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文言文叙事特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的叙事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叙述方式:文言文常见的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晰;倒叙则是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环节提前叙述,再逐步展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插叙是在叙述主线的基础上,插入与主题相关的事件或描述,丰富文章内容。
2. 叙事结构:文言文通常采用“因事命篇”的原则,根据具体的事件来安排叙述的结构。
常见的结构有以事件为主线,次第叙述和围绕同一专题,分段呈现。
前者是以重大事件为主线,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事件的全过程,后者则是选取与标题相关的几个历史段落,分段呈现,各段事件彼此独立,但又统一在同一标题之下。
3. 叙事语言:文言文的叙事语言简练、含蓄,常常采用代词、省略等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紧凑。
同时,文言文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4. 叙事主题:文言文的叙事主题多涉及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方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斗争、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表达作者的历史观和道德观念。
5. 叙事态度:文言文的叙事态度较为客观,作者通常不会在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而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命运。
总的来说,高考文言文的叙事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方式、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主题和叙事态度等方面。
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文言人物传记解题思路和技巧一、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例如:2008年全国2卷:阅读文言文题。
(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译文】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
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
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
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
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
”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
”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
”高祖听了高兴。
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
”高祖大笑。
(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人物传记的特征
人物传记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某个人的生平、事业、性格、思想等方面的描述,展现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人物传记的一些特征:
1. 真实性:人物传记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尽可能客观地还原人物的生平和经历。
2. 完整性:人物传记通常涵盖了人物的一生,包括其成长经历、事业发展、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全面展现其人生轨迹。
3. 故事性:人物传记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对人物经历的叙述,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触动。
4. 文学性:人物传记不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还需要作者运用一定的文学技巧,如描写、叙述、议论等,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 思想性:人物传记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人生经历,还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6. 教育性:人物传记可以为读者提供人生经验和启示,使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总之,人物传记是一种具有真实性、完整性、故事性、文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物生平和经历的描述,展现其独特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史传类文言文重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0827 1430: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
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
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
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
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1999年通过写苏琼为官所做的六件事:“应对曹芝、公正断案、妙题道研、清慎拒瓜、冒死请命、革除旧弊”来表现苏琼“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品质。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按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当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衔文度深衔之(怀恨)乘李侃率之以乘城 /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岂,哪)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
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稍微)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
(平素)课⑴劝课农桑。
(督促)⑵课敛赋税(征收)⑶昼课赋,夜课书。
(学习)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选拔)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
(案件)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招请)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专题30文言传记写作特色分析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董其昌,字玄宰,籍松之上海。
公十三出就试,见赏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
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三昧,且旁通绘事矣。
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
自此试辄冠军。
食饩有太学范尔孚者,捐资助公游北雍。
戊子秋闱,公名在第三,已丑名在第二,选读中秘书。
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
②凡六年,起湖广提学副使。
甫.试毕,乞致仕。
家食二十余年。
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高;亦绝不露纤毫抵牾..之迹。
即户外以干旄至,以问奇至,欣然应之;而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之恨。
③癸酉,上特拜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
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曰:“此先朝凤麟,出而瑞世,安可当吾辈而失之!”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
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于此者耶?”公报曰:“人之念祖,谁不如我?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
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乃思请辞。
时上御下严,乞骸骨者,不讶其有所避而去,则疑其有所托而逃;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
盖公以礼自处,而上亦以进退大臣之礼处公。
予迎之舟次,公笑曰:“今而后,始知我与子,两相期无愧心;两相见无愧色矣。
”④公北归时八十有一,精采健旺,须眉飒飒,有神仙霞举意。
对客谈笑,竟日..忘疲,不知其老之将至。
丙子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日而逝。
——节选自明代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有删改)材料二: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19.材料一第③段和材料二都记载了董其昌“上疏乞休”,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分答题技巧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1、身份为人在前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典型事件跟后边《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3、经历官位会多变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
《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④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
二、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末题先看是关键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词句找出要划线实词语境很重要虚词对比定答案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是传记的基本定义。
二、根据写作方式的不同,传记分为自传、评传和回忆录。
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包括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文章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所选材料篇幅较短,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四、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包括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个人怎么样,思路层次,以及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五、需要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
六、在应试情况下,可以先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也可以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七、通读是阅读材料的基本方法,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完整阅读,包括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
2.圈画。
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注意圈画出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并用竖线断开各层意思之间的联系。
重要信息包括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
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差错。
初学者应做得细致到位,以提高阅读效率。
3.跨“难”。
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材料通常选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不会有像《尚书》那样古奥难懂和《春秋》那样微言大义的文字;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不需要非查工具书不可。
即使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也不要紧张,可以先跨过去,可能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
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四、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今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五、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见附表六、感知步骤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是从文章入手,从篇名开始。
但应试的情况有所不同。
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
因此,就应试性文言文人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第一种步骤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种步骤是,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实施这种步骤可能效果更好。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每年的高考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诞生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本文以文言文的形式,撰写了几位高考英雄的传记,希望能够向广大学子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他们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
一、冯一青——铸就奇迹的坚韧冯一青,天津市一位普通的高中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高考成绩。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经济拮据,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学业的追求。
每天,他早起晚归,埋头苦读。
他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冯一青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
他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他在备考期间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个知识点都精心准备,挑战每一份模拟考试,不断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
高考之日,冯一青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中国著名的一流大学。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更是对于坚韧和努力的无声宣扬。
二、李华——执著引领梦想的航行李华,来自山西的一名高考生。
从小,她就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给她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她对航空工程的热爱。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的梦想一度被现实无情地打击。
李华没有放弃,她努力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角、机械制图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
她还立下愚公移山的决心,每天晚上看航空工程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高考前夕,李华全力备战,白天刻苦攻克各种难题,晚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关键时刻,她以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了高考,顺利进入了国内顶尖航空工程学院。
李华的坚持和执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的榜样,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逐,坚持不懈,最终必将收获成功。
三、王云飞——书写辉煌的勤奋之字王云飞,河南省阿克苏市的一名高考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
父母虽然不富有,但他们一直给予王云飞最大的关爱和支持。
人物列传类文言文阅读指导人物列传类的文言文,有着特别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世经历先人写人物列传,老是以时间为序,表示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世所碰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连在了一同。
因此我们在阅读人物列传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掌握传主一世的经历。
古代用以表示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还有表示时间变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不多、须臾”等。
在阅读人物列传时,找出并掌握这些词语,能够认识传主在不一样期间、不一样地方所做的不一样的事情,把这些事情贯连起来,就是传主一世的经历。
二、以表示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剖析事情的前因结果古代的人物列传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相关,因此以在记述人物时,常常以担当某某官职始,以升为或贬为某某官职止。
人物列传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示了这件事情最后获得的结果,因此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结果贯串了起来。
古代表示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示官职调换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示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表示离职的词语有“致仕”“乞骸骨”等。
古代担当地方上的某个职务,经常采用官职名加地名的叫法,如巡浙江,那是担当浙江巡抚(或巡按之类),知杭州,那是担当杭州知州(或知府),判扬州,那是担当扬州通判等。
这也是阅读人物列传一定知道的。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 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 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 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
这“五个 W”好像记述文的四因素或五因素,在阅读人物列传时,问问自己这一部分是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事情的因由、经过、结果是如何的,这样也就弄清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至于还有几个意思不懂的词语,也完整能够依据对这一事件的整体掌握去蒙,去猜,这些词语决不会成为阅读人物列传的拦路虎。
[导语]多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一直选用人物传记文体。
这种传记均出自“正史”,文字量600字左右,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
阅读这种传记,要根据其写人叙事的特点,建立规范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快速读懂,整体把握。
1.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籍贯、长相,有时还交代其祖上(或家族)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或科举)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传主的结局、生前和死后的封赏等。
2.高考所选传记,其传主都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无论哪类人物,其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3.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其中也蕴含对传主的评价,常常一字寓褒贬,即用“春秋笔法”。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总之,就是要看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专题导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3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3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
高考命题模式基本稳定,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查。
微课3 史传类文本的读文技巧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1.选文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文言文阅读所选人物传记类文本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的介绍,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结尾部分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
其结构形式如下:(2)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
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形象分析知识梳理阅读四个关注:人物、官职、事件、品格1.人物的基本情况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会出现一些关于传主的人物性格词语,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人物品质题的作答。
2.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时间、人物、官职、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馈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3.人物的性格。
归纳人物的性格品质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作者的直接评价;注意对其治学、为人处事或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如:孝谨、清正等;4、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基本上每段为一个语意聚合段,通过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来集中表现人物某种品格。
因此,分析人物品格是要从主要段落中的人物言行以及他人对主要人物的态度总结!5.常见人物形象概括首先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其次,只有对题干做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回答。
把答案放回原文。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例题精讲史弼传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
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①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文言文传记专题复习及阅读技巧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
一、分析历年真题: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
2.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一是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二是职官: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三、三次审读,完成解题:(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一、客观题部分1. 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
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 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1. 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 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 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
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 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四、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1. 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 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是怎样评价的。
)4. 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 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今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五、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见附表)六、感知步骤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是从文章入手,从篇名开始。
但应试的情况有所不同。
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
因此,就应试性文言文人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第一种步骤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种步骤是,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实施这种步骤可能效果更好。
七、感知方法1. 通读。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
词句意思和所熊脍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 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 跨“难”。
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不会有像《尚书》那样古奥难懂和《春秋》那样微言大义的文字;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
尽管如此,由于学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
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
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
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 借助。
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八、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和分析,而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篇章,其理解和分析,都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多次反复的一个过程。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语言。
理解词语、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言说:理解文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对于文言文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因此,阅读文言文,无论是欣赏还是应试,整体感知这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主要谈谈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
一、心理准备有无良好的心理准备,阅读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这里的心理准备,不是指一般意义的平静、专心等等,而是指由知识、技能等积累而成的一种文言文阅读的“前经验”,有了这种阅读心理准备,阅读时就能指向明确,关注集中。
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
阅读前有了这些心理准备,阅读时就会对文章的重要内容敏感,并快速地抓住这些关键信息,从而为正确把握全文内容和解答后面的试题打下基础。
二、感知内容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是指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
它不要求局部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仔细品味;它只是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基础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
具体说来,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需要关注下述内容:一是体裁,即判断所读文本是不是人物传记体裁。
除了规范的人物传记之外,还要注意识别那些近似体裁。
例如,2005年湖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武技》(选自《聊斋志异》),虽然是篇小说,但也具有人物传记的某些特点。
二是内容,文本记叙了哪些人物、哪些事件,或者发表了什么评论、阐述了什么道理等等。
三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四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2005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三、感知步骤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是从文章入手,从篇名开始。
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
因此,就应试性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第一步骤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步骤是: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采用这种步骤可能效果更好。
四、感知方法1. 通读。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
对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 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是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
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比如1999年高考文言文(“苏琼”题)阅读材料中有一句话是:“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这句话中只有“为”可以译为动词“是”,其它词语都是专有名词,无须翻译,如果穷究其词义,势必走入死胡同。
各层意思断开以后,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一目了然,便于与第四道题的内容逐项对应、比较,以确定理解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准确、分析是否合理。
比如“苏琼”题中16题D项说:“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
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这个错误选项的问题就在于把苏琼在南清河太守任上和“迁左丞,行徐州事”任上的事(即两个不同时期的内容)混为一谈。
(这个题当年高考的难度为0.38,说明很多考生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积累了经验,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做些圈画就可以了。
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细做到位。
3. 跨“难”。
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不会有像《尚书》那样古奥难懂和《春秋》那样微言大义的文章;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得查工具书不可的。
尽管如此,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
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
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
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不可回避的难点,整体感知后再说也不迟。
比如“苏琼”题阅读材料中有一句话为“纲纪谓琼曰”,其中“纲纪”是古代综理一府之事的主簿,而一般学生不太了解,其实也没有必要去推敲。
命题老师曾在《试题分析》中针对“纲纪”作过这样的说明:“由于学生可能不熟悉,我们也注意避开而不作为题眼,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表示人物称谓的一般词语来看待,在拟题时始终未涉及到与之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