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1N1流感重症病毒性肺炎诊断及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11.23 MB
- 文档页数:50
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救治内科ICU负责人、呼吸内科副主任赵洪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重症病例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1)持续高热>3天;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7)肌酸激酶(CK)、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二、危重病例患者1.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1)呼吸衰竭;2)感染中毒性休克;3)多脏器功能不全(≥两个器官);4)出现其他需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2.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2)年龄≥65岁的老年人;3)妊娠期妇女;4)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5)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②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③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④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⑤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⑥免疫功能抑制(包括用免疫抑制剂或HIV 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⑦ 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三、ALI/ARDS诊断标准1.有发病的高危(直接或间接)肺损伤因素;2.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3.低氧血症:PaO2/FiO2 在ALI时≤300;ARDS≤200;4.胸部X线两肺浸润阴影;5.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8 mm 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凡具备以上5项可诊断为ALI/ARDS四、动脉血氧分压(PaO2)1.定义: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预计公式: PaO2 = (100 - 年龄×0.33) ± 5mmHg,参考值:95 ~ 100mmHg。
2.临床意义:1)判断有无缺氧和缺氧的程度为轻度:80 ~ 60mmHg;中度:60 ~ 40mmHg;(<60, 机体濒临失代偿, 呼衰标准);重度:<40mmHg。
重症患者的识别与处理原则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治原则(第三版)重症病例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持续高热>3天;• 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 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 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危重病例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1.呼吸衰竭;• 2.感染中毒性休克;• 3.多脏器功能不全;• 4.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临床分类处理原则•(一)疑似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
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
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进行隔离。
住院病例可多人同室。
重症和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1.强调门诊和急诊继续做好患者分诊工作;强调临床首诊医生的对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意识和责任心至关重要。
临床首诊医生应重视病史,对于发生流感样症状的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肥胖、基础疾病者应给与高度重视。
• 2.呼吸科及内科病房医护人员对于因肺炎住院患者应加强鉴别诊断。
• 3.由于我省发现晚期妊娠的孕产妇一旦罹患甲型H1N1流感后,极易发展成为重症、危重症,因此,要求产科医护人员对于发生发热、流感样症状的孕产妇应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时排除甲型H1N1流感。
即使一次病原学检测阴性的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如需分娩,也应留院观察一定时间。
• 4.对于疑诊甲型H1N1流感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应积极进行病原学诊断。
住院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
•(一)优先收治重症与危重病例入院。
重症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
分为甲、乙、丙三型。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
二、临床分型1.单纯型流感。
最常见。
2.中毒型流感。
极少见。
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死率高。
3.胃肠型流感。
除发热外,以呕吐、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
2~3天即可恢复。
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1. 流感病毒性肺炎:季节性甲型流感(H1N1、H2N2和H3N2等)所致的病毒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还可在青壮年、肥胖人群、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和妊娠妇女等人群中引起严重的病毒性肺炎,部分患者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常可发展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或ARDS,病死率高。
2. 肺外表现:⑴心脏损害: 心脏损伤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
可见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心电图异常,而肌钙蛋白异常少见,多可恢复,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⑵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局灶性神经功能紊乱及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⑶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流感中罕见。
主要症状有肌无力、肾功能衰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危重症患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F)和DIC等,甚至死亡。
四、并发症1. 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率为5~15%。
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咳脓性痰及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及肺实变体征。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或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甲型H1N1流感肺炎1、最终诊断:甲型H1N1流感肺炎2、讨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
病毒对乙醇、碘伏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min可灭活。
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经过飞沫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临床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闭塞、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方面,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病原学检查有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检查。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
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3.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旱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治疗上分为一般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孕、产妇作为特殊人群,其重症发病率(7~9%)与死亡率(13~13.5%)均高于普通人,这可能与孕产妇机体、免疫及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
影像表现:1)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小片状或片状、呈多灶性,下叶多见,位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和胸膜下区,重症患者可融合为大片状实变影;2)肺间质性改变:表现为细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3)其它征象,如合并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4)疾病的演变:疾病早期为局灶性磨玻璃或实变影,加重时双肺出现多灶性、融合性的实变影,肺门部多见,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病情稳定后,病变以肺实质与间质改变并存;病变恢复期,以肺间质改变为主。
鉴别诊断:1)病毒性肺炎:早期表现为磨玻璃影,病变组织和正常肺小叶邻近,呈嵌顿样改变;甲型H1N1流感肺炎亦属于病毒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