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明辨是非 (2)
- 格式:docx
- 大小:17.69 KB
- 文档页数:5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七章“明辨是非”,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何为是非”,第二节“明辨是非的标准”,第三节“如何做到明辨是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何为是非,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标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是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判断是非。
2. 讲解:讲解教材内容,分析何为是非,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探讨如何明辨是非。
六、板书设计1. 何为是非2. 明辨是非的标准3. 明辨是非的方法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是非问题,并说明你是如何判断的。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1)示例:是否应该帮助陌生人、是否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是否应该诚信考试。
答案:根据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答案:明辨是非是道德判断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道德伦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用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2024年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册第一章第二节“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辨别是非的方法和正确的是非观念。
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辨别是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是非观念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辨别是非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判断,巩固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提高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内容:是非观念的含义与重要性辨别是非的方法正确的是非观念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是非问题,并阐述你是如何处理的。
(2)谈谈你对正确是非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1)示例: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老人站着,但没有人让座。
我认为应该给老人让座,于是主动站起来让座。
(2)正确的是非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它能帮助我们判断事物的对错,指导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辨别是非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会分析、判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明辨是非”,第一课时“明辨是非善恶”。
教材主要围绕明辨是非的内涵、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如何明辨是非等主题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明辨是非的定义、明辨是非的方法、明辨是非的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辨是非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含义、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明辨是非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现实生活中是非善恶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引发学生对明辨是非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辨是非的定义、方法及其重要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分析问题。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案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明辨是非的原则,并提出解决方案。
6.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7. 课后拓展学生课后搜集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现象,进行分析,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明辨是非1. 定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 方法:逻辑推理、辩证分析、道德评判等。
3. 重要性: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明智选择、维护社会和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案例一:小明在课堂上偷看同学试卷。
案例二:小红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认识和体会。
2. 作业答案:(1)案例一:是非善恶;解决方案:劝说小明改正错误,并向同学道歉。
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明辨是非”,内容包括:1. 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2. 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3. 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判断是非的基本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3.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是非;2.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道德冲突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是非。
2. 讲解概念(10分钟):介绍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实例,讲解判断是非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运用所学方法判断是非。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主要内容: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判断是非的方法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你认为在生活中容易产生道德冲突的场景,并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2. 答案:(1)场景示例:作弊、抄袭、说谎等。
判断方法:从道德原则、法律法规、社会风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判断是非方面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是非,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024年《明辨是非》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九章《明辨是非》,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
第一节“何为是与非”主要介绍了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明辨是非的方法”则从实际操作层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思维、辩证分析等手段辨别是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是非观念,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增强法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明辨是非。
教学重点: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以及明辨是非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道德与法治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其中的是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何为是与非:讲解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阐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明辨是非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辨别是非。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
2.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案例:某校学生在校门口捡到一部手机,内有失主的联系方式。
学生在归还手机时,失主没有表示感谢,学生感到很不高兴。
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立场。
答案:此案例中,学生捡到手机并归还失主,体现了诚实守信的品质,值得表扬。
然而,失主没有表示感谢,可能是因为失主自身的素质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为失主的态度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班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的第二章“明辨是非”,详细内容涉及第二节“如何正确判断是非”,重点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辨识对错,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判断是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3.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如何正确判断是非,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法律意识。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思考,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让学生回顾教材内容,讲解判断是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是非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内容:(1)判断是非的原则法律规定道德规范社会公德(2)判断是非的方法分析问题辨别是非做出选择(3)抵制不良行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你认为是非观念错误的案例,并分析其原因。
(2)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明辨是非的。
2. 答案:(1)案例一:考试作弊。
原因:违反法律法规,缺乏诚信意识。
案例二:校园欺凌。
原因:道德沦丧,法律意识淡薄。
案例三:浪费粮食。
原因: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薄弱。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判断是非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明辨是非班会教案(文客久久资料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什么是是非观念,探讨是非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辨识是与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
教材通过案例解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和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辨识是与非的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公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辨识复杂情境中的是与非,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重点:理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和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讨论小组用的纸张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与是非观念相关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导入课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什么是是非观念,阐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是非的方法和原则。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与是非观念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是非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内容:(1)什么是是非观念(2)明辨是非的重要性(3)判断是非的方法和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个你身边发生的是非案例,分析其是非性质,并给出你的判断理由。
2. 答案示例:案例一:在公交车上,一位老人上车后无人让座。
是非性质:社会公德缺失。
判断理由: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对明辨是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是非现象,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提高道德素养。
《明辨是非》教案2教案:《明辨是非》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章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明辨是非》。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是非善恶的概念,认识到分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故事书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讨论视频中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是非善恶,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善恶。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讲故事、举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是非善恶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分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
3.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是非善恶问题,讨论如何分辨和处理这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道德和价值观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
4. 实例分析(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其是非善恶,并解释判断的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例分析。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明辨是非板书内容:是非善恶的概念分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次你遇到的是非善恶问题,以及你是如何处理的。
2.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是非善恶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回答)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回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是非善恶的概念,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节明辨是非第一课时铸就心中良知的尺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二)过程与方法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目标分些】教学重难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任务分析1,学习结果型2,起始能力3,学习条件【课题】: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第一步: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作是非判断.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这四件事情,或类似的事情,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段,让学生归纳如何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并把它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交往要有原则,讲是非.活动二:讲授新课:1. 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讨论:良知的含义是指什么(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所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讨论: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选择哪一种价值标准,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主行为.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这就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布置作业: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体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断,明确做人要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铸造良知的标尺,懂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断.【后记】: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2,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比较丰富第二课时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二)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善良正义的人做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目标分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任务分析1,学习结果型2,起始能力3,学习条件【课题】:认识社会的复杂性2【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新闻透视".第二步:以组为单位,进行对教材中所列观点的辩论.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三段,进行思考,懂得一个人在判断是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选择.第四步:教师总结.活动二:讲授新课:2. 正确对待社会影响(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社会上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影响必须加以判断,经过筛选,才能决定取舍.舍什么,取什么,就要以良知的标尺去衡量,分辨出哪些是无用的糟粕,哪些是有害的毒素,哪些是有益的营养.(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对少年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父母,亲属这些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有些家庭给学生的影响并不是正面的,亲属的不良行为,如一些做父母的人的赌博,偷窃,贪婪,欺骗等行为,会成为孩子的坏榜样.许多八年纪学生已经能够对亲属的不良行为有判断力.应该帮助学生对亲属的行为做是非判断,拒绝不良影响.孝敬父母的教育和抵制家庭不良影响的教育应该并行不悖,同样不可缺少.(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学生在课外与公共传播媒体接触极多,受影响很大.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并不适合中学生.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什么信息是很难控制的.只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流行文化有极大的渗透力,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中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赶时髦,追星潮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对社会流行不能简单地统统否定..学生阅读参考材料,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列举在社会上以少年为目标的类似诱惑,分析这些诱惑背后可能导致的恶果,讨论抵制这些诱惑的办法.布置作业: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园"中的"新闻透视"活动,实践与评价的"透视流行"活动,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二节,体会社会的复杂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学习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后记】: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每一个环节能考虑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教师该引导什么.所以,整节课,教师没有大段的发言,只是精练的几句点拨,效果很好.在活动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同学生同乐同忧.教师感受到课堂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第三课时跨与障碍,正确选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二)过程与方法学会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抵制诱惑,不追随犯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美好理想的作用,从而激励自己树立理想,坚持真理.【目标分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胜自己,抵制诱惑【教学难点】:坚持理想,身体力行任务分析1,学习结果型2,起始能力3,学习条件:跨越障碍,正确选择【教学目标】:活动一:导入新课:阅读材料《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让学生思考问题:①叶圣陶怎样说明"有所爱,有所憎"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②叶圣陶提出的辨别善恶正邪的标准是什么③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④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⑤怎样做才能象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活动二:讲授新课:1.跨越障碍,正确选择(1)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学生思考问题:叶圣陶怎样说明"有所爱,有所憎"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关系叶圣陶提出的辨别善恶正邪的标准是什么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只是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必须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没有做到正确行事.由认识到行动,学生经常遇到的障碍是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诱惑,不能打破情面.(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列举在社会上诱惑,分析这些诱惑背后可能导致的恶果,讨论抵制这些诱惑的办法.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战胜面前的各种困难重要,战胜自己同样重要.坚持正确的行为就要战胜自己的软弱,不向诱惑屈服.如果是坏事,无论怎样新奇有趣,有利可图,都不能去做,这时候必须把握良知的标尺,坚定自己的意志.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诱惑就不会起作用了.(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呈现《哥们义气是好是坏》的材料,结合学生的体验,讨论"哥们义气"错在哪里有什么危害缺乏主见,容易追随别人,是青少年阶段的特点,也是许多人犯错误的原因.在别人的带领下做错事的情况,有时候是长辈亲属的不良影响,有时候是交上了品德不好的朋友,或者是参加了行为不良的小圈子.在这里应该强调慎重交友和避免不良小圈子问题,强调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指出,而不能追随犯错.(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阅读材料《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学生思考问题:施韦策为什么要防止自己成为"成熟的人"施韦策怎样看待青年时代的理想对于人生的作用怎样做才能象施韦策那样坚持理想理想是知与行的结合,是良知在内心的确立,是坚持正确是非观的一种力量.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是理想的品质;现实生活可能性发展趋势,是理想的科学性所在;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是理想的表现形态.美好的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标志.布置作业: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体会坚持美好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