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疟疾流行态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二战时期疟疾现状分析报告概述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传播主要通过疟蚊叮咬传播。
在二战期间,疟疾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士兵和平民。
本文将对二战时期疟疾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
流行病学特征1. 感染范围:二战期间,疟疾主要流行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战斗地区,其中又以亚洲和非洲地区的传播最为严重。
2. 传播途径:由特定种类的蚊子叮咬传播,主要通过按一种特殊的周期进行。
蚊子叮咬感染者后,在感染者血液中繁殖疟原虫,然后再传播给其他人。
3. 流行趋势:疟疾在战地环境下易发生爆发,主要原因是战争导致了人口密集、卫生状况恶劣和医疗资源短缺等因素。
影响因素1. 环境因素:战争导致了基础设施的破坏和医疗资源的匮乏,给蚊虫滋生提供了条件。
2. 集体生活条件:战争环境下,士兵和难民常常聚集在一起,这种密集的人群生活条件容易导致疟疾传播。
3. 抗药性:由于长期使用抗疟药物,疟原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使得疟疾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应对措施1. 防疫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加人们对疟疾的认识,提高防疫意识,包括蚊虫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2. 蚊虫控制:实施蚊虫控制措施,如清除滋生地、使用蚊帐和防蚊涂剂等。
3. 治疗方法改进:研发新型抗疟药物,提高疟疾的治疗效果,同时加强抗药性监测和管理。
结论二战时期疟疾在战区流行,对士兵和平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疟疾的流行和传播受到环境、集体生活条件和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应对措施包括加强防疫教育宣传、蚊虫控制和治疗方法的改进。
通过综合的防控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疟疾的传播,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疟疾发展现状分析报告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热带地区传染病之一,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疟疾的控制和治疗措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疟疾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疟疾在全球范围内仍具有高流行性。
尽管大部分疟疾发病地区都位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热带地区,但由于旅游和全球化的加强,疟疾的传播范围正在扩大。
这使得全球范围内对疟疾的控制和预防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疟疾的耐药性日益增强也是一个威胁。
抗疟药物的使用已经显著减少了疟原虫感染的死亡率,但某些地区出现了对常规抗疟药物的耐药性。
这意味着现有的治疗方法可能无法有效控制疟疾,对于耐药疟疾的治疗和预防迫在眉睫。
此外,疟疾的疫苗研发仍然面临挑战。
虽然已经有一些疟疾疫苗进入研究和试验阶段,但至今尚未有一种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可供广泛使用。
疟疾疫苗的研发仍需进一步的努力和投资。
另外一个问题是疟疾的早期诊断不足。
疟疾的早期症状常常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很难及时确诊。
这导致许多疟疾病例在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提高疟疾的早期诊断技术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疟疾的控制和预防经费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尽管国际组织和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里加大了对疟疾控制的投入,但仍然存在财政支出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一些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进行疟疾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疟疾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包括高流行性、耐药性、疫苗研发、早期诊断和资金支持等方面。
为了有效控制和消除疟疾,国际社会需要加大对疟疾的研究、投资和合作力度,制定更加综合和可持续的控制和预防策略。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疟疾的消除目标。
2024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2024年是全球疟疾防治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控制了疟疾的传播和流行。
下面将对2024年疟疾防治工作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一、总体工作情况2024年,在全球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下面分别从疟疾防治的宏观政策、疟疾流行状况、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
1.宏观政策2024年,各国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并将其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国政府加大对疟疾防治的投入,通过增加预算、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疟疾防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疟疾流行状况2024年,全球疟疾流行状况持续改善。
通过多年来的积极努力,疟疾的传播和流行范围得到有效控制。
很多国家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疟疾的终结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进步2024年,科学技术对疟疾防治工作的贡献不断增强。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疟原虫的基因序列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和研究,为疟疾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理论支持。
4.合作机制2024年,各国之间在疟疾防治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加大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促进了各国疟疾防治工作的协同推进。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2024年在疟疾防治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下面从疟疾疫苗研发、药物研发、预防控制和数据监测等方面进行总结。
1.疟疾疫苗研发2024年,疟疾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
虽然科学技术进步了,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疟疾疫苗被研发出来,疟疾疫苗仍然是众多疟疾防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药物研发2024年,药物研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疟疾防治中的应用还不广泛。
一方面是因为药物研发的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新研发的药物价格较高,难以普及到大部分疟疾疫区。
3.预防控制2024年,一些地区疟疾的预防控制工作仍然存在困难。
我国疟疾流行形势、防治体系、相关防治政策以及干预项目【摘要】疟疾作为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疟疾的流行形势、防治体系、防治政策以及相关的干预项目,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疟疾;防治体系;防治政策【中图分类号】r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80—02我国虽然从整体上已经有效的控制了疟疾,但是,在部分的地区,疟疾依然十分泛滥,并且那些抗药性恶性疟疾开始蔓延到周围各省。
1 疟疾发病情况我国疟疾在1950年的时候,发病率在每10万126.41左右,到了2000年,发病率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基本上在每10万1.94左右;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疟疾疫情有复苏趋势,在2003年的时候,发病率达到了每10万3.00。
其中,我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两个省分别是云南和海南,2000年到2001年的一年时间内,海南疫情上升了百分之六十还多,其中有严重的县市甚至还达到了百分之250,全省的百分之五十都受到了疟疾的威胁。
云南省的疫情也上升了百分之二点多,其中,大多都是在边境的一些县市中出现。
经调查发现,中部各省的疫情也有回升的趋势。
河南省有最大的疟疾发病人数。
2 疟疾防治体系我国卫生部在相关的疟疾防治管理规定中,规定了各级政府需要统一领导疟疾防治工作,然后相关部门密切的配合,比如卫生部门、农林部门等等,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各项防治措施严格的落实下去。
卫生部可以组织一些委员会,大力吸收疟疾专家,主动的开展工作来防治疟疾,为我国的疟疾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简单来讲,疟疾防治体系从属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范畴,通常情况下,是将疟疾或者寄生虫病科室组设立在疟疾流行省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治和监测本辖区内的疟疾问题。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疟疾防治和科研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基本上各地都有,通常疟疾防治研究所设置在各个省或者直辖市,而各个市县则是设立一些防治单位,还有十分多的防疫组设置在各个乡镇,这样的疟疾防治网已经非常的完善。
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一、流行:1.流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年统计,目前全球有99个国家流行疟疾,约30亿人受威胁,每年约有2.1亿病例,近43万人死亡(其中5岁以下儿童30万)。
其中80 %以上的病例发生在非洲。
间日疟原虫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也散在地分布于寒带和热带。
恶性疟原虫,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尤其是热带非洲和南美洲地区。
三日疟流行在在热带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处于局部流行的状态。
卵形疟分布范围小,主要是流行在热带非洲西海岸地区。
疟疾在我们国家的分布:天然无疟区是西北、华北荒漠干旱的地区,还有西南高寒地区和华北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不适于蚊虫的孳生。
间日疟,分布在全国各地。
恶性疟分布在南方山区包括海南和云南。
三日疟,在南方是散发的,而卵形疟在云南只有几例的病例报道。
2. 流行环节: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虫者,因为疟疾不是人兽共患病,就不存在病畜。
传播途径:按蚊叮咬、输血、器官移植、胎盘的垂直传播,这几种传播方式,最主要的还是按蚊的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
易感人群:非流行区人群、儿童。
3. 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 和媒介种类,其中媒介种类是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因素:人口流动性、经济、卫生条件。
4. 流行特点:⏹地方性:是指疟疾在一个地区经常存在,但发病幅度变化不大。
⏹流行性:是指暴发流行、人口流动,大批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疫区;或因雨量、地理环境改变增加了蚊孳生地,使其数量剧增,都可导致疟疾暴发流行。
⏹季节性:在南方疟疾流行是在春夏两季,季节性也很明显,跟蚊虫的孳生也是有关系的。
二、预防措施:1.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2. 蚊媒防制:改善环境卫生、排除积水、用杀蚊剂灭蚊、积极采用防蚊叮措施(如避免暴露皮肤、涂抹防蚊剂、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等)。
3.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初次进入疫区者要提前进行预防性服药;加强疫苗研究。
四川省6个疟疾高发县流行形势中分类号:R5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34(2000)03-0120-02我省疟疾昔日广为流行,危害严重。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开始大规模防治,随着防治工作进展,流行强度逐渐减弱,流行面逐渐缩小,发病人数逐年减少,至1999年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其中不少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唯峨边、屏山、名山、马边、沐川、金口河等6个县(区)1999年发病率仍在1/万以上。
这6个县(区)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周边的贫困山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相对滞后,又是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开展疟疾防治的难度相对较大,成效较差,故发病下降缓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疟防工作加强,大部分地区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现将这6个县(区)近5年流行形势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地方病及病害防治领导小组地方病办公室,按照卫生部《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卫统15表1-4和省地办补充报表1-3中有关数据整理统计,以1999年发病率高低排列顺序。
2 结果2.1 发病率1999年四川省21个市(地、州)182个县8 500万人口中,有疫情报告的19个市(地、州)151个县7 910万人口,疟疾发病1 136人,发病率0.14/万,比上一年下降56.25%。
峨边等6个县人口仅占全省疫区人口的1.44%,1995-1999年疟疾病例数占全省疟疾总数的21.52%~30.21%,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发病率16.50~30.36倍,5年发病率平均下降86.21%,表1。
表1 高疟县1995-1999年疟疾发病率(/万)?为1999年人口2.2 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1995-1999年发热病人血检人数占总人数的2.03%~6.30%,疟原虫平均阳性率为0.27%~4.05%。
疟疾确诊率与血检率高低基本一致,见表2。
表2 1995-1999年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2.3 疟疾防治措施实施情况6个县每年均实施发热病人血检,现症病人根治,疫点处理,有疟史病人休止期根治,部分县开展菊酯杀虫剂浸泡蚊帐和疟疾假定性治疗,见表3。
中国疟疾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及防控措施
一、疟疾种类
疟疾是一种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寄生虫疾病,由携带有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人体而导致感染。
疟原虫子孢子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内增殖,主要引起发热、贫血、脾肿大及肾脏损害。
疟疾分为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恶性疟四类。
二、疟疾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
2020年中国疟疾发病数量为1051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1436例;死亡人数为6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13例。
2020年中国疟疾发病率为0.0729/10万,死亡率为0.0004/10万;2019年中国疟疾发病率为0.1797/10万,死亡率为0.0014/10万。
三、疟疾防控措施
消除疟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展和消除疟疾的总体规划,2020年全国范围内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但消除疟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
因此,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
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资源,力争按期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目标。
四、疟疾治疗方法
疟疾治疗通常选用药物治疗,无需手术治疗。
由于疟疾基本是经蚊虫叮咬传播,因此患者不需要隔离。
疟疾治疗中,最重要的是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1、一般疟疾
重者酌情输液
2、脑型疟疾
①高热或昏迷:输液,酌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注意鉴别低血糖;
②抽搐:用镇静剂,如安定或氯丙嗪肌注或静滴;
③脑水肿与呼吸衰竭: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静推注等。
地震灾区疟疾流行态势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疟疾流行态势,为灾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地震灾区的疟疾疫情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
结果地震灾区疟疾疫情稳定,虽存在散在输入病例,但未发生2代病例。
结论地震使震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风险犹存,仍需对蚊媒、流动人员加强监测。
‘5.12’四川大地震震撼了世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都投入到了抗震救灾之中。
四川灾区2/3的县、市属疟疾地方性流行区,尽管近10年来疟疾流行水平较低,但每年仍有散在病例报告,当地疟疾传播依然存在。
地震灾害造成人居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居住条件和防蚊设施相对较差,灾后重建大量外来人员输入,使疟疾传播的风险增加。
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灾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地震灾区中的重灾区疟疾疫情进行分析,并作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网络直报数据、监测工作总结等。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地震灾区的疫情进行分析、评估。
1.3 统计方法数据统计运用Excell2003。
2 结果
2.1一般情况全省39个受灾县中重灾县18个。
重灾县中除阿坝州的6个县为非疟疾流行区外,其余12个县(市、区)均为疟疾流行区,流行区的经纬度为东经102°44´~105°20´,北纬29°23´~32°37´,人口数为454.54万。
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2.2 地震灾区疟疾流行情况
2.2.1当年流行情况2008年12个重灾县报告疟疾病例5例,其中间日疟2例,恶性疟2例,未分型1例。
均为输入病例。
感染性别:均为男性;年龄:平均年龄39.4岁,其中30~40岁4例,58岁1例;职业:农民4例,商业服务1例;地区分布:雅安市汉源县2例,绵阳市北川县1例、安县1例,成都市彭州市1例。
(表1)。
2.2.2 近年流行情况2005-2007年除阿坝州外的12个重灾县(市)疟疾疫情稳定,均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其中8个县报告输入性病例32例,以男性农民为主,因外出务工感染。
输入病例较多的为雅安市汉源县(10例)、成都市彭州市(8例)、都江堰市(5例)、绵阳市北川县(4例),广元市青川县2例,绵竹、平武、江油各1例。
(表1)。
2.3 近年灾区疟疾病例分布情况上述地区中以雅安市汉源县疟疾病例数为多,其次为成都市的彭州市,尤其是前者在地震后发生1起重大输入疟疾疫情,因处理及时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1]。
2.4 血检监测地震后共对12个灾区县的29 710人进行了疟疾血检监测,血检率为0.65%,阳性5人,血检阳性率0.017%;间日疟、恶性疟各2例,未分型1例。
3 讨论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传播主要是经按蚊叮咬传播,因此属于虫媒传染病。
其流行过程应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基本环节。
人类活动所在的环境条件,即自然和社会因素也发生协同作用,且通过对上述3个环节的影响起作用。
四川省地震灾区没有出现大的疫情波动,并且同全省疫情一样呈稳定下降之势,这和各级卫生和行政部门在灾后极度重视传染病的监控是密不可分的;另外灾后大量杀虫剂的使用抑制了蚊媒密度(但还是应该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使用杀虫剂,否则造成环境污染,虫媒对杀虫剂抗性等问题会导致后患无穷),中华按蚊在四川省的疟疾传播中媒介能量较低,传播途径被有效控制,尽管有输入病例,但未发生2代病例。
1991年,哥斯达黎加大西洋地区的地震,导致了蚊虫孳生地的环境变化,随后就是疟疾病例的急剧上升[2]。
‘5.12’大地震使震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地震导致大面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不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堰塞湖,还出现了许多积水坑洼。
这些新的地面水体将成媒介按蚊的孳生场所。
其次,地震使广大群众的住房损坏,居住于帐篷或“板房”内,无防蚊设施,致使人蚊接触,遭受蚊虫叮咬,传播疟疾的机会增多。
此外地震不仅使灾民大规模迁徙,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其中不乏来自疟疾流行区的救援者或援建者。
如若携带疟原虫,势必成为传染源影响当地。
地震区的这些变化,将成为疟疾流行的潜在因素,应引起重视。
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应采取以下必要的防控措施。
3.1有针对性的防蚊灭蚊加强对地震及次生灾害所形成的各种地面水体的媒介按蚊孳生动态监测;地震后过渡期居住点应选择在远离蚊虫孳生场所,搞好居住地周围环境卫生,定期开展防蚊灭蚊,结合爱国卫生活动清除各种蚊媒孳生场所;加强个人防护,使用蚊帐、蚊香、驱避剂等防蚊灭蚊,避免或减少人蚊接触。
3.2加强流动人口监测与健康教育加强对来自疟疾流行区的回归人员和来自疟疾流行区救援(援建)人员的疟疾监测。
对上述人群作好血检监测工作。
若出现发冷、发热等类似疟疾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血检,并进行抗疟处理,并做好疟疾防控宣传教育。
3.3及时规范治疗患者
对现症患者要及时给与规范治疗。
间日疟患者采用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恶性疟采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剂: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 、24 、32h各2片。
若病重时采用蒿甲醚: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3~5d,首剂加倍。
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h,再给予80mg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