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一)熟悉基本写法读清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达19分。
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常常失分也最多。
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
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
从这些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无非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
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文章、读清文章的。
下面先讲一讲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1.姓名、字号;2. 籍贯;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 学识;5. 性情;6. 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 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 年号+初,如:乾元初;②.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 年号+中,如:天监中;④. 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 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文言人物传记解题思路和技巧一、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例如:2008年全国2卷:阅读文言文题。
(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译文】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
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
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
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
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
”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
”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
”高祖听了高兴。
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
”高祖大笑。
(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教师(史传文阅读)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专页)二、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读懂选文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
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
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
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
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一、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我们知道,近年来高考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下面我们就以人物传记为例进行一些分析解说。
我们也知道,要答好文言文的题目,就一定要首先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那做题就很没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运气了。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借鉴:1、总观总览。
上下贯通。
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样,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单独地孤立地就看这一句,你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
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赐,那赏赐多少呢?一贯通,啊,原来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
再如“复以租赋”这句,单独看也是很难看懂的。
接着前面而来,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那百姓呢?百姓愿意耕种的,应该“免除赋税”。
啊,原来“复以租赋”是“免除赋税”的意思。
这是单独看一句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得出来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是难以读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2、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技巧高考中文言文的阅读占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考生每年在这个命题上失分很多,总体看来重要的原因是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把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认真品读题干,抓题干中的题眼。
高考文言文命题核心常表现在题干上,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就要抓住这个开门的钥匙,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豫让(人名)“忠义”的一组。
像这样的题干一般变化不大,注意两点:其一,“忠义”。
其二,“全都表现”。
这里的的“忠义”是我们的阅读重点,把握忠义的内涵,对父母、对朋友是不是“忠”,对亲属的爱是不是“义”。
而“全都表现”的表述则是做题的技巧,在这个表述上一定要看是“表现了”“全都表现了”“正面说明”“说明了”这里一定要抓住正面、侧面、表现、全都表现等词的体会。
二、清楚的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历史中廉吏的一生小传,鉴于高考时间的限制,一般都是命题者加工整理了的,也必然带有命题者的主观目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同时为了突出某一点,必然有夹杂其他手段如:人物对比,个人突出的一面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所以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各个人物,其一、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
其二、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三、理清文中的线索,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二手”人物传记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一定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1、人物的职业归属,是地方的还是朝廷官员、征战平虏的将军或是文人墨客高士等。
2、了解那些具体的事件。
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事件下有哪些小事件,比如官场升迁、官场应酬、给帝王进谏、对下属的关爱、从容应对困难,正确应对百姓的燃眉之急等。
3、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它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
传记可分为自传、他传、评传等不同类型。
2.传记的选材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所选材料篇幅较短,5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3.正确的阅读观是整体阅读。
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
阅读完文本材料后,还要看标题、尾注、试题等内容,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4.根据传记特点去阅读。
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
传记文体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部分。
传记的语言通常简明扼要,注重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
这些特点提示我们要仔细阅读,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字。
常见的词语包括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以及重要的典籍名称。
对于这些词语,我们应该平时积累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词汇。
在阅读时,这些文字通常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硬拆开翻译(这种做法很危险)。
此外,还需要注意古人的用语惯,例如称人通常只用“名”,如“XXX”称“祎”,“XXX”称“通明”。
文言传记中常见的词语包括官职变迁类词语。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包括征、辟、举、拜、选、除、授和赏。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包括罢、黜、免和夺。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包括升、擢、拔和迁。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包括谪。
贬、放、左迁、迁、徙、调、转、补、改、出、兼、领、行、署、权、判,这些都是与官职调动有关的常见词语。
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阅读之答题技巧传记特点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1. 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 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 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
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 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文言断句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金史韩玉传》(全文阅读见后面)断句题: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哪一个人不死呢?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
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
只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解析】答案:A综观四选项,第一处区别体现在断在“当然”前还是后,亦或两字之间。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技巧
高考中文言文的阅读占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考生每年在这个命题上失分很多,总体看来重要的原因是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把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认真品读题干,抓题干中的题眼。
高考文言文命题核心常表现在题干上,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就要抓住这个开门的钥匙,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豫让(人名)“忠义”的一组。
像这样的题干一般变化不大,注意两点:其一,“忠义”。
其二,“全都表现”。
这里的的“忠义”是我们的阅读重点,把握忠义的内涵,对父母、对朋友是不是“忠”,对亲属的爱是不是“义”。
而“全都表现”的表述则是做题的技巧,在这个表述上一定要看是“表现了”“全都表现了”“正面说明”“说明了”这里一定要抓住正面、侧面、表现、全都表现等词的体会。
二、清楚的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历史中廉吏的一生小传,鉴于高考时间的限制,一般都是命题者加工整理了的,也必然带有命题者的主观目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同时为了突出某一点,必然有夹杂其他手段如:人物对比,个人突出的一面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所以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各个人物,
其一、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
其二、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三、理清文中的线索,
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二手”人物传记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一定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1、人物的职业归属,是地方的还是朝廷官员、征战平虏的将军或是文人墨客高士等。
2、了解那些具体的事件。
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事件下有哪些小事件,比如官场升迁、官场应酬、给帝王进谏、对下属的关爱、从容应对困难,正确应对百姓的燃眉之急等。
3、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它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
四、准确的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如选岳飞传就不选秦桧传,选廉吏传就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
在行为的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长、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
五、抓评述性语言,议论性语言。
《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
我们这里提到的不仅仅是这一个,还夹杂对文章中事件的一些议论、说明性的文字,综合起来有:
1、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
2、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
3、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
4、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
六、借助叙事文章新闻特点及文化常识、把握人物。
1、行文特点,常用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小见大的方法,
2、任免词语、各种称谓。
如授予官职的词语、兼职代理的词语、调动的词语、降职的词语、人物的字号等。
3、固定短语,征战术语等
文言文阅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阅读,我们一定要摸准规律,顺其规律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