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40 KB
- 文档页数:2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
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
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
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
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
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
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大承气汤方证及合方辨治杂病的思路与方法王付【摘要】大承气汤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热结证的重要基础方,运用大承气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热结,即可以法选用.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对大承气汤进行解读;从应用指征、方证辨病两方面探讨辨治思路;同时探讨治疗热结证与脾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气阴两虚证、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气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气虚证等相兼的合方思路;并举大承气汤与吴茱萸汤合方辨治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辨治精神分裂症、与大黄附子汤合方辨治痤疮验案.【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5(014)005【总页数】4页(P10-12,15)【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经方;合方;方证;思路与方法【作者】王付【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 450046【正文语种】中文大承气汤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辨治症状表现为最多,涉及病变部位为最广,是辨治阳明热结证的重要基础方。
因其组成用药的特殊性而主导其辨治病证并不局限于阳明热结证[1],临证若能合理运用其合方,则能辨治诸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
试将其合方辨治思路与方法探讨于次。
掌握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关系是学好用活大承气汤的关键,同时若忽视药与量之间的任何一个关系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
1.1 用药要点方中大黄苦寒硬攻,泻热通便;芒硝咸寒软坚,泻热通便;枳实辛寒行气降浊;厚朴苦温行气下气。
又,方中用大黄、芒硝泻热通下,大黄偏于硬攻,芒硝偏于软坚;枳实、厚朴理气,枳实苦寒偏于清热,厚朴苦温偏于温通。
方药相互作用,以峻下热结,兼以行气通滞。
1.2 方药配伍大黄与芒硝属于相须配伍,大黄苦寒助芒硝软坚,芒硝咸寒助大黄硬攻,相互作用,增强泻下热结。
枳实与厚朴属于相反相须配伍,相反者,寒温同用,制约其偏性;相须者,增强行气除胀。
枳实与大黄、芒硝属于相使配伍,苦寒行气泻热。
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0141462 14硕士7班【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科学概念,分析网络药理学的特点,以及中药的作用特征,阐释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优越性,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在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明分析,最后对网络药理学与中药研究相结合推动中药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中药研究、应用现状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用药经验及50年的现代研究基础,是发现和创制新药的重要源泉。
中药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这种复杂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药和中药材质量难以控制、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从整体到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都很难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1]。
这些大大限制了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但是近 10 年来,随着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理论的发展,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应用[2—3]。
网络药理学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科学理念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4]。
网络药理学认为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疾病是由多个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基因、蛋白引起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现象[5]。
网络药理学融合了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思想,将生物学网络与药物作用网络整合,分析药物在网络中与节点或网络模块的关系,由传统寻找单一靶点转向综合网络分析[4].目前,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公共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已有数据,建立特定药物作用机制网络预测模型,预测药物作用靶点,并从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解析药物作用机制。
如Gu J等[6]运用虚拟筛选和网络预测技术对大黄二蒽酮A、大黄二蒽酮C、番泻苷C等几种从未报道过具有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成分进行预测并获得成功.二是利用各种组学技术以及高内涵和高通量,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分析和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建立预测模型,进而解析所研究药物的网络药理学机制[7].如运用网络靶标预测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食欲治疗的疾病和机制[8],以及对复方丹参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9].2.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的联系中医治病注重辨证论治,强调从整体把握病因、病机的传变规律; 而方剂配伍则注重“君臣佐使”,通过多味中药的互相配合来实现对机体失衡状态的修正。
⼀例⼲燥综合征病案的经⽅辩证思路分析今⽇头条:中医林佳明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更新时间:每天更新视频号:中医林佳明,每周四晚上六点直播,每周四早上⼋点⼗五分直播。
温馨提⽰:因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推⽂不再按时间线显⽰,请加公众号星标,才能第⼀时间收到推送哦!今天是我写⽇记的1246天。
余某,⼥,55岁主诉:⼝⼲,眼⼲5年余病史:患者诉5年前出现⼝⼲,眼⼲,唇⼲,左⼝⾓跳动,在当地就诊,排除糖尿病,甲亢,癫痫等证后考虑⼲燥综合征。
予清热⽣津凉⾎等对证治疗,改善不明显,因为⼼烦,失眠诊断为焦虑症,服⽤抗焦虑药物氟西汀,病症改善不明显。
刻诊:患者⾯⾊暗,中等⾝材,偏胖,患者神情焦虑。
(思路:给我的第⼀感觉患者没有实热证,看前⾯⽤的是清热⽣津的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判断阴阳,寒热,结合上下,局部整体看看是否有实热津液耗损的表现,这样问诊会有的放⽮)。
我:你⼝⼲,想喝⽔吗?喜欢喝什么⽔?喝⽔后有什么感觉?患者:⼝⼲,咽⼲,唇⼲,想喝⽔,每天都带着⼀个杯⼦,到现在已经喝了三杯⽔,我平时喝温开⽔,喝冷⽔会不舒服。
我:喝冷⽔怎么样不舒服?患者:会觉得胃不好。
(思路:患者⼝⼲欲饮,喜饮温⽔,三阳病都可以有⼝⼲欲饮,太阴渴⽽不欲饮,少阴⾃利⽽渴,厥阴消渴,三阴的渴与阴的多少有关,太阴最多,所以渴不欲饮,少阴次之,两阴交尽为厥阴消渴,还是要辩三阴三阳。
太阳渴却没有阳明的⼤渴,是因为虽为太阳,太阳之热,却是分布的,不能聚焦,⽽阳明⼆阳并之谓之,病位聚集在胃肠,聚焦,所以阳明之热,⼤热,⼤渴,⾥实热,胃家实也。
)我:有怕冷发热吗?⼀振冷,⼀振热吗?患者:没有,这段时间没有发烧,觉得⼿脚冰冷,以⼿掌⼼,脚掌⼼为主,没有⼀阵热,⼀阵冷的感觉。
我:有⿐塞,咳嗽,流⿐涕吗?有头痛及颈后背不舒服吗?腰痛吗?患者:没有咳嗽,流⿐涕,也没有头痛及后背的不舒服。
我:平时,有出汗吗?如有,在那个部位?什么时候出的多?患者:没有特别的感觉,出汗不多。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摘要: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病例的临床观察和医学结论上。
随着科技方法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在哲学和研究方法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科学方法的形成和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结合中国医学和欧洲医学进行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西结合;临床研究;创新思路1.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是两种医学的相互渗透。
一般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
它体现了中医恒动的整体理念,重视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强调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西医注重辨病,重视局部器官和功能的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它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点。
因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中医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常用方法。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确定了多种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规律时,要总结各种疾病的常见证型,向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疾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体现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辨证分型方案是否真正体现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一点是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指导治疗,所以一般是根据证型确定方剂或主方。
这种做法并不违背辨证论治的原则。
自古以来,除了治疗特定疾病的经验证的处方外,每个处方都针对特定的证型而制定。
这样,每个证型都有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适用的证型,从而达到理论、方法、方药的高度统一。
早在《伤寒论》中,就根据方剂的适应症类型对病症进行了分类。
每个证型都有自己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名称。
这就是所谓的“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辨证外,西医诊断中也存在分类或分期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有不同的分型基础。
例如,西医通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功能变化或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为主要分型依据,而中医通常依赖于整体反应性或功能变化。
169作者简介:姚永科,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浦街道蔬菜社区卫生服务站。
女性慢性尿路感染的中医药治疗体会姚永科(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浦街道蔬菜社区卫生服务站,江苏 淮安 223002)【摘要】女性慢性尿路感染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气阴两虚,脾肾亏虚为本,湿热蕴结为标,合并有气滞或血瘀。
本文通过探讨女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原因及分型论治,结合临床验案,分析运用中医药在治疗尿路感染方面的显著疗效,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慢性尿路感染;内服;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1-0169-04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泌尿系疾病,男女均易发,由于女性特殊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所以相对而言女性发病率更高,而且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女性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增加了其经济和思想负担。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65 ~ 75岁的绝经妇女细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5% ~ 20%,而80岁以上的妇女发生率为20% ~ 50%[1]。
为了提高对女性慢性尿路感染高发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与阐述,现报道如下。
1 病因慢性尿路感染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泌尿系疾病之一,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超过70%的尿路感染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然后是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占比较高,约5% ~ 10%是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其中以葡萄球菌、粪链球菌最为常见[2]。
慢性尿路感染往往是由于急性期没有得到及时或者正规的治疗,导致病情迁延,或者合并有一些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比如糖尿病的病人,本身抵抗力比较弱,血糖控制不佳,更有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很容易出现反复的尿路感染。
慢性尿路感染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治疗困难和迁延难愈。
关于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8年第109号) 2018年11月06日发布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
《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1 —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
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多学科交叉助力中医药自主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简介一、研究院简介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成立。
研究院建立伊始就致力于中医药学与生命医学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旨在通过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聚集优势,打造面向国际、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和生物医学前沿的系列研究平台。
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生命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立足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关键难题,加强中医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促进中医药学与生命医学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快中医药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的转化和应用,为我国日益增长的全民健康服务需求做出重要贡献。
研究院成立至今,先后从海内外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并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平台,如组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系统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
相关科研团队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中药系统药理学及精准用药、系统药代及新型递药系统、中医药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
研究院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40余项,省部级课题15项,横向合作课题20余项。
近两年来,交叉科学研究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亀含IF>10.0的高水平论文8篇,IF>5.0的高水平论文20余篇。
部分科研成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x A dvanced Science、ACS Nano s A 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Trends Biochem Sci、本期封面组学分析平台化学生物学平台分子药理学平台药代动力学平台止生物信息学平台图1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的组织构架I本期封面Trends Pharmacol Sci、Pharmacol Ther、Obesity Reviews、Biosensors&Bioelectronics、Oncogene、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 Clin Pharmacokine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EBioMedicine、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
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
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
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
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
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
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
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
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自西医渐进,清代医家倡导中西医汇通至今,我国“中西医结合”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50~60年代)兴起和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架起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西医学术交流、渗透和结合,而且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
通过不同时期医家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8年全国开办“西学中班”[1]。
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医、西医、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决策[1],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
“结合医学”(或称“综合医学”“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和方法,使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3 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价值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其研究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应能增强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客观上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连接点,为两大医学体系的沟通、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
中医学与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一)
作者:苗明三,张玉林,杨保新
【摘要】目的探讨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
方法通过研究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分析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各自的优劣,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里程,提出病证方结合研究的基本思路。
结果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方测证、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为病证方结合的临床诊疗标准提供参考是病证方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
结论通过病证结合复制动物模型、通过以方测证的应用,可以把中医学中的病、证、方、药密切结合起来。
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和提高临床的辨证治疗水平。
【关键词】病证方结合思路
病与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获得对疾病的认识,形成各自不相同的分类标准,自成体系;病与证不同的分类体系,又形成了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的临床诊疗模式。
通过对中医证与西医病的结合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化规律,异病同治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建立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诊疗生物学指标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的良好切入点。
将方剂与证候相结合进行研究,架起理法与方药的桥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开展病证方结合研究,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对证候的客观化、数据化,对揭示经典方剂的作用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
中医历史有对病治疗、对症治疗与辨证论治之理论发展过程,病与证在中医理论中均有应用。
早期以对病、对症治疗为主。
《黄帝内经》〔1〕以病名讨论的专篇体现了疾病诊断的应用情况,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蕴含了辨证论治之意,而”病机十九条”则为辨证提供执简驭繁的法则。
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萌发了病证结合的思想,如《素问·痹论篇》先辨痹病,后辨其病因;《素问·痿论篇》将脏腑辨证寓于辨病之中;《素问.厥论篇》将经脉分证寓于厥病的辨病之中;《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建立了以病为纲、按病论述、据病立法、病分各类、逐类设证、因证制方、按方用药的体例系统模式。
病、证分类体系至少在东汉以前均被中医采用,甚至可以说,病的分类体系应用得更广泛,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病证结合亦同时萌芽。
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2〕各有优劣。
辨症治疗存在不足,而辨病治疗往往采用的“以病试方,以方探病”的经验用方模式,存在盲目性。
且因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被认识到的疾病种类有限,对大多数疾病的认识不足,不能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与结构功能变化特征,难以满足临床对未知疾病诊疗需求。
东汉以后,虽然辨病诊治模式及经验积累仍延续着,但辨证论治便于掌握应用并能取得疗效,为更多的医生所接受并得到推广,且辨证模式采用了类比方法,符合比类取象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利于辨证模式的发展。
因此,以证为基础的疾病分类体系与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对病治疗逐渐落入于次要地位。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医学〔3〕传入中国,两种医学模式互相碰撞,又诞生了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病证结合模式,中西医汇通及衷中参西等均属此类。
如张锡纯在谈到对霍乱的诊治时说“用显微镜审查此病之菌,系弯曲杆菌,……即为霍乱无疑也,至于细审此病之凉热百不失一,当参霍乱方及霍乱治法篇,自能临证无误”〔4〕,体现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施治疾病的病症结合临床模式。
目前西医诊病、中医辨证的治病模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不少学者将病证结合归之为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并肯定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
方与证〔5~7〕联用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方证是应用某一方的临床指征或依据,特指某方
剂所针对的病机(理法)所表现出的证候。
方证是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晶,反映了方剂与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
张仲景据神农学派和《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按照方剂组成和适应证,设立了《伤寒论》的方证体系,该方证体系的特征是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体。
《千金翼方·卷9序文》“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需有检讨,仓卒易知”首次提出了方证一词。
清代对方证进一步发挥,柯琴列伤寒论桂枝、麻黄、柴胡、黄连等方(汤)证30种,统辖仲景百余方治,此举使汤证之法确立于世。
徐大椿经多年研究,不类经而类方,从流溯源,将仲景113方进一步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一派学说。
方证学说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江户时期古方派医家吉益洞蓍《内聚方》就是在孙思邈“方证相应”的启发下形成的;日本伤寒学派常以方证相对派自居。
以方测证是方证相应的应用,以方测证,方证相应是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而治是证”为原则,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及疗效。
以方测证与其它辨证方法有明显的思维差异,是一种从方证到理法的逆向辨证方式,而其它辨证方法都是以理法分析为前提,进而达到遣方用药的临床实践目的。
中西医结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诊疗上还都是泾渭分明,很难进行融合。
而通过对中医证与西医病的结合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化规律,异病同治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的良好切入点。
但目前的病证结合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方面,而临床研究又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病例的选择、影响因素的控制等等,使病证结合研究难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
因此,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进行病证结合研究就很有必要。
通过复制既具有西医病的特点,又体现中医理论特色的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应用相应的方剂进行以方测证,对所建动物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病证的生物学基础,同时还可以探讨方剂的作用机理。
2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
2.1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近几十年来,在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至今中医动物模型已涉及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二十余种证型〔8〕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各种检测指标等,已建立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
证的模型曾为中医的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证的动物模型研究亦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其中最主要的难题是:采用单纯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药研究难以体现中医药的理论特色,而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长期停留于造模阶段,难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更缺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系统研究,这就是中医科研动物模型的研究困境。
我们认为在进行中医应用基础研究时应先侧重进行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
一个证通常包括多种病,证的层次越一般,包括的病种就越多。
因此指望制造一种代表多种疾病的证的动物模型是不可能的。
而复制病证〔9〕结合动物模型则可能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证候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病机特点在动物模型中容易控制,复制出既具有现代病的特点,又具有中医证的特点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也有助于提高临床的辨证治疗水平。
以病证相结台的思路来复制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特别是中医特有“证”的数字化、系统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的、重要的方法,是揭示中医病因病机本质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