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语文版
- 格式:pptx
- 大小:13.49 MB
- 文档页数:8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子曰:“由,诲女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5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2、理解运用《论语》的名言警句。
3、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落实翻译、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步骤一、孔子简述孔子,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以“仁”为中心的学说。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论语》简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20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三、重点字词解释1、一词多义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遵守、奉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实行2、古今释义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诚实今:相信②去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古:背离、抛弃今:往、到③虽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古:即使今:虽然3、通假字莫春者:“莫”通“暮”,晚。
四、《论语》十则内容分析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原文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内容分析:为人谋要诚实吾日三省吾身与友交要诚信道德修养传不习要学习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原文翻译:孔子说:"看见有贤德的人,要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内容分析:见贤思齐(正)孔子要求正确对待反省自身做人态度(道德修养)----不贤自省(反)先进与落后的态度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年级上《论语》十则第一篇:九年级上《论语》十则《论语》十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②身:自己。
③谋:谋划,商量办法。
④忠:诚心诚意。
⑤交:交往。
⑥信:诚实。
⑦传:老师教授的知识。
①②③④⑤⑥⑦(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贤:指德、行优秀的人,闲人。
②齐:看齐。
①②(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①一言:这里指一个字。
②行:遵守,奉行。
③其:大约。
在这里是表推测的语气词。
④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①②③④(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①弘毅: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①(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③得之,不去也。
①道:方法。
②处:据有,取。
③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不以其道”的不为流传中多出来的字,句意为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就算是人人所不喜欢的,但君子照样安守贫贱;另一种解释是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这是不合道理的,但君子却并不因此而抛弃仁道。
去,背离,抛弃。
①②(六)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①子贡问君子: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①②(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美,好的。
恶,坏的,不好的。
①(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①而:如果,表假设。
②求:求得,追求。
③执鞭之士:这里意为低位的官职。
①②③(九)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①韶:乐曲名。
②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5.《论语》十则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自由发言,不拘对错.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检查复习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