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竹里馆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一. 教材分析《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品茗、欣赏美景、陶冶情操的情景。
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诗人高雅的情操,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王维的其他诗作,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通过之前的语文学习,对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高雅的情操;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诗文相匹配的音乐或音频资料。
3.作业设计:准备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竹子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竹子的印象。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竹里馆》,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人在竹林中的高雅情操。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坐”“弹琴”“长啸”“明月”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竹里馆教学目标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4.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微课示范法、网络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习过王维的诗歌,有哪位同学给大家背诵一下呢。
(学生背诵)好,这位同学背得很好,流利有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王维的诗歌。
诗歌,下面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王维。
(二)作者简介(3分钟)1.播放作者介绍视频,学生边观看边听边记下相关要点。
(经过处理的视频只有画面和声音,没有文字出现。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观看后记下的相关内容。
(很多在“听”的能力方面不够,故设计这个环节既培养学生能力,又让学生很好的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学生对于视频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
)3.教师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有“诗佛”之称。
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学生对照教师出示的内容自己核对,记忆较好的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更能引起学习兴趣。
)(三)背景介绍(1分钟)出示相关背景知识,学生读,了解背景。
背景介绍:《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四)新授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竹里馆》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4.对古诗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难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诗歌的赏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
总是能在诗词中找的生活的美和真谛,当有了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的境界就会吟诵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看见姑娘的美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总是感叹时光匆匆流逝,“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我问你这世间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爱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天采颉最美好的诗意,做诗意的生活。
中国诗词大会-------九宫格活动比赛二、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三、品读诗歌学生朗读,小组展示、教师朗读,学生评价读完诗歌以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作者?(写在便利贴上)四、品悟诗歌1、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写了人的哪些活动?(哪个字是写竹的)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恬静、幽美独坐、弹琴、长啸--(表现了人怎样的情绪?)自得、愉悦2、作者此时孤独吗?不孤独“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己是自己的知音。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写此诗的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竹里馆》教案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能力。
2.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讲析、讨论、背诵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古诗。
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体味诗的情趣,并作适当的赏析。
【教学难点】运用意象发拙领古诗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王维的《竹里馆》,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结合书上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学生看书,交流)指名学生交流。
小结:王维的诗多写山水田园生活,诗风清新自然,诗意幽远深长,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一生喜好山水,亲近自然,因而写出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诗作。
诗风清淡,具有禅意。
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三、解题“竹里馆”是诗人的书斋,人们可以通过名字想象它的环境。
四、品读诗文(一)一读,读准节奏,感受诗的音乐美。
1.划分节奏(学生划,然后交流)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节奏是诗歌的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节奏要注意诗句的意思。
不但要划对,而且要划清。
请大家自己再小声地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划分得不恰当。
5.学生自读。
6.指名学生交流。
(二)二读,读出诗意,体会诗情。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试着想像一下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交流。
师总结:一位学者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是“有我之境”,即“物我合一”。
此诗正是诗人以宁静、淡泊的心情与月、竹的境界交会中呈现出的一种幽深、宁谧、澹泊中有奋发的意境。
3.王维的诗中有画,这首诗就像一幅优美的风俗画,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独坐弹琴的诗人,把琴声与啸声编织在宁静的夜空里,使人感到深林传出啸声,更有幽谷之感。
竹里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竹里馆”设计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此单元,使学生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竹里馆》一文的基本情节;2.理解《竹里馆》一文所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3.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
教学重点1.《竹里馆》的基本情节;2.《竹里馆》所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竹里馆》了解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2.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步:预习通过课前阅读《竹里馆》一文,让学生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做好预习笔记。
第三步:重点讲解讲解《竹里馆》一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着重探讨其中所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如礼仪、孝道、文化传承等。
第四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竹里馆》一文所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
第五步: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并能够运用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
第六步: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不足和改进之处,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竹里馆》一文,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期待教师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成长。
《竹里馆》王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2.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3.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描写的情景。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描写的情景。
2. 通过吟诗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通过示范、点拨、讨论、吟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老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王维的生平资料、有关《竹里馆》的赏析资料。
六、教学过程(1)、导入1. 直接揭题,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正音。
(“篁”为第二声,要读准。
)3. 知道“竹里馆”是什么意思吗?(“竹里馆”为诗人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
意思是“竹林里的一所小屋”。
)4. 读课题,你读出了什么?(馆主人的清雅、闲适;竹林的清幽、宁静等)5.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2)、读通诗文,整体感知1. 介绍王维。
2. 自由朗读古诗,读通读正确。
3. 指名读,齐读。
4. 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 质疑不能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解答。
(3)、品读诗文,体验感悟1. 赏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独坐”两字怎样理解?诗人为什么“独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的流露?(2)“幽篁”指什么?“幽篁”里是什么?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吗?(3)诗人独坐在这样的幽篁中,干什么呢?(弹琴、长啸)(4)“弹琴”“长啸”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指什么?“复”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弹琴复长啸”?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以悠长的气息读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2. 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可以换成哪些词?(吾、我)表达的效果有何不同?(2)“明月来相照”说明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心情?(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竹里馆》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维在竹林中独自享受宁静的景象。
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美,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也对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高洁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难点: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欣赏中学习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里馆》的原文、译文和注释;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竹里馆》,了解诗人和诗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竹里馆》的原文,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如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等,教师点评并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竹子、月光等,并欣赏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篇一】
一、教学内容:《竹里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学艺术特点。
2.了解《竹里馆》中主人公崔护庵的品德,以及社会风气。
3.懂得鉴赏辞藻,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
1.品读极富韵律和意蕴的文学经典《竹里馆》。
2.准确理解和领悟课文意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好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2.掌握好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讲解法
2.多媒体辅助讲解
3.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
1.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听课,《竹里馆》第一遍阅读。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组合作,进行文学常识抢答。
5.多媒体辅助,课堂互动,学生演讲(模拟文学学术讲座)。
6.教师进行讲解,符合学生口味。
7.学生进行文学语言练习,诗歌鉴赏。
8.学生进行作品思辨与探究。
9.作业布置&检查,参考书与阅读材料推荐。
七、教学评价:
1.提高学生关注文学艺术的认识。
2.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3.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和修辞技巧。
《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多种方式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2、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3、培养学生朗诵诗歌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教学方法:朗读法、思维导图法教具准备:班班通设备白板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活动,趣味导入:活动一:唐朝诗人名家辈出,风格多样,你知道的有哪些诗人呢?请完成下列活动,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最多。
活动二:你知道这些唐朝诗人的称号吗?“诗佛”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诗题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诗题解读:作者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竹里馆是辋川别墅的二十景之一,这是一间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三、读诗悟情1、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字正腔圆2、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3、学生个人朗读,感知诗人情感4、听读诗歌,闭上双眼,想象诗歌画面,写一段话。
四、品诗赏意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人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景物:幽篁深林明月2、诗里用了哪些手法?有何效果?明确:拟人、以动衬静、虚实结合……3、“独”和“复”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这里的“独”字没有孤独的苍凉感,这是一种悠闲自在,不受约束的洒脱生活。
“复”字透露了诗人淡淡地快乐之感,十分享受当下的生活。
3、体会诗人与明月“相照”的心境。
提示:淡泊、宁静……五、展示月下竹里馆图片,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全诗六、拓展阅读、提升能力1、《山居秋暝》2、《终南别业》七、布置作业:结合拓展阅读的两首诗,任选一首,写一篇读后感(300字左右)八、板书设计人:独坐弹琴长啸竹里馆淡泊、宁静景:幽篁深林明月。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境。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品味诗歌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三、教学方法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走近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他在诗、书、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王维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代表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除了诗歌,王维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风格,被后人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王维的画作多以山水、人物为主,画风清新淡雅,富有诗意。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所作。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将自己的心灵状态和竹林、明月的清幽之感联系在了一起,最终写成了这首诗。
(四)诵读诗歌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并推举学生代表诵读,教师指导评价。
3.学生齐读,要声音洪亮,节奏准确,感情饱满(五)分析诗歌1.诗中的“幽篁”“深林”“明月”等意象有何象征意义?“幽篁”象征着清幽、宁静的环境,可能代表着诗人追求的一种与世俗喧嚣隔绝的精神境界。
“深林”通常暗示着茂密、深邃的自然景象,也许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沉。
“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思念、孤独、高洁等情感相关联,它可能象征着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精神寄托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
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
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3、析。
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
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1
4、悟。
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
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下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