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东周楚式平底束腰鼎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 格式:pdf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3
带你了解“青铜鼎”的故事“楚王问鼎”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
说的是公元前606年,诸侯楚庄王兴兵攻打陆浑之戎,途经东周首都洛邑时,陈兵边界,派人询问保存于朝廷中的九鼎的重量。
周王派大臣王孙满去答复楚王说:当年夏朝建国之时,九州之牧进贡青铜,铸成九鼎,上面刻出百物图像,使人民看了知道如何趋吉避凶。
九鼎由夏、商传至周代,谁有德就有能力保有它。
如今周德虽衰而天命未改,鼎的轻重不是你们该问的。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觊觎九鼎的非止楚王。
秦国、齐国也都向周王室求过九鼎,全被善于说辞的大臣搪塞过去了。
据说九鼎后来落入秦王之手,最终下落不明。
九鼎传说神秘而又朦胧,但有两点是明确的:其一,与鼎有关的词汇,都明白无误地指向国家政权。
如:定鼎,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奠立;鼎迁,指国家政权的转移;问鼎,指对政权抱有野心;鼎祚,是国祚的同义语,指国家存在的时间。
其二,九鼎的说法主要见于东周及其以后的文献,应为周代社会制度的产物,因为夏、商时代并没有九鼎的礼制规定。
但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之物却是肯定的。
在原始社会,鼎不过是用陶土烧制的普通炊食器,其主体部分是盆、罐一类的容器,下边加上三个足,便于生火加温。
到原始社会末期,一部分陶鼎的制作加工讲究起来,体量也加大了,实用意义逐渐减弱。
进入奴隶社会后,青铜鼎诞生了。
从陶鼎到青铜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材质改变和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鼎所蕴藏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
青铜鼎之所以成为象征国家政权的国之重器,在于器物主人铸造这类青铜器用于祭祀活动的特殊权力,它代表着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为了让观赏者通过青铜鼎感受到器物主人权势的稳固、不可动摇,必须在设计上做到造型完善、严格对称。
这一点并不容易。
商代早期的圆腹青铜鼎,从造型上讲已很完善,但摆在那里,却不够对称,正面看去两耳对称,三只鼎足却不对称,反之亦然。
后来,工匠改进了制模方法,在鼎的底部增加了一块三角形的底范,才解决了鼎耳与三足对称的难题,也克服了鼎足内空的缺憾。
鼎:从煮肉工具到国之重器,一口气了解鼎在古代的发展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到达雒水,在周天子的管辖地区陈兵示威。
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
王孙满上去讲了一番大道理,中间还夹杂着当年禹铸九鼎的故事,最后总结并训斥了楚庄王,他在回答里是这样说的: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
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王问鼎故事,记载在《左传·宣公·宣公三年》里: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从此以后,凡是想要争夺天下或者皇位时,就会用“问鼎”这个词。
那么,楚庄王既想称霸,为什么要问鼎呢?而王孙满一听问鼎的轻重大小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呢?这充分说明了那个时候鼎的重要性。
唐朝韦应物在押元韵的《登高望洛城作》中这样写: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出现了定鼎,这些记载都在表明鼎的重要性,无数的考古发现也在向我们展示鼎在古代时的崇高地位。
那么,这个鼎最开始时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会成为这么重要的礼器?后面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呢?一、上古,九鼎传说一切都要从吃饭开始。
最初的时候,人们造出的东西都是为了衣食住行而服务,比如鼎也是。
开始时,鼎其实跟鬲没有多大的差别,或者干脆是一样的。
而鬲和鼎都是用来做饭的,两者在远古时期是一种东西,都是陶制成的煮饭工具。
后来,随着发展,鬲进行了换代,而鼎也因为青铜技术的出现开始出现转变,但这个时候鼎的作用仍然是食器,主要用来煮肉。
可是,铜在那个时候太贵重了,我们要知道,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古代是把铜称作“金”的,我们看古代一些古籍文献时,动不动是王赏赐了某人几车金啥的。
您千万不能当成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金子,多半就是铜。
这么贵重的金属炼成的鼎,仅仅用来煮肉太过可惜,于是鼎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高,慢慢开始向礼器发展。
楚国升鼎中的纹样研究张庆【摘要】楚国升鼎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礼器,鼎盛时期的楚国升鼎还影响汉东的一些诸侯国铸造出了“楚式升鼎”.文章通过探寻楚国升鼎的源头,分析楚国高级贵族所用的一些典型的实用升鼎中的纹样,理顺楚国升鼎中纹样的发展历程,分析纹样发展的基本规律.【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244-245)【关键词】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楚国升鼎;纹样;变化;铸造技术;文化特征【作者】张庆【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0一、楚国升鼎的范畴(一)楚国升鼎简介楚国升鼎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礼器,其造型、装饰等均与其他诸侯国的升鼎不同。
在受楚文化影响的许、蔡等国中均有楚式升鼎出现。
现已发现的升鼎数量有数十件,以青铜材质为主,大多数为实用器,如克黄升鼎、王子午鼎、铸客升鼎等,还有少量作为明器的陶、木升鼎,其造型、装饰等基本都是在模仿铜升鼎。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东周各个时期作为实用器的楚国铜升鼎。
其中,最早的是春秋中期淅川和尚岭1号墓中的克黄升鼎,最晚的是战国晚期李三孤堆楚墓中的铸客升鼎。
可见,楚人使用升鼎的时间至少跨跃了四百年。
楚国国君常用九件升鼎,令尹用七件,封君、士大夫等贵族所用数目不等,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逾越周礼“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现状。
(二)楚国升鼎的溯源及发展历程参考当时楚国周边的青铜器造型,克黄升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随县周家岗发掘的春秋早期的“邦季鼎”及随县刘家崖所出的春秋中期的盅叔鼎。
二鼎都出自于曾国,铸造时间均早于克黄升鼎,“邦季鼎”和盅叔鼎的造型极为相似,盅叔鼎应该是由“邦季鼎”发展而来①。
从造型上看,二鼎都是束颈鼓腹、平底蹄足,除了有两只附耳之外,与克黄升鼎的造型相似度极高。
“邦季鼎”中以西周流行的窃曲纹、垂鳞纹、兽面纹等为主,颈部饰一圈有十二个单元的二方连续单目窃曲纹,每两个单元的纹样之间有一个素面小扉棱,腰部有一圈凸弦纹,腹部为两圈垂鳞纹,蹄足顶端有带扉棱的兽面纹,附耳外侧是龙纹和“S”形纹;盅叔鼎的颈部是一圈环带纹,腹部也有三圈垂鳞纹,其装饰略显简单;克黄升鼎中除了颈部变成了春秋中期流行的蟠螭纹,其它部位的纹样大多延续了“邦季鼎”中的装饰格局,如腰部的凸弦纹、腹部的垂鳞纹、蹄足顶端的兽面纹等。
楚国升鼎纹饰的形态及其文化意味马静静(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 楚国升鼎纹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历程。
春秋中期至晚期是迅速发展的时期,以克黄升鼎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青铜升鼎还未摆脱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装饰纹样简单;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是成熟期,以王子午鼎为代表,纹饰繁复细密,层次丰富,呈现出富丽奇诡的楚风特征;战国中晚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期,也是楚国升鼎纹饰的风格转变期,以铸客升鼎为代表,纹饰风格由繁缛转变为简朴。
楚文化融合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南方原始文化和祖先崇拜、神话和巫术意识等,这些文化要素在以王子午鼎为代表的楚国升鼎纹饰形态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 楚国升鼎;纹饰形态;文化特质[中图分类号] J120.9[文章编号] [收稿时间] [作者简介] 马静静(1984~),女,山东聊城人,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联合培养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文献标识码] A 1003-3653(2019)02-0052-04DOI:10.13574/ki.artsexp.2019.02.0072018-12-16楚国升鼎是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器物。
很多学者对其器型特征、铸造工艺、使用规范和历史变迁等进行了系统考量和阐释,成果颇丰。
近年来,研究重心逐渐从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转向视觉图像与艺术审美,研究视野也渐从宏大趋向精微。
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和生活器物,升鼎一方面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另一方面以重要的政治与文化身份,而富有特定的礼制内涵和审美意蕴。
作为升鼎重要构成要素的纹饰,既是一种艺术装饰手段,也是思想和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墓室主人的身份等级、器物形制和纹饰特点等方面来看,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春秋晚期的王子午鼎及战国晚期的铸客升鼎三件器物是研究楚国升鼎纹饰的重要代表。
其装饰纹样特征鲜明,反映了楚国升鼎艺术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面貌,尤其是王子午鼎,其纹饰风格以鲜明的楚文化特色,代表了楚国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
春秋·楚《王子午鼎》青铜器及铭文欣赏《王子午鼎》春秋·楚(公元前770--476年)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1979年河南浙川下寺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王子午鼎》铭文《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通高62厘米,匕长63厘米。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此鼎平底束腰,两耳外撇,三足粗壮稳固。
鼎口上扣平盖,盖顶有桥形把手。
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
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与敦厚的造型大异其趣的是,鼎的外部装饰繁缛细致,纤巧奇诡。
因此,这件曾是楚国贵族传家之宝的重器,实系商周以来中原青铜文化与楚人诡丽巧思的完美结合体。
同样是装饰青铜器的饕餮纹、夔龙纹、蟠螭纹和窃曲纹,在这件鼎上既有中原地区常见的范铸阳线,更有荆楚独特的浮雕与圆雕,并且使用前所未有的先进技术。
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就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
六条兽头伸出鼎口,恰与鼎盖边缘的六个卡口相合,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
整个鼎装饰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结合完美。
南国楚地的先民们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神游九天的情思、与神灵共舞的情怀,造就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离骚》这样不朽的华章。
而铸造于青铜器上曲尽巧思的神兽奇鸟,无疑是这些华章的注解。
从春秋楚国青铜器到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和漆器,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悟到屈大夫那颗浩渺狂放而又骚动不安的心。
这件王子午鼎属于楚庄王的儿子,楚康王时的大臣子庚所有。
他所任官职是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故此鼎又称令尹子庚鼎。
同样形状而大小相次的鼎,在王子午的墓葬中共出土了七件,而且每件鼎内都放置有牛的肢骨,七件鼎所盛牛骨可能是属于同一头牛。
战国楚式兽钮纹盖鼎战国楚式兽钮纹盖鼎在古代社会,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其历史形成、意义、作用早有无数的著述,因与本文无关忽略。
大家知道,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的改变剧烈,至战国晚期逐渐和缓下来,但仍是为少数人享受的珍贵之物,大部分器物已成为生活用具。
春秋中期以后,渐露出本时代的特色:1,流行带盖的鼎,盖中心常有圆形捉手,或铸有三个小兽,或三个环钮。
2,马蹄型足,及成外侈的瘦长型蹄足,至战国早期足有矮化趋势。
3,平底圆扁腹。
4,战国中早期流行了绳纹。
5,以网状宽幅,细密工整,单层的蟠螭纹和蟠虺纹为主纹饰。
这几点是我读书的汇总,多为专家(如马承源先生)所言。
战国楚式兽钮纹盖鼎,简述如下:1,覆盖圆扁深腹附耳矮兽足蹄款式。
圆鼎盖、三个兽钮、附耳略曲、鼓腹而深、与盖合成深圆体、下呈三只矮蹄足。
2,盖中间的龙纹与西周晚期的卷体龙纹形态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种异型的兽体龙纹。
3,三个兽钮是东周时期楚鼎的惯常布局,卧兽是昂首的狮虎类,型微而气势不微,形态栩栩如生。
4,鼎腹上部为宽带单层次的相交兽纹,看似一种向上卷曲的幼兽螭虺纹型,中间有一圈弦纹,下部又出现一圈同类纹饰,再下腹则有相对较大的独立纹型(如蝉纹等),由此组成了一种常见的规律性的装饰纹。
纹型应为印模所制,规整、清晰、造型设计极有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变形体繁多,各类造型十分活跃,相近似的多,但一样的少。
5,略曲的附耳上有绳纹,我看这也是某种窃取纹的演化变形,一般出现于战国中期前后。
6,黑漆古和绿漆古的锈色交相辉映,色泽润泽艳丽,层次清楚。
7,兽型足蹄趋矮,铸痕清晰可见,隐约可见支钉垫片的痕迹。
8,尺寸:高34厘米,宽40厘米。
体积较大,气势宏伟。
纵观所述,此鼎完全符合制式,根据以上特点断为战国早中期可能靠实。
这是一个极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拍品,静心等待。
规整、华丽、优美的形体。
整齐、细腻的变形纹饰。
灵动的兽体和标准的附耳,以及绳纹。
鼎耳上图案的摆列。
青铜鼎的发展历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摆一摆青铜鼎的发展历程,这可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说起青铜鼎,那真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里头的故事多得很,听我一一道来。
早在夏朝的时候,鼎这玩意儿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的鼎还比较简单,主要是用来烹煮食物的。
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人们围着火堆,用鼎煮着热腾腾的肉,那场面肯定很温馨。
到了商朝,鼎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不仅数量多了,制作也更精良了。
那时候的鼎,不仅实用,还成了祭祀和权力的象征。
你看那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那可是个大块头,不仅体型庞大,上面的纹饰也精美得很,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
转眼到了西周,鼎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
这时候的鼎,不仅制作工艺更精湛,还成了礼制用器,什么列鼎制度啊,长篇铭文啊,都是那时候的事儿。
鼎的纹饰也从繁缛变得简约,但那股子庄重和威严却一点没少。
那时候的贵族们,家里要没个鼎,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到了东周,虽然周王室衰微了,但诸侯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和等级,纷纷造鼎,于是各地都发展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比如楚式铜鼎和秦式铜鼎,那风格,真是一个比一个独特。
再到后来,到了汉代,鼎就慢慢走向衰落了。
这时候的鼎,体型小多了,也主要以实用为主,纹饰也简单得很。
不过,即便如此,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是没得说。
毕竟,那可是代表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啊。
现在,咱们去博物馆看那些青铜鼎,还能感受到那股子庄重和威严,仿佛回到了那个青铜时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呐!好了,今天就跟大家摆到这里,关于青铜鼎的发展历程,你们还有啥想聊的,随时告诉我哦!。
鼎的发展历程鼎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烹饪器具,它不仅承载着美食的传统文化,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中国上古时代,它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文物。
鼎最早出现在中国商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鼎大多为铜质,采用铸造工艺制作而成。
商朝时期的鼎一般采用三足设计,扁平底部,上方有两个短提手。
其中耳部的纹饰较为精美,常见的有神兽纹、云纹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秘与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时期的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样式。
周鼎的形制较为庞大,一般为四足设计,鼎的腹部比较高,底部略呈喇叭状。
周鼎常用于宴会或举行重要典礼,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周鼎的造型更加庄重肃穆,纹饰也更加丰富,有虎纹、龙纹等。
周鼎的出现,标志着鼎这一器具已不仅仅是烹饪工具,更是权威和礼仪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鼎的形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鼎多采用四足设计,器身更加普遍低矮精致,纹饰轻盈流畅,更加注重装饰效果。
这一时期的鼎具有一种高贵而又典雅的气质,常用于贵族的宴会和庄园的装饰。
鼎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器物形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文化意义的传承。
鼎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权力和尊贵。
无论在商朝、周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鼎都被视为国家权威的象征,宴会上的主角。
它既是美食的容器,也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道具。
如今,虽然鼎已经不再作为烹饪工具使用,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减。
鼎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国家形象、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特别是在各种场合的礼仪活动中,鼎的形象经常出现,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总之,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器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烹饪工具,更是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通过研究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过程,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鼎的发展过程鼎作为一种烹饪用具,在中国的传统厨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用于煮炖食物的三脚大锅,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介绍鼎的发展过程,展示了它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和创新。
鼎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
它最初是用来供奉祭祀的器皿,用于烹煮祭品和祭祀仪式中的食物。
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和有趣的形状,鼎逐渐成为权势和地位的象征。
在商代末期和西周时期,鼎开始逐渐普及并作为居民家庭中的常见烹饪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鼎的形状和材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早的鼎是用青铜制成的,具有典型的三脚支撑和大口径的圆形底部。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改进,鼎的造型变得更加精致,表面装饰更丰富。
它们常常刻有图案和文字,以展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历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鼎的使用逐渐减少,逐渐被其他烹饪工具所取代。
然而,在明清时期,鼎再次兴起,成为贵族和富裕家庭中的烹饪工具。
这些鼎通常由精美的青铜制成,融合了艺术与实用的功能。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烹饪,还可以用作展示和装饰,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鼎的使用逐渐减少。
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方便、快捷的烹饪工具。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鼎仍然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烹饪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因此,一些文化和历史爱好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鼎的文化遗产,并在当代生活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初的宗教仪式用具到贵族和富裕家庭的烹饪工具,再到如今的文化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烹饪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传统。
无论鼎的形态如何改变,它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美食和文化的热爱,并延续着中国烹饪的传统和精髓。
楚国青铜器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南方大国,其青铜器因具有独特的形制而自成一系。
那么大家是否了解楚国青铜器呢?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楚国青铜器,欢迎大家阅读。
楚国青铜器简介:楚国产铜之多不仅甲于天下,而且铸造技艺精良。
制鼎具有鲜明的楚国特点,著名的如大镬、束腰平底升鼎、圜底盖鼎和小口盖鼎等。
在楚国的青铜铸造工艺中,有一种“失蜡法”,可以铸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楚国工匠将这种技艺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的一套铜尊铜盘,尊在盘中,如花蕊之凸出于花瓣之间,玲珑剔透,堪称神品。
青铜乐器的典范是曾侯乙编钟,就其45件甬钟来说,总音域跨五个八度音程,比现代钢琴的音域两端平均各只少一个八度音程,可以采用和声、声调、转调于法演奏中外乐曲,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观。
楚国青铜剑制作精良,锋利无比。
在日常生活用具中,楚式镜(品种主要有花叶镜、山字镜、菱纹镜等)以其形制和纹饰的富于变化和工艺先进著称;出上于江陵雨台山的透雕熏杯,为空茼形,周壁由互相连接的60条透赡龙构成,楚文化特征非常明显。
楚国青铜器发展:楚国青铜器的发展大抵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晚春秋早、中期;第二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三阶段为战国中、晚期。
第一阶段的楚国青铜器深受中原地区影响,形制上与中原器相似或相同,如楚公蒙钟等。
春秋早期器物如湖北当阳赵家湖 8号墓所出的 1鼎 1簋,形制上虽有自己的特点,但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同类器相似。
春秋中期器如赵家湖 4号墓、金家山 9号墓、郑家洼子23号墓等所出的铜器,与同时期的郑国铜器极为相似,尤其是带盖的三足圆簋,形态几乎完全一致。
第二阶段,楚国青铜器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时重要的楚墓如春秋晚期的河南淅川下寺 1、2号墓,战国早期的固始侯古堆1号墓和白狮子山1号墓、长沙浏城桥1号墓等,所出器物都极富特征,众多的圆腹鼎,足细高而外撇,至战国初期时腹更深、蹄足也更长而外撇,是中原所罕见而楚国所特有的;此外如爬兽鼎、罐形鼎、尊缶、盥缶等,也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纹饰则多繁缛的浮雕状花纹和立雕状的附加装饰 (早于中原地区),已显示出楚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