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选举制度比较共3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31
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决策论文二零一四年七月中美两国国家选举制度比较分析院系:信息学院专业班级:电科 13级3班姓名:闫冲学号: 2220130671指导教师:佟仕琪中美两国国家选举制度比较分析摘要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两个大国,在国家选举制度上的相同和差异是值得关注的,两国的国家元首选举更是值得浅析的。
选举对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但是中国的舶来品并只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而结合中国的特色进行制定。
美国选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时趋于完善的,但是矛盾已经显露。
如何正确认识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尝试分析。
关键词:中国美国选举制度相同和差异中美两国国家元首选举流程中国国家主席的选举流程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治条件。
候选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候选人必须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是年龄条件。
候选人必须年满45周岁。
1982年宪法修改了1954年宪法关于国家主席的候选人的年龄,即把35周岁改为45周岁。
这是因为国家主席的职务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关系重大。
国家主席必须是政治成熟、经验丰富、阅历广泛、具有较高声誉和威望的公民,如果达不到一定年龄,难以具备这些条件。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主席的人选,由主席团提名。
实践中,主席团都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提出候选人名单的。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期间,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会议主席团,会议主席团提出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名单,用等额选举的办法,提交大会表决,产生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步骤如下一、中共中央召开中共党籍的预备人选的民主推荐会,由正省部长级和正大军区职以上中共党员领导干部投票推荐。
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建议名单。
三、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建议名单。
四、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五、中共中央全会审议通过建议名单,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推荐。
中西方大选区别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和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在人类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选举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显示其进步程度的标志,成为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选举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选举制度包括选举代议机关代表与特定公职人员的制度,选举主体与范围比较广泛。
狭义的选举制度是指选民依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代议机关代表的制度。
在汉语中,“选”的意思就是“挑选,选择”,“举”的意思是“推荐、推举”。
英语中“election”一词的意思也是挑选之意。
“选举”的内涵规定了各国的选举制度存在着共性。
首先,中西在选举原则上都遵循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秘密投票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只要具有该国国籍并年满18周岁的公民(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都享有选举权;第二,凡是选民在权利和地位上一律平等;每人在每次选举中“一人一票,每票同值”。
第三,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进行秘密投票。
选票不署名,不向他人公开。
第四,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都有选举诉讼。
选举诉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选举过程中是否发生过错、违法舞弊行为的诉讼;另一类是关于选举结果是否有效的诉讼。
但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选举制度虽有共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各自呈现不同的个性色彩。
一、历史与理论基础西方现代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学说。
近代西方社会笼罩在封建王权的专制制度之下,封建专制制度是无视人的制度,它只承认一个原则:朕即国家。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激烈地批判这种君权至上的原则,认为封建制度使人类遭受屈辱、丧失尊严,是既不公平而又荒谬的制度。
西方近代意义上的选举活动,是在资产阶级确立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权在民”思想的创始人卢梭认为,人民的主权至高无上,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运用主权的人应当而且必须是缔约建立国家的人民。
Dalianmaritime university Array中美两国国家选举制度比较分析学院:轮机工程学院班级:船舶电子电气2015-2班姓名:颜子翔学号:2220151744--2016.06.10[ 摘要] 中美选举制度无论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规定上, 还是在选举机构、选举经费来源、选举过程以及选举规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文章通过对两种选举制度的比较, 发现其差异, 并从实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分离, 加强对选举的组织与宣传力度, 注重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 扩大直选范围。
提高选举技术含量,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选举规则角度出发, 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关键词] 中美; 选举制度; 差异在中国,选举只是一个新的词汇 , 还有着许多问题。
俗话说 , “他山之石 , 可以攻玉。
”因此 , 每当我们遇到困境和挫折 , 就需要向经验较为丰富的国家“取经”。
民主作为一种普适价值理念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但是实现民主的具体制度设计完全可以不同,也必须不同。
不同水平的经济基础、历史传统等因素所构造成基本国情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民主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
当然 , 美国的选举制度虽然历史悠久 , 却也未见得完美。
我们要在比较中美选举制度的基础上 , 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异性 , 努力为中国选举制度的完善探索出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道路。
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下中美两国国家选举制度的异同之处。
中国国家主席的选举流程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治条件。
候选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候选人必须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是年龄条件。
候选人必须年满45周岁。
1982年宪法修改了1954年宪法关于国家主席的候选人的年龄,即把35周岁改为45周岁。
这是因为国家主席的职务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关系重大。
国家主席必须是政治成熟、经验丰富、阅历广泛、具有较高声誉和威望的公民,如果达不到一定年龄,难以具备这些条件。
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第一篇: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1、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我国的各项选举制度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西方国家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其选举制度不需要以接受某一个党派的领导为前提。
2、我国由选民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政府、检察院、法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西方国家一般是两院制(上议院和下议院或参议院和众议院),国会、法院、政府分别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力;本着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国会不是国家机关中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机关,政府首脑、司法官员并非全由国会选举产生。
3、我国的人大代表代表着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意志、为民说话。
而西方社会的民主从总体上说是少数人的民主。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确定受选区总人口数的多少、代表名额中要保持适当的性别比例、代表的身份、代表所属的民族等几个因素的影响。
西方国家国会或议会议员名额的确定主要受选区总人口数的影响,有时也考虑种族因素。
5、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除了人大常委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专职的和有薪俸的外,其他的都是兼职的和无薪俸的,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兼任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公职。
我国人大代表的人数很多,而开会日期却很少。
西方国家的议员一般都是专职的和有薪俸的,以英、美、法、德最为典型,他们的人数并不多,但每年开会的日期却很长。
6、在选举经费和法力保障保障方面也有不同。
我国《选举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
”西方国家选举用的一切经费,大都由候选人或提出候选人名单的组织负担,选举用的工具及设备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广大劳动人民无法享用。
为了保障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我国的选举法专章规定了对破坏选举的制裁,杜绝贿赂舞弊、防上与取缔破坏选举的各种违法行为。
中国选举制度和西方选举制度2008年3月5日至1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
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会议经过投票表决,决定温家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争夺愈演愈烈,两名竞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和希拉里?克林顿之间的“口水仗”也越打越凶。
美国伊利诺伊州参议员、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奥巴马八日在怀俄明州初选战胜希拉里,将两者名下承诺党代表数的差距再次拉大。
共和党经过党内选举,麦凯恩最终胜出,成为共和党党内最终总统候选人。
以上两则新闻是近期中美两国最受关注的国家大事。
一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选举;二则是美国的2008大选。
中国与美国,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国制度与国情的差异决定了两国选举制的不同。
在美国大选中,共和党经过党内选举,麦凯恩最终胜出,成为共和党党内最终总统候选人。
预选结束后,两党通常将分别在七、八月份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最终确定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并讨论通过总统竞选纲领。
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总统竞选活动便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过程一般要持续8至9周。
在此期间,两党总统候选人将耗费巨资,穿梭于全国各地,进行广告大战、发表竞选演说、会见选民、召开记者招待会以及进行公开辩论。
此外,候选人还将通过多种形式阐述对国内外事务的政策主张,以赢得选民信任,争取选票。
美国的两党制,最终无论是谁成功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无论他们在演讲时讲得有多么的好听,能使人们的生活过的多么的民主,多的美好,但在选举之后,当上总统之后,都将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行事,不会有脱离利益的民主。
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日益分化,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利益追求千差万别,甚至针锋相对。
任何一项政府政策的出台,都将涉及到社会上的不同利益群体,各个利益群体都希望得到有利的政府政策。
比较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选举是一种公共选择,是公共领域活动的一部分,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选举道路开始铺展。
我国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民主选举是无论如何避免不了的,选举政治是我国实现人民主权的根本和基础。
当前我国的选举由国家法律统一加以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中央和地方党委实行领导,个地方人大常委会具体组织。
如何搞选举与中央的态度和国家的政治气候有密切关系,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有很大关系,选举作为公民社会表达意愿的方式,决定着基层政权、人民代表的素质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党组织的工作评价。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选”和“荐”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例如奴隶社会的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显职,从而控制奴隶社会统治权的王位及贵族的世袭特权是世卿制。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主要通过军功和养士这两条途径把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吸收到新的政权机构中来。
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和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通过品评,把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
而后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与以前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举的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1905年,随着专制主义王权的没落,科举制度也被扫进了垃圾堆,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以及官员的朝上心态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观,官官相护的官僚体制也是如此。
先有国再有民的心理使各级官员认为只要巴结好了上司,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后遗症。
毫无疑问,这种现象与选举有关,和我国公民社会不发达,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社会力量的缺失有关。
从选举方式来看,当前我国选举可分为两种:一是县、乡级人民代表以及“村官”等的直接选举;二是间接选举,指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