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知识点】关于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 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 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 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 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首先从刘姥姥的外观和衣着打扮开始说起。
刘姥姥出场时, 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妪, 她穿着朴素, 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此时, 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出现在荣国府附近, 年事已高的刘姥姥虽然满头白发, 但是她身体依然硬朗。
当她局促地出现在周瑞家时, 可以看出刘姥姥自卑的心理。
从刘姥姥外观和打扮来看, 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人。
但是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
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 刘姥姥敢于主动解决生活危机, 她前往周瑞家央求见王夫人一面, 从中展示了刘姥姥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特征。
刘姥姥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
刘姥姥到荣国府之后, 她好不吝啬的将自己作为笑料, 以供贾府众人玩乐。
刘姥姥逗乐大家, 不仅是为了给贾府众人留有一个好印象。
刘姥姥之所以这么做, 是因为她感念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情, 为了让大家开怀一笑, 刘姥姥甘之如饴地牺牲自己。
从刘姥姥屡次逗乐贾母来看, 刘姥姥是位生性乐观之人, 虽然生活窘迫, 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作者对刘姥姥进行这一形象塑造, 也是为了和贾府位高权重之人形成鲜明对比。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 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曹雪芹, 名沾, 字梦阮, 号雪芹, 又号芹溪、芹圃。
清代着名文学家, 小说家。
先祖为中原汉人, 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
素性放达, 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
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
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 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 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老婆婆形象,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不可忽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她在小说中的角色与意义。
首先,刘姥姥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老妇人。
她来自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她经历了很多,见识过的人、事、物都让她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与担当。
她的性情、行为举止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又有不同于主流人物的独特个性。
她在大观园中表现出的的无所畏惧、不拘泥于传统的勇敢和坚定,展现出了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广的胸怀。
其次,刘姥姥的形象也具有世俗与真实的一面。
在大观园的角色中,她是一位老年妇女,身体虚弱,行动不便,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或退缩。
相反,她用她自己的方式与其他人交流,用她的智慧和阅历去理解大观园中的人事物。
她在与贾府众人的互动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坚韧与强大,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对抗权贵,去保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受到压迫和限制,她们的人生往往被男性决定。
刘姥姥作为一个贫困且年老的女性,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是边缘化的,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客人,观察者。
但是,尽管她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她依然用她的智慧和普通人的力量震撼了整个贾府。
她象征着边缘群体的力量与勇气,她们可能并没有统治者的权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智慧,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在《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角色。
她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她的形象在小说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出了她的独特个性。
她虽然身处边缘地位,但是通过她的智慧和担当,她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她在小说中独特的形象与意义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真理,改变自己的命运。
“投我以⽊⽠,报之以琼琚”,因感念凤姐馈赠之恩,刘姥姥在丰收后,便把⽥⾥拔尖的⽠果蔬菜送到贾府聊表⼼意。
再听凤姐说⼤姐⼉⼊院着凉发起热来后,便忙提醒凤姐“⼤姐可能撞客了,要驱祟”,后⼜⽤⾃⼰的经验建议凤姐——莫要把⼤姐⼉养得太娇贵,满⼼满眼地为凤姐打算。
这份真⼼,也让凤姐把⼥⼉的名字交给了刘姥姥,以此借运。
谁成想,这个取名姥姥却成了⼥⼉命⾥最⼤的福星。
贾府被抄后,凤姐病重亡故,贾琏扶柩南下,失恃的巧姐成为贾芸、王仁等⼈向藩王邀宠的⼯具,即将卖与藩王为妾之际。
巧姐⼉的福星刘姥姥,宛如“及时⾬”般四⼊荣府,毅然主张把巧姐⼉伪装成青⼉,将其藏匿在家中,不仅使巧姐脱离了奸兄恶舅的魔掌,还细致、周到地照料巧姐⼉,⼜是打扫上房让巧姐居住,⼜让孙⼥青⼉作陪为其解闷。
待贾琏归家后,⼜亲⾃送巧姐⼉归府,还尽⼼尽⼒地按照凤姐遗愿为巧姐寻了个好归宿。
可见凤姐随⼿的良善之举,刘姥姥却感念于⼼,纵然贾府落败,藩王势⼤,也⽢愿涉险搭救巧姐,报答凤姐恩情,甚⾄接替凤姐的义务,设⾝处地地为巧姐⼉找了个好夫婿,可见在刘姥姥⾝上也汇聚着侠客的仁义、勇敢、守诺、有恩必报的美好品格,值得⼈去细细考究。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解析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
她是个逗趣的人,在小说中所占戏份很多,是个很讨人喜欢的老奶奶,可不要小看这个人物,她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由她自然的引出了好多的人和事,那些“花儿”们在她的烘托下显得更加娇艳爽朗。
今在此对这个小人物进行形象解析,以飧读者。
一、刘姥姥其人(一)、刘姥姥的出场“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止下也有三四百余口;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眉目可作纲领。
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荠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到还是个眉目。
就这样刘姥姥出场了,从这个出场能够看出,刘姥姥不是荣国府里的人,可是和荣府里有些“瓜葛”,提到她,是想借她引出贾府的人和事,因此她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刘姥姥的年龄为了进一步认识刘姥姥,我们先从年龄上给她的形象来一个正确的定位。
她三进 6 国府的年龄分别有多大?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回贾母的问话:“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说:“还大我五岁呢”。
可见她一进荣国府时是七十四岁。
贾母八十二岁寿终。
刘姥姥听闻了,三进荣国府应该已经是八十七岁的人啦。
这么大年龄的农村人,能带着板儿、青儿来往于贾府,可见她不是一般的农村老妇,其实不是疯傻无知的老奶奶,而是见过世面,身体硬朗,敢于做事,会做事的健康老奶奶。
(三)、刘姥姥家里的状况和年轻时的状况怎么样呢?小说里介绍说刘姥姥是“历年的寡妇”。
可知她无子,且家里早已无人,只剩下她一个人。
书中又说到刘姥姥女婿家祖上是京官,刘姥姥还见过王夫人。
这些能说明什么呢?在等级庄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门当户对,因此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可知道刘姥姥年轻时家里景况特别好,是上的了桌面的富家少妇,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而且记忆力特别好。
二、有气概、有脑筋的刘姥姥刘姥姥是红楼中唯一基层老年妇女形象。
作品中她出场不多,笔墨不重,份量不大,但人物形象丰满,特色鲜亮,位列群芳之中而绝不逊色。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刘姥姥的个性特点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知道吃。
到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黛玉与刘姥姥刘姥姥游大观园文中,黛玉有三事颇受人诟病:取笑刘姥姥讲的故事道“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39回);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
如今才一牛耳”(41回);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
如所周知,黛玉从来都是一副病西施模样,愁眉不展,心事重重。
可是我们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两宴大观园,简直活蹦出另一个开朗活泼的黛玉来,叫人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黛玉。
您看她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原文特写她的笑态,“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口”。
42回补叙她在酒令上“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焉知不是由于一时高兴,得意忘形所致?黛玉这段真正无忧无虑的幸福快乐时光拜谁所赐呢?此人非他,正是刘姥姥。
回目“雅谑补余香”,细想黛玉雅谑的灵感从何而来呢?不就是受到前两回刘姥姥艺术表演的启发么?原来作者有意将刘姥姥的艺术才情赞誉为香。
一个“香”字,与黛玉菊花诗“口齿噙香对月吟”一样韵味,是以谓之“补余香”。
对刘姥姥的评价1. 刘姥姥的背景介绍刘姥姥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
她是贾府的祖母,虽然地位低微,但她的性格和一些行为举止使得她成为这部作品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2. 刘姥姥的特点2.1 年纪大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被描绘为一个年迈的老人。
她的年龄使得她对世事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她的见识和智慧超过了常人的想象。
2.2 坦率直接刘姥姥以其直言不讳而闻名。
不论是对贾府的家族成员还是其他人,她总是能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种直率的性格为她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喜爱。
2.3 善良仁慈尽管刘姥姥地位低微,常常被贾府其他成员忽略,但她的心地非常善良。
她对待人和善,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他人的待遇。
她的善良仁慈令人敬佩。
3. 刘姥姥的评价3.1 富有智慧刘姥姥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人。
她的言谈举止透露出她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和领悟。
她能够准确地看穿他人的本质和动机,并对此给出中肯的评价。
她的智慧帮助她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家族中生存下来。
3.2 勇敢坚强尽管刘姥姥在贾府中地位低下,受到冷落,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勇气。
她勇敢地面对贾府其他成员的嘲笑和无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
3.3 充满正能量刘姥姥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她的正能量使她成为了贾府中其他人们心灵的慰藉。
她的存在给贾府带来了一丝阳光和温暖。
3.4 个性鲜明刘姥姥的独特个性使她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她的直率和真实,使得她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她的个性为《红楼梦》增添了色彩和趣味,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4. 对刘姥姥的启示刘姥姥虽然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她的品质和个性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年龄不是智慧和价值的代表,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珍惜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
•直言不讳并不是一种粗鲁的行为,我们应该学会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积极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引言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性格特点丰富多样,充满鲜明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详细探讨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善良纯真刘姥姥的性格首先表现为善良纯真。
在小说中,她是一个老年妇女,因家境贫寒而寄居荣府。
尽管生活困苦,但刘姥姥仍然保持着一颗纯净善良的心。
她经常以慈祥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助人,深受周围人的喜爱。
意志坚定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她的意志坚定。
尽管她年事已高,但她对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从未动摇。
在小说中,当她不满某些人的所作所为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意志坚定的性格特点使她成为了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
幽默风趣除了善良纯真和意志坚定外,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还包括幽默风趣。
她常常用幽默的语言和幽默的举动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
她的幽默和风趣使她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物,许多人愿意和她交朋友,因为她总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欢笑。
乐观向上刘姥姥的性格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乐观向上。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她总是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并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她相信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会带来好运和好结果,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结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其性格特点丰富多样,充满魅力。
善良纯真、意志坚定、幽默风趣和乐观向上是她的主要性格特点。
这些性格特点使她成为一个值得尊敬和亲近的人物,也给读者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启发。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刘姥姥的性格特点都令人钦佩。
希望通过了解和学习她的性格,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这些优秀的品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红楼梦刘姥姥形象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刘姥姥这一形象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刘姥姥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太太,她的形象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风貌。
下面就来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形象进行赏析。
首先,刘姥姥的形象可以体现出当时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刘姥姥是在河南伊川人,她到贾母家中求医,却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金银财宝而遭到了冷遇,这种情境揭示了当时老年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困苦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的低下。
另外,在与贾母等人交流时,刘姥姥对于讲究礼仪的贾母的出言不逊,她的言谈举止反映了当时农村老人对于权贵与富豪的轻蔑和反感。
其次,刘姥姥这个形象还可以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和境遇。
刘姥姥与众女子不同的是,她不依附于家族系统和父母姓氏,她是属于自己的,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女性命运的余波。
同时,刘姥姥的经历和说话方式也让人不禁想到了康庄大圣孙悟空的话:“我孙悟空,要个位折!”意思是“我即使没有文化,五行缺斤少两,我也要顶个位子”。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家道中落的女性有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最后,刘姥姥的形象还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的反思。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老人家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智慧和文化传承,但是在贾母家这样的富贵之家中,刘姥姥这个形象却被冷遇,这也反映出传统制度中存在的很多弊端和问题。
除此以外,刘姥姥的形象也引发了对于文化的思考,她的话语中带有很多的俗语、谚语和民间智慧,这些文字和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又应该如何进行传承,也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的形象呈现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风貌,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考。
《红楼梦》中刘姥姥:智慧、善良与见证者的乡村形
象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朴实善良、机智聪明的乡村老妇人。
她的智慧和善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姥姥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应对各种情境。
她第一次走进荣国府时,通过细心观察和机智应对,成功地打动了贾母等贵妇人,得到了她们的施舍。
在贾府中,她能够巧妙地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展现出高超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其次,刘姥姥虽然出身贫寒,但她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对别人的困境和苦难深表同情,乐于助人。
在得知巧姐被舅父王仁拐卖后,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帮助巧姐脱离困境。
她的善良和热心感动了许多人,使得她在贾府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刘姥姥还展现出了对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珍视。
她虽然身处繁华的荣国府,但却始终保持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向贾府中的贵妇人们讲述乡村的故事和传统文化,引起了她们的兴趣和共鸣。
最后,刘姥姥在小说中还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见证者。
她见证了荣国府的兴衰和贾府人物的命运变迁。
通过她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贾府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综上所述,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体现出了她的智慧和善良。
她用自己的机智、善良和经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展现了乡村文化和传统价值的魅力。
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摘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不起眼的市井小人物,她淳朴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又风趣幽默,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个小人物三进三出贾府,既在结构上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以暗线的方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以独特视角见证贾府的荣辱兴衰,可以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形象。
1刘姥姥的形象特点1.1 淳朴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淳朴,真实。
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妇人,在第一次进入贾府--当时的顶级豪门时,战战兢兢,毫不掩饰地把庄稼人的老实,忐忑,羞涩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她的淳朴本色。
而刘姥姥的淳朴首先表现在她的真诚上面,没有遮遮掩掩,据实已告她进府的目的,而她的目的又是那样的直白纯粹。
《红楼梦》中是这样介绍刘姥姥的,“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咱们庄稼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一位老实,厚道,勤劳,知足的老妇人描述了出来。
她只是一个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能吃饱饭,好好过日子的人。
1.2善良刘姥姥的善良主要体现在她知恩图报上。
在第一次进贾府后,刘姥姥家得到了贾府的帮助,度过了难关,并没有忘本。
而是在地里丰收后,就立即带着瓜果蔬菜上门来致谢。
可能对于贾府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但对刘姥姥来说,这些是她们仅有的东西,也是她们的心。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精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而拥有感恩之心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她的心性是善良的,是有良心的。
1.3聪慧刘姥姥灵活机变,还很是聪慧。
她在家业萧条,生活困窘之时。
女婿王狗儿没有法子,只能无奈地坐在家中“吃闷酒”“寻气恼”,而女儿也只是“不敢顶撞”。
而刘姥姥却能开动脑静,说出“这长安城中遍地是钱,只可惜没人去拿罢了”。
“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汗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物形象描写与性格分析刘姥姥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她是贾母的远亲,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妇人。
虽然她在小说中没有太多出场,但她的形象和性格仍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是一个外貌颇为憔悴的老妇人,她的皱纹深深地刻在她的脸上,她的眼睛布满了血丝,透露出丰富的生活经验。
她的头发花白如银,但并没有给她的形象平添丝毫的凋零之感,反而让她显得更加有智慧和经历。
她的身材矮小而瘦弱,但她的步履却显得稳健。
她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给人一种质朴和坚韧的感觉。
刘姥姥的性格既有坚强和坚毅的一面,又有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她在小说中,以口才了得和丰富的见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因此她的性格中融入了坚毅和无畏的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艰辛时,她从不退缩,而是毅然挺身而出。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宽容和理解上。
她并没有因为贾宝玉对她的冷淡而对他产生反感,反而把他当作一个孩子看待并宽慰着他。
她对生活的态度乐观积极,总是以一种宽容和和善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不幸。
通过对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善良的老妇人。
她的经历使她变得成熟而坚强,她的外貌和生活经验使她给人一种亲切和可靠的感觉。
她的性格特点使她成为一个非常有意思和令人欣赏的人物。
总的来说,刘姥姥是一个人物形象描写和性格分析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她的外貌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她成为了一个深受喜爱的人物。
通过对她的描写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她这个角色,也可以从她身上汲取一些宝贵的思想和智慧。
无论是形象描写还是性格分析,刘姥姥都是一个极具魅力和魅力的人物。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是一个快乐、节俭、爱热闹、满身土里土气的农村老婆婆。
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
她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
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这个老婆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
刘姥姥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说把刘姥姥塑造得个性鲜明、活泼可爱。
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她是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她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她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
《红楼梦》中刘姥姥:封建末世的悲剧象征
曹雪芹通过刘姥姥这一角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现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刘姥姥象征着封建时期妇女的悲惨命运。
她一生都在忍受男性的欺压与利
用,没有任何自由与幸福可言。
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平等机会的现实。
2.刘姥姥代表着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无助。
作为下人,刘姥姥操劳一生仍
然活在贫苦中,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3.刘姥姥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历史上的贵族阶层利用身份权势欺压
底层人民,这是人性的黑暗现实。
石头利用刘姥姥也同样展示了贵族的丑陋本质。
4.刘姥姥的遭遇寓意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
她见证了贾府的道德沦丧,如
权力斗争、利益至上、人心险恶等。
总的来说,通过刘姥姥这一角色,曹雪芹深刻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现实,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黑暗。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位来自乡间的老婆婆,经常被称为“村婆子”、“粗俗人”。
她第一次出现在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是贾府远亲之一。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身份地位:刘姥姥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具备高雅的
气质和文化修养。
她为了生计而勤劳工作,对贾府的奢华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羡慕。
2.性格特点:刘姥姥的性格憨厚、爽快、善良、老实,她不拘小节,喜欢笑谈,
能够适应贾府高层社会的陌生环境和繁琐礼节。
同时,她也有一定的机智和见地,如在贾母面前表现出的机智对答和善于搞笑的表演。
3.人生经历:刘姥姥曾经历过家破人亡的遭遇,她到贾府求助也是出于生活所
迫。
她在贾府中受到了黛玉、宝钗等人的尊重和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贾府中的人性关怀和情感交流。
刘姥姥虽然是一个粗俗的人,但她的善良、爽快和机智的性格让她在贾府中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好感。
她的形象也通过对她言谈举止、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等方面的描写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红楼梦》中智慧善良的刘姥姥:乐观坚毅的角色形
象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独特,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善良的人物。
这个角色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姥姥的智慧体现在她的观察力和应对能力上。
她第一次进荣府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她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并妥善处理各种情况。
她能够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从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得非常出色。
比如,在应对贾母这个尊贵的人物时,她能够巧妙地迎合贾母的心意,赢得贾母的欢心,从而在贾府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尊重。
其次,刘姥姥的善良体现在她的性格和行为上。
她虽然来自贫苦的农村,但是她却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
她对贾府中的人,无论是主子还是下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和关怀。
她帮助巧姐脱离危难,展现出母爱般的温暖。
她对贾府中的小孩也表现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这使得她在贾府中赢得了广泛的人缘和口碑。
最后,刘姥姥的角色定位还体现在她的乐观向上和坚毅不屈的精神上。
虽然她身处贫苦的环境中,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她从不放弃希望,努力奋斗,这使得她在逆境中也能够找到出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善良的人物。
她的观察力、应对能力、善良、乐观向上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都使得这个角色非常立体、丰满、有血有肉。
刘姥姥的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喜爱的角色之一。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一个重要角色是刘姥姥。
刘姥姥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她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塑造得非常丰满和生动。
刘姥姥的形象既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写照,也是对尊老爱幼、忠厚善良的崇敬和讴歌。
在小说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贫穷和朴素:刘姥姥来到贾府时,身穿破旧的衣裳,用了个旧的竹篮,形象十分贫困。
她的言谈举止朴素直率,没有形式主义的包袱,给人一种真实和朴质的感觉。
2. 老态和脾气:刘姥姥已经年过七旬,步履蹒跚,身体虚弱。
她的脸上布满皱纹,垂垂老矣。
她的脾气却异常暴躁,常常用尖锐的声音喊叫,表现出老人爱发脾气的习惯。
3. 善良和厚道:尽管身处陌生环境,刘姥姥对人对事却乐观和善良。
她看到石头厂房被抹去之后,不禁唏嘘道:“……可怜的石头厂那!”她对待贾府的人则十分亲切和尊重,对别人的好意常常报以无尽的感激之情。
4. 深情和真挚:刘姥姥在和贾母交流时表现出了深情和真挚。
她以母亲的身份对贾母非常真诚地表示了对贾府的关注和爱护,称赞贾母是“高尚贤良的人”。
她还提到了贾府的事情,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5. 聪明和机智:尽管年老体衰,刘姥姥却并非愚蠢之人。
她在贾府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宁叔宝房中所遭遇的事情,让贾琏了解了宁家的真实状况。
她还通过同贾母谈论风水学巧妙地引出自己对宁叔宝真实身份的怀疑,并告诉贾府的人宁叔宝的真实身份。
刘姥姥这个形象对小说红楼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她代表了古代妇女的真实形象,以及对古老的乡土生活的怀念。
同时,她也塑造了一个忠厚善良、慈母般的形象,通过她的形象,作者对尊重老人、关爱弱者的价值观进行了传递和弘扬。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作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的价值观,表达了痛惜逝去的乡土之情。
刘姥姥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在忍受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楚之后,她还是能够对人对事保持着善良和乐观的态度。
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感动了身边的人,也通过小说感动和启示了读者们。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曹雪芹在第六回中是这样刻画刘姥姥的:“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如今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刘姥姥本来只是“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被女婿接来奉养,“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这“一心一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朴实与对庄户生活的执着。
书中刘姥姥劝狗儿时便这样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
”很明显,刘姥姥劝说狗儿的话中,强调的是要能安分守己过日子,更责备狗儿“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要狗儿过着量入为出、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
但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曾表现出多么的艳羡,反而屡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而且把那些奢侈消费一再换算成平实的居家生计,如三十九回写贾府吃螃蟹: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
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
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又四十回中写道: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哪里拿得动他。
”……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
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佛手。
”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刘姥姥心中并不羡慕贾家生活,反而只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贾家一餐的钱够庄家人过一年的生活,金的、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家常的伏手合用,而上好的纱,穷人想他作衣裳也不能,富人却拿着糊窗子,刘姥姥一再地叹息。
浅析《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形象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共有300多个人物出场,每一个人物都被曹雪芹刻画的惟妙惟肖,儿女情长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以及和蔼的贾母,乖巧的袭人,厉害的晴雯,总之,全书中的人物,大到皇家贵妃,小到丫头村妇,无一不生动形象。
而这其中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
关键词:刘姥姥《红楼梦》大智若愚丑中蕴美穷人美德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总共描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316个出场人物,每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被曹雪芹刻画的惟妙惟肖,儿女情长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和蔼可亲的贾母,乖巧贤惠的袭人,俏丽爽快的晴雯,总之,全书中的人物,大到皇家贵妃,小到丫头村妇,无一不生动形象。
就从刘姥姥说起的,她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把刘姥姥塑造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活泼可爱。
那么,刘姥姥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或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或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还是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
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证兴衰
刘姥姥何许人也,与赫赫荣国府有何关联?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向我们细细做了交代。
王狗儿的岳母,“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作过一小小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
因贪图王家势力,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今祖上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便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以“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人家”的刘姥姥来写荣国府,局外人看局内人事。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所起作用次次不同,也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兴衰。
一进荣国府,贾府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初步展现贾府的奢靡繁华。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为求生计,一进荣国府‘打秋风’。
在刘姥姥这等村妇老妪眼里,,一进贾府就跟进了“云端一般”,看见秤砣般一物来回乱动,“铛的一声”只见小丫头们一起乱跑,以及贾府吃饭时的鸦雀无声,写出贾府的排场。
而凤姐在刘姥姥的眼中则是:“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的显贵主子。
二进荣国府,正是贾府回光返照的日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刘姥姥这次不单是进了荣国府,更是进了附中之园的大观园,醉卧怡红院。
而贾府的排场和奢靡也通过刘姥姥眼光进行了描述。
三进荣国府,赫赫荣国府则一败涂地。
抄家之后,贾府落败,凤姐不得已向刘姥姥托孤,请她照顾独生女巧姐儿。
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光,通过贫富贵贱的对比,演绎这个‘赫赫扬扬,已达百载’的贵族世家里的盛衰过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进荣国府,尤其以第二次描述最为详细,那么众人眼里的刘姥姥是何种形象呢?宝玉这等公子哥儿唤她“贫婆子”,妙玉眼里的“脏婆子”,黛玉等千金小姐戏谑的“母蝗虫”“女清客”。
似乎刘姥姥当真是一个粗鄙不堪的穷困乡间老妪,事实当真如此吗,我以为并不。
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老者
刘姥姥的智慧表现在她的言语行为中,即是所谓“会说话,能办事”
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以她这般年岁,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力举孝道的时代,她是应该待在家中坐享清福的,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自有儿女敬奉,绝也轮不到跑出来为儿女讨生计的。
可是刘姥姥出来了,半为生计,半为精明。
这种精明实际上就是真正的智慧。
且看她对女儿女婿说的一番话:“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
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
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
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倒不拿大。
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
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
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
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
试想一下,一个整日在家照顾孙儿的七旬老妪,如果没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她能知道城里大户人家主人的性情吗?即便是年轻时有些接触和印象,素来人的变化是没人可以否定的,况且出阁前的小姐和出嫁后的夫人这一转变就更难说了。
更奇的是,这王家与女婿家连过宗,这等大事,女婿狗儿父辈岂能不曾告知?皆因狗儿混沌,故一时半会未曾想起倒也可知。
女儿作为狗儿嫡妻,丈夫未曾想起,她就更难想到了。
然而,刘姥姥,一个局外人,却看到了这一层,女儿女婿不曾看到的她看到了,女儿女婿不曾想到的她想到了。
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于她的精明。
也正因为她知贾家的状况,“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解贾家人的性情“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
所以,由她带着外孙板儿去贾府讨生计就是顺理成章再合适不过了。
再者,在刘姥姥笨拙憨实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她容易被人忽略的真正的智慧所在。
她进了贾府,见了凤姐,王熙凤的威风那是出了名的。
但她并没有灰心,更没有丝毫的紧张,尽管贾蓉的到来曾一度打断了她与凤姐的谈话,然而待贾蓉走后,她仍
不忘初衷大胆向凤姐诉苦并道明来意,甚至很自然地和凤姐套近乎,开口就是“你侄儿(板儿)”,以期能博得凤姐的怜悯。
与此同时,也很自然地点明了与凤姐的亲戚关系,点明自己的接济目的。
可见,刘姥姥在进贾府之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这准备自然就包括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准备了。
成功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也就最终应验了“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这句话,这次,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妪谎谈承色笑,情痴字实意觅踪迹”中,刘姥姥的大智若愚更是发挥到了极至,她以粗鄙而朴实的庄稼人的语言,直把个贾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逗得个人仰马翻、乐此不疲。
而她,自然又捞到了不少好处。
说她是《红楼梦》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者实不为过。
三.穷人的美德,丑中蕴美
刘姥姥是贫穷的村妪老妇,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人格魅力,刘姥姥的美德主要表现为“侠义心肠,知恩图报,豁达坦率”,正是位丑中蕴美的和蔼老人。
“侠义心肠”。
这里的侠,不是仗剑天涯,锄强扶弱的江湖之侠,而是村妪老妇的朴实相助。
这里的义也不是忠义,而是义气。
当贾府一败涂地时,刘姥姥没有远远地躲开或落井下石。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刘姥姥在地里干活时,听见贾府被炒吓得:“连豆子也拿不起来了。
就在地里,狠狠地哭了一大场。
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是真话诓话,我是要进城去瞧瞧去的。
’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
”
凤姐落到“力拙生人怨”众亲叛离,被鬼混纠缠睡不着觉,从手腕上褪下金镯子,求刘姥姥拜佛以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时,刘姥姥不仅没拿金镯子,还说:“姑奶奶,不用那个。
我们村庄人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刘姥姥没见钱眼开,借机“趁火打劫”。
刘姥姥的言行和贾府一干贵族相比,何其可贵。
“知恩图报”。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可以说是致谢之意。
因为上次来访,曾获赠银二十两,这可是庄家人可以过一年的资金。
现在年成好了,果蔬菜也丰收了。
知恩图报,乡下人是最讲究的,也是中华民族光荣的传统,是值得肯定的,是美的东西。
“她这次以劳动者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大观园,带来了清新、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同贵族地主阶级空虚、衰朽的精神状态尖锐对立的乐观、淳朴的性格。
刘姥姥知恩图报,因为凤姐昔日对她接济的一点恩惠,对巧姐的悲惨遭遇倾注了最大的同情,巧姐儿落难时,正值贾府被抄家,刘姥姥凭着莫大的勇气救出巧姐儿使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从来都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刘姥姥与“狠舅奸兄”王仁、贾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豁达坦率”。
刘姥姥的美还表现在她不斤斤计较,不记恨,豁达坦率。
二进荣国府,虽然凤姐曾设计让自己取笑于他人,豁出去老脸,但是她并不计较,在凤姐要求给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字时,她给女孩起名“巧姐儿”,根据的是“七月初七所生”,反映了她的机智和善良的心灵。
再如,《红楼梦》其他人都不敢说凤姐娇惯孩子,但刘姥姥却敢直言不讳:“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委曲。
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奶奶倒少痛他些就好了”。
这也表现了刘姥姥的真朴,坦率!
终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丑中蕴美,朴实聪明的农家老妪。
在《红楼梦》全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不仅以她的眼光批判了封建贵族奢华浮靡的生活,也起来贯穿全书纲领的作用,见证了贾府盛衰的过程。
因此刘姥姥也并非是一个无关小说宏旨的小人物,而是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李广柏冯其庸·《红楼梦概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 汪道伦·《红楼梦人物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Z〕·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