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锁骨骨折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锁骨骨折(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锁骨骨折(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推荐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三)手术疗法1.手术指征(1)锁骨外端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
(2)骨折块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如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者。
(3)锁骨开放性骨折。
(4)伴有多发性损伤的锁骨骨折,尤其伴有同侧上肢创伤、双侧上肢骨折或者有移位的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者。
(5)不能接受可能存在畸形愈合后的隆起外观要求手术者。
(6)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者。
2.手术方法:可用采用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骨圆针、中空钉内固定,亦可选用钢板、外固定支架固定等材料固定,有骨缺损者应同时植骨。
(四)围手术期的准备围手术期的一般准备主要包括心理方面准备和病人的身体准备。
1.心理方面准备(含医务人员)(1)增进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预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手术。
(2)充分尊重病人自主权的选择,应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在病人没有知情同意前,不宜做任何手术或有损伤的治疗。
2生理方面准备:病人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安全度过手术和手术后的过程。
(1)术前训练:停止吸烟。
训练呼吸排尿功能。
(2)预防感染:不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杜绝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进入手术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锁骨骨折临床诊疗指南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5%左右,幼儿更多见。
【概述】按解剖部位分类:①内侧1/3骨折,由直接暴力引起,可以合并第11前肋骨骨折;②中1/3骨折;③外侧1/3骨折。
大约80%的锁骨骨折发生在中1/3部位。
外侧1/3锁骨骨折又可分成两型:①无移位:喙锁韧带未断。
②有移位:喙锁韧带已断。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典型表现:有明确外伤史,以间接暴力多见。
骨折部位肿胀、淤血、疼痛、患肩及上臂拒绝活动。
(2)查体:骨折部位肿胀、淤血、外观可有凹陷畸形,可触及骨擦感,锁骨有叩痛。
幼儿可根据外伤史;检查时,头倾向患侧,下颌部转向健侧,从腋下托超或提拉上肢出现哭闹或痛苦面容,提示可能有骨折。
2.检查X线片可显示骨折及移位情况,对疑有喙锁韧带损伤者,可加拍对称持重时的X线片判定,即双手持4kg左右之生物呈垂直状态下拍双肩正位片。
如喙突与锁骨间距加大及骨折端移位程度加剧,则表现喙锁韧带断裂。
【治疗原则和方案】1.内侧1/3骨折三角巾悬吊上肢4-6周。
2.中1/3骨折(1)儿童无移位骨折,用“8”字形绷带外层用宽胶布加固,固定3-4周。
(2)有移位者先行手法复位,然后做“8”字形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为4-6周,老人、粉碎性骨折应延长固定期,疼痛消失,两上臂高举过头时不痛,并可摸到锁骨内侧亦有动作,说明骨折部分已有连接。
锁骨中1/3骨折不强调解剖复位,即使畸形愈合,亦不影响上肢功能。
多次复位会产生骨不连接。
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指征为:①开放性骨折;②有血管神经损伤;③骨不连接;④追求美观或早期活动要求手术治疗等情况。
内固定方法有髓内针固定和接骨板螺丝钉固定。
3.外侧1/3骨折依据骨折线与喙锁韧带的关系可分为3型:I型:骨折在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间,骨折相对稳定,无移位,最为常见。
治疗上可选择三角巾悬吊保护6周左右。
II型:喙锁韧带与锁骨近端分离,骨折中度移位。
因骨折段与喙锁韧带分离,骨折移位不易手法复位,原则上考虑切开得位及内固定治疗。
医院锁骨骨折诊疗规范【概述】锁骨骨折为常见骨折,多见于儿童。
侧向伤力常引起锁骨中断骨折;直接伤力常引起锁骨内侧段骨折;自上而下的伤力常月引起外侧段骨折;严重的伤力可并发锁骨下相血管损伤或肋骨骨折。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锁骨伤处疼痛、肿胀。
(2)锁骨畸形,可摸到移位的骨折端、局部压痛;可有骨擦音、骨擦感;患肢有活动障碍。
(3)X线检查,锁骨正位摄片,可了解骨折的内型。
符合上述第(2)或(3)项可确诊2、分类诊断按解剖部位可分类为:(1)内侧1/3骨折。
(2)中1/3骨折。
(3)外1/3骨折。
临床上大约80%的锁骨骨折发生在中1/3段。
外侧1/3骨折有可分为3个亚型:A、无移位骨折,喙锁韧带无断裂;B、有移位骨折,喙锁韧带已断裂;C、关节内骨折,易漏诊,后期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治疗方案】1、非手术治疗(1)新生儿骨折仅加强护理和休息,常可在2周内愈合。
(2)幼儿和年龄较大的儿童a、无移位者,用吊带或三角巾保护3周。
b、有移位者,常用“8”字绷带固定3周。
(3)成人a、无移位者,用吊带或三角巾保护3~4周。
b、有移位者,需手法复位+ “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固定5~6周。
(4)全身情况较差者和老年人可仅用吊带或三角巾保护。
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a、合并血管神经损伤;b、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c、开放或多发骨折;d、非手术疗法不能改善的严重的移位骨折;e、骨不愈合者。
(2)内固定方法髓内针、接骨板、螺钉、经皮内固定。
(3)术后处理a、术后用三角巾固定3~6周。
b、术后至少半年才能去除接骨板;c、骨不连者至少1年才能去除接骨板;【疗效评估】治愈标准: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预后评估】锁骨骨折大多数经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仅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锁骨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1.有外伤史,局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
2.锁骨位于皮下,伤后局部肿胀,完全骨折学有移位而出现
畸形。
3.直接暴力造成的中段骨折,有可能伤及锁骨下血管及臂丛
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与体征。
【急诊检查】
1.X线检查。
2.注意上肢及手部血运和神经支配情况。
【诊断】
1.体伤后局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
2.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和移位情况。
【急诊治疗】
1.儿童的青枝骨折和无移位的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上肢2~3周。
2.有重叠移位的骨折可采用手法闭合复位,“8”形绷带或石膏固定。
应注意腋窝置棉垫。
3.手法复位不满意或骨折不愈合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
4.外端骨折有喙锁韧带断裂者可手术修复。
5.粉碎骨折有血管神经压迫者,宜手术治疗。
【留观指征】除少数病人外,锁骨骨折皆可用非手术疗,一般不常留观,“8”字绷带固定后如担心肢体血运,可短时留观。
【住院指征】需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
【出院指征】
1.手法治疗后伤口情况良好,体温正常。
2.出院后患肢三角巾悬吊。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病名:锁骨骨折;西医诊断病名:锁骨骨折(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
4.X线片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拟定。
1.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伤后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
4.CR或CT可明确诊断并确定骨折类型。
(三)证候分期早期指伤后1~2周内,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证属气滞血瘀。
中期指伤后3~4周,肿痛虽消而未尽,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证属瘀血凝滞。
晚期指骨折4周以后,可见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证属肝肾不足。
(四)骨折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二、治疗方案(一)非手术治疗青枝骨折或成人裂纹骨折、因合并其他疾病不能接受闭合穿针及切开手术治疗者、或极少数病人不接受闭合穿针及切开手术而愿承担保守治疗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者,以“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固定,配合颈腕带悬吊4周后逐步功能锻炼。
(二)闭合穿针治疗(该方法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并出版了操作规范及操作影像材料。
)1、适应症(1)符合锁骨骨折诊断标准;(2)年龄12-70岁;(3)骨折发生在2周以内;(4)锁骨干部骨折,骨折端明显移位;2、禁忌症合并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损伤需手术切开探查者;已接受其他治疗方法影响该法治疗者;合并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治疗操作者均不适合该方法。
3、术前准备(1)、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血凝四项,确认无手术禁忌症。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锁骨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锁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锁骨骨折 clavicle fracture凡发生于锁骨全长的骨折均称为锁骨骨折。
3 诊断[1]3.1病史有明确的锁骨部间接或直接外伤史。
3.2症状体征锁骨处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伴畸形,患侧上肢痛性活动受限。
幼儿可根据外伤史;检查时,可见头倾向患侧,下颏部转向健侧,从腋下托起或提拉上肢出现哭闹或痛苦面容,提示可能有骨折。
3.3影像检查X线正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但不易发现骨折前后重叠移位,必要时可摄锁骨斜/轴位片。
锁骨外端及锁骨内1/3骨折,常规X线片有时难以做出诊断,可行CT检查。
3.4分类锁骨骨折一般按骨折部位分为外1/3骨折、中1/3骨折和内1/3锁骨骨折。
3.4.1一类(中1/3骨折)最为多见,中1/3移位骨折可发生典型的移位。
骨折可为横行、斜行或粉碎性。
3.4.2 二类(外1/3骨折)较为少见,根据喙锁韧带与骨折部位相对关系,可再分为几种分型:I型骨折位于喙锁韧带与肩锁韧带之间,或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
韧带未受损伤,因此骨折断端相对稳定,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
是外1/3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II型锁骨外1/3骨折,喙锁韧带与内侧骨端分离,可再分为A、B两型。
IIA型:锥形韧带和斜方韧带与骨折远端保持连接,近骨折块不与喙锁韧带相连,并向上移位。
IIB型:骨折线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锥形韧带断裂,斜方韧带与骨折远段仍保持联系。
III型骨折为锁骨外端关节面的骨折。
喙锁韧带保持完整。
3.4.3 三类(内1/3骨折)锁骨内端骨折(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近)最为少见。
可进一步分为三型:I型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丽点的内侧,韧带保持完整,骨折无明显移位。
锁骨骨折锁骨骨折多数因间接暴力引起。
如跌倒时肩部外侧着地或手掌着地,暴力传导至锁骨中段而发生骨折。
临床上儿童的锁骨骨折较多见,其中部分为青枝骨折。
【诊断】1伤后锁骨中部有明显的肿胀、疼痛。
2 .有错位的锁骨骨折,由于肩关节失去正常的支持能力,患肩出现下垂,局部能摸到畸形及骨擦音。
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内侧断骨多向上后方移位,外侧段向下前方移位。
重叠错位严重者,患侧锁骨外观较对侧缩短。
3 .由于疼痛,患侧肩关节不敢活动,使上臂的抬举受到限制。
4 .锁骨骨折多数发生在中1/3,个别锁骨外端骨折需与肩锁关节脱位区别,锁骨内端骨折需与胸锁关节脱位区别。
X片结合触诊可明确诊断。
5 .婴幼儿、儿童多数为青枝骨折,呈向图10-4锁骨骨折上成角,疼痛、触痛,家长叉抱患儿腋下时即典型移位引起疼痛啼哭。
【治疗】复位时患者端坐于凳上,两手叉腰,两肘向后,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左脚踏在凳上,用膝顶住患者背部之两胛间,两手扶持患者两肩,用力将患者两肩向后外上方作牵弓I,使患者胸部挺起,当重叠牵开时,另一术者可捺正锁骨之内侧端,使骨折获得复位。
由于锁骨骨折难于达到完全复位,如有轻度错位愈后不影响功能,不需强求解剖复位。
复位后局部放棉垫一块,用瓦形硬纸覆盖,用胶布自胸部至背将硬纸贴紧固定,随后再用横形“8”字绷带固定。
两腋下各放一块较大棉垫,以免腋部受压过紧。
对婴幼儿青枝骨折,一般不需要复位,局部敷伤科敷药后,用横“8”字绷带固定。
患肢屈肘90°,用颈腕带悬挂胸前。
虽愈合时局部可能有隆起畸形,但儿童在生长过程中会自行塑形矫正。
固定时间,儿童为2~3周,成人为4~6周,老年患者或骨折对位较差者,可适当延长固定时间。
在固定过程中,可嘱患者练习患侧腕关节、肘关节的活动。
在断骨愈合后,可练习肩关节的活动。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1 范围本指南提出锁骨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锁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锁骨骨折 clavicle fracture凡发生于锁骨全长的骨折均称为锁骨骨折。
3 诊断[1]3.1病史有明确的锁骨部间接或直接外伤史。
3.2症状体征锁骨处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伴畸形,患侧上肢痛性活动受限。
幼儿可根据外伤史;检查时,可见头倾向患侧,下颏部转向健侧,从腋下托起或提拉上肢出现哭闹或痛苦面容,提示可能有骨折。
3.3影像检查X线正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但不易发现骨折前后重叠移位,必要时可摄锁骨斜/轴位片。
锁骨外端及锁骨内1/3骨折,常规X线片有时难以做出诊断,可行CT检查。
3.4分类锁骨骨折一般按骨折部位分为外1/3骨折、中1/3骨折和内1/3锁骨骨折。
3.4.1一类(中1/3骨折)最为多见,中1/3移位骨折可发生典型的移位。
骨折可为横行、斜行或粉碎性。
3.4.2 二类(外1/3骨折)较为少见,根据喙锁韧带与骨折部位相对关系,可再分为几种分型:I型骨折位于喙锁韧带与肩锁韧带之间,或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
韧带未受损伤,因此骨折断端相对稳定,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
是外1/3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II型锁骨外1/3骨折,喙锁韧带与内侧骨端分离,可再分为A、B两型。
IIA型:锥形韧带和斜方韧带与骨折远端保持连接,近骨折块不与喙锁韧带相连,并向上移位。
IIB型:骨折线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锥形韧带断裂,斜方韧带与骨折远段仍保持联系。
III型骨折为锁骨外端关节面的骨折。
喙锁韧带保持完整。
3.4.3 三类(内1/3骨折)锁骨内端骨折(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近)最为少见。
可进一步分为三型:I型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丽点的内侧,韧带保持完整,骨折无明显移位。
骨科锁骨骨折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及时完成病史的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内容应包括受伤的时间、机制、部位及伤后处理的经过。
【检查】1.接诊后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
2.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血气胸;锐利伤还应注意臂丛神经损伤及锁骨下血管的损伤。
3.应摄锁骨X线片,如果体检怀疑胸腔损伤,应摄胸部X线片以利确诊。
4.拟手术的病人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免疫全套检查。
【诊断】1.有明确的外伤史。
2.伤处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有时局部隆起,伤侧肩及上臂拒动;患者常用健手托住肘部,减少肩部活动引起骨折端移动所导致的疼痛;局部压痛,有的可能触及到骨折端,可能触及骨擦感。
由伤侧肩向锁骨方向纵向叩击痛阳性。
3.锁骨X线片可显示锁骨骨折及其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1.手法复位:锁骨固定带或横“8”字石膏固定4周。
无移位或青枝骨折可直接用上法固定3-6周后拍摄X线片,骨折愈合可去除外固定。
2.手术治疗:对锁骨骨折移位严重;骨折片刺破锁骨下血管或臂丛神经或胸膜顶,则在手术检查的同时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有穿破皮肤危险的难复位骨折;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不愈合;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或合并肩胛颈骨折可考虑手术治疗。
也可根据患者的要求施行手术。
【疗效标准】1.骨折愈合:8周摄X线片复查骨折线消失。
2.延迟愈合:4-8个月摄X线片复查,骨折线仍清晰。
3.不愈合:8个月摄X线片骨折线仍清晰。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门诊随访。
附件一:锁骨骨折诊疗规范一、诊断标准(一)有外伤史。
(二)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三)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四)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分类(一)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方形。
(二)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三)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三、治疗方案(一)急救处理:抗休克、预防感染,做好骨折的临时固定。
(二)手术:适用于粉碎性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
(三)手法复位:适用于横断型骨折并移位,其方法为:1、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
—1 —2、助手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
3、医者用提按手法,矫正上下移位。
4、采用扁担型夹板置双肩上,用绷带从肩背部经腋下捆扎双肩固定,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时间2周。
5、也可采用双圈固定或单圈固定,或“8”字绷带固定。
(四)功能锻炼初期可作腕、肘关节活动,中后期逐渐做肩部练功活动。
(五)药物治疗1、早期(活血祛瘀期)骨折1—2周内。
内服新伤续断汤《中医伤科学》。
当归尾15g、地鳖虫10g、乳香10g、没药10g、丹参15 g、煅自然铜15g、骨碎补15g、泽兰10g、延胡10g、苏术10g、续断15g、桃仁10g、红花10g、桑枝15g。
外用龙芋伤痛散外敷,龙须风湿灵外擦(院内制剂)。
2、中期(接骨续损期),骨折3—6周内。
内服续骨活血汤(中医伤科学)。
当归尾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地20g、红花10g、地鳖虫10g、骨碎补15g、煅自然铜10g、续断15g、乳香10g、没药10g、五加皮15g、桑寄生20g。
3、后期(坚骨壮筋期),骨折7—10周以后。
内服肢伤三方(外伤科学)。
—2 —当归15g、白芍15g、续断15g、骨碎补15g、威灵仙15g、木瓜15g、天花粉15g、黄芪30g、熟地30g、煅自然铜10g、地鳖虫10g、五加皮15g。
创伤骨科锁骨骨折诊疗技术锁骨为长管状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胛骨之间,成为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唯一的骨性支架。
因其较细及其所处解剖地位特殊,易受外力作用而引起骨折,属于门急诊常见的损伤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5%;幼儿更为多见。
通常将锁骨骨折分为远端(外侧端)、中段及内侧端骨折。
因锁骨远端和内侧端骨折的治疗有其特殊性,以下将进行分述。
一、致伤机制多见于平地跌倒手掌或肩肘部着地的间接传导暴力所致,直接撞击等暴力则较少见。
骨折部位好发于锁骨的中外1/3处,斜形多见。
直接暴力所致者,多属粉碎性骨折,其部位偏中段。
幼儿骨折时,因暴力多较轻、小儿骨膜较厚,常以无移位或轻度成角畸形多见。
产伤所致锁骨骨折也可遇到,多无明显移位。
成人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所示:内侧断端因受胸锁乳突肌作用向上后方移位,外侧端则因骨折断端本身的重力影响而向下移位。
由于胸大肌的收缩,断端同时出现短缩重叠移位。
个别病例骨折端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并有可能伴有血管神经损伤,主要是下方的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应注意检查,以防引起严重后果。
直接暴力所致者还应注意有无肋骨骨折及其他胸部损伤。
二、临床表现1.疼痛多较明显,幼儿跌倒后啼哭不止,患肢拒动。
切勿忘记脱衣检查肩部,否则易漏诊,年轻医师在冬夜值班时尤应注意。
2.肿胀与畸形除不完全骨折外,畸形及肿胀多较明显。
因其浅在,易于检查发现及判断。
3.压痛及传导叩痛对小儿青枝骨折,可以通过对锁骨触诊压痛的部位来判断,并结合传导叩痛的部位加以对照。
4.功能受限骨折后患侧上肢运动明显受限,特别是上举及外展时因骨折端的疼痛而中止。
5.其他注意上肢神经功能及桡动脉搏动,异常者应与健侧对比观察,以判定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对直接暴力所致者,应对胸部认真检查,以除外肋骨骨折及胸腔损伤。
1.外伤史多较明确。
2.临床表现如前所述,应注意明确有无伴发伤。
3.X线片不仅可明确诊断,还有利于对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的判断;有伴发伤者,可酌情行CT或MR检查。
锁骨骨折【定义】锁骨骨折是指锁骨连续性中断。
锁骨是唯一连接上肢与躯干的支架。
骨干较细,且又有弯曲,遭受外力后易于骨折。
【诊断依据】一、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均可造成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1、患侧伤肢活动疼痛,疼痛局限于锁骨部和内外关节部。
2、颈部偏向患侧,颌转向健侧。
3、局部疼痛,肿胀明显,锁骨上、下窝变浅或消失,甚至有皮下瘀斑,骨折处异常隆起。
4、压痛明显,触之有骨擦感及异常活动。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正位片周围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若临床检查有骨折征象,但x线正位片未能发现明显骨折线者,可加拍x线斜位片以帮助对骨折线认识。
一、鉴别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响检查,可明确诊断。
【证侯分类】一、锁骨中段骨折锁骨中1/3骨折指发生在肋锁韧带以内骨折,占锁骨骨折大部分,大多外端骨折片移位甚少,内骨折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而向上移位,呈重叠错位畸形。
(一)锁骨中1/3粉碎骨折骨折部位有明显成角,向上隆突,以内侧骨折端突于皮下者较多,甚至刺出皮肤。
局部压痛明显,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a)锁骨中1/3横断或裂纹骨折骨折部位多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或中段。
裂纹骨折疼痛,甚少症状。
横断骨折,内侧断多向上移位,有压痛,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b)骨中1/3螺旋型骨折多为传达暴力所致,局部疼痛,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二、锁骨远端骨折锁骨外1/3骨折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均可引起,骨折部位在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之间。
(一)Ⅰ型骨折本型骨折肩锁和喙锁韧带均未被累及,骨折移位不大。
局部有压痛。
(二)Ⅰ型骨折骨折位于锁骨远段并累及喙锁韧带,该韧带呈部分或全部断裂。
骨折多发生移位。
(三)Ⅰ型骨折指仅累及锁骨远端和肩锁关节的骨折。
喙锁韧带无损伤或未完全断裂。
锁骨体移位不大,但肩锁关节囊已破裂或严重撕脱。
三、锁骨近端骨折锁骨近端骨折指发生在肋锁韧带以内骨折,较少见,多系间接暴力所致,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常伴有胸锁关节严重损伤。
锁骨骨折诊疗规范一、中医病名:锁骨骨折西医病名:锁骨骨折二、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1、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锁骨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2、以下情况需手术治疗(1)合并有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骨折者。
(3)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者。
(4)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等。
四、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五、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锁骨正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六、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单纯性、新鲜闭合锁骨骨折。
2.外固定治疗(1)三角巾悬吊: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它不全骨折。
(2)“T”形夹板加“8”字绷带固定或锁骨带固定。
3.若手法效果不佳,则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血瘀气滞证: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瘀血凝滞证: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5.功能锻炼。
6.护理:辨证施护七、出院标准1.骨折处肿痛明显缓解;2.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满意;3.肘腕关节活动良好;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八、难点1.闭合复位后无法保持持续的双上肢外展及挺胸位,造成骨折再移位。
2、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手法复位很难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仅能达到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维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局部可遗留明显畸形。
锁骨骨折诊疗规范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
多见于青壮年与儿童,偶见于新生儿产伤。
【诊断标准】
有外伤史,局部疼痛明显,肩部活动受限。
查体局部肿胀,压痛。
骨折有移位时可触及骨折端及骨擦感。
拍摄锁骨正位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中1/3骨折
(1)儿童骨折或无移位骨折,用“8”字绷带固定3~4周后开始功能练习。
(2)有移位时,用“8”字绷带或锁骨带固定4~6周。
(3)中1/3骨折手术指征:
①有血管神经损伤需进行探查手术;
②开放骨折;
③多发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骨折时可适当选择手术;
④骨折不愈合;
⑤年轻女性为美容考虑,可适当选择手术。
手术方法为髓内针固定或钢板螺钉固定。
2.外侧1/3骨折
(1)无移位或移位很小者,可用颈腕吊带保护3~4周。
(2)锁骨远端骨折移位明显时,复位制动困难,可选择手术治疗。
(3)锁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早期诊断困难。
若晚期出现肩锁关节退行性病变,关节疼痛,可以进行肩锁关节融合术或切除2cm远端锁骨。
3.内侧1/3骨折内侧骨折合并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时需手术处理,否则用吊带制动4周即可。
骨科锁骨骨折诊疗指南
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惟一骨性支架。
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病因】
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间接暴力较多。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皮下淤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
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