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九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画“说”空间教案湘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了解绘画空间表现的基本知识为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从形、体积以及创意三个层次展开对绘画空间表现的探索。
“形与空间”一节以点和线在表现画面纵深感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主要任务,举例解答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体是形的延伸,“体积与空间”一节以空间距离为话题,进一步了解构成体积空间的元素。
通过图文实例理解面与体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光影与空间表现等。
这两个章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觉经验。
解答我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视觉现象。
选择这个课题后,我了解了学生学情,得知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些贫乏,经验也不多,对空间术语表述不清楚。
我就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做了处理,把两节合成一节来上,对教材内容做了加减。
去掉了对《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的赏析,把体积的塑造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做重点讲述。
另外我选择了气球作为讲课的教具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承担重要角色。
我觉得讲空间理论性太强,还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兴趣。
气球的出现作为一个很轻松活泼的形象,一下子让学生在略显沉重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趣味和活力。
并且在让学生理解现实中体积与空间的丰富关系时,我也用气球做了演示,并且画了简单示意图,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如何在绘画中表现这样一个丰富的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2,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灵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表现空间纵深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空间元素画出表现空间纵深感的绘画作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幅画,谈一下你的感受。
悬浮在空中的城堡,有立体感吗?(有),画的很逼真,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城堡所处的空中环境也是无边无际的。
这样的绘画空间是画家在平面的画幅上营造出来的,让我们惊叹,产生联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画“说”空间。
(一)、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人类的状况》。
第3课画“说”空间-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画“说”空间来引导学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通过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 1. 学生能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 2. 学生具备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具备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授课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来引导学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然后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创造视觉语言表达空间。
教学过程1.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示向学生介绍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
2.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学生通过绘画来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引导学生提高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
3.分享和展示作品:–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听讲和参与课堂活动;2.创作作品: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3.反思总结:学生能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对他人的作品给出建设性的评价和意见。
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图示;2.绘画材料(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
参考文献暂无。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间的表现方式和基本规律,掌握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空间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空间效果产生的原理。
2.掌握点和线在表现空间纵深感中起的作用。
3.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重点掌握点和线在表现空间纵深感中起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绘画空间表现的相关知识。
2.回顾透视的相关知识和色彩的有关概念。
3.准备学习所用的铅笔、彩笔等工具。
(二)教师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体现空间感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方法本课结合学生对已有透视知识的了解,主要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展开教学。
教学中设置了“我观察、我分析、我收获、我创作、我展评、我欣赏”六大环节,教师在六个环节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主要以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为主,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生本教育”。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马格利特的作品《人类的状况》探究画面的纵深感的形成。
教师活动1:提问: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不是,因为画面上有画架和画板边缘的痕迹。
教师总结: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用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
教师活动2:画面纵深感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空间。
(二)自主学习——我观察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风景》,分析这幅作品采用过去我们学过的哪一规律表现画面前后纵深感的?学生活动1:学生结合已有的透视知识,通过观察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大小不同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2:观察清代画家王原祁的《层峦叠嶂》,分析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与《风景》一样吗?如果不同,他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近景和远景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2:学生通过观察从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处刻画细致,远处刻画粗略等方面进行了回答。
学生活动3:小练习:分析《色彩构成A》和《Golconde》,他们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空间纵深感的。
第3课画“说”空间-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立体知觉、视点、透视等在构图中的应用方法,了解寓意和表现力的关系,在绘画中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实践等方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构图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兴趣,加深学生对绘画的理解,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对美的欣赏。
二、教学内容1.复习:回顾透视的一些基本知识。
2.新课:画“说”空间——构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情感的表述方式。
3.练习:画出一幅寓意丰富、表现力强的构图。
三、教学重点1.构图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寓意与表现力的关系。
3.如何在画面中表达情感。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构图中的透视和视点的应用方法。
2.在绘画中如何表达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复习1.在黑板上,回顾透视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何运用透视制造立体感觉。
2.让学生画出一个有空间感的场景,练习透视的应用。
2. 新课1.观看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构图作品,如何创造出叙事性的效果。
2.教学构图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构图的方法,如何利用透视和视点构造空间感。
3.围绕构图展开创作,让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方法。
3. 练习1.分组让学生进行构图的实战演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构图的技巧和方法。
2.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在画面中体现自己的情感,如何通过一些元素的表现传达情感内涵。
3.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确定教学效果,老师可以进行以下评价:1.组内评价: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同组之间互相评价。
2.教师评价: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创造力,提出帮助和建议。
3.个人评价: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的表现,并给出进一步的反思和改进。
七、教学扩展1.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绘画中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2.让学生沉浸在绘画中,鼓励继续创作和提高自身绘画水平。
湘教版美术九上画说空间教案《画“说”空间》教学设计课题画“说”空间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说空间》的学习,使学生可在纸张上画出形的空间感和形体的体积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形与空间”、“体积与空间”、“创意空间”三部分的探究和学习,指引学生如何在一张画面中表现出空间纵深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间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了解空间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如何表现空间的理论知识,更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二、讲授新课: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小。
2、新授:(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画说空间》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画说空间)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3)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4)师示范(板画)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5)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生: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师:对,这就是色彩,那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分析一下色彩的空间是怎么表现的呢师:哦,这位同学说,暖色系的色彩具有空间的前进性,视觉表现比较明快、活跃、温暖;而冷色系的色彩在空间上具有后退性,视觉表现上具有收缩、后退、远离的感觉。
师: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有针对性,色彩的运用中,红、黄、橙等属于暖色系;绿、蓝、紫等属于冷色系。
画“说“空间1教学目标1. 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2. 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2重点难点1、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2、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目标1. 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2. 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3.1.2学时重点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3.1.3学时难点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3.1.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画“说”空间引入课题3D画作品导入课题二.展示作品图片《人类的状况》1. 问题: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结论: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用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
2. 问题:画面纵深感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空间。
二、新课(一)视觉感受1、引导分析《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
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2. 遮挡《层峦叠嶂》的近、中、远景形成层叠关系。
3. 近大远小:《风景》中田野上的草垛的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
比较《宁静的小镇》,它们表现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识之处?4、结论:点、线、面、体积的组合能够制造画面的纵深感。
5、分析《三组圆点》图例三组圆点呈现出远近关系的视觉感受,你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吗?结论:除层叠关系外,还体现了大小、色彩纯度、明暗差异等关系。
线是点的延续,长短、粗细、疏密、方向等变化也能构成前后纵深空间。
6、出示《桥》作品这幅作品中桥上纵横交错的横梁编制了一副丰富的空间画面。
横梁近粗远细变化、间隔近宽远窄变化向远方消失,成透视现象。
7、出示《色彩构成A》用抽象的几何形进行位置、重叠关系的排列,营造悬浮、行进的动感空间。
练一练三、评价及总结对学生作业做出评价,对本课进行总结。
《画“说”空间》美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空间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手段表现空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空间的定义与分类:平面空间、立体空间、虚拟空间等。
2. 空间的表现手法:透视原理、光影处理、色彩运用等。
3. 空间与情感的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氛围、空间感受等。
4. 生活中的空间表现:自然空间、建筑空间、文化空间等。
5. 创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空间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空间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表现手法。
2. 示范法:展示空间绘画作品的分析与创作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交流法:学生之间相互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绘画作品、图片、相关书籍等。
2. 画具:画纸、画笔、颜料、画框等。
3. 设备: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空间的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空间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空间的重要性。
3. 示范:展示空间绘画作品的分析与创作过程,让学生掌握空间的表现技巧。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空间绘画的要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空间绘画,提高表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作品的质量: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空间的掌握程度,以及作品的表现力。
2. 学生创作思路的独创性:评估学生在选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意识。
3.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观察学生在展示、评价作品时的互动情况,了解团队协作能力。
1教课目的1.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起丰富联想的实质特点。
2.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一样的视觉成效。
2要点难点1、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2、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3教课过程3.1 第一学时3.1.1 教课目的1.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起丰富联想的实质特点。
2.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一样的视觉成效。
3.1.2 学时要点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3.1.3 学时难点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3.1.4 教课活动活动 1【讲解】画“说”空间引入课题3D 画作品导入课题二.展现作品图片《人类的情况》1.问题:画布上的景色真的是窗外的景色吗?结论:画布上的景色——窗外景色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依据必定规律用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
2.问题:画面纵深感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今日就一同来认识一下空间。
二、新课(一)视觉感觉1、指引剖析《楔形浪》和《完整》两幅作品。
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能够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2.遮挡《崇山峻岭》的近、中、远景形成层叠关系。
3.近大远小:《景色》中野外上的草垛的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
比较《安静的小镇》,它们表现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认识之处?4、结论:点、线、面、体积的组合能够制造画面的纵深感。
5、剖析《三组圆点》图例三组圆点表现出远近关系的视觉感觉,你能总结此中的规律吗?结论:除层叠关系外,还表现了大小、色彩纯度、明暗差别等关系。
线是点的持续,长短、粗细、疏密、方向等变化也能组成前后纵深空间。
6、出示《桥》作品这幅作品中桥上纵横交织的横梁编制了一副丰富的空间画面。
横梁近粗远细变化、间隔近宽远窄变化向远方消逝,成透视现象。
7、出示《色彩组成A》用抽象的几何形进行地点、重叠关系的摆列,创造悬浮、前进的动感空间。
练一练三、评论及总结对学生作业做出评论,对本课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