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复习 新人教版选修2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8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了解)一.马克思与《资本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⑴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⑶修改、出版阶段。
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理论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
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⑶交换价值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⑷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⑸商品的价值量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的知识框架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亚当·斯密的理论贡献-时代的呼唤: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新的经济理论。
-财富的含义: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劳动价值论:-二元性:一方面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阶级结构: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收入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收入,这三种收入分别来源于工人、资本家和地主。
2.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时代的产物: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的经济理论。
-财富增长的条件: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劳动价值论:-一元性: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收入分配理论:-相对工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只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是相对工资。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货币理论:-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规律理论:-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产业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的循环。
高考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考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产生的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②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一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3.实现的变革: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4.意义: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③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④对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的二因素⑴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既交换价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
⑵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⑶启示:①生产者:提高质量和个别效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消费者:关注商品使用价值。
1 2.劳动的二重性⑴概念:具体劳动是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⑵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⑶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同类)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新版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政治选修二》作为高中政治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围绕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展开,涉及到了一系列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围绕《政治选修二》的知识点展开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主要作战任务和作战策略,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掌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领导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了解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掌握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了解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构成,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深入了解产权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加强国家法治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内容。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
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
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请(1)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2)应当如何评价斯密的上述观点?答案(1)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2)①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
与此相应,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
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②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但他未认识到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2.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反对对外贸易垄断和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来源在于他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对外贸易优势原理。
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斯密如何运用绝对成本学说解释对外贸易的必要性?答案(1)在对外贸易中,不同国家生产相同的产品,其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2)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本国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所以各国都应该参与对外贸易。
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知识点新人教版选修21.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3.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是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
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的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4.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原理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但他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复习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第一框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斯密生活的年代,一方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重商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受到严重束缚。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叙述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1)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2)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①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②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③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①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②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斯密是如何划分阶级结构的?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①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②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框1、根据斯密的观点,怎样增加国民财富?(1)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2、斯密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1)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能有哪些?斯密主张限制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自由放任。
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应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4、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学说?(1)内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本国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绝对地少于其他国家,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各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①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②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③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第三框★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李嘉图同意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3)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2、叙述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1)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2)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但他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第四框1、李嘉图认为政府的职能有哪些?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什么是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3、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学说?(1)内容: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③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第一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第一,进入19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已经提到了首位,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主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第二框★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二者关系如何?(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过程,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过程,叫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1)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实现优胜劣汰。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框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什么?(1)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从一个起点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出发点,使价值得到增殖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下去,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必须依次顺利实现。
★5、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
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6、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哪些?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产业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
他们分别获得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
7、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