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译论的差异性——兼论中西思维方式与文化的不同
- 格式:pdf
- 大小:199.91 KB
- 文档页数:2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9期)Total No .309收稿日期:2012—05—07作者简介:谭幸(1983—),女,重庆人。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谭幸(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摘要: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反映出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特征,从而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思维方式;汉语;英语;比较;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32—03思维是基于事物的概念而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思维可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定向思维,而每一种思维活动方式又是受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与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1]思维语言的关系是,思维决定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而思维方式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者思维的程序。
不同的思维方式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决定不同民族和群体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对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不同影响。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同时又指出思维对语言有反作用。
[2]汉英两种语言分别作为中西方语言的代表,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分别以汉语、英语为母语的中、美两国人的思维方式。
从英汉翻译技巧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蔡晓玲【摘要】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通过精心研究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后,进行再创作.但在日常工作中,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和固本的中国式思维局限了翻译的方法.通过几种常见翻译技巧,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协助翻译工作者更有效地把握语言间的内在联系,出色地完成工作.【期刊名称】《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2【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翻译;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作者】蔡晓玲【作者单位】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浦363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通过精心研究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后,进行再创作。
但在日常工作中,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和固本的中国式思维局限了翻译的方法。
本文通过几种常见翻译技巧,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协助翻译工作者更有效地把握语言间的内在联系,出色地完成工作。
1.语序的调整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英文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副词;而汉语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副词+宾语。
He is one of the few workers alive today who took part in the strike.他是参加过这次罢工还活着的少数工人之一。
英语句子中alive定语后置,而汉语译文中将定语“活着的”放至中心词前。
2.词性的转换由于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特点,两种语言中绝对对应的词语不多,翻译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逐词对译,这时需要把原文的某些词类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畅、自然,英语中不少词类(尤其是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在汉译时往往转成动词或其他词类。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入手,从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差异性比较的意义、中国的对策和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等五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明晰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优点,有利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从中西译论的差异审视中西思维方式的区别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而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根植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文化土壤之中(陈福康,iii)。
扎根于不同民族的翻译理论不免打上了各国的文化烙印,这使得从风格迥异的译论中窥探出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可能。
本文将着眼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以此反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译论差异折射思维方式1引言虽然人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外部世界,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
这些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文学、翻译、美学等方面。
翻译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翻译家们描写和规定原则的过程,也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的反映。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存在,中西译论循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
已有很多学者探讨了中西译论的区别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但鲜有人从译论差异的角度审视思维方式的差异。
2中西译论差异折射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翻译是两种思维转换的过程,要顺利实现翻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
翻译理论是翻译家们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描写性规定,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方式可以窥探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中西译论的主要区别试探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2.1实用性思维与务实性思维中国传统译论重实用性技巧,多是实践中的感悟,缺少抽象、精准的译论。
古代统治者借佛经以维持稳定和安抚百姓,而普通民众也欲从中寻求精神的慰藉。
佛经翻译家们出于虔诚的信仰和传教的需要,积极投身于翻译活动中,促成了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高潮。
即使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高潮中提出的“中体西用”,借鉴的也是国外的实用性文化成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实用型思维方式。
这种实用性倾向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找到原型,儒家思想重伦理道德修养,重社会秩序的安定和有序,重现实和致用。
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翻译家们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故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制于民族性文化。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键入文字]
谈谈翻译中西文化思维区别
翻译中西文化思维区别如下文
如果说翻译学较其他学科而言,还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那么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的科学理论化进程,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展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面貌。
在我国,翻译的对象领域被人为的划分为非文学的和文学的, 非文学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实用性文体。
如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等,其中最主要的要数科技翻译, 文学翻译则是与科技翻译并行的翻译的门类和方法论。
论文百事通随之也便产生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 非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
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这一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
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1。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
由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技巧与方法等方面。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国家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宗教为主,同时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潮的影响。
思维方式:中国文化注重直觉、感性和整体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强调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翻译中,使得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往往更加强调整体性和意群关系,而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则更加注重句子的逻辑性和语法结构。
道德观念: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的利益,重视忠诚、孝道和家族观念,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
这种道德观念的不同在翻译中可能会造成一些难点,比如在处理具有鲜明道德色彩的词汇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价值观。
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独特,如国画、书法、剪纸等,而西方文化艺术则以写实和形式美为主。
这种艺术风格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大相径庭,对翻译者来说,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艺术风格,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境。
习俗习惯:中西方在生活习惯、节日庆典等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过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时,讲究团圆和祭祖,而西方人则不过这些节日。
这些习俗习惯的不同在翻译中需要有所体现,并需要对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俗有所了解,以避免产生误解或冒犯。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尽可能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翻译者需要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增译、减译、改写等,以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翻译方法上,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2442020年14期总第506期ENGLISH ON CAMPUS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文/项琳琳【摘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选词、句子结构以及语序衔接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相关翻译人员需要在清楚掌握两者不同之处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本文就中英思维方式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翻译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关键词】中式思维;英式思维;翻译;转换【作者简介】项琳琳,大连外国语大学。
常为有生命的物体;英语中,主语通常是无生命的物质,致使语序和语态有所不同。
例如,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表示客观,常用it作形式主语,如it occurs to me that…, it is difficult to…等句型。
二、翻译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换1.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转换。
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常用概括词、英语常用具体的表达。
形合与意合间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短句的衔接方式。
汉语通常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子,根据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组合;而在英语中,句子是以不定式、并列、从属等方式组合起来的。
在汉译英时,短句的整合尤为重要。
译者应分清主次,找出短句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为主句,其余短句应根据与主句的关系选择恰当的关系词连接起来,合成为一个表意完整的长句。
在英译汉时,拆分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拆、拆成几部分、拆分后各部分顺序等都是译者在拆分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译者需要灵活应对拆分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至于概括词与具体表述间的转换,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应该采取不同策略。
在汉译英时,译者应斟酌并仔细考量众多英语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找出在该语境中最为恰当的词语。
在英译汉时,因为英语词汇所表达的意思较为具体细腻,译者可能找不到与英语词语在意思上完全等同的汉语词汇。
在此情况下,译者需要借助形容词或副词的修饰来细化或局限汉语词语,通过牺牲形式层面的对等来实现意思层面的对等。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
这种经济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而西方文化源于欧洲,源于其地理位置、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这样,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也就具有了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理解语言的特点,微观上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及处理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差异;语言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复杂的系统。
而且,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承担者。
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固因素。
(张忠利、宗文举,2OO2)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提高人类思维能力,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要差异左飚曾指出,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细分明析,注重抽象推理;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综合观察,寻求知觉顿悟。
(左飚,2001)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1,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中国人很难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中国人大都具有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也曾指出,中国“国境西界葱岭以与中亚及欧洲之文化隔绝,南界喜马拉耶以与印度文化隔绝,缺乏机缘以与他系文化相摩历相资长,故其文化为孤立的、单调的、保守的。
”(任天成,1987)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倡导平心静气,不可争名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