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

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

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
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

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

□镇安县关坪河九年制学校张大林

时代发展到今天,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的竞争将会是办学理念的竞争、教师素质的竞争、教学设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管理的竞争。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管理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所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该校文化建设的缩影,是办学理念的集中表现。革除影响学校发展的弊端,吸取现代教育的营养,与时俱进,既注重制度的权威性,更体现制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推进学校制度创新,符合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能推动传统学校向现代型学校和“学习型学校”发展,是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的原因:

教育观念的革新呼唤学校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设计的理念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各项制度都围绕学生分数展开,分数成了教师工作的目标,成为评定教师工作的主要手段,教师对分数顶礼膜拜,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严重扭曲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教育工作蒙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名利的驱动代替了事业的追求,弱化了学生素质培养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当前,靠奖罚金、发福利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管理因素大量出现在学校管理制度里面,成为管理制度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制度能够全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的教育模式、培养理念和管理观念的变革等都要求学校管理制度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许多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制度都成了新课程发展的障碍(如使用多年的评价制度、教师年度考核办法等)。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的管理制度是教育形势的发展必然需要。

学校本身规律的发展要求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学校管理是呈周期性、螺旋式向上发展的,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具体问题和新情况都需要在新的学年进行改革完善,

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向上发展。而且,学校的教师队伍几乎每一学年都会发生变化,新的教师队伍需要因势利导,采取新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学校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应围绕“有利于学生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管理向自我管理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校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体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理念和人文性要求。

管理制度改革应正确处理稳定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保持制度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保留过去制度合理的部分,又要革除分数管理制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因素;要保留教育活动常规性的因素,又要适应新课程要求,摒弃形式主义因素。制度创新是扬长避短,不是全盘否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宜变化过快,应慎重处理稳定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管理制度改革应做到人性化和制度化相辅相成。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人性化管理讲感情、重“亲情”,照顾情绪,满足需求,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但往往会滋长惰性,弱化责任心和事业感。制度管理责任明确,奖惩有据,条框清楚,但过死就显得冷冰冰,缺乏活力,不符合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因此,新的管理制度应是人文性和制度化的有机结合。人文性管理要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制度化管理为人文性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持。人文性管理不能不要制度化,制度化要有人文色彩,充满人性化的关怀。管理制度创新要谨防两个极端,做到管理有条框但不冰冷;应有弹性但不失原则,二者相辅相成。

管理制度创新应因地制宜,具有个性。既具有地域学校管理制度的共性特点,更要符合本校发展特点,自主管理,具有个性而不盲从。边远地区实施新课程,硬件不足是一个大障碍。为弥补电教器材不足,我校规定教师个人买笔记本电脑为其补助1000元,并笔记本电脑与国家配发电视机连机,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前进入课堂,偏远落后的山区学生提前体会到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这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创新应突出制度的系统性。学校管理制度要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全面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特色,又要体现校本特色(本校的办学理念、地域特点、学校实际等),同时应有核心制度将这些制度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有机的

整体。按《教师法》的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所以,学校的各项制度应以年度考核为核心,将各种制度统一起来。学校应根据有关文件和学校实际,建立客观公正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考评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教师考勤制度、培养学习制度、教研教改制度、常规教学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个制度的运转“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学校管理制度应在知识经济初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能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推进新课程为任务,学校依法自主管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有效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

(本文发表与《陕西课改研究》实验版2006第2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