越雄壮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戛然而止“如裂帛”。
最后是用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而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2.梳理诗中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按照提示完成表格。
古诗阅读之音乐描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鉴赏古诗音乐描写的技巧。
2 体味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一情景导入
回忆《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诗句
二自主学习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⑵,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⑶,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⑷。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⑸。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⑹。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⑺。
推手遽止之⑻,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⑼![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 填空韩愈,字()郡望昌黎,世称韩()。
李贺,世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朝代)三李。
3朗读诗歌,对照课本注释理解诗句。
4组互查朗读
三合作探究学习
听颖师弹琴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2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
3、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
李凭箜篌引 1 诗的第一句写了物象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 二三句是怎样写乐声的,有什么效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3音乐的高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4总结本诗所描写的旋律变化情况。
四交流归纳总结
1古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有那些?
2如何选取使用表现手法?
五训练拓展提升
1 小组内向组员介绍一段所喜欢的特点。
2听下面一段音乐,写一段描写文字。
六作业
1把《李凭箜篌引》改写成一段散文。
2 背诵这两首诗。
附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嵩岳闻笙〗唐.刘希夷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