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到底要免疫几次才好?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传染病作为一种由个体感染发病快速发展为群体感染流行的一类疫病,对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不论人类还是动物,一旦发生并呈现流行态势,将会给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会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会造成巨大影响。
一种新的疫病的出现流行,大多数人都主动会把焦点聚集到疫苗上,因为疫苗引入机体,可以提高病毒感染宿主的阈值,使宿主由原来的易感变为不易感,从而对疫病的传播起到阻断作用,进而更好的保护易感动物。
我们也知道人类天花的消灭,以及牛瘟的消灭,疫苗的使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控,自2001年起实施强制免疫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口蹄疫病的防控取得的成效显著。
但因口蹄疫具有易感动物多、传播空间大、致病力强等特点,所带来的防控难度依然很大;同时周边部分国家口蹄疫疫情严重,对我国的威胁也持续存在,总体来说,我国口蹄疫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一、全球及我国口蹄疫流行状况根据区域分布及各口蹄疫血清型的流行情况,将全球划分为七个流行圈。
Pool1位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主要流行O型、A型和Asia1型病毒;Pool2位于印度次大陆,主要流行O型、A型和Asia1型病毒;Pool3位于中东及欧亚交界地区,主要流行O型、A型、Asia1型和SAT2型病毒;Pool4位于东非,主要流行O型、A型和SAT1、SAT2、SAT3型病毒;Pool5位于西非,主要流行O型、A型和SAT1、SAT2型病毒;Pool6位于南部非洲地区,主要流行SAT1、SAT2和SAT3型病毒;Pool7位于南美,主要流行O型、A型病毒。
2018年,是口蹄疫高发的一年,全年口蹄疫发生27起,涉及12省,其中牛16起,牛羊同感1起,猪10起。
总体上来说,近年我国口蹄疫发病毒株复杂多变,原有毒株仍然存在,又有新的毒株相继出现;在以往多呈现单一毒株引发疫病,然而,尤其是进入2018年,呈现出有5个毒株都有发病的现象,其中O型4个,分别是Mya/98、Cathay、PanAsia、Ind/2001毒株,A型1个,为Sea/97/G2毒株。
最全猪口蹄疫诊断和防治方案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
临诊上以猪口腔粘膜、鼻吻部、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特点是起病急、传播快,可引起仔猪大批死亡。
病症表现:常见的是肉猪群先行发病,然后是种猪群,最后是哺乳仔猪。
潜伏3~7天后,在病毒入侵部位(多是口鼻舌部)出现明显溃疡,随后全身扩散并出现第二次溃疡;急性病例有仅尖叫几声就死亡的;大猪:临床潜伏1~5天,蹄部、舌、唇、齿龈、咽及鼻镜等处出现水疱;体温升高至40~41度,精神不振,食欲差,倚墙呆立,驱赶时有尖叫声呈强迫运动;蹄局部发红、微热、敏感,叩诊时呈疼痛反应,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液初呈淡黄色、透明,以后变为粉红色或浑浊;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流涎;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可结痂自愈;若有继发感染,则形成溃疡,发生化脓性和腐烂性炎症;严重者蹄壳脱落,常卧地不起;病猪鼻镜、乳房常有烂斑,甚至死亡;仔猪:有母源抗体的哺乳仔猪可无恙;仔猪日龄越小病情越重,通常呈胃肠炎、肺炎和心肌炎,突然死亡;发病一般以幼龄及未经疫苗免疫接种的猪群较为易发。
病死猪尸体消瘦,鼻镜、唇内黏膜、齿龈、咽喉、气管、支气管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疹和溃疡灶;个别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死亡多因病毒侵害心脏,引起心肌炎而心衰死亡,解剖可见心肌切面有灰白或淡黄斑点条纹,俗称“虎斑心”。
传播形式和流行特点:1.病毒可通过病猪破溃的水疱、排泄的粪便、分泌物、乳汁、尿液、呼出的气体、精液等排出体外;温带地区相对湿度大于60%、风速适宜时,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100公里甚至更远;2.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以及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过的工具、机械、场地等,均可传播疾病;3.据报道,人咽喉可带毒24h并通过呼气传染给其他动物;4.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被污染的饲料中可存活数周,在冻猪肉中可长期保存;5.本病在初春、冬末、秋末寒冷季节多发,春季达到高峰,大型猪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6.病毒可经吸入、摄入、外伤和人工授精等多种途径侵染易感猪;7.如延误了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并难以根除。
牲畜口蹄疫疫苗防疫的难点及对策我市城区因受口蹄疫疫情侵袭的影响,自1999年即开始全面连续对辖区内存栏的猪、牛、羊和间断性对骆驼、鹿进行口蹄疫疫苗的强制免疫接种,对预防当地口蹄疫疫情的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种工作阻力越来越大,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被动。
下面就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具体分析,并就有关解决对策谈个人浅显看法。
1注射口蹄疫疫苗防疫难的原因分析自 1999年开始,市城区开始注射牲畜口蹄疫疫苗,1999-2005年七年间,共累计注射猪153.46万头、牛20.76万头、羊178.88万只、鹿 0.34万只、骆驼1020峰。
通过七年的资料统计,各种牲畜注射口蹄疫疫苗后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且疫苗注射剂量与不良反应成正比。
1.1疫苗不良反应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可引起死亡、流产、死胎、跛行、颈项强直、个别产仔出现畸形胎、数天内不食、精神食欲差、生长发育相对迟缓等,特别是出现死亡、流产、死胎后,母畜生产能力受影响,投入的费用和精力全部浪费,造成的损失使群众感到非常心痛;出现不食、精神差等,群众需花医疗费进行治疗。
出现副反应后为了求得问题的解决,有些畜主发生扣留防疫人员的防疫冷藏包、交通工具、进行人身攻击等行为。
1.2疫苗的保护力和免疫密度按照农业部牲畜口蹄疫疫苗免疫程序,每年正常情况下需进行2次免疫接种。
据测定,注射1次口蹄疫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非常低,且持续时间短,猪、羊在一个饲养周期内不能很好地予以保护,牛由于怀孕期长,在怀孕前期注射了口蹄疫疫苗后,怀孕后期因考虑流产因素再不能注射疫苗,这样怀孕后期的牛实际上仍处于免疫空白状态;有的在注射疫苗后同样发病。
因此,只能靠强化免疫,强化免疫(即第1次免疫后间隔20-30日龄再免疫1次)则牛、羊一年内防疫4次,肥育猪在一个饲养周期内防疫2次,但在生产实践中难以做到。
如果使用O型和亚I型甚至A型口蹄疫单价疫苗,免疫次数就得增加,多次的免疫应激性反应造成的副反应更大,群众更难接受,防疫的阻力也更大。
【百科大全】养殖场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对于同一批次疫苗有条件的可以首先进行小规模注射实验,确定使用安全后,再进行大范围的免疫注射。
生产实践中现行的免疫程序为,犊牛断奶后注射牛口蹄疫联苗;初免后,间隔1个月左右再用这两种疫苗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犊牛每头注射口蹄疫疫苗0.5头份。
经产母牛在配种前1个月和配种后第5~6个月时各注射一次;每次每头注射1头份。
怀孕母牛必须进行免疫时,为减轻免疫副反应,可将疫苗多点多次进行免疫,并避免动物剧烈活动。
注意事项1、注射口蹄疫疫苗时应注意严格按照疫苗要求的操作规程和剂量进行,对患病牛、瘦弱牛、临产前二个月怀孕牛、吃奶的犊牛、不足月龄的早产牛以及经过长途运输的牛不予注射,待病牛康复,母牛产后或犊牛断奶以及恢复正常后再按规程补注。
2、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摇匀,瓶口消毒后再启封。
启封后的疫苗应于2小时内用完。
注射口蹄疫疫苗的人员要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等药品,以防发生过敏反应。
3、免疫接种后,要注意观察畜体的变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牲畜可能出现短时间精神不振、减食,呕吐,轻度体温反应,这为正常现象,一般2~3天便可自愈;出现注射部位肿块、皮肤丘疹、瘙痒等症状属局部严重反应,采用消炎、消肿、止痒等药物治疗;出现震颤、抽搐、休克等神经症状属过敏反应,应立即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毫升等脱敏药物救治,治愈后补注疫苗。
4、注射疫苗要保证注到肌肉内,不要过浅。
若注射剂量大,最好分点注射,要一畜一个针头。
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口蹄疫疫苗同时,不能注射其他疫苗。
另外,我国专门制定了《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养殖户需要根据该规范进行口蹄疫防治。
小贴士泽牧久远专利技术肉牛“两料三方四步育肥法”,实现将肉牛专用核心料、日粮配方、育肥方法完全融为一体,促进了肉牛养殖向精细化、科学化发展,该技术科学、省料、速肥、低成本,肉牛平均月增重可达45-65kg(90-130市斤)阶段最大增重量达150-160市斤。
7招对抗口蹄疫免疫应激1、晴天:陈老师好,我的猪场口蹄疫疫苗以前就打一次,这样能起到保护效果吗?陈老师回复:口蹄疫只免疫一次是不行的。
因为口蹄疫疫苗是灭活苗必须做好基础免疫,即免疫两次(首免和加强免疫),是指为使机体能够有效地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首次免疫某种疫苗(灭活疫苗)应采取的免疫方法。
大部分疫苗的基础免疫需要间隔一个月接种2次后才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即完成疫苗的首免和加强免疫。
首免是指机体初次接触疫苗抗原所进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疫苗初次免疫后产生中和抗体水平较低,维持时间较短,故首免的主要目的是识别疫苗抗原,致敏免疫系统,产生记忆淋巴细胞。
加强免疫: 即首免后一个月进行再次免疫,首免后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记忆效应,活化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之后能够产生更快、更强的应答反应,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使机体产生更持久的免疫力。
防控好口蹄疫必须做好口蹄疫基础免疫然后进入正规免疫程序;正规免疫程序指根据疫病情况、动物体内抗体变化状况以及现有疫苗的特性,选用适当的疫苗,为使动物机体获得稳定免疫力而制定的合理免疫程序。
2、蒿子:陈老师好,我的猪场口蹄疫发病为什么喜欢从肥猪开始?陈老师回复:这几年大家肥猪喂得比较大,已超过口蹄疫疫苗抗体保护时间,口蹄疫疫苗抗体保护时间为4-6个月,现实情况下只能做4个月考虑。
国家每年对宰场猪O型血清抗体抽检:合格率2010年40.5%;2011年45.1%;2012年64.3%;2013年64.5%;年63.2%;都没有达标。
故要想防控好肥猪口蹄疫建议大家做好育肥猪口蹄疫疫苗免疫;以下育肥猪免疫程序供规模猪场参考:8--12周首免1-2ml/头;二免12-16周2ml/头;三免175日龄视情况决定。
3、吕晶晶:问陈老师,您好,口蹄疫病的流行跟以前相比,现在没有了季节性吗?陈老师回复:因为口蹄疫血清型多,有7个主型65个亚型(65个亚型是97年的数据,目前有80多个亚型),我国主要流行O型,该型有9个亚型。
猪口蹄疫疫苗打几次猪口蹄疫流行特点猪口蹄疫以口腔黏膜、唇、舌和四肢末端及蹄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病毒寄生广泛,易通过空气传播,发病率高,幼畜死亡率高。
下面我们讲讲猪口蹄疫流行特点,了解一下猪口蹄疫疫苗打几次等相关问题。
一、口蹄疫疫苗免疫几次才好由于口蹄疫是灭活疫苗,灭活苗仅免疫一次,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进行首次免疫后,一定要做第二次免疫。
首次免疫对于抗体的产生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它可以刺激免疫细胞,起到所谓的“预刺激”作用,并促使其产生口蹄疫特异的记忆细胞。
在首次免疫4周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此时由于第一次的预刺激会提高第二次的免疫反应。
根据所使用疫苗的质量,有时还需要进行第三次注射免疫。
二、猪口蹄疫流行特点(1)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a、o、c、南非i、南非ⅱ、南非ⅲ和亚洲i型等7个主型。
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不能交互免疫。
每一主型又可分为若干亚型,现已知的亚型有60多个,各亚型的免疫原性都有或多或步的交叉性,与主型有一定区别。
(2)病毒能侵害多种动物。
在自然流行时,主要发生于偶蹄兽,以黄牛、奶牛最敏感(特别是纯种奶牛),其次为水牛、牦牛、猪(尤其是纯种白猪),再次是羊、驼骆等。
野生偶蹄兽也能发病,如黄羊、野牛、野猪、鹿等。
近年来猪常发生。
(3)本病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在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
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不发,有时只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
(4)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的创伤感染,但呼吸道更易感染。
无季节差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呈地方性流行。
(5)病猪及胴体、头、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
病猪的粪、尿及污染的饲养工具、运输车辆、洗涮的污水以及接触病猪的人,都能起到传播作用。
三、口蹄疫诊治失误的常见原因1、误诊原因口蹄疫病、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病的临床症状,均出现潜伏期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显露溃疡面,病猪跛行,不愿站立,饮食困难等现象,难以分辨。
治疗口蹄疫一、流行现状:口蹄疫流行特点是无孔不入,可以通过能想到的各种途径传播,如人员、器械、空气、小动物、禽鸟等等,所以防不胜防;因此免疫三次的好于两次的,两次的好于一次的,用复合血清型的好于用血清型少的,常年系统免疫的好于突击免疫的,猪场猪只健康程度高的好于健康程度差的,用商品苗的好于用免费苗的等等现状。
二、防治原则:1、不要操心过度:对于口蹄疫伤口部位,要做最少的处理才好,用刺激性最小的消毒药做局部消毒,或者根本不消毒也行,以防人为的造成蹄部痒痛,自已挠掉蹄匣。
可以打针,但不要超过三天,同时要小心操作,杜绝粗暴,尽可能的减小猪只反抗,挣扎的强度,尽最大可能不要人为的造成蹄匣脱落,一旦脱落这头猪最后不死也残,得不偿失,同时也减少了心肌炎的发生机率。
水针选择要多用中药的水性的针剂,加点粉针剂,忌用油性的刺激性大的针剂。
2、要尽心照顾:好多猪都是饥寒交迫而死,所以在不惊动它们的前提下,要把最新鲜的料和水送到病猪嘴边,让它们躺着吃,趴着吃、卧着吃等,病猪有饥饿感,只是因为腿疼痛不能站立所以不能采食,如果人为的不能让猪吃上水料会增加猪只死亡的机率。
3、防好继发感染:口蹄疫最容易继发感染链球菌、肠炎等细菌性疾病。
4、做好止痛止血工作:口蹄疫出血和疼痛是猪最大的症状,所以做好止疼工作显的尤其重要,因为采食量下降所以加强营养补充的工作也很重要。
5、推荐方案: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天行健动物药业的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
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同时防止心肌炎的继发。
水泡破溃处可结痂。
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
6、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1. 尽早注射(口蹄一针灵),越早越好,病毒控制在潜伏期,提高猪群免疫力.2. 已感染猪群(口蹄一针灵)注射两天,4-5天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可解除隔离。
3. 对感染后恢复的弱仔群体,每天加强消毒,五天后注射(口蹄一针灵)再加强一针,防止再次感染7、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这个病从出白泡,到白泡破溃出血,再到止血长新痂,新痂脱落长新皮,彻底好要15天以上,所以这个期间不同情况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不要有打一两针猪就好的思想。
口蹄疫防治技术之疫苗免疫由于猪口蹄疫的血清型有O型、A型、C型、南非1、2、3型和亚洲1型7个血清型,各主型又分若干亚型,各主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再加上我国猪用口蹄疫疫苗正处于发展期,使得疫苗的预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疫苗预防传染病应该说还是最好的办法。
下面就从猪用口蹄疫疫苗的种类,免疫程序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分析!一. 疫苗的种类及特点1. 疫苗的种类猪用口蹄疫疫苗主要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但前者对猪是不安全的,世界各国均不用于猪。
灭活苗接种后对牛保护力较好,猪的免疫力的产生较弱些,用于猪的灭活苗中的病毒量必须比牛大310倍,且应加相应佐剂如皂素、明矾或油包水型乳剂等。
我国所用的灭活苗为O型BEI(或AEI)灭活苗佐剂苗。
一般认为免疫后7d可测得口蹄疫特异性抗体,21d左右达峰,维持抗病力时间约为24个月,据报道国外同类产品可抗1000ID50强毒攻击,国内浓缩苗可抗 200ID50强毒攻击,普通苗仅可抗20ID50强毒攻击。
2. 特点及不足一是疫苗的剂量低,目前流行的毒株与以前的有80%同源性,仍有保护力。
二是疫苗质量不过关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免疫力不够。
三是毒株的变异使得免疫效果有局限性。
四是注射疫苗副反应严重,甚至造成死亡二. 免疫程序及使用方法1.猪用口蹄疫疫苗建议免疫程序母猪:每年至少 3 次全场:每3-4个月全场接种一次疫苗后备母猪年轻公猪:配种前免疫一次公猪:每4个月接种一次保育猪:7-8周龄首次免疫小猪:11或12周龄加强免疫一次紧急时:周围猪场爆发需要全场加强免疫一次1. 使用方法猪口蹄疫疫苗的注射方法以肌肉注射为主,但是后海穴免疫比常规肌肉注射用苗量减少一半,不良反应小,产生抗体滴度高一. 注意事项1. 疫苗不是万能的,但是不注射得病后就万万不行拉。
2. 注意正确的使用。
现实中存在以下问题1)、要求体重在25kg注射1次,隔2-3周再注射1次,可是有的猪体重在50kg以上还未进行首免。
口蹄疫到底要免疫几次才好?国内流行的主要还是O型口蹄疫中国口蹄疫疫情流行呈现非季节性,有多个毒株共同流行。
但2013年依然以O型为主,A型散发;而O型,以缅甸98为主,同时伴有新猪毒变异株。
具体来说,中国流行的O型口蹄疫包括有O型口蹄疫包括有,1、CATHAY型(中国型):该拓扑型中的疫苗株包括OR/80、OZK/93、OS/99/s及O/GX/09-7;2、ME-SA型(中东-南亚型):俗称泛亚型;3、SEA型(东南亚型):即缅甸98谱系,该拓扑型中的疫苗株包括Mya98/by/2011、O/XJ/10-11。
所以,猪场免疫口蹄疫疫苗,必须免疫的还是缅甸98型的疫苗,这是最重要的。
由于A型口蹄疫为散发,目前农业部还没有批准猪用A型口蹄疫疫苗,商品化的仅仅为牛A型口蹄疫疫苗,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提醒:A型口蹄疫流行还不是很多。
除了缅甸98,还可以免疫一些新猪毒的疫苗。
对于A型口蹄疫,如果猪场确实要免疫A型口蹄疫疫苗,那么需要注意:现在A型口蹄疫疫苗是没有单苗的。
目前都是“O+A”的疫苗。
如果你已经免疫了O型疫苗,一定要注意好免疫程序,调整好,再去免疫“O+A”。
不能出现前两天刚免疫了一个O型的口蹄疫疫苗,这两天又再免疫一个“O+A”疫苗,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原来的抗体水平,反而可能会把原来的O型抗体抵销掉。
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建议,如果周边压力大的话,可以紧急免疫O+A,但如果周边压力不是很大的话,还是慎重考虑。
当然,发生口蹄疫时,需用使用与中国流行毒株匹配的病毒型、亚型的灭活苗。
使用疫苗的毒株,跟当地流行的越匹配,效果越好。
预防口蹄疫,免疫还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口蹄疫疫苗免疫几次才好?由于口蹄疫是灭活疫苗,灭活苗仅免疫一次,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进行首次免疫后,一定要做第二次免疫。
首次免疫对于抗体的产生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它可以刺激免疫细胞,起到所谓的“预刺激”作用,并促使其产生口蹄疫特异的记忆细胞。
在首次免疫4周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此时由于第一次的预刺激会提高第二次的免疫反应。
根据所使用疫苗的质量,有时还需要进行第三次注射免疫。
猪口蹄疫的免疫与疫苗应用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并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其主要感染偶蹄兽,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破溃形成烂斑。
一、病原口蹄疫病原是口蹄疫病毒,属小RNA 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nm,呈大致的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
FMDV有A、O、C、SAT1、SAT2、SAT3以及Asia-1型7个血清型。
该病毒不仅在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
口蹄疫病毒在环境中有一定的存活能力,病毒在干燥粪便中存活14d,泥浆中存活6个月,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中夏季可以存活3d,冬季存活28d。
二、预防1、口蹄疫难以控制和根除的原因FMDV易感动物种类繁多,猪、牛、羊和各种野生偶蹄动物(鹿、羚羊、野猪、野牛);潜伏期短、发病急,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强;传播方式多,病毒变异性强;动物机体对口蹄疫免疫应答程度较低等。
口蹄疫疫苗只能阻断临床症状的出现,但不能阻止病毒进一步繁殖并形成持续感染。
牛可带毒数年之久,猪不能持续感染,但排毒量非常大,给防控加大难度。
猪口蹄疫的免疫目前我国采用以免疫控制为主的策略,免疫是口蹄疫防控综合措施之一,免疫可以降低动物的易感性;有效的免疫可以降低动物之间病毒的传播;可以减少病毒的排放数量。
那么,如果发生了口蹄疫,应急免疫接种疫苗能否控制疫病流行呢?试验表明,奶牛应急免疫接种效果是比较好的,其次是羊,猪的应急免疫接种效果最差,单纯依靠疫苗接种并不能消灭猪口蹄疫,但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数量。
猪群中暴发口蹄疫是否可以通过免疫来进行控制仍然有疑问。
免疫不能防止传播,但可以延缓暴发。
群体免疫保护率达到85%,可提供群体保护,保证口蹄疫不会发生大流行。
口蹄疫免疫可以减低发病次数,逐渐减少环境中病毒,但不会根除疫病,因此日常的生物安全措施对口蹄疫的防控尤其是猪口蹄疫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2、影响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1)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性目前来讲,猪口蹄疫主要是O 型、A 型。
其中O型是感染最多的,也是最难防控的,应重点关注。
口蹄疫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拓朴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所以,疫苗毒株的选择上,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尽可能匹配。
国内使用的猪O 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制苗毒株(见图1)OZK/93株、OR/80株、OS/99 株,已经使用多年,对近几年猪O型口蹄疫流行优势毒株的免疫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常用的制苗毒株为O/MYA98/BY/2010株(缅甸-98 谱系)、O/GX/09-7株+O/XJ/10-11株(新猪毒-2+Mya-98谱系)。
为了有效地预防控制猪群口蹄疫,仅采用缅甸-98 系列毒株,而忽略猪群中流行了40多年的一直在变异的Cathay 系列毒株,将是及其危险的。
采用新猪毒-2和Mya-98双毒株疫苗对主要的O型拓朴型有较好的保护谱。
O型口蹄疫疫苗对A 型口蹄疫没有交叉保护作用,目前国内A 型口蹄疫疫苗只有针对牛用的疫苗,暂没有猪用的A 型口蹄疫疫苗。
A型口蹄疫病原阳性省区仍以牛为主,目前对猪的敏感性和致病性不太确定。
如果猪群对A 型口蹄疫有感染压力,是否需要疫苗仍是需要慎重探讨并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
疫苗本身效力疫苗的效力(PD50)决定疫苗免疫保护效力的高低,2013年6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口蹄疫疫苗质量标准提升工作的通知,自2013年9月1日起执,执行新生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合成肽疫苗效力检验标准由每头份3PD50提高到6PD50。
而疫苗质量控制中决定疫苗效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每单位疫苗中有效抗原含量的高低。
疫苗的抗原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疫苗的效力呈正相关关系,欧洲高效疫苗的抗原含量4.1~10μg/ 头份,但高于10μg 没有意义。
同时疫苗的效力也与制苗毒株的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因此,浓缩苗效力要比普通苗效力高,由于口蹄疫病毒为灭活疫苗,加上病毒本身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制苗过程中条件与工艺的严格控制对于疫苗效力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牛的口蹄疫疫苗是不能用于猪的免疫,相反,猪的口蹄疫疫苗可以用来免疫牛。
因为猪的口蹄疫疫苗需要较高的抗原含量,特别是O型口蹄疫疫苗。
比如A型,猪的最小免疫剂量160ng,640ng保护异源毒株攻毒,而牛只需要40ng,荷兰上世纪60—70年代免疫猪,猪口蹄疫疫苗含抗原是牛的4~10倍。
(2)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具有两重作用,既能保护幼龄动物免受病原的侵害,但在实际生产中又有不利的一面,对疫苗免疫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母源抗体对特异性抗原位点的“封闭”而阻止抗原位点与机体免疫相关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等而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对抗原物质产生反应。
母源抗体对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影响。
早有报道,但在临床中尚未引起各个猪场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目前很多猪场免疫失败的根本原因,甚至疫苗的效价越高,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发挥越明显。
其他学者也进行了一些母源抗体干扰试验,采用不同免疫时间检验免疫效果,试验分为4组,第1 ~ 3 组在第2、4、8周龄分别免疫1 次,第4 组在第8 周龄和首免疫后4 周二免。
结果显示,在第8 周龄(含8周)之前免疫1次,抗体不但没上升,免疫后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8周龄后做二免效果较好。
母源抗体干扰还具有以下特点:母源抗体越高,干扰作用越大;疫苗抗原含量越高,干扰作用越大;疫苗毒株与抗体匹配性越高,干扰作用越大;只有首次免疫才受干扰,再次免疫就不受干扰。
这就解释了同样的疫苗,为什么有的猪场免疫后不发病,有的发病,同一个猪场免疫了高效疫苗后反而容易发病,而免疫了普通苗或不免疫反而比较稳定。
(3)免疫程序不合理不同的猪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首次免疫时间和免疫次数,导致大量的免疫失败现象。
免疫日龄过早。
一些母猪打过很多遍口蹄疫疫苗或者发病后康复,其所产仔猪往往具有很高的母源抗体;过去我们仔猪的免疫程序一般在4~5周龄首免,现在疫苗的质量水平有所提升,母源抗体在积累,免疫日龄过早,疫苗抗原和母源抗体中和,有效的免疫抗体不能产生,反而容易导致口蹄疫的发生。
据报道,口蹄疫康复母猪所产仔猪母源抗体可达90 ~ 100d,具有坚强的保护力;仔猪细胞中和抗体> 1∶8时免疫受到严重的干扰现象。
因此具有坚强免疫力的母猪所产仔猪在60日龄以前是不能免疫口蹄疫的。
免疫次数不够。
仔猪对口蹄疫免疫应答程度较低,相对于牛和羊免疫效果差,猪免疫1 次不能得到较高的抗体滴度,且保护率低,猪至少要免疫2次,在感染压力大的季节甚至要免疫3次。
猪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一般在4个月左右,所以在春防秋防时仅免疫1次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口蹄疫基因型较多,需要较高的抗体水平才提供有效的保护力。
过去液相阻断ELISA 抗体要求≥ 1∶128 属于99% 以上保护范围,现在改为1∶64,猪免疫1次很难大于1∶64。
在疫苗抗原含量一定的情况下,只能增加免疫次数,实践证明,多次免疫要好于1次加量免疫。
(4)疫苗储藏与冷链运输、存放时温度未按疫苗保存要求,如保存温度较高,油佐剂疫苗冷冻,易导致疫苗中有效抗原的降解或破乳,造成疫苗效力减小甚至完全失效。
(5)疫苗使用注射操作不规范,注射器的刻度不清晰,或注射时“打飞针”造成免疫的剂量不足。
免疫接种前后猪只受到湿度过大、通风不良、过冷、过热、断奶、限饲、长途运输、脱水、突然换料、转群或咬架等刺激,都可不同程度地造成应激,导致猪体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6)猪体健康状况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有这2种疾病存在的猪群往往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则更易感染口蹄疫病毒;霉菌毒素,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单端孢霉菌毒素均可以使T和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导致疫苗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造成免疫失败。
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生产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疫苗,科学地免疫是保证仔猪群具有良好免疫力的重要措施。
一般来讲,后备猪,在170日龄以前按照育肥猪免疫程序,配种前间隔1 个月免疫2 次;经产母猪,1年普免3~4次,规模化场一般4次,或配种前和产前1个月各1次;出生的仔猪根据抗体监测确定首免日龄,出栏前免疫2~3次;公猪1年3 次,猪群分为2个批次分别免疫。
根据对现有O 型双价O/GX/09-株+O/XJ/10-11株(新猪毒-2+MYa-9谱系)浓缩疫苗免疫抗体的监测,母猪配种前和产前各免疫一次,母猪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仔猪母源抗体保护可达8 ~ 100d ;所产仔猪在10月份至来年的4月份,80日龄、100日龄、130日龄各免疫1次效果最好,5月至9月,90日龄、11日龄各免疫1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