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课程教材改革专题汇报 - 河北师范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25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课程强,则儿童强;儿童强,则国强。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课程支撑,而强有力的课程必须落实并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方案”“新课标”),刻画了新时代育人育才的目标要求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其中路径之一就是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联通了宏观的路径设计与微观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将课程方案层面理想的育人蓝图转化为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景图,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思维的重要表征,旨在以一系列专业技术规范引导课程与课堂双重意义上的教学与评价行为,从而破解课程层级化实施中的“落差”问题,最终实现课程要素的协同育人效应。
具体来看,教-学-评一致性具有课程、课堂意义上的双重意蕴。
图1: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1.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系统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与考试评估,落实课程标准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由此在课程改革的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大闭环”。
在上述“闭环”的育人体系中,教材、教学与考试评估三要素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珍珠”,而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串联而成的“项链”。
新课标建构了由“课程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构成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成为教材编写、教学推进与考试评价的基本遵循和直接依据,是课程意义上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引领。
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最终通过考试评价回到课程标准,由此形成课程改革路径的“大闭环”。
2.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从课程标准中转化而来的学习目标为指引,系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由此形成“小闭环”,实现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强调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
2015年7月第17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uly.2015Vol.17No.4收稿日期:2015-04-08作者简介:杨 均(1990—),女,天津武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教育史研究;廖其发(1952—),男,四川三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农村教育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1957-1965年我国小学课程改革“钟摆”现象分析杨 均,廖其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 400715)摘 要:1957-1965年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经济条件、领导者思想以及人们对课程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影响,小学课程在改革中产生了“钟摆”现象,具体表现在课程管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方面的波动。
回顾此时期的课程改革,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可为我国今后的小学课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1957-1965年;小学;课程改革;钟摆中图分类号:G62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5)04-0079-08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15.04.012 建国初到1956年,我国建立了以苏联为蓝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自1957年开始探索本土化的教育,到1965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存在失败的教训。
其中,当时小学课程改革出现了“否定—肯定—否定”的“钟摆”现象。
小学课程发生过怎样的“钟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钟摆”?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1957-1965年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钟摆”表现1953至1956年教育领域“全盘苏化”,出现诸多严重脱离中国自身实际的问题。
对于冀教版新教材使用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冀教版新教材在我们的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学期,我们采用了冀教版新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在此,我们对本学期使用冀教版新教材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特点冀教版新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互动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同时,我们还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我们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冀教版新教材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激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尽管冀教版新教材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不够感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
此外,由于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较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
六、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做法目录1. 内容综述 (3)1.1 修订背景 (4)1.1.1 国家教育政策导向 (5)1.1.2 语文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6)1.2 修订目的与预期效果 (8)1.2.1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9)1.2.2 确保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10)1.2.3 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11)2. 教材政策与标准 (12)2.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13)2.2 官方文件与政策要求分析 (14)2.3 地方教育部门指导意见 (15)3. 教材结构与内容调整 (16)3.1 基础教材内容 (17)3.1.1 语文知识体系 (19)3.1.2 语言文字应用功能 (20)3.2 拓展阅读材料 (21)3.2.1 阅读策略与方法引导 (22)3.2.2 经典与现代文倡导 (23)3.3 实践活动设计 (24)3.3.1 语文项目学习 (25)3.3.2 校内外连接活动 (26)3.4 评价体系的构建 (27)3.4.1 多元评价机制 (29)3.4.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30)4. 教材的使用与教师指导 (31)4.1 教材解读与教学资源提供 (32)4.2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33)4.2.1 教师培训与研讨会 (35)4.2.2 教材研究与交流平台 (36)5. 学生与家长的参与 (36)5.1 学生反馈机制 (37)5.1.1 学习体验记录 (39)5.1.2 学生需求分析 (40)5.2 家长指导策略 (41)5.2.1 家庭作业指导建议 (42)5.2.2 家校合作模式探索 (43)6. 教材版本与发行 (44)6.1 教材版本设计 (45)6.1.1 不同版本特点对比 (46)6.1.2 版本推广策略 (47)6.2 教材发行与物流管理 (48)7. 结语与展望 (49)7.1 教材修订的总结 (49)7.2 未来语文教育的趋势与应对策略 (51)1. 内容综述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做法,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论mu孰目(评论版)2020年12月第36期新时代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动因与展望王雨馨作者简介:王雨馨,女,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河北石家庄050024)关键词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改革摘要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颁布指导着公共基础课程的具体实施。
从改革动因分析颁布《方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中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总结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和管理评价体系方面的现状,探究《方案》的内容与要求,展望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在监督管理、教学计划、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的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530(2020)36-0010-06收稿日期:2020-11-10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10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方案》的颁布凸显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而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打下重要基础。
一、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动因分析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顺应新时代发展、提升适应产业技术不断升级的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
它是培养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水平、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保障。
探究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动因,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在稳固中职学校长久发展和促进新时代中职公共曼建课程改革动因与展望II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