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医药浴疗法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慢性荨麻疹25例临床观察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皮疹和瘙痒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传统药浴是蒙医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多年来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经验丰富。
本文通过对25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次观察的25例患者均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范围为18岁至45岁,其中女性15例,男性10例。
观察病程为4至12个月不等。
所有患者均接受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
观察指标包括疗效评价、症状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记录。
治疗后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25例患者中,治愈1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88%。
治疗后患者的瘙痒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的皮疹消退,皮肤状况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通过病程追踪观察发现,治疗后的疗效长效性较好,无明显的复发情况。
蒙医传统药浴是一种综合运用草药、矿物质等天然疗法的治疗方法。
根据蒙医传统药浴理论,慢性荨麻疹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调、湿热蕴结所致。
传统药浴可以通过温热的水和药材的渗透作用,促使药物成分渗入皮肤深层,舒筋活血,调节气血,达到调理内外的效果。
蒙医传统药浴还具有独特的薰蒸功能,可以改善皮肤毛孔的打开度,加速药物渗透,增强药效。
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但是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观察样本数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以评估蒙医传统药浴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的长期疗效。
还需要进行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确定蒙医传统药浴的临床应用价值。
蒙医传统药浴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民族医学在养生保健中有何特色疗法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养生保健成为了热门话题。
除了现代医学的方法,民族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为养生保健提供了丰富多样且别具特色的疗法。
民族医学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不同民族的医学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藏医学的特色疗法众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药浴疗法。
藏医药浴以天然的藏药配方为基础,通过将身体浸泡在温热的药液中,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排出体内毒素的效果。
这种疗法不仅对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保健方式。
它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使人身心舒畅。
蒙医学中的酸马奶疗法也别具一格。
酸马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开胃、补虚强身的功效。
长期饮用酸马奶,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强体质,对于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蒙医的放血疗法在特定情况下也能起到保健作用。
通过放出少量的血液,去除体内的“恶血”,达到调理气血、平衡身体的目的。
维吾尔医学强调饮食调理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效。
例如,葡萄、核桃等食物被认为具有滋补身体、健脑益智的作用。
维吾尔医学还注重运用沙疗来养生。
在炎热的沙漠中,将身体埋在温热的沙子里,可以治疗一些关节疾病,同时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壮医学中的药线点灸疗法独具特色。
用浸泡过药物的线点燃后,迅速点按在特定的穴位上,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
这种疗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民族医学在养生保健中的特色疗法,往往注重整体观念。
它们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局部的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考虑到身体、心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平衡和与外界环境的协调。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膝关节疼痛试试蒙药药浴治疗
膝关节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关节疾病,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达80%以上。
膝关节是人体当中体积最大、受力最强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系统是其重要结构,各种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负重及受凉等因素使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关节囊及韧带控制力不足,引起膝骨关节炎。
蒙医传统药浴疗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现在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
侧柏叶、冬青叶、山川柳、艾叶、麻黄草各50g (可根据病情加减),研为细末,放入纱布袋内、用水煮30—60分钟后倒入浴盆,再加凉水调节水温至38℃~41℃,然后患者进入浴盆,洗浴患部或全身。
每次洗浴1~2小时,每日1次。
20日为1疗程。
同时结合关节功能锻炼或物理治疗。
本病因肝肾亏虚、筋骨失荣,加外伤劳损及风寒湿邪侵袭,气滞血瘀,因而出现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引发此病。
采取了药浴同时进行局部按摩功能锻炼等方法进行治疗。
药浴的方法可以通过热水温度及溶解在水中的药物成分直接接触皮肤,通过毛孔吸收而达到关节腔内,使全身出汗,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作用,而且由于人体重量在水中可以变轻,所以在药浴的水中可以扩张下肢血管,放松下肢肌肉,改善关节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所以,蒙药药浴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较佳,且副作用小、简单易行,值得试用。
论蒙医学中蒙医药浴的临床应用蒙医药浴是蒙古族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利用药物浸泡水中,使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起到治疗和保养身体的作用。
药浴法简便易行,应用广泛,特别适合于疾病防治、疗养保健。
蒙医药浴按不同的功效可分为温补型、舒筋活络型、利湿消肿型、清热解毒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药浴方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以温补型药浴法为例,经常使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补骨脂、人参等,每次用量约为500克,加水煮沸后用刮子将渣子去除,将温热的药液倒入浴缸中,水温以温热为宜,浸泡时间约30分钟左右。
该项疗法具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腰腿酸冷、经闭腹痛、产后恢复等症状。
舒筋活络型药浴法可使用羌活、川芎、灯笼草等中药,每次用量约为500克,加水煮沸后同样用刮子将渣子去除,将药液倒入浴缸中,水温以微热为宜,浸泡时间约30分钟。
该项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颈肩膀臂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利湿消肿型药浴法可使用茅苍术、荆芥穗、穿心莲等中药,每次用量约为500克,加水煮沸后同样用刮子将渣子去除,将药液倒入浴缸中,水温以微热为宜,浸泡时间约30分钟。
该项疗法具有利湿消肿、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痢疾、带下病、咳嗽、哮喘等症状。
清热解毒型药浴法可使用黄芩、金银花、薄荷等中药,每次用量约为500克,加水煮沸后同样用刮子将渣子去除,将药液倒入浴缸中,水温以温热为宜,浸泡时间约30分钟。
该项疗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适用于皮肤病、痈疮疖肿、脚气等症状。
总的来说,蒙医药浴疗法简便易行、无毒无害、操作容易掌握,且消费低廉,是一种很好的家庭保健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利用药物的渗透性,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浸泡,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是蒙医学中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蒙医传统疗法蒙医传统疗法1.艾里嘎疗法(1)艾里嘎浸泡法所谓艾里嘎airag(艾里嘎,蒙语,汉意为酸奶子)浸泡法,是指把艾里嘎温热后浸泡全身或局部的一种保守治疗法。
本法在蒙古地区应用得十分广泛。
(2)治疗方法把艾里嘎温热适度后,淘进水缸里,让病人浸泡。
浴疗时间按病情轻重及病人身体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刚开始浸泡时间要短一些,逐渐延长时间,最后固定到每天要保证一个小时,7一14天为一个疗程。
(3)施治时间本疗法一般都施治于春、夏、秋三季。
(4)艾里嘎浸泡法的适应症。
关节黄水病、寒痹、风湿病、皮肤骚痒症等。
(5)艾里嘎浸泡法的注意事项。
施治后要特忌冒风淋雨及进食性寒清凉的饮食。
2.策格疗法策格qege(蒙语,汉意为酸马奶、俗称马奶酒)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健身饮料。
所谓策格疗法就是用酸马奶解毒、调理体质的软疗法。
从其功能上说,策格既是改善消化道功能的健身饮品,又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排毒软药。
蒙古人在食用策格强身健体、预病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历史。
有史料记载蒙古人从古代开始就用策格治病了。
他们在夏季用策格与适量的药品配方治疗肺脓肿、肺痨、心脏病、胃酸过多、坏血、水肿等症。
在多年的实践证明,策格的确能治很多种病。
因为,策格性轻而温,味甘、酸、涩。
甘味有益增强体力,对老年人、儿童、体弱、上渴者、肺脏浸透者有治疗作用,且具有滋补、治伤、柔软皮肤及活血化瘀等功效。
酸味有益调理体温、增强胃火、舒畅心情、助消化,搽身则纳凉、通气。
涩味则有益消除血热、减肥、促进伤口愈合、柔软皮肤、活血化瘀。
以此看来,策格具有滋润胃火、改善胃肠道消化功能,促进精华与糟粕的分解,强化新陈代谢,调理体质、柔软皮肤、稀化脓血、输送精华、改善睡眠、解毒、补血、提神等功能。
(1)策格疗法的服用量对心脏病患者施治时,根据病情变化,重者每天服用量为1 .5斤(750克),稍轻则每天3斤,轻则每天3 .5斤。
对高血压患者施治时,从调理赫依重患者每次2斤,轻则1.5斤。
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慢性荨麻疹25例临床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皮肤瘙痒、红肿、丘疹等症状。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成为了许多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蒙医传统药浴作为蒙古族传统医疗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物组方和治疗技术。
通过药物煎煮后,患者在药水中浸泡或洗涤全身,可促进药物成分经皮肤吸收,达到调理人体气血、祛除邪气、祛风除湿的作用。
很多文献报道了蒙医药浴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但其临床疗效及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是验证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蒙医传统药浴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治疗方法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蒙医药浴治疗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蒙医传统药浴治疗机制及可能的疗效机制;为蒙医传统药浴治疗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2. 正文2.1 慢性荨麻疹概述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出现丘疹、疹子和丘疹性水疱。
这些皮疹往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引起患者的强烈瘙痒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慢性荨麻疹也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
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药浴是蒙古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浸泡在温水中,让患者全身浸泡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蒙医药浴具有温和舒适的特点,能够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缓解瘙痒感,减轻皮肤炎症,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手段之一。
独具特色的蒙医传统五疗法之一蒙医传统五疗法在蒙医药学中占有突出位置。
蒙古高原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与草原游牧文化蕴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蒙医学传统疗法。
五疗法是包括灸法、放血、浸泡、敷料、涂擦推拿、针刺等多种外治疗法的总称。
五疗法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蒙医药学原理,受到了国内外患者的好评。
蒙医放血疗法是在人体的表面的一定部位和穴位,用特制的器械,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放出病血(恶血),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放血疗法。
蒙医放血疗法在蒙医外治法范围内属于峻疗之一种疗法,它对各种由血引起的病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它以蒙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放出恶血,开启与畅通脉胳,促气血运行,清血热,调体素,以提高抗病祛邪之能力。
蒙医放血疗法,并不是仅仅放出血了事,而有严格的原则和方法,并对术前所作的准备(如提前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口服蒙药等等)、穴位的选定、具体操作、可能发生的问题等,都有系统详尽的规定。
蒙医放血疗法适应症: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
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痈疽、疖肿、疮疡、索日亚(包括结核)、丹毒、黄水病、麻风等热症。
巴达干与赫依引起的疾病虽系寒症,但若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疗法。
主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梗死、静脉曲张、痛风、风湿性疾病、头疼等;蒙医放血疗法禁忌症:凡属正精耗竭,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大痨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
总之,由巴达干、赫依引起的疾病。
易于出血者和低血压者,不能施以放血疗法。
孕妇、产后、12岁以下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人禁用此法;胃火虚衰、呕吐、泄泻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掌握放血量,病血放尽出现正常血色,立即停止放血;血泡沫上出现覆盖有红色血皮者,停止放血;血色如脓或水样,适当控制出血量;术后不宜剧烈活动,并禁酒一个星期;针刺放血,术后以棉球在创口轻轻按压。
浅谈蒙药药浴疗法特色蒙药药浴是蒙医临床外治法中药疗法之一,以冬青叶、刺柏叶、水柏枝、麻黄、小白蒿所组成称为五味甘露浴。
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长久以来经久不衰而不断发张,非凡是蒙药经典《甘露点滴》及《蒙医药选编》等著作对五味甘露浴的传统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它适应症及禁忌症做了明确记载。
近年来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册》对五味甘露浴的配伍、加减、施治操作等方法做了具体叙述。
药浴所用的五味蒙药材,分别来自冬青叶为杜鹃花科植物照山白或兴安杜鹃的干燥枝梢及叶;刺柏叶为柏科植物杜松的细枝及叶;水柏枝为柽柳科植物河柏的干燥嫩枝及叶;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小白蒿为菊科植物冷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一、蒙医药浴作用机理蒙医学认为,五味甘露之药有各自的功能主治等蒙药特征外,传统理论认为五味配合,具有祛巴达干,除黄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壮腰等功能。
用以治疗四肢僵直或拘挛,肾火衰败,脾血不足,肾脏寒证赫依,外症疡疮以及皮肤疾病等症颇有良效。
根据病情加减,疗效繁多,故蒙医经典盛称“甘露之液”。
二、配方冬青叶、刺柏叶各1份,水柏枝、麻黄各2份、小白蒿3份,以上5味为主药,每份之量以0.5kg以上为佳。
将上列药物入锅,加满清水煎煮,约烧至半锅时,取出清叶,药渣锅中在加满清水,重复煎煮,待烧至六分之四时,再取出药汁,复加满清水煎煮,待干去十分之七,剩余三分时,用筛滤去药渣,将3次药汁合并,即可入浴。
药浴以7或21d为1个疗程,天天入浴。
浴时先将药水加热至适当温度,入水侵浴,稍凉时频加热的药水补充,调节水温,须始终保持凉温适度,如患部在头部等处,可以用盆舀药方进行浇淋。
在药浴过程中,天天需再添煮少量的五味甘露汤,以补充药力。
此外,五味甘露汤中,应加入黄精、天冬、玉竹、栝楼、蒺藜各15g,共研细末,1剂/d,加入五味甘露汤中其疗效更佳。
五味甘露汤中刺柏叶主治肾病,冬青叶以平骚乱引发之巴干之邪等病,水柏枝以淸肉毒,麻黄扑杀窜入脉中之虫而肝热,小白蒿能调理血液,兼卿黄水而疗关节肿胀。
蒙藏医药浴疗法的护理及注意事项蒙藏医药浴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实践经验,青藏高原雪峰耸立,气候独特,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常用的药用温泉有硫磺温泉、寒水石温泉、矾石温泉、五灵脂温泉、石灰石温泉等,蒙藏医学家应用温泉的原理和方法,将其推广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蒙藏医药浴法,根据各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季节药浴。
關键词:蒙藏医药浴;护理;注意事项蒙藏医药浴充分利用高原纯天然,无污染的地道药材,以”五味甘露散”为基础方,即”圆柏叶、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黄菊”5种药用植物,在夏秋时节叶壮肥厚时采集。
临床调配成100余种系列方药进行对症药浴疗法。
如:消化不良可加寒水石、干姜、荜茇等;黄水病可加草决明、乳香以及辅助药方”五根散”等。
蒙藏药浴具有廉、简、便、易等特点,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消肿止痛、调整三因、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生功效,兼预防保健、疾病康复、护肤美容等多种效用。
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扭伤、咽炎、高血脂、神经衰弱、失眠、胃炎、胆襄炎、坐骨神经痛、偏瘫、产后风、荨麻疹、四肢僵直、弯腰、静脉曲张、黄水病、陈旧性疾病,各种皮肤病等。
1 浴前护理1.1卫生管理浴前洗澡。
1.2药浴体检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及心律,并认真记录检查结果。
1.3做好浴前心理疏导耐心细致地解释药浴的目的和治疗效果,注意保暖、避风、勇于正视实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药浴护理工作。
1.4药浴温度药浴温度要适宜,若过热易烫伤皮肤而出现较重反应,过低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容易导致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一般而言,第1d药浴温度应在39℃、第2d开始逐渐加温度39.5℃~41℃,第6d开始逐级依次降温,至疗程结束时为39℃。
由于不同病症所需要最适水温不尽相同,因此,还需要结合疾病类型及病情需要选择合适温度。
2 浴中护理2.1协助患者完成洗浴过程先指导患者双下肢浸入药浴中,待患者适应药液后,要求患者两肩、双手务必浸入药液中,头部和前胸露出水面,以减轻心肺负担,避免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现象。
针推科技术特色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学,是蒙古民族逐渐积累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它以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而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的民族传统医学。
我科室现开展蒙医特色疗法有:1. 蒙医针刺:针刺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
它是根据蒙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穴位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2.蒙医脊柱定点旋转复位疗法:此法是一种蒙医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是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行之有效的蒙医特色治疗技术。
它注重内外兼顾、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矫正关节错位,纠正肌肉痉挛,恢复和重建脊柱力学平衡。
本疗法,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
3.蒙医火罐疗法:此法是传统蒙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4. 蒙医放血疗法:此法是在人体的表面的一定部位和穴位,用特制的器械,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放出病血(恶血),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放血疗法。
本疗法在蒙医外治法范围内属于峻疗之一种疗法,它对各种由血引起的病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5.萨木疗法(拔罐穿刺法):此法是拔罐与放血结合的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进行拔罐,取罐后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浅刺几下,再行拔罐,吸出恶血与黄水,而达到改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法多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进行。
其特点是见效快,疗程短,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没有危险性。
6.灸疗术:此法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条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的一种疗法。
蒙医疗术治疗皮肤科疾病药浴疗法药浴疗法作为蒙医的传统疗法目前在皮肤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外浸洗疗法,根据蒙医史记载:蒙医早在13 世纪时把煮好的药液接人羊皮袋或木槽内进行浸洗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妇女宫寒等风寒所致的疾病。
如今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浴疗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在临床上“五甘露”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加入其他的药物煎成药液接人池进行浸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天疱疮、疥疮、玫瑰糠疹、硬皮病、鱼鳞病等疾病的治疗,近几年来,应用蒙医药浴疗法与紫外光配合治疗已形成特色项目,临床观察:药浴以水的浮力、水的压力、水的温度刺激及药物的有效成分被皮肤吸收,刺激汗腺分泌、大量出汗,调节体内代谢,调节免疫,促进微循环等功效而起治疗作用。
导泻疗法在蒙医上称为“尼如哈疗法”,在蒙医文献中有运用该治疗法治疗协日病、巴达干病、肠病、胃病、结肠病、痞、消化不良等疾病,现代医学来分析该方法的作用机理为:洗肠、排毒保护肠黏膜、促进肠蠕动、助消化、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转移和排泄而发挥作用,在皮肤科领域应用该方法来治疗过敏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等疾病。
灸疗灸疗是蒙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关记载蒙医特色疗法的书籍算是属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中医名著《黄帝内经》、《内经素问》第四卷《异法方宜论》中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外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莴,故灸火莴者,亦从北方来”。
此记载论述了自古以来居住北方高原,过着水萆而游牧狞猎生活的蒙古族祖先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常见多发病以及传统特色疗法方面的记载。
灸疗是借助艾条所产生的药力和热力,通过刺激一定的穴位及有关部位达到调节神经功能、抗炎、镇痛、止血,调节免疫作用。
临床上艾灸方法多种多样,蒙医常用的灸疗法有艾灸法、金灸法、银灸法,在皮肤科领域应用该方法来治疗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单纯疱疹、寻常疣、传染性软疣、硬皮病、白癜风等疾病。
简述蒙医五味甘露药浴【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蒙医药浴的作用机理,介绍了常用的蒙医五味甘露药浴功效,阐述医五味甘露药浴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壮医药浴;作用机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49-01药浴是蒙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蒙医药浴源远流长,是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自古至今,蒙医药浴一直是壮族人民预防疾病、强身健康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医学,尤其是民族医学的崇尚程度越来越高,对包括蒙医药浴等民族医学预防疾病的方法的不断重视,使壮医预防疾病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蒙医药浴主要方法有药水浴、蒸汽浴、缚敷浴三种,其中水浴为常用,蒙医五味甘露药浴水浴中最好的方法。
本文就蒙医五味甘露药浴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1 蒙医药浴的作用机理蒙医药浴是利用水的作用使人体的外部浸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施治方法。
药浴的原理是逐体内热邪和病气于黄水中,再使黄水自毛孔中排出,从而改善气血的运行。
基于漫长形成的丰富经验的传承,在预防、保健、养生、疾病治疗和康复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最终实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常用的蒙医五味甘露药浴和特点以冬青叶、刺柏叶、水柏枝、麻黄、小白蒿所组成称为五味甘露浴。
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长久以来经久不衰而不断发展,特别是蒙医经典《甘露点滴》[1]及《蒙医药选编》[2]等著作对五味甘露浴的传统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它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明确记载。
蒙医学认为,五味甘露之药有各自的功能主治等蒙药特征外,传统理论认为五味配合,具有祛巴达干(似祛寒),除黄水(似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肾壮腰等功能。
用以治疗四肢僵直或拘挛,胃火衰败,脾血不足,肾脏寒症赫依(气),外症汤疮以及皮肤疾病等症颇有良效。
根据病情加减,疗效繁多,故蒙医经典盛称“甘露之液”3 蒙医五味甘露药浴的应用蒙医五味甘露药浴疗法具有发汗,消炎,止痛,平黄水,活血通络。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60300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监护·蒙医药浴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体会夏红梅(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蒙医医院,青海 乌兰 817199)0 引言蒙医药浴又称五味甘露汤浴,即在清水里加相关药物后煎煮成沐浴汤。
是由刺柏叶、照山白、水柏枝、麻黄、小白蒿五味药为配方,是蒙医临床外治法重要疗法之一。
具有除协日乌苏、燥湿或改善全身气血运行,润僵舒经、舒经活络、调理体素、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根除深伏之病毒余邪等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所诊治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女50例,男20例,患者年龄在25-70岁。
进行治疗与护理后本组患者有60例康复出院,10例患者继续治疗。
1.2 护理方法1.2.1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
人性化护理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护理服务主要是通过给病人提供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服务,来满足病人的需要,以至于达到快速消除疾病恢复患者身体健康的目的[2]。
1.2.2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浴前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药浴室每天保持消毒一次,浴盆在每个患者使用前用84消毒2-3遍,铺一次性浴罩,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药浴室空气新鲜,清洁安静,温度保持在20-24C 之间。
湿度在60%-70%之间。
1.2.3 执行严格的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应合理评估患者病情,自理能力及合作情况。
之后核实确定洗浴时间并安排患者按时进行治疗。
在药浴前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解释蒙医药浴的目的,让患者对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定心、安心。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药浴加热系统,按时将药液加热至指定温度;药浴即将开始时医护人员要查对床头牌,核对床号姓名避免一切差错。
药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并协助处理;药浴完毕后,用温水冲去药液,用毛巾擦干,协助患者穿好浴衣,保持被褥干燥对于行动不便患者,协助其入浴、洗浴、出浴,发汗。
浅谈蒙医药浴疗法特色
蒙医药浴是蒙医临床外治法重要疗法之一,以冬青叶、刺柏叶、水柏枝、麻黄、小白蒿所组成称为五味甘露浴。
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长久以来经久不衰而不断发展,特别是蒙医经典《甘露点滴》[1]及《蒙医药选编》[2]等著作对五味甘露浴的传统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它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明确记载。
近年来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册》[3]对五味甘露浴的配伍、加减、施治操作等方法作了详细叙述。
药浴所用的五味蒙药材,分别来自冬青叶为杜鹃花科植物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 Turcz.或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aicum L.的干燥枝梢及叶;刺柏叶为柏科植物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的细枝及叶;水柏枝为柽柳科植物河柏Myricaria alopecuroides Schrenk.的干燥嫩枝及叶;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guisetina Bunge或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ink et C.A.Mey.的干燥草质茎;小白蒿为菊科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da WaLLd.的干燥地上部分[4]。
1 蒙医药浴作用机理
蒙医学认为,五味甘露之药有各自的功能主治等蒙药特征外,传统理论认为五味配合,具有祛巴达干(似祛寒),除黄水(似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肾壮腰等功能。
用以治疗四肢僵直或拘挛,胃火衰败,脾血不足,肾脏寒症赫依(气),外症汤疮以及皮肤疾病等症颇有良效。
根据病情加减,疗效繁多,故蒙医经典盛称“甘露之液”。
2 蒙医药浴临床应用
2.1 风湿类疾病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有悠久的历史,这种疗法有简便易行、疗效特点,适合于农村牧区,深受患者欢迎。
锡盟蒙医研究所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94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75例,类风湿性节关炎9例,椎间盘退行性变6例,腰椎间盘突出4例,治疗结果94例中显效53例,占56.38%;有效37例,占39.36%;无效4例,占4.26%;总有效率达95.74%,未发现毒副作用。
乌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0例,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
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
新疆博州蒙医院在5年间用西医诊断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32例,痊愈427例,好转17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达95.3%。
呼盟鄂旗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100例,治愈47例,明显好转40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
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74例,治愈26例,明显好转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0.5%。
2.2 漫性布病性骨关节炎西医治疗布病,对慢性型尤其是局部损害的残余型神经性布病,其治疗不明显。
对此内蒙古中蒙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慢性布病102例疗效观察结果,近期治愈51例。
好转40例,无效2例,恶化7例,总有效率达94.86%。
2.3 皮肤病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辅治疗13例牛皮癣等皮肤病,结果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2.3%。
包头市蒙中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补治疗20例牛皮癣患者,结果治愈19例,占95%,疗效不明显1例,占5%[5]。
哲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愈“巴木病”(似皮肤坏死性血管炎)2名典型病例[6]。
2.4 高血压病新疆巴州蒙医院采用传统的蒙医药浴疗法,治疗以高血压病收治入院的患者93例,治疗结果表明,药浴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内服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在90%以上,获得了满意效果[7]。
3 配方
冬青叶、刺柏叶各1份,水柏枝、麻黄各2份、小白蒿3份,以上5味为主药,每份之量以0.5kg以上为佳。
将上列药物入锅,加满清水煎煮,约烧至半锅时,取出清叶,药渣锅中再加满清水,重复煎煮,待烧至六分之四时,再次取出药汁,复加满清水煎煮,待干去十分之七,剩余三分时,用筛滤去药渣,将3
次药汁合并,即可入浴。
药浴以7或21 d为1个疗程,每天入浴。
浴时先将药水加热至适当温度,入水浸浴,稍凉时频加热的药水补充,调节水温,须始终保持凉温适度,如患部在头部等处,可以用盆舀药方进行浇淋。
在药浴过程中,每天需再添煮少量的五味甘露汤,以补充药力。
此外,五味甘露汤中,应加入黄精、天冬、玉竹、栝楼、蒺藜各15 g,共研细末,1剂/d,加入五味甘露汤中其疗效更佳。
五味甘露汤中刺柏叶主治肾病,冬青叶以平骚乱引发之巴达干之邪等病,水柏枝以清肉毒,麻黄扑杀窜入脉中之虫而肝热,小白蒿能调理血液、兼清黄水
而疗关节肿胀。
五味配合,具有祛巴达干,除黄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肾壮腰等功能。
用以治疗四肢僵直或拘挛,胃火衰败,脾血不足,肾脏寒症赫依,外症疡疮以及皮肤疾病等症,颇有良效。
除此之外,可根据具体病情,再加专门药物,如胸部血盛或头晕、希拉热盛者,宜以白檀香、紫檀香、硫磺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由于寒赫依而致饮食未消者,宜以寒水石、山奈、五灵脂、荜茇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黄水盛者,宜以白芸香、决明子、苘麻子、朱砂、黑云香、文冠木各12.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白脉病者,宜以麝粪20 g,或羊粪和碱亦可,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如加上列方药浴后无效而催动赫依者,用马、狗、驴骨各50 g,曲酒100 g,奶酒500 g,加入五味甘露汤中,进行药浴,对肌肉、骨胳、皮肤、筋腱等各种疾病,必有良效。
以上诸方,如无必要,则毋须另加。
药物剂量大小,须与疾病轻重情况相适应,剂型也不必拘泥为药粉,如能煎成汤剂,浴水清净,更佳。
参考文献:
[1]伊希巴拉吉尔.甘露点滴[M].锡林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0:340.
[2]罗布桑却泊勒.蒙医药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431.
[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
[4]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蒙药材标准[S].赤峰:赤峰科技出版社,1987.
[5]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475,62.
[6]罗布桑.蒙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12:209.
[7]朱亚民.内蒙古植物药志[M].呼和浩特:人民出版社,1993,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