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22
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共3篇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1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借鉴自然界的复杂适应系统概念,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其相关的方法与应用,并最后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是一种借鉴自然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它把各种复杂系统看做是由一个个相互耦合的基本单元所组成,基本单元与基本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并呈现出复杂的现象。
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各个系统基本单元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功能,从而达到系统整体的目标。
通过整合各个单元的功能,协调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加高效、适应更强的系统。
二、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的研究方法1.集成模型方法:通过将单个模型集成成一体,从而实现模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交互。
该方法主要用于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数学仿真以及预测,对系统效益进行量化和评估。
2.数据驱动的方法:这是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控制决策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大量已有的数据进行分类、归纳、综合等处理方式,以达到对系统的理解和构建更精细的模型。
3.混沌与复杂性的方法:混沌系统为非线性系统的一种特例,是一个复杂系统。
混沌与复杂系统模拟方法,可模拟如非线性振荡、相变、元胞生物学、人工生命等现象。
三、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的应用1.智能制造系统:作为一种高度自适应的制造系统,其基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它由物理组件、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管理框架构成。
它可以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和运营情况下自适应地优化以实现过程的增效和质量的提高。
2.智慧城市:当城市的各项重要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供电、交通等,融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中,该城市就成为了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及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愈发重要。
复杂适应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系统,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引发整个系统的非线性行为和演化。
而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则是应对复杂适应系统挑战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对复杂适应系统及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二、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2.1 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复杂适应系统是指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系统,例如生态系统、社交网络、物流系统等。
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自适应能力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重要特征。
2.2 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1.非线性性:复杂适应系统的行为往往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2.自组织性:复杂适应系统具有自组织的能力,即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全局的整体行为。
3.自适应性:复杂适应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进行适应和调整。
4.高度耦合性:复杂适应系统的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耦合关系。
三、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3.1 Agent的概念Agent是指具有自主性、目标导向性和适应性的个体,它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
3.2 Agent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功能,Agent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简单反应型Agent:根据环境的当前状态产生固定的响应。
- 模型型Agent:通过对环境进行建模,预测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 脚本型Agent:预先定义好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和规则,根据环境的状态选择相应的脚本执行。
- 学习型Agent: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改进自身的行为策略。
3.3 Agent的建模和仿真方法1.有限状态机(FSM):将Agent的决策过程建模为有限状态机,通过定义不同状态和状态转移条件来描述Agent的行为。
2.强化学习(RL):基于奖励信号和价值函数来训练Agent的决策策略,使Agent能够从环境中学习并逐渐优化自身的行为。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综述1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简介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是现代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遗传算法创始人约翰·霍兰(John Holland)于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时正式提出的。
其后霍兰又在《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以及《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两本著作中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
CAS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复杂自适应系统是一种“用规则描述的,由相互作用的适应性主体(Active Agent)所构成的系统,这些主体随着经验的积累,靠不断变换规则来适应”(霍兰,2000:10-11);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性创造复杂性,与以往传统的机械论、还原论不同,复杂自适应系统(CAS)中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适应性的智能体,可以在适应外界环境与对外交流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经验,并能根据自己所学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求与系统规则相匹配。
另外,还能通过修改系统规则来达到自身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匹配。
在该系统中,所有个体都处于一个主要由其他个体所构成的大环境之中,而复杂自适应系统也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边缘”的环境之中,因而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作的努力都是努力适应别的适应性主体,即CAS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依靠与环境以及与其他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它们的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
此外,与自上而下、中心控制的复杂性科学早期研究的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不同,复杂自适应系统是一种层次结构分明的自下而上的分散系统,系统中的每个个体在共处一个大环境的同时又分别根据它周围的小环境并行、独立地进行着适应与学习,不同层次间的个体一般没有交集,从而“把对涌现的繁杂的观测还原为简单机制的相互作用”,而相同层级的个体通过一定的竞合行为,又可以在系统的更高层次上突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及更复杂的行为。
一般认为像社会系统、股票市场、虚拟社区、蚁群、人体免疫系统、组织中的单位或不同组织所形成的联盟都可看作复杂自适应系统。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驱动路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fsQCA组态探索蔺海沣 左谢兴 刘碧华一、问题的提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是加速村庄再造和乡村秩序重建的新价值创造源泉,也是其持续释放生命潜质和深化生命意义的关键性路径。
返乡的农村籍大学生通过文化嵌入、关系嵌入和政治嵌入等途径回嵌乡村社会,深刻重塑乡土社会关系和人群利益关系。
他们凭借超强的地方依恋、快速的乡土适应和卓越的创新精神,将传统产业和现代科技双向融合,在促进产业振兴上涌现出颠覆性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首要任务就是如何驱动其高返乡创业意愿的生成。
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本科和高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由2.0%、3.8%分别降为1.2%和3.2%。
基于全国高校的调查数据也证实大学生创业意愿偏低[1-2]。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驱动农村籍大学生的高返乡创业意愿是中国创业领域亟待破解的共识性议题。
现有文献主要探索社会网络[3]、主动性人格[4]、创业学习[5]、创业情境和社会认知[6]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有学者探究了创业满意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也有学者探析了创业资本对大学 摘要: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H省8所高校为样本,探索社会资本(认知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亲社会动机等多重前因条件的交互效应以及前因组态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系统影响发现:上述6个前因变量均不足以独立成为驱动返乡创业意愿的必要条件;返乡创业意愿的驱动是多个前因条件协同交互的结果;农村籍大学生高返乡创业意愿的驱动组态包括“地域忠诚”驱动型、“人地关怀”加持型等2类;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亲社会动机、地方依恋是导致低返乡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
第十讲复杂适应系统(xìtǒng)(CAS)理论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CAS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liǎnɡɡè)方面。
在微观方面,CAS理论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
这种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所谓适应能力表现在它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
在宏观方面,由这样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将在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表现出宏观系统中的分化、涌现等种种复杂的演化过程。
CAS理论虽然提出不久,但是(dànshì)由于其思想的新颖和富有启发,它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推动着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一、复杂(fùzá)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概念作为CAS理论的产生背景,有必要对于Santa fe研究所作一简要(jiǎnyào)的介绍。
Santa fe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
在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支持下,第一次研讨会于1984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首府桑塔菲市举行。
这次会议以经济为主题,参加者不但有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Kenneth Arrow )为首的许多经济学家,而且有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和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
这次成功的交流使与会者十分兴奋,并且一致同意按此方向走下去。
这就是Santa fe研究所的诞生。
它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的研究所,靠申请各种基金来支持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不久前,它被评为全美国最优秀的十个研究所之一。
复杂适应性理论复杂适应性理论是开发出来用来描述复杂系统如何在未知条件下自主学习并适应环境,从而改善与之相关的事务的一种理论。
复杂适应性理论包括多种解释,它们涉及到个体系统、集体系统、文化系统及其他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动态关系。
复杂适应性理论是根据经典的科学理论开发的,它的关键理念是被称为“适应性”的概念。
它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可以在不确定环境中自主学习,并且能够调整自身来适应新的环境。
复杂适应性理论主要应用于解决现代非线性系统,如复杂网络、公共政策、动态组织和其他复杂系统。
适应性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自身,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适应性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多变的环境条件,并有效地处理解决问题。
这就是复杂适应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复杂适应性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以改善复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公共政策、环境保护、健康社会服务、城市和地区规划、组织发展和既有制度等复杂领域。
复杂适应性理论丰富了现有的模式和理论,有助于解释系统的变化和复杂关系。
在复杂适应性理论的框架下,针对不同的复杂系统提出了几种模型:系统视角模型、实践视角模型、文化视角模型、行为视角模型和结构视角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的内部动态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此外,复杂适应性理论还可以帮助理解复杂系统如何与其他系统相连接,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通过分析实践视角,可以发现一个系统会与其他系统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在实践视角下,可以研究一个系统如何改变自身以适应发生的变化,并了解它与其他系统的互动是如何影响其自身的发展的。
复杂适应性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的理论,也是一种研究复杂系统变化的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框架,用来研究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如何适应复杂的环境。
它的应用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用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改善现有的模式和理论,更好地解释社会现象,并帮助设计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是一种用于探索有关复杂系统结构和运作原理的理论。
CAS由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62年提出,旨在表明复杂的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是一个贯穿进化论和系统科学的概念,它表明,有些系统可以通过探索和利用它们自身的复杂性来克服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变化。
CAS认为,复杂系统的行为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内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内部因素包括系统内的连接、网络结构和机制。
CAS 假设,系统内的复杂性可以被驱动,从而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CAS的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金融市场、社会和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以及人类行为和文化模式。
CAS理论被用来探索如何使系统更具灵活性,以便它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和内部变化。
它也被用来推动改进系统结构,使其更加弹性,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CAS理论也被用来研究复杂系统中的社会和技术元素如何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系统的性能。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CAS 理论来研究如何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以及如何最大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AS理论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它表明,复杂的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优化来应对外部变化。
通过加强系统的弹性,可以使系统更加灵活,从而更好地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
CAS理论也被用来改善系统结构,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
多主体模拟技术简介多主体模拟(multi-agent simulation)是一种新兴的建模仿真技术,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本章首先概述它的理论背景,而后简单介绍一种大型多主体微观模拟经济系统——Aspen,最后介绍在各种领域均取得了很好应用效果的通用多主体模拟软件平台——Swarm软件。
第一节多主体模拟的理论背景多主体模拟产生的理论背景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它也是考察复杂适应系统的最主要手段。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由来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产生于人们对复杂性的研究,而说到复杂系统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圣达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
圣达菲研究所的创始人考恩(George Cowan)于1984年联合一大批各方面的专家对复杂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和安德森等等。
在此次会议上,各领域的专家找到共同的研究兴趣,也就是复杂系统。
在不同学科领域内均存在大量复杂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相似性,然而以往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思维难以对它们加以整体把握。
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缺少交流现象也使得人们难以综合各方面知识。
为此与会者一致同意设立圣达菲研究所,作为对复杂性的一个研究中心。
其特色是使各种差异极大的学科能开展共同研究,创建了一个包容性极强,不受传统的资金分配、成果认定体制约束的研究场所。
为此圣菲研究所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的人才进入,从事短期的交流合作,成为新思想、新概念的发源点,而圣达菲研究所也在前不久被评为全美最优秀的5个研究所之一。
得益于这种研究环境,霍兰(J. Holland)于1994年圣达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时的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他也是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的创建者。
二、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思想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复杂系统的观察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它的产生也得益于对以往科学研究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反思。
第六章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CAS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在微观方面,CAS理论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
这种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主体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它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
在宏观方面,由这样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将在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表现出宏观系统中的分化、涌现等种种复杂的演化过程。
1994年霍兰提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桑塔费研究所成立10周年时正式提出的。
作为CAS理论的产生背景,有必要对该研究所简单介绍。
1. 圣菲(桑塔费)研究所CAS理论的诞生地——桑塔费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
它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研究所,靠申请各种基金来支持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聚集在这里的研究人员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背景,包括从梳着马尾巴发型的研究生到像物理学家盖尔曼、安德森和经济学家阿罗这样的诺贝尔桂冠得主,由年迈的学术巨子(头顶诺贝尔桂冠、地位特殊、声名显赫)创建的机构,但他们都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都坚信一个将普照自然和人类的新科学——复杂性理论,他们正在凌厉地冲破自牛顿时代以来一直统治着科学的线性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但起步非常艰难。
1.1 还原论三百多年来,科学家们热爱的线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整体正好等于所有部分之和。
还原论把世界分解得尽可能小,尽可能简单。
为一系列或多或少理想化了的问题寻找解题的方案(通往诺贝尔奖的辉煌殿堂通常是由还原论的思维取道的),但却因此背离了真实世界,把问题限制到你能发现解决办法的地步,这就造成了科学上越来越多的碎裂片。
而真实的世界却要求我们用更加整体的眼光去看问题,任何事情都会影响到其它事情,你必须了解事情的整体关联网。
事实上,除了非常简单的物理系统,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被裹罩在一张充满刺激、限制和相互关系的巨大非线性网络之中,一个地方小小的变化会导致其它地方的震荡(一呼百应、千应,蝴蝶力量),整体几乎永远是远远大于部分的总和(气体整体属性有压强、温度、相变——凝固与蒸发,而单个气体分子只有动能、速度;一台安装好的机器具有它的零部件总和所没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