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国际法的性质1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和基础一、国际法的基本特征(一)它是国际社会成员间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规范,是调整国际社会成员间的法律关系的。
(二)在国际交往中通过国家或其他主体间的协议形成的原则和规则。
(三)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保证遵守和执行的。
国际上现在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超国家之上的一个执行机构来执行国际法。
(四)它的效力根据是各国协议反映国家的同意。
(五)它与国内法是不同的(1)是国际社会的法,它的调整国际社会成员的关系,不同于国内法是调整一国权力下的国内成员之间关系即自然人之间、法人间、自然人与法人或其他实体间的关系。
它的主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民族解放组织等。
确定它们交往中的权利和义务。
(2)是平等者间的法律,因为国际社会的国家或其他主体间都是平等的,独立的,不同于国内法是国家权利产生的法律,要求个人必须服从。
而国际法社会成员之上无世界政府,也无专门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因此国际法是国家采取单独或集体措施保证它的遵守和执行。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既有基本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对这二者的关系的了解,具有实际的意义。
国际法与国内法都是法律,前者是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后者是特定国家间的法。
虽然西方的国际法学者对这两者的关系提出过两种学说:1.一元论。
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构成一个法律体系。
但对两者的效力则有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两种观点。
2.二元论。
二元论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种互相独立的两个法律体系。
但从国际实践看,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的,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国内法对创立国际法规范的过程和内容发生影响。
国际法上的一些原则的制定,最初是在一些国家的国内法加以规定,后在国家间通过的协议加以确认。
如国内法对国际法影响的例证之一是不干涉内政原则。
1793年法兰西宪法第119条规定,法兰西共和国不干涉其他国家的政治,也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法国的政治。
浅论国际法的强制性浅论国际法的强制性一、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一)国际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国家意志性是指国家为了存在和为了维护存在所必要具有的诉求。
它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的公民的公共意志,公共意愿和公共追求。
然而国际法不是在一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意愿与诉求,那么国际法的国家意志性又该怎么讲。
国际法是由国际法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与默认的。
国际法上的国家意志是国家的协调意志而不是其共同意志,国家之间,特别是不同历史、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可能有相同的意志,只能是不同意志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国际法上的行为都是国际法主体之间协商意志及是国家意志的结果。
(二)国际法具有规范性我们都承认国际法是法律,既然是法律,那么国际法就同其他国内法一样具有规范性,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社会规范。
首先,法对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作出了明确的指引;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被反复适用。
其次,法的规范性是由国家作出并由国家保证强制实施的。
再次,法具体的规范了人们的权利义务。
最后,法律规范是法构成的主要方面。
由此,国际法对国际法主体如何行为给出了明确的指引。
国际法具有概括性,它用来处理国际法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不是个别事件,并且是反复适用的。
国际法律的实施是由各国协商作出决定并由各个国家或者国际组织,联合国等保证实施。
国际法规定了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谓权力是指这些主体可以为或者可以不为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这些主体应当或者不应当作出的行为,不依法履行义务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国际法主要是由成文的法律规范构成的,具有规范性,为国际社会成员提供了一般的国际行为准则。
(三)国际法具有普遍性一般法的普遍性包含三层含义:1.在一国主权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所有人都要遵守;2.在民主法治国家里,法律对同样的事和人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近代以来,法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浅论国际法的强制性浅论国际法的强制性一、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一)国际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国家意志性是指国家为了存在和为了维护存在所必要具有的诉求。
它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的公民的公共意志,公共意愿和公共追求。
然而国际法不是在一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意愿与诉求,那么国际法的国家意志性又该怎么讲。
国际法是由国际法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与默认的。
国际法上的国家意志是国家的协调意志而不是其共同意志,国家之间,特别是不同历史、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可能有相同的意志,只能是不同意志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国际法上的行为都是国际法主体之间协商意志及是国家意志的结果。
(二)国际法具有规范性我们都承认国际法是法律,既然是法律,那么国际法就同其他国内法一样具有规范性,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社会规范。
首先,法对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作出了明确的指引;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被反复适用。
其次,法的规范性是由国家作出并由国家保证强制实施的。
再次,法具体的规范了人们的权利义务。
最后,法律规范是法构成的主要方面。
由此,国际法对国际法主体如何行为给出了明确的指引。
国际法具有概括性,它用来处理国际法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不是个别事件,并且是反复适用的。
国际法律的实施是由各国协商作出决定并由各个国家或者国际组织,联合国等保证实施。
国际法规定了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谓权力是指这些主体可以为或者可以不为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这些主体应当或者不应当作出的行为,不依法履行义务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国际法主要是由成文的法律规范构成的,具有规范性,为国际社会成员提供了一般的国际行为准则。
(三)国际法具有普遍性一般法的普遍性包含三层含义:1.在一国主权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所有人都要遵守;2.在民主法治国家里,法律对同样的事和人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近代以来,法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第1章国际法的性质和基础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和基础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和特征定义: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1.国际法是国际社会各成员所公认的,而不是经由某个超国家的世界统一立法机关直接产生的2.国际法以国际关系为调整对象,其中主要是调整国家质检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3.国际法由对国际社会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行为规范组成,与适用于国内社会的国内法相对照,国际法是法的一个独立体系。
古罗马:市民法→罗马公民万民法→外国人之间,外国人与罗马人的关系万国法是罗马国内法的一部分。
国际法之父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Hugo Grotius《战争与和平法》万国法Law of nations 英国边沁Jeremy Bentham 提倡用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一般国际法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对世界所有国家均使用的那一部分原则、规则和制度特殊国际法particular international law:只能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某些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使用的那一部分原则、规则和制度General的效力高于particular的效力general 整个国际社会particular是只对某些特定的国家国际私法,并不是直接用来调整国家质检的关系,而是一国在其涉外关系中用来调整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法人相互间的民事关系的一种法律Public international lawsupranational law 超国家法transnational law 跨国家法Law of humanity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International law is a body of principles, customs, and rules recognized as effectively binding obligations by sovereign states and such other entities as have granted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国家是国际法产生的前提。
【期末考第三弹---国际法考点总结】本着考试要合作原则,来一发考点总结。
本总结仅作参考,有错请指出,缺的地方欢迎补充,剩下的,自己把握……O(∩_∩)O ---娜孜拉国际法第一编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国际法的性质(简答)国际法的性质:1、法律性:(1)国际法作为法律得到所有国家的承认。
(2)在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场合,国际法的规则被很好地遵守。
(3)国际法的法律性也突出地表现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上。
2、国际性:(1)社会基础的国际性。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是国际社会。
(2)调整对象的国际性。
国际法是以国际关系为对象的法律,国际法律关系是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
(3)形成方式的国际性。
国际法是在国家交往中以习惯或条约等各国共同同意的方式形成的法律,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产物,不是一国单方的行为。
第四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论述,问了下老师,可以把两者的适用和冲突也写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国际法基本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在有关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一元论,二元论和联系论。
(一)一元论1、国内法优先说:国家的意志表现在国内法。
国家的一切活动范围,即使在国际方面,也是依其国内法而定的,所以国际法是国内法派生出来的。
国际法的效力来自国内法,只有依靠国内法,国际法才有法律的效力。
按照这种理论,既然国际法是从属于国内法的,那么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国内法去支配国际法,这样也就取消了国际法的效力,使国际法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种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戴的,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国际法和国内关系的普遍实践。
2、国际法优先说:在同一法律体系中,国际法的地位高于国内法,国内法从属于国际法,在效力上依靠国际法。
这种学说所依据的“基本规范”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关于其效力从何而来,始终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论据。
国内法从属于国际法的理论,否认了制定国内法的国家主权这一客观事实。
按照这种学说,国际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世界法”。
浅谈国际法的本质(一)摘要:对国际法本质的正确认识对我们认清国际法存在的根源、内在形成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认为国际法的本质就是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基于实力对比对全球利益进行保护、协调与分配,冷战后集中体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相互斗争与相互妥协。
关键词:国家利益;法的本质;国际社会;国际法的本质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1]曾令良认为21世纪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主旨是人类共同利益至上。
因而国际法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与其说是合乎正义,不如说是有秩序的国际关系机制。
也有人认为,“从利益关系入手,国际法,特别是当前的国际法,毫无疑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但其本质的方面,却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合称“共同利益”)。
而国内法的本质利益关系是国家利益。
那么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似乎就可以简化为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理想主义的观点。
还有人认为国际法的本质从来就是强者的意志,是强与弱之间反复较量的结果。
3]或认为“帝国主义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强盗逻辑,国际法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分赃守则而已。
”4]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现实主义主义的观点。
从诸多学者的阐述中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国际法本质的看法,但由于国际法本身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学者对国际法的本质做出全面的概述。
而且,学术界大多偏重于对国际社会冲突激烈、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其本质的探讨,然而,对国际法本质的正确认识对我们认清国际法存在的根源、内在形成机制和驱动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弄清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提纲挈领地解决一些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还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法的本质的含义研究国际法的本质需要从法的本质看起。
西方的法学家们很少直接阐述法的本质,但在三大主流法学派对法所下的定义中,我们仍能了解他们对法的本质的认识。
国际法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国际法的性质法律性:国际法是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则而不是国际道德规范的论断国际性:是其区别于国内法的显著特征,表现为社会基础的国际性调整对象的国际性形成方式的国际性国际法的体系中除了继续发展以国家的中心的规则外还出现了其他规则。
国际正义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国际法治2.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规则国际组织的决定和决议国际司法判例权威公法学家学说3.国际法的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4.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元论国内法优先说国际法优先说(谁从属谁)二元论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法律体系第二章1.联合国宪章七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各民族平等及自决原则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原则依照宪章进行国际合作原则诚意履行宪章所负义务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地点人物)最初出现在 1954.4.29 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同年六月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三章1.国家的要素和基本权利要素: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独立权(自主排他)平等权:是主权在国家关系上的表现,主权国家在关系中互不隶属互补管辖自卫权:国家有权进行过发建设防备可能的侵略;国家承受武力侵犯时可进行单独自卫和集体自卫管辖权:属地管辖属人保护性普遍性2.单一制国家具有统一主权国家只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全国国民具有统一的一个国籍在对外关系上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3.复合制国家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联邦邦联)联邦:两个以上的成员邦(国、州)组成的国家a、本身和其成员都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各自权限由联邦宪法规定b、联邦的人民具有相同国籍c、联邦在国际法上是一个主权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其成员邦依联邦宪法可以具有一定的对外交往权但通常不具有国际人格设邦联是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维持他们对内对外独立的目的根据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体,立的机关权力仅限于各成员国对公民没有任何权力,各成员国是完全的主权国家和独立的国际人格者邦联本身不是国家不是国际法主体4.国家豁免(一般了解)5.国家和政府的承认(一般了解)6.国家继承政府继承(一般了解)第四章1.国籍的抵触(我国规定)国籍抵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双重 /多重国籍积极抵触)或者不具有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消极抵触)我国:在原始国籍赋予上采取双系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不承认双重国籍防止减少无国籍人2.外国人的待遇(哪几种情况)ps 一般了解3.外交保护条件一国国民在外国受到的损害是由该外国的国际不法行为所致请求国能证明受害者为其本国国民用尽当地救济第五章1.国际人权的几个重要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力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国内法到国际法的发展3.国际人权法的机构机构分为普遍性的和区域性的两种普遍性的主要是联合国保护和促进人全系统由两种主要类型的机构组成(依联合国宪章创立的机构和根据国际人权条约创立的机构)宪章机构: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及办事处人权条约机构第六章1.国家领土的构成领陆领水领空底土2.国际河流多过河流的区分多国河流:流经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流经个沿岸国的各段分别属于各沿岸国所有,各沿岸国对多过河流属于自己的南一段行使主权但这种权力的行使应顾及其他沿岸国的利益允许各沿岸国的船舶在整个河流航行禁止非沿岸国的船舶航行上游国不得故意使河流改道或采取可致下游河水泛滥或枯竭的措施国际河流:流经两个以上国家并对所有国家的船舶开放的河流。
浅谈国际法的法律性(一)论文摘要:国际法距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史,它虽然早已形成了独立的法律体系,但并没有法律定义。
因此本文所阐述的就是针对国际法的特征以及现在有些人对国际法法律性的怀疑,从国际法是不是法和国际法法律效力的根据两个层面来阐述国际法的法律性。
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是一种特殊的法,“国际”的法。
国际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它具有强制力,不但有规范强制,还有事实上的强制。
事实强制是规范强制的落实,规范强制是事实强制的依据。
但并不是所有的规范强制都能得到落实。
因此笔者认为国际法的强制效力具有不对称性,但这种强制的不对称并不能掩盖国际法的法律的属性。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有三个层次:1.国家间的协议;2.各个国家国家意志的协调;3.各国的自身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的频繁,人类共同合作的领域不断的扩大,使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
因此,各国必将更加需要依赖国际法加强彼此间的合作,调整相互间的关系,国际法也将更加有力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人类社会要通过法律的、武力的、政治的方式,一起使人类社会能够更加平安,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关键词:国际法的法律性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一.关于国际法的定义及特征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各国学者曾经给国际法下过很多定义,但内容各有侧重,观点不尽一致,结合国际实践,比较分析各种观点及学说,扬长避短,从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出发,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Œ它是一种特殊的法。
上述定义着重从实质上阐明了下列三点:第一,国际法是国际社会各成员所公认的,而不是经由某个超国家的世界统一立法机关直接产生的。
第二,国际法以国际关系为调整对象,其中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国际法(参照笔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国际法的概念、作用、特征及性质概念: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各国公认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作用:1.是区分国际法主体的行为合法与非法的标准。
2.能够促使国际法主体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
3.国际法确立了国际法主体在国际交往中的权利和义务。
4.是通过国际裁判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特征:国际社会是国际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效力根据是国家间的协调一致,其发达程度:国际法体系、理论实践都不如国内法完善和发达。
1.主要调整的是国家间的关系,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它主要是以国家协议的方式制定。
3.国际法主要靠国际法主体本身单独或集体的力量来强制实施。
4.国际法效力及于整个国际社会,对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具有法律拘束力。
性质:1.国际法的法律性2.国际法的国际性(社会基础、调整对象、形成方式的国际性;国际法治)3.独特的法律体系(主体、法的制定、法的实施)二、国际法的渊源1.国际条约(主要渊源):国际法主体之间以国际法为依据确立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国际书面协议。
2.国际习惯(最古老的主要渊源):各国长期重复类似行为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不成文的规则。
3.一般法律原则(补充渊源)4.国际组织的决定和决议(辅助资料)5.国际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的学说(辅助资料)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对立统一联系:1.相互制约:任何国家不得借口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缔约国不得援于国内法的规定儿不承担国际责任、义务。
2.相互渗透:国际法的一些原则源于国内法,国内法的一些原则源于国际法。
3.相互补充:国际法的一些原则性质规定可以从国内法得到补充和具体化,国内法有些规定实施需要国际法的配合。
区别:主体、对象、性质、渊源、效力等不同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概念:是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浅析国际法的性质对于国际法是否具有法律属性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法律自身的定义来看,鉴于很多定义都是基于国内法的角度作出的,这显然是在用国内法的标准来衡量国际法,显失偏颇,我觉得《奥本海国际法》中法律的概念相对客观准确:法律是指一个社会内人类行为规则的总体,这些行为规则,依据这个社会的共同同意,应有外力来强制执行。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三个条件是:第一,必须有一个社会;第二,在这个社会中必须有一套人类行为的规则;第三,必须有这个社会的共同同意,认为这些规则应由外力来强制执行。
对于前两个条件我们都很好理解。
这里所说的社会就是由世界各主权国家基于某些共同利益而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国际社会。
虽然国际社会的权利是分散在各主权国家的手上,各国的文化、政治结构或政治制度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影响国际社会作为国际法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国际社会中,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已经逐步形成了很多为各国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的法律原则、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方法以及国际组织的决议等。
这里面包括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其在为各国设定各项义务的同时也给予其相应的权利,为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确定了相应的指导规范,显然这与法律的作用是相符合的。
对于第三个条件,虽然在各主权国家之上没有一个“世界政府”,国际社会没有一个集中的执法机构或“世界警察”,国际社会至今尚未设立一个集中的权威机构来强制执行国际法,各国常常用自助和干涉等方法将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的原则和集体安全制度的建立,表明了国际社会对外力强制执行国际法的共同同意。
宪章赋予了安理会关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和能力,其中包括了各种强制性措施,或者经某一国家的同意在其境内设立执行任务的维持和平部队。
同时,二战结束后,纽伦堡和远东两个军事法庭分别对德日战争罪犯进行的国际审判、联合国1990年对伊拉克的制裁,都体现了国际法对国际社会的强制作用。
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这一构想,最初是由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者们在一战结束后为构建世界和平秩序遏制未来可能的战争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中的一项。
国际法的制定是出于希望能在无政府制度的国际体系中建立一个可能管辖各国的法律。
同时期,同样的举措还有国际联盟(联合国的雏形)等。
但是后来现实主义居上,且二战爆发,使得人们怀疑国际法的可行性。
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保留至今了,而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国际法是法律的一种特殊体系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是国家,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在国家之上没有支配他们的权力,也不存在世界政府。
国际法与一般法律一样,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并具有一般法律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共性。
有些学者为了在名称上对应国际私法,又称国际法为国际公法,但是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认为,通常所说的国际私法并不是直接用来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一国在其涉外关系中用来调整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的一种法律。
(一)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是有主权的,因此国际法是平等者之间的法,这是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二)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国家本身,是国家在合作与斗争过程中通过明示或者默示的协议,直接制定或者认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
(三)国际法没有统一的,超越国家之上的强制机关,它是由国家本身单独或集体的强制为保障的。
(四)国际法的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五)国际法它不是某个或某类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直接反映,但也不是超阶级的,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极力按照自己的利益来主张、解释和利用国际法。
二、国际法的法律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际法普遍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以国家条约和国家习惯作为表现形式。
它们为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规定了一整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套调整其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为国家规定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二)国际法是由众多国家依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虽然不是由一国立法机关或一个超国家的国际立法机关制定,但今天的国际公约都是众多国家通过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的形式,依一定的程序制定的。
论国际法的性质与作用国际法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对这一问题人们己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但学习或运用它的时候,有许多人仍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与疑问。
有的人对国际法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仿佛有了国际法,就有了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灵丹妙药”,各国就可相安无事、高枕无忧了;也有的人因为国际法功能的局限性而竭力贬低国际法的作用,将之视为一些只唱高调、不切实际的东西,甚至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
无论是“国际法万能论”还是“国际法虚无论”都是建立在对国际法本质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上,是一种不辩证不科学的态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法功能的探讨来揭示国际法的本质和说明国际法的现象,以便更好地为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服务。
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以法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作为标准来划分的。
国内法由特定国家创制并适用于本国主权所及范围,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一国范围内的个人和组织;而国际法则由参与国际关系的国家通过协议制定或由各国公认,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从法的功能角度来看,任何法都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①按照法理的这一解释,国内法、国际法都不例外。
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法是维护一国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决定于法的本质和目的;法的规范作用则指法作为由一般法律规范构成的体系是用于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这是法的最明显的特征。
可以说,法正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这种规范作用(作为手段)来实现维护阶级统治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
②国际法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它的规范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在国际法诸多的著作、教科书、论文中,很少见到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然而,不了解它,我们就无法对国际法的功能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在实践中使国际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先来探讨国际法的本质。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各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主体是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因此,按照公认的国际法理论,国际法是各国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种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以国家名义出现才能形成对各国有拘束力的国际法,因此,国际法也是各国国家意志的体现。
浅论国际法的性质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胡望泽
对于国际法的性质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学者、专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而与此同时,1国际法也从属人法时代,属地法时代逐渐的,慢慢的走向了世界法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与见解,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环境与时代印记。
因此我们想要探究国际法的性质,那么就应该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在现在这个时代中,国际法的性质。
那么要讨论国际法的性质,或者讲要讨论国际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
那么我们就必须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法。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认为,法的本质体现在三个层次,即从“国家—阶级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链来理解法的本质。
2法的本质分别为:法的正式性,法的阶级性以及法的社会性。
笔者认为国际法只有完全或者大致符合这三点,我们才能承认国家法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法。
一.国际法与法的正式性
法的正式性也叫做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是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我们从概念中至少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根据《国际法院》第28条之规定:一)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1、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则者;2、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3、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4、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二)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我们可以从中得知,现代国际法的组成包括协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以及作为补助资料者的司法判例,各国权威公学学说以及经当事国同意的“本允及善良”原则。
3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其他各项是次要的或辅助性的渊源。
那么我们探究现代国际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渊源)——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如果基本吻合法的正式性的特征,我们就可以大致认定现代国际法具有法的正式性。
首先,我们发现国际习惯是各国认可的,这是由于国际习惯是各国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所致。
而国际条约则是缔约各国共同制定的。
那么这就符合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条件。
而在研究国际法是否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开始,笔者认为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做强制力。
4强制力从概念上来讲就是压制或强迫的力量。
那么对于国内法来说,国家的强制力是由国家组成特定的机构来进行压迫制或强迫。
那么放到国际法,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由地球上其他国家来进行压制或强迫。
那么我们现在就需要来讨论的是,当某一国触碰了国际法规定,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会不会进行压制或强迫?
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道德。
所谓道德,即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规范和标准的总和。
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
道德主要是依靠个体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
但是,与此同时,社会群体也会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来对道德的实现进行程度不同的强制。
也就是说,与法律同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而且主要是由个体自觉完成的社会规范,当社会群体
1
2
3《国际法学》第二版徐乃斌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3页
4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
中的其他个体违反时,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会进行干预。
而国际法作为各国利益的代表成果,关系到的是各国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这是各国不可能放弃的。
所以当某一个国家违反国际法的约定时,其他国家一般会采用外交新闻发布会,召见大使,撤回大使等方式,制造一种压力与交涉。
同时,现代国际社会还拥有仲裁院,国际法院等机构,对某些案件产生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这更能体现出一种压迫。
当然,某一国家认为条约不适合其本国国情,其可以退出条约,正如2001年美国退出其于1972年与苏联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可是此因素并不能影响其在条约有效期内,签约各国需要做出与条约规定相适应的行为。
而且,现代世界是一个各国联系密切的世界。
一国的危机会蔓延到另外一些国家,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一国不愿意,也不太可能冒着违反条约背后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和被世界其他国家交往恶化或被孤立的危险,去违反国际法的约定。
因此,国际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强制力的。
所以,笔者认为国际法在正式性这方面符合法的本质特征。
二.国家法与法的阶级性
法的阶级性是指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法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那么在现代国际法中,谁是统治阶级,谁又是被统治阶级呢?我们很难得知。
因为我们从国际法的实践中发现,国际法是缔约国共同同意、签订的。
5即使不满意其中的某一些条款,一个国家也可以通过明确提出某些条款不适用本国的方法来规避这些条款。
如果这样讲,好像在国际法体系中不会有明显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分。
但是,笔者认为,在现代国际法中,相对于某一具体国际法,参与国既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又是被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首先,法对于统治阶级的意义就在于,统治阶级通过法来维护现有秩序的安稳与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现。
我们发现参与某一具体国际法的国家,肯定是为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而来,简而言之,参加某一国际法,有利于其国家利益的获取。
因此,国际法相对于参与国来讲,就是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只是有些国家能谋取较大的利益,某些国家只能谋取较小的利益,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国际法在作为一个维护现有秩序和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的作用所在。
那么,作为国际法的参与国,必定是统治阶级的一员。
其次,法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就是法规范被统治阶级的行为,是指符合整体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发展。
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作为国际法的参与国,在享有某些权利的同时,势必承担某些义务。
甚至说像wto,有专门的裁判机构去进行各国的经济纠纷,而且各国必须无条件服从判决。
因此,国际法对于参与国来讲,它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的模式与规定。
如果你不遵守国际法,那么将几乎没有国家愿意和参与国进行合作。
所以,我认为国际法的参与者是被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其实在国际法中,参与国即使统治阶级,又是被统治阶级。
三.国际法与法的社会性
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的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国际法是基于国家利益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国际法本身的存在就是国家利益的表达与体现。
而国家利益的表达与体现的依据自然而然的是本国的国情。
何为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也就是说,国情本身就包括了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状态等等,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体上来说,是指
5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包括经济、人口、自然状态、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等等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那么通过对于国情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对比,我们发现其实两者表达上可能有些出入,但是其所表达的内涵都是一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等同。
国际法的内容是为着同一目的目的,各国相互协商,谈判,妥协而成,必定是考虑了各国的国情。
而各国领导人签署的国际条约,必须是要考虑到本国的国情,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决定,不可能主观臆造与天马行空。
不可能明知本国做不到或者做到以后社会动乱而依旧去签署条约。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其实国际法的内容其实也是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国情,受国家国情所制约,最终由国情决定。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发现其实国际法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关于法的本质的三个性质:正式性,阶级性,社会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法作为引导世界各国,监督世界各国,调节世界各国的工具将越来越重要。
赋予国际法以真正法学的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凸显。
我们也希望国际法能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