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微囊的制备
- 格式:docx
- 大小:14.16 KB
- 文档页数:3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微囊的制备方法,了解微囊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仪器与试剂,乙酸乙酯、聚乙烯醇、硅酸镁、氯化钙、硝酸钙、无水乙醇、搅拌器、玻璃烧杯、蒸馏水。
实验步骤:1. 将聚乙烯醇和硅酸镁分别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得到两种溶液。
2. 将两种溶液混合,并在搅拌器中搅拌20分钟,使其充分混合。
3. 将硝酸钙和氯化钙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得到钙离子的溶液。
4. 将钙离子的溶液缓慢滴入聚乙烯醇和硅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同时用搅拌器搅拌。
5. 将得到的混合溶液转移到玻璃烧杯中,放置置于40℃的水浴中,使微囊形成。
6. 将微囊用蒸馏水洗涤干净,然后用无水乙醇洗涤,最后将微囊干燥。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制备得到的微囊颗粒均匀,大小一致,表面光滑,无明显的凝聚现象。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微囊表面呈现出规整的多孔结构,孔径分布均匀。
经过测定,微囊的平均粒径为10μm,孔径为200nm。
微囊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微囊,得到了均匀、规整的微囊颗粒。
微囊的制备方法简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微囊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药物缓释、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本实验为今后微囊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搅拌的速度和时间,以充分混合各种溶液。
2. 在微囊形成的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微囊的形成和均匀性。
3. 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有害化学品的接触和吸入。
实验改进方向:1. 可以尝试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和硅酸镁,观察微囊的形貌和性质的变化。
2. 可以尝试不同的钙离子浓度和滴加速度,优化微囊的制备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对微囊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微囊的应用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微囊的制备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囊制备实验报告微囊制备实验报告简介:微囊是一种由包裹材料包裹住核心物质形成的微小囊泡结构。
微囊制备技术可以将不溶性物质包裹在水溶性的外壳中,以实现物质的保护、控释和传递。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步骤,制备出具有较高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微囊。
实验材料:1. 核心物质:某种不溶性药物2. 包裹材料:明胶3. 乳化剂:Tween-804. 交联剂:硬脂酸实验步骤:1. 制备明胶溶液将一定量的明胶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明胶溶液。
2. 制备乳化液将明胶溶液加热至70℃左右,加入适量的Tween-80乳化剂,继续搅拌,直至溶液变得均匀。
3. 加入核心物质将核心物质加入乳化液中,继续搅拌,使核心物质均匀分散在乳化液中。
4. 乳化将乳化液转移到高速搅拌器中,以高速搅拌使乳化液形成微小的液滴。
5. 交联将交联剂硬脂酸加入乳化液中,继续搅拌,使乳化液中的液滴与硬脂酸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固态微囊。
6. 过滤和洗涤将制备好的微囊用滤纸或滤膜过滤,去除多余的溶液和杂质。
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微囊,去除残留的明胶和乳化剂。
7. 干燥将洗涤后的微囊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使其完全干燥。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具有较高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微囊。
在制备过程中,明胶作为包裹材料,能够形成均匀的外壳,有效地包裹住核心物质。
乳化剂Tween-80的加入使得乳化液更加稳定,有利于形成均匀的液滴。
交联剂硬脂酸的加入使得微囊形成固态结构,增强了微囊的稳定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明胶溶液的浓度和乳化剂的用量,以确保形成的微囊具有较高的包封率。
此外,交联剂的选择和加入时间也是影响微囊质量的重要因素。
微囊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采用的是较为简单的乳化交联法。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核心物质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材料,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微囊在药物传递、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调控微囊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实现对核心物质的控释、保护和传递,提高其稳定性和效果。
微囊的制备实验讨论引言微囊是一种具有封闭结构的微小空心球体,由包裹在外层壳中的材料组成。
微囊具有尺寸小、保护性能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微胶囊化学合成、表面修饰等领域。
本文将讨论微囊的制备实验,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所需材料:壳聚糖、十二烷基硫酸钠、巯基乙醇、乙醇、辅酶Q10等。
2.溶液制备:将壳聚糖溶于乙醇中,形成壳聚糖溶液。
3.壳的制备:将十二烷基硫酸钠加入壳聚糖溶液中,搅拌至均匀混合。
4.核的制备:将巯基乙醇加入乙醇溶液中,并加入辅酶Q10,形成核溶液。
5.囊的制备:将核溶液滴加到壳溶液中,搅拌均匀,使核溶液包裹在壳溶液中。
6.固化:将制备好的微囊放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适宜温度固化,得到最终的微囊产品。
实验条件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条件:1.温度: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恒定的温度,一般在25-30摄氏度之间。
2.pH值:控制溶液的pH值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为7-8之间。
3.搅拌速度:为了使壳溶液和核溶液充分混合,需要适当调节搅拌速度,一般为100-200rpm。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展示了微囊的制备过程和最终的产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微囊呈现规则的球形结构,大小均匀一致。
通过控制壳的聚集程度和核的包裹效果,可以调整微囊的尺寸和药物释放速度。
此外,通过添加适当功能组分,还可以实现微囊的靶向输送或缓释效果。
微囊的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步骤和条件对最终产品的形貌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壳聚糖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配比、乙醇浓度和核溶液的组成等因素,都会影响微囊的形成和性能。
因此,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提高微囊的制备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微囊的制备还能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电喷雾、共轭胶束等,进一步提高微囊的制备效率和精度。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这些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微囊的制备方法,提高微囊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结论微囊的制备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微囊的制备实验进行了讨论。
微型胶囊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制备微型胶囊,掌握微型胶囊的制备过程和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微型胶囊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二、实验原理微型胶囊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胶体溶液制备、胶囊壳制备和胶囊填充物制备。
1.胶体溶液制备首先需要准备合适的胶原蛋白溶液和交联剂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胶体溶液。
其中,胶原蛋白溶液可以溶解于酸性溶液中,交联剂溶液可以溶解于碱性溶液中。
2.胶囊壳制备根据所需要制备的微型胶囊大小,选择相应的微型胶囊模具,将其加热并用分离剂涂抹在模具表面,待其冷却后,将胶原蛋白溶液加入到模具中,加热使其交联成胶囊壳。
3.胶囊填充物制备根据所需要包裹的物质,选择相应的填充物,并将其加入到胶囊壳内。
三、实验步骤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和交联剂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胶体溶液。
2.将微型胶囊模具加热,并用分离剂涂抹在模具表面。
3.将胶原蛋白溶液加入到模具中,加热使其交联成胶囊壳。
4.用相应的填充物填充胶囊壳内。
5.取出模具,得到制备完成的微型胶囊。
四、实验注意事项1.注意控制模具加热温度,避免烤坏模具。
2.胶原蛋白溶液和交联剂溶液混合比例应准确。
3.选择合适的填充物,避免对胶囊产生影响。
4.化学试剂应注意安全使用和储存,避免对身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五、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微型胶囊,并填充了相应的填充物。
微型胶囊的大小和形状符合预期。
填充物在胶囊壳内均匀分布,完整保持其形态。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微型胶囊的制备过程和实验技术,成功制备了微型胶囊,并填充了相应的填充物。
微型胶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药、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囊制备方法引言:微囊是一种具有封闭空腔的微小颗粒,通常由聚合物或其他材料制成。
微囊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药物传递、化妆品、食品和农业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微囊制备方法。
一、脂质微囊制备方法:脂质微囊是一种常见的微囊类型,其制备方法如下:1. 材料准备:准备所需的脂质材料,如磷脂类物质,可选择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
此外,还需要一种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等,用于将脂质溶解。
2. 溶解脂质材料:将所选的脂质材料加入溶剂中,并充分搅拌,直至脂质完全溶解。
3. 微囊形成:将溶解后的脂质溶液缓慢滴加到一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要根据所需的微囊性质而定,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辛基磺酸钠等。
滴加过程中,需维持适当的温度和pH 值,以促进微囊形成。
4. 固化微囊:在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一段时间,使微囊充分固化。
此时,可以通过调整温度或添加交联剂等方法来控制微囊的尺寸和稳定性。
5. 分离和纯化:将制备好的微囊溶液进行离心或过滤,以将微囊分离出来。
然后,用适当的溶剂将微囊洗涤干净,以去除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杂质。
6. 干燥微囊:将洗涤后的微囊溶液经过适当的干燥方法,如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将微囊转化为固态。
7. 表征和应用:对制备好的微囊进行表征,如粒径分析、形态观察、药物包封率等。
然后,根据需要,可以将微囊应用于药物传递、化妆品或其他相关领域。
二、聚合物微囊制备方法:聚合物微囊是另一种常见的微囊类型,其制备方法如下:1. 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聚合物材料,如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此外,还需要一种溶剂,用于将聚合物溶解。
2. 溶解聚合物材料:将所选的聚合物材料加入溶剂中,并充分搅拌,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
3. 微囊形成:将溶解后的聚合物溶液滴加到一种固化剂溶液中。
固化剂的选择要根据所需的微囊性质而定,常见的固化剂有硫酸铵、硅酸钠等。
滴加过程中,需维持适当的温度和pH值,以促进微囊形成。
微囊的制备
微囊的制备是一种将固态或液态的芯材(囊心物)封装在高分子材料(囊材)内部的技术,用于改善囊心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延长释放时间、增强稳定性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微囊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1. 物理法:
喷雾干燥法:通过将囊心物悬浮液雾化后迅速干燥,形成微囊。
喷雾凝结法:与喷雾干燥法类似,但在囊心物周围形成一层凝结的囊壁。
升华法:利用升华原理,将溶剂直接从固态转化为气态,留下被包裹的固态囊心物。
液中干燥法:在液体介质中干燥,使囊心物逐渐被固体囊材包裹。
界面沉积法: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界面处沉积囊材,形成微囊。
2. 化学法:
单凝聚法: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添加凝聚剂,导致囊材溶解度下降,并凝聚成囊。
复凝聚法: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它们在溶液中因电荷作用结合,形成微囊。
溶剂-非溶剂法:将囊材溶解在一种溶剂中,再加入非
溶剂,使囊材析出并包裹囊心物。
改变温度法:通过温度变化使囊材溶解度改变,进而形成微囊。
3. 物理化学法:
综合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如先使用物理方法使囊心物分散,随后通过化学反应固化囊壁。
微囊的直径一般在微米级别,可用于医药、农业、化妆品等行业。
在药剂学领域,微囊技术可用于制备缓控释制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以及改善药物的口感和外观。
在选择微囊制备方法时,需要考虑囊心物和囊材的性质、微囊的尺寸、以及所需的释放特性等因素。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局限性,故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制备技术。
实验九微型胶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工艺及影响微囊形成的因素.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原理。
二、实验指导微型胶囊(简称微囊)系利用天然、半合成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
它的直径一般为5~400µm。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分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可按囊心物、囊材的性质、设备和微囊的大小等选用适宜的制备方法.在实验室中制备微囊常选用物理化学法中的凝聚法。
凝聚法又分为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后者常用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
制备微囊的机理如下:明胶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分子链上含有—NH2和—COOH及其相应解离基团—NH3+与-COO-,但含有-NH+3与-COO—离子多少,受介质pH值的影响,当pH值低于明胶的等电点时,—NH+3数目多于-COO-,溶液荷正电;当溶液pH高于明胶等电时,-COO—数目多于—NH+3,溶液荷负电。
明胶溶液在pH4。
0左右时,其正电荷最多。
阿拉伯胶为多聚糖,在水溶液中,分子链上含有—COOH和—COO—,具有负电荷.因此在明胶与阿拉伯胶混合的水溶液中,调节pH约为4。
0时,明胶和阿拉伯胶因荷电相反而中和形成复合物,其溶解度降低,自体系中凝聚成囊析出。
再加入固化剂甲醛,甲醛与明胶产生胺醛缩合反应,明胶分子交联成网状结构,保持微囊的形状,成为不可逆的微囊;加2%NaOH调节介质pH8~9,有利于胺醛缩合反应进行完全,其反应表示如下:R-NH2+ H2N-R + HCHO pH8-9R-NH-CH2-HN-R + H2O三、实验内容1.复凝聚法制备液体石蜡微囊处方:液体石蜡(ρ=0.91) 6ml阿拉伯胶5g明胶5g37%甲醛溶液 2.5ml10%醋酸溶液适量20%NaOH溶液适量蒸馏水适量2.操作(1)明胶溶液的配制:称取明胶5g,用蒸馏水适量浸泡溶胀后,加热溶解,加蒸馏水至100ml,搅匀,50℃保温备用。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微囊是一种微小的囊状结构,通常由聚合物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和控释性能,因此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制备出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的评价。
首先,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聚合物材料、溶剂、药物模型物等。
然后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微囊的制备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聚合物材料的溶解,将聚合物材料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并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充分的溶解,以获得均匀的聚合物溶液。
2. 药物模型物的添加,将所需的药物模型物加入到聚合物溶液中,并进行充分的混合,使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
3. 微囊的形成,采用适当的方法(如乳化、溶剂挥发、凝聚等方法),使药物载体在溶剂的作用下形成微囊结构。
4. 微囊的固化,将形成的微囊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固化成为稳定的微囊结构。
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样品。
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性能评价。
首先,我们对微囊样品的形貌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微囊呈现出较为均匀的颗粒状结构,大小在几微米至数十微米之间。
这表明我们所制备的微囊具有一定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其次,我们对微囊样品的载药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微囊对药物模型物具有一定的载药能力,且释放速率较为稳定。
这表明我们所制备的微囊具有良好的药物载体性能和控释性能。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这为微囊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总之,微囊的制备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良好载药性能的微囊,为微囊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微囊的制备方法
微囊是一种具有微小空间结构的囊泡,能够在内部封装各种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微囊的制备方法对于其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囊制备方法。
首先,常见的微囊制备方法之一是乳化法。
乳化法是利用乳化剂将油相和水相混合,形成乳液,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使乳液中的油滴包裹在水相中,形成微囊。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一些化学品、药物等微囊的制备。
其次,还有一种常见的微囊制备方法是溶剂挥发法。
溶剂挥发法是将需要包裹的物质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滴入水相中,通过搅拌或超声等方法使有机溶剂挥发,形成微囊。
这种方法制备的微囊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好的分散性,适用于一些需要微小粒径的微囊制备。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微囊制备方法是凝胶化学法。
凝胶化学法是利用凝胶化学原理,将需要包裹的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通过添加交联剂或者调节pH值等方法形成凝胶,最终形成微囊。
这种方法制备的微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载药性能,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释放的微囊制备。
最后,还有一种常见的微囊制备方法是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是将需要包裹的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通过喷雾器将溶液雾化成小液滴,经过干燥后形成微囊。
这种方法制备的微囊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可控性,适用于一些需要固体微囊制备。
综上所述,微囊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物质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获得理想的微囊产品。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对微囊的制备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引言:微囊是一种具有封闭结构的微小颗粒,其内部可以装载各种物质,如药物、香料、化妆品等。
微囊的制备技术在药物传递、保健品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控制条件,制备出尺寸均一且稳定的微囊。
实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聚合物溶液、油相溶液、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剂等。
2. 方法:a. 将聚合物溶液与油相溶液分别制备好。
b. 将乳化剂溶解于溶剂中,制备乳化剂溶液。
c. 将聚合物溶液缓慢滴加到油相溶液中,并同时加入乳化剂溶液。
d. 使用高速搅拌器将混合液搅拌均匀。
e. 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继续搅拌。
f. 将混合液放置静置,使微囊逐渐形成。
g. 过滤、洗涤、干燥微囊。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尺寸均一且稳定的微囊。
在观察显微镜下,微囊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0-50微米。
微囊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裂纹或凹陷。
讨论:微囊的制备过程中,乳化剂的选择和添加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乳化剂的作用是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油相和水相能够充分混合。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乳化剂,并通过调整添加量,使乳化剂能够充分包裹油相和聚合物溶液,形成稳定的乳液。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聚合物溶液和油相溶液的配比。
不同的聚合物和油相具有不同的相容性,因此在制备微囊时需要选择适合的配比。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聚合物和油相,并通过实验不断调整配比,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微囊的尺寸和形状对其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控制搅拌速度和静置时间,成功制备出了尺寸均一的微囊。
然而,微囊的尺寸和形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调控,如超声波、喷雾干燥等。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尺寸均一且稳定的微囊。
微囊的制备过程中,乳化剂的选择和添加量、聚合物溶液和油相溶液的配比以及搅拌速度和静置时间等因素都对微囊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微囊的制备技术在药物传递、保健品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我们对微囊的制备技术还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微型胶囊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操作步骤。
3. 分析影响微型胶囊制备的因素,提高微囊的质量和收率。
二、实验原理微型胶囊是一种将药物、香料、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包裹在高分子材料(囊材)中的微小胶囊,具有缓释、靶向、掩盖不良气味等作用。
本实验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该方法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分子材料在溶液中相互作用,形成微囊。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阿拉伯胶、明胶、氯化钠、鱼肝油、戊二醛、蒸馏水等。
2. 仪器:磁力搅拌器、电子天平、温度计、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囊材:将阿拉伯胶、明胶和氯化钠按一定比例溶解于蒸馏水中,制备囊材溶液。
2. 混合囊材溶液:将囊材溶液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
3. 加入囊心物:在搅拌下,将鱼肝油加入囊材溶液中,形成囊心物。
4. 复凝聚:向囊心物中加入戊二醛,使囊材发生复凝聚,形成微型胶囊。
5. 分离:将形成的微型胶囊通过漏斗和滤纸进行分离。
6.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微型胶囊,去除杂质。
7. 干燥:将洗涤后的微型胶囊在60℃下干燥,直至质量恒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型胶囊的形态:观察微型胶囊的形态,应为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的破损。
2. 微型胶囊的粒径: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型胶囊的粒径,应符合实验要求。
3. 微型胶囊的收率:计算微型胶囊的收率,应符合实验要求。
六、影响因素分析1. 囊材比例:囊材比例对微型胶囊的制备有重要影响,实验中应严格控制囊材比例。
2. 囊心物浓度:囊心物浓度对微型胶囊的制备也有一定影响,实验中应适当调整囊心物浓度。
3. 复凝聚剂:复凝聚剂的选择对微型胶囊的制备至关重要,实验中应选用合适的复凝聚剂。
4. 温度:温度对微型胶囊的制备也有一定影响,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温度。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微型胶囊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影响微型胶囊制备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实验十三 微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微囊)的工艺。
2. 熟悉利用光学显微镜目测法,测定微囊体积径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微型胶囊(简称微囊)系利用天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的、直径一般为5~250um的微小胶囊。
药物制成微囊后,具有①缓释(按零级、一级或Higuchi方程释放药物)作用;②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掩盖不良口味;④降低胃肠道的副反应;⑤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禁忌;⑥改善药物的流动性与可压性;⑦将液态药物制成固体制剂等优点。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
可根据囊心物及囊材的性质、设备条件以及对所制备微囊的要求等,选择制备方法。
在实验室中常用制备微囊的方法是物理化学法中的复凝聚法。
物理化学法又分为相分离凝聚法和液中干燥法。
其中相分离法中应用的较多是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单凝聚法是在制备微囊过程中,只使用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包材,将囊芯物分散在包材溶液中后,加入凝聚剂,使水分与凝聚剂结合,致使体系中包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即可形成微囊。
复凝聚是利用两种电荷相反的水溶性高分子的混合水溶液体系,造成两种高分子间电荷相反的条件,使高分子包材溶解度降低,产生聚集,将分散的囊芯物包裹。
本实验采用水作介质、以鱼肝油为液态囊心物,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工艺制备鱼肝油微囊,本工艺操作简易、重现性好。
其主要目的是掩盖不良口味。
明胶-阿拉伯胶复凝聚成囊工艺的机理是: 明胶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解离基团-NH3+与-COO-,当pH值低于等电点时,-NH3+数目多于-COO-,带正电荷;反之,pH值高于等电点时,-COO-数目多于-NH3+,带负电荷。
阿拉伯胶为多聚糖,分子链上的-COOH,可解离为-COO-,带负电荷。
因此,在明胶与阿拉伯胶混合的水溶液中,调节pH在明胶的等电点以下,即可使明胶与阿拉伯胶因电荷相反而中和形成复合物(即复合囊材),溶解度降低,在搅拌的条件下,自体系中凝聚成囊而析出。
微型胶囊的制备实验报告微型胶囊是一种具有微小尺寸的空心球形微粒,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如微粒控释、保护敏感成分和药物递送等。
该实验采用油包水法制备微型胶囊,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烯醇分别作为分散剂和壳材料,马尾松脂作为油相,将卵磷脂混合液作为定向药物分散相,并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微型胶囊。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醇(PVA,平均分子量为89,000)、马尾松脂、卵磷脂、异丙醇、氯仿、水、荧光素等。
2.制备马尾松脂油相:将10g马尾松脂加热至熔点(65~70℃),加入7.5ml异丙醇中,搅拌均匀后冷却至室温。
3.制备荧光素分散相:将0.5g卵磷脂和50mg荧光素溶于0.5ml氯仿中,加入5ml水,用掉子超声处理3min,使其均匀分散。
4.制备壳材料:将5g聚乙烯醇加入50ml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放置冷却。
6.制备微型胶囊:将油相和小分散相混合,再加入壳材料,搅拌至均匀,加入磁力搅拌器,以200r/min的速度搅拌4h,使水相中的微粒包裹在油相内,形成微型胶囊。
7.收集微型胶囊:过滤筛滤掉较大的颗粒,然后离心15min,取下上层明亮的悬浮液,去水使其干燥。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制备得到的微型胶囊形状规则,大小均匀(约为3~5μm),壁薄不易破裂。
实验分析:所制备的微型胶囊采用了油包水法,将水与荧光素混合,作为细胞外发射讯号荧光素的模拟药物,实现有针对性地把药物分散在壳材料内。
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卵磷脂在水中分散成小乳液球,再加入壳材料,形成具有药物功能的微型胶囊。
在搅拌的过程中,强制聚集微球,并形成更加均匀的小球,使药物在胶囊中有良好的分散性。
实验中加入异丙醇可使马尾松脂在低温下难易凝结,使之作为油相被均匀地分布。
聚乙烯醇作为壳材料,可使其在水相中分解成小分子链聚合体,形成薄薄的凝胶涂层,并能有效保护药物和其它敏感成分。
综上,本实验制备的微型胶囊结构坚实、尺寸均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微囊的制备方法,了解微囊的结构和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微囊的稳定性和载药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囊是一种由壳层包裹着内部物质的小型球形结构,通常用于药物传递和保护。
制备微囊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油水乳化法。
该方法将药物溶于油相中,然后将其与水相混合,并加入表面活性剂以形成乳液。
通过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等条件,可使油滴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并逐渐形成壳层包裹着油滴的微囊。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磷脂酰胆碱(PC)2. 磷脂酰乙醇胺(PEA)3. 甘油三酯(TG)4. 高压均质器5. 超声波清洗机6. 恒温振荡器四、实验步骤1. 将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甘油三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油相。
2. 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并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乳液。
3. 使用高压均质器对乳液进行均质处理,使油滴尽可能细小且均匀分散在水相中。
4. 将均质后的乳液转移至恒温振荡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振荡和干燥,使微囊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有温度、搅拌速度、均质时间等。
这些条件的不同组合会对微囊的制备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多组实验并比较结果,找出最佳的制备条件。
2. 制备出的微囊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可以发现微囊呈球形结构,壳层包裹着内部物质(即油滴)。
3. 通过测量微囊的粒径和稳定性等指标,可以评估其质量和性能。
粒径越小、稳定性越好,则说明微囊的制备效果越好。
六、思考题1. 为什么要采用油水乳化法制备微囊?有没有其他制备方法?答:油水乳化法制备微囊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并且可以控制微囊的大小和壳层厚度等参数。
此外,该方法适用于多种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除了油水乳化法,还有其他制备微囊的方法,如溶剂挥发法、凝胶颗粒法等。
2. 微囊的壳层材料对其性能有何影响?如何选择合适的壳层材料?答:微囊的壳层材料对其稳定性、载药能力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沈阳药科大学
实验九 微型胶囊的制备
药剂学专论实验
42
实验九 微型胶囊的制备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工艺及影响微囊形成的因素。
2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原理。
二、 实验指导
微型胶囊(简称微囊)系利用天然、半合成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 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
它的直径一般为
5~400卩m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分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
可按囊心 物、囊材的性质、设备和微囊的大小等选用适宜的制备方法。
在实验室中制备微囊 常选用物理化学法中的凝聚法。
凝聚法又分为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后者常用明胶、
阿拉伯胶为囊材。
制备微囊的机理如下:明胶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分子链上含 有-NH 2和-COOH 及其相应解离基团 川日3+与-C00-,但含有-NH +3与-C00-离子多 少,受介质pH 值的影响,当pH 值低于明胶的等电点时,-NH +3数目多于-C00-, 溶液荷正电;当溶液 pH 高于明胶等电时,-C00-数目多于-NH +3,溶液荷负电。
明 胶溶液在pH4.0左右时,其正电荷最多。
阿拉伯胶为多聚糖,在水溶液中,分子链 上含有-C00H 和-C00-,具有负电荷。
因此在明胶与阿拉伯胶混合的水溶液中,调 节pH 约为4.0时,明胶和阿拉伯胶因荷电相反而中和形成复合物,其溶解度降低, 自体系中凝聚成囊析出。
再加入固化剂甲醛,甲醛与明胶产生胺醛缩合反应,明胶 分子交联成网状结构,保持微囊的形状,成为不可逆的微囊;加
2%Na0H 调节介质
pH8~9,有利于胺醛缩合反应进行完全,其反应表示如下:
R-NHa + H 2N-R + HCH0
pH8-9
・ R-NH-CH 2
-HN-R + H 2。
三、实验内容
1 •复凝聚法制备液体石蜡微囊 处方:
=0.916ml
5g
5g
37% 2.5ml
10%
20%NaOH
2
15g
100ml 50
280ml5g
80100ml
36ml5%100ml
10
4
51000ml50 555%
100ml
610%pH 3.8
4.0
730400ml
50 5532 35
1037% 2.5ml
15mi n20%NaOH pH8 920mi n.
9
3
1 10% pH pH
pH 3.8 4.0
2 ,
43
沈阳药科大学实验九微型胶囊的制备药剂学专论实验(3)固化前勿停止搅拌,以免微囊粘连团。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1.绘制乳剂和微囊的显微镜下形态图,并说明两者之间差别。
2 .记录微囊的直径(最大粒径和最多粒径)。
五、思考题
1•影响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 .在操作时应如何控制以使微囊形状好,收率高?
(孙淑英)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