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实验微囊的制备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5
微囊的制备实验讨论引言微囊是一种具有封闭结构的微小空心球体,由包裹在外层壳中的材料组成。
微囊具有尺寸小、保护性能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微胶囊化学合成、表面修饰等领域。
本文将讨论微囊的制备实验,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所需材料:壳聚糖、十二烷基硫酸钠、巯基乙醇、乙醇、辅酶Q10等。
2.溶液制备:将壳聚糖溶于乙醇中,形成壳聚糖溶液。
3.壳的制备:将十二烷基硫酸钠加入壳聚糖溶液中,搅拌至均匀混合。
4.核的制备:将巯基乙醇加入乙醇溶液中,并加入辅酶Q10,形成核溶液。
5.囊的制备:将核溶液滴加到壳溶液中,搅拌均匀,使核溶液包裹在壳溶液中。
6.固化:将制备好的微囊放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适宜温度固化,得到最终的微囊产品。
实验条件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条件:1.温度: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恒定的温度,一般在25-30摄氏度之间。
2.pH值:控制溶液的pH值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为7-8之间。
3.搅拌速度:为了使壳溶液和核溶液充分混合,需要适当调节搅拌速度,一般为100-200rpm。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展示了微囊的制备过程和最终的产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微囊呈现规则的球形结构,大小均匀一致。
通过控制壳的聚集程度和核的包裹效果,可以调整微囊的尺寸和药物释放速度。
此外,通过添加适当功能组分,还可以实现微囊的靶向输送或缓释效果。
微囊的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步骤和条件对最终产品的形貌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壳聚糖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配比、乙醇浓度和核溶液的组成等因素,都会影响微囊的形成和性能。
因此,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提高微囊的制备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微囊的制备还能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电喷雾、共轭胶束等,进一步提高微囊的制备效率和精度。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这些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微囊的制备方法,提高微囊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结论微囊的制备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微囊的制备实验进行了讨论。
实验八微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以阿拉伯胶、明胶作囊材,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
2、了解成囊条件,影响成囊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3、掌握光学显微镜目测法观察微囊性状的方法。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微型胶囊(简称微囊)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壁壳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直径1~250um的药库型的微小胶囊。
根据临床需要,可将微囊制成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软膏剂等。
药物制成微囊后,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控制和延缓药物的释放,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及物理机械法等。
其中以物理化学法中的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较为常用。
1、复凝聚法就是采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囊材,将囊心物质分散在囊材的水溶液中,在一定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交联,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析出成囊的方法。
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例,明胶是两性蛋白质,其溶液pH值调至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而阿拉伯胶主要成分是阿拉伯胶酸,它总是带负电荷。
在适当的温度(40〜60C)、浓度和pH值(4.5以下)时,两胶电荷互相吸引交联形成正负离子的络合物,溶解度降低而凝聚成囊,加水稀释,再经甲醛交联固化,洗去甲醛,即得到球形或类球形微囊。
2、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以明胶为例,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溶液中,然后加入亲水的电解质(如N&SO4)作为凝聚剂,由于明胶分子水合膜的水分子与凝聚剂结合,使明胶的溶解度降低,分子间形成氢键,最后从溶液中析出而凝聚形成凝聚囊。
然后根据囊材性质进行固化。
复凝聚法的工艺流程如下:固体或液体药物 2.5-5%阿拉伯胶溶液\/ J混悬液或乳状液(O/W)50-55 C J 搅拌下加2.5-5%明胶溶液,5%醋酸溶液调pH至4.0 凝聚囊加30-40 C的水J 用量为成囊系统的1-3倍沉降囊10 C以下J 37%甲醛溶液(用20%NaO调pH至8-9)固化囊J 水洗至无甲醛微囊制剂三、实验内容(一)实验仪器与材料仪器:普通天平、恒温水浴、电磁搅拌器、烧杯(500、250、50ml)、乳钵、冰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广泛pH试纸、温度计、抽滤装置等。
微囊的制备
微囊的制备是一种将固态或液态的芯材(囊心物)封装在高分子材料(囊材)内部的技术,用于改善囊心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延长释放时间、增强稳定性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微囊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1. 物理法:
喷雾干燥法:通过将囊心物悬浮液雾化后迅速干燥,形成微囊。
喷雾凝结法:与喷雾干燥法类似,但在囊心物周围形成一层凝结的囊壁。
升华法:利用升华原理,将溶剂直接从固态转化为气态,留下被包裹的固态囊心物。
液中干燥法:在液体介质中干燥,使囊心物逐渐被固体囊材包裹。
界面沉积法: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界面处沉积囊材,形成微囊。
2. 化学法:
单凝聚法: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添加凝聚剂,导致囊材溶解度下降,并凝聚成囊。
复凝聚法: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它们在溶液中因电荷作用结合,形成微囊。
溶剂-非溶剂法:将囊材溶解在一种溶剂中,再加入非
溶剂,使囊材析出并包裹囊心物。
改变温度法:通过温度变化使囊材溶解度改变,进而形成微囊。
3. 物理化学法:
综合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如先使用物理方法使囊心物分散,随后通过化学反应固化囊壁。
微囊的直径一般在微米级别,可用于医药、农业、化妆品等行业。
在药剂学领域,微囊技术可用于制备缓控释制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以及改善药物的口感和外观。
在选择微囊制备方法时,需要考虑囊心物和囊材的性质、微囊的尺寸、以及所需的释放特性等因素。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局限性,故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制备技术。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微囊是一种微小的囊状结构,通常由聚合物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和控释性能,因此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制备出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的评价。
首先,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聚合物材料、溶剂、药物模型物等。
然后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微囊的制备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聚合物材料的溶解,将聚合物材料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并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充分的溶解,以获得均匀的聚合物溶液。
2. 药物模型物的添加,将所需的药物模型物加入到聚合物溶液中,并进行充分的混合,使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
3. 微囊的形成,采用适当的方法(如乳化、溶剂挥发、凝聚等方法),使药物载体在溶剂的作用下形成微囊结构。
4. 微囊的固化,将形成的微囊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固化成为稳定的微囊结构。
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样品。
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性能评价。
首先,我们对微囊样品的形貌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微囊呈现出较为均匀的颗粒状结构,大小在几微米至数十微米之间。
这表明我们所制备的微囊具有一定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其次,我们对微囊样品的载药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微囊对药物模型物具有一定的载药能力,且释放速率较为稳定。
这表明我们所制备的微囊具有良好的药物载体性能和控释性能。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这为微囊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总之,微囊的制备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良好载药性能的微囊,为微囊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结果与讨论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微囊的制备工艺,制备出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的微囊,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
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入了解微囊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优化制备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材料:本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药物、聚合物、溶剂、乳化剂等。
2.方法: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微囊。
首先将药物和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油相;然后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的水相中,进行搅拌形成乳液;最后通过固化剂将微囊膜壁固化,收集得到的微囊进行表征和性能评估。
三、实验结果1.微囊的粒径分布:制备得到的微囊粒径分布较为均一,平均粒径为200nm左右。
2.微囊的形态:通过显微镜观察,制备得到的微囊形态圆整,表面光滑,无明显孔洞或缺陷。
3.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对微囊中药物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得到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5%和20%。
4.微囊的释放性能:对制备得到的微囊进行了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在微囊中的释放符合预期要求,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四、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制备得到的微囊具有以下优点:1.形态圆整,粒径均匀,表面光滑,无明显缺陷。
2.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能够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3.药物在微囊中的释放可控,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界面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性能的药物微囊。
通过实验研究和结果分析发现,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微囊形态圆整、粒径均匀且表面光滑,有利于药物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需求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微囊的性能和质量。
六、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的微囊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微囊的稳定性问题。
由于微囊的形态和粒径分布对其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关注微囊的长期稳定性问题。
其次,药物在微囊中的释放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聚合物的性质、药物的性质等。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以阿拉伯胶、明胶作囊材,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以明胶作囊材,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方法;制备扑热息痛微囊。
2.熟悉微囊的质量要求及其常规质检方法。
3.了解成囊条件,影响成囊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二、实验提要微型胶囊(简称微囊)是利用天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直径5µm~250µm的微小胶囊。
药物微囊化后,稳定性增加,并呈固体粉末状,可供制备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软膏剂等使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及物理机械法等。
本次实验采用物理化学法中的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1.复凝聚法利用一些亲水胶体带有电荷的性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溶液混合时,因电荷中和而产生凝聚。
例如:阿拉伯胶带负电荷,明胶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而在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药物先与负电胶体阿拉伯胶混合,制成混悬液或乳剂,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的明胶溶液混合,然后用稀酸逐步调节pH至明胶的等电点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则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包裹药物而形成微囊。
2.单凝聚法采用一种高分子亲水化合物作包囊材料,加入一种亲水的电解质(如Na2SO4),夺去了高分子化合物的水合膜,致使囊材的溶解度降低,在搅拌条件下自体系中凝聚并吸附在囊心上成囊而析出,然后根据囊材性质进行固化。
三、实验内容1.薄荷油微囊【处方】薄荷油 1.0g 10%醋酸适量明胶(A型)2.5g20%氢氧化纳液适量阿拉伯胶 2.5g硬脂酸镁适量37%甲醛 1.25ml蒸馏水适量【制法】取阿拉伯胶2.5g,使溶于50ml蒸馏水中(60℃),加入薄荷油1.0g于组织捣碎机中乳化1分钟。
将之转入500ml烧杯并放入50℃恒温水浴锅中。
另取明胶2.5g,使溶于60℃50ml 蒸馏水中。
将明胶液在搅拌下加入上述乳浊液中,用10%的醋酸调pH4.1左右,显微镜下观察见到油珠外层有一层薄薄的膜,即已成囊(此时囊形并不圆整,大小不一)。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方法。
2.了解微型胶囊在增加稳定性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微型胶囊系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材,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简称微囊。
微型胶囊的制法很多,其中复凝聚法的制备原理是: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从而将囊心物包裹成囊。
如阿拉伯胶带负电荷,A型明胶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当用醋酸调PH为4.5时,明胶几乎全部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产生交联作用,降低温度使达到胶凝点以下,加入甲醛,形成甲醛明胶而使囊膜固化。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薄荷油微囊的制备1.处方薄荷油3g(3.3ml)阿拉伯胶4gA型明胶3g37%甲醛4ml5%醋酸适量20 % NaOH 适量取阿拉伯胶3g溶于100mI60℃蒸储水中,取3%阿拉伯胶溶液备用。
另取阿拉伯胶粉Ig在乳钵中研细,加薄荷油3g(3.3ml)研匀,加水2.5ml,急速顺一个方向研磨,制成初乳后逐渐加入上述3%阿拉伯胶溶液混匀,于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乳化完全,并记录结果。
将此液转入100Oml三颈瓶中,恒温50℃,另取3%明胶溶液1000ml,预热至50℃左右,在搅拌下将明胶溶液加入三颈瓶中,用5%醋酸调至pH4.1左右,于显微镜下见许多油粒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膜,即己成囊。
在不断搅拌下加入原体积2倍量30C〜40°C的蒸馈水,自然降温至28℃左右,继续降温至I(TC以下(冰水浴),搅拌下加入4ml甲醛,以20%NaoH溶液调PH至8〜9,继续搅拌15min,稍微沉降后,除去上面悬浮的泡沫,滤过,用水洗至无甲醛味即可。
抽干,加入6%淀粉,过14目筛制粒,于50℃烘干,称重。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记录试验数据与结果:明胶用量(ml)明胶液pH=阿拉伯胶用量(ml)薄荷油乳液浊液pH=薄荷油用量(ml)混合液pH=调节混合液所用5%醋酸量(ml)pH=固化用甲醛量(ml)碱化用20%NaOH溶液量(ml)pH=干燥后微囊重量(g)五、思考题1.实验过程中为何要控制温度,加甲醛固化之前为何降温至10℃以下?2.写出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十三 微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微囊)的工艺。
2. 熟悉利用光学显微镜目测法,测定微囊体积径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微型胶囊(简称微囊)系利用天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的、直径一般为5~250um的微小胶囊。
药物制成微囊后,具有①缓释(按零级、一级或Higuchi方程释放药物)作用;②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掩盖不良口味;④降低胃肠道的副反应;⑤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禁忌;⑥改善药物的流动性与可压性;⑦将液态药物制成固体制剂等优点。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
可根据囊心物及囊材的性质、设备条件以及对所制备微囊的要求等,选择制备方法。
在实验室中常用制备微囊的方法是物理化学法中的复凝聚法。
物理化学法又分为相分离凝聚法和液中干燥法。
其中相分离法中应用的较多是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单凝聚法是在制备微囊过程中,只使用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包材,将囊芯物分散在包材溶液中后,加入凝聚剂,使水分与凝聚剂结合,致使体系中包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即可形成微囊。
复凝聚是利用两种电荷相反的水溶性高分子的混合水溶液体系,造成两种高分子间电荷相反的条件,使高分子包材溶解度降低,产生聚集,将分散的囊芯物包裹。
本实验采用水作介质、以鱼肝油为液态囊心物,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工艺制备鱼肝油微囊,本工艺操作简易、重现性好。
其主要目的是掩盖不良口味。
明胶-阿拉伯胶复凝聚成囊工艺的机理是: 明胶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解离基团-NH3+与-COO-,当pH值低于等电点时,-NH3+数目多于-COO-,带正电荷;反之,pH值高于等电点时,-COO-数目多于-NH3+,带负电荷。
阿拉伯胶为多聚糖,分子链上的-COOH,可解离为-COO-,带负电荷。
因此,在明胶与阿拉伯胶混合的水溶液中,调节pH在明胶的等电点以下,即可使明胶与阿拉伯胶因电荷相反而中和形成复合物(即复合囊材),溶解度降低,在搅拌的条件下,自体系中凝聚成囊而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