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治疗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2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返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动静脉血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者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但抗凝都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抗凝治疗通过药物降低凝血因子浓度或阻止其激活,从而降低血液凝固性或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血栓发展。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阿加曲斑、Hirudins等)、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香豆素类、华法令、新抗凝等)、戊聚糖钠等。
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1.动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新生儿血管壁光滑而通畅,自童年起,动脉管壁内逐渐形成富含脂质和纤维组织的局灶性斑块。
粥样硬化早期并不影响血流,但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则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动脉血栓,导致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形成上具有不可预知性,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同时辅以抗凝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均应给予肝素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因其抗栓效果优于普通肝素,并且不需监测凝血指标,但溶栓或PCI 治疗的患者仍推荐普通肝素。
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很小,主要用于大面积前壁心梗、严重心力衰竭、存在心脏血栓或血栓栓塞病史的高危患者。
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应立即接受普通肝素全身抗凝治疗,随后长期服用华法林预防;但慢性肢体缺血、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除抗血小板治疗外,不推荐任何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应首选华法林,因其预防卒中的作用明显高于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不推荐肝素治疗。
2.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静脉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
这是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流速较慢,很容易形成血栓。
口服避孕药、外科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慢性心衰、长期卧床、存在易患血栓体质等人群好发。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早期相对不稳定,可脱落引发肺栓塞,治疗上应首选抗凝药物。
“人生于血管通畅,长于血管硬化,死于血栓形成”既然人是“生于血管通畅”,那么血管的病变、血栓的形成,一定是后天一步步缓慢发生的,换句话说,血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认清引发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并行之有效地避免其发生,那么预防血栓性疾病,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
首先,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血栓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3大不同的主要类型。
防治血栓,就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这3个方面各个击破。
其次,对已经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病,是预防血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入手,对几种不同的血栓性疾病“分而治之”,全面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预防全球范围内,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性死亡占了人群死亡的1/3~1/2,由此导致的肢体和智力上的严重残疾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
1.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是怎样形成的?每个人刚出生时,血管壁都是光滑而通畅的。
但从童年时期开始,血脂就会在动脉管壁沉积形成脂质条纹。
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可以逆转,脂质条纹可以消失。
但是,由于高血压、应激或吸烟等因素的刺激,血管内膜下的脂质条纹会逐渐恶化。
为了修复这些损伤,动脉再生出新的组织,从而形成小的隆起和瘢痕,胆固醇、白细胞及其他物质积聚在隆起处,形成斑块阻塞血管。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器官或组织缺血的表现,如稳定型心绞痛、下肢间歇性跛行和慢性脑缺血等。
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就可以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事件。
这些事件在心脏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在大脑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中风,在下肢则表现为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2.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首先,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时吸入的一氧化碳、应激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其次,年龄(35岁以上的人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别(绝经期前的女性与同龄的男性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低。
下肢动脉栓塞解决方案
《下肢动脉栓塞解决方案》
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和患有动脉硬化症的患者。
当血管内的血栓或脂质堆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时,就会引起下肢缺血症状,如疼痛、无力、发麻以及溃疡等。
下肢动脉栓塞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坏死和截肢。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缓解患者症状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针对下肢动脉栓塞,目前存在多种治疗方案。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凝血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和溶解血栓,以达到改善血管通透性的目的。
对于早期较轻度的动脉栓塞,药物治疗可能是有效的选择。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介入手术技术,如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来扩张和支撑狭窄部位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治疗方案通常适用于病变较重、狭窄较严重的患者,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手术治疗则是在介入手术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动脉重建。
如消除闭塞或狭窄的部位,从而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治疗方案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采取
一定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适度运动等,以减轻症状和预防疾病的进展。
总之,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血栓的病理名词解释血栓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结成块的现象,通常出现在血管内壁受损或血液凝固系统功能异常的情况下。
血栓是机体保护机制的一部分,但过度形成血栓或血栓脱落后堵塞其他血管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1. 血栓形成机制当血管内壁受到损伤,例如创伤、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血液凝固系统会被激活。
在这个过程中,血小板会粘结在受损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栓。
同时,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促使血栓进一步形成。
这个过程被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2.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血栓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种类型。
动脉血栓通常形成在动脉内,因为动脉血流速度快,血栓容易堵塞血管。
动脉血栓常见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则形成在静脉内,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3. 血栓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通常与一系列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此外,长时间静坐、长途旅行、过度运动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血栓的症状血栓形成的症状通常与其所在位置和形成原因有关。
动脉血栓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而静脉血栓则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性炎症、肺栓塞等症状。
5. 血栓的预防和治疗预防血栓形成非常重要。
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以及戒烟限酒等,都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已经出现血栓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一些需要紧急治疗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来解除血栓。
总结起来,血栓是一种血液在血管内凝结形成的现象,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它的形成机制与血管损伤、血小板粘附以及凝血因子的活化密切相关。
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
预防血栓的重要手段是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已经形成血栓的患者,医生会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措施。
血栓的后果严重,因此,对于可能存在血栓风险的人群,及时预防和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正常静脉血栓治疗肢体阻断静脉回流后小腿体积可增加2%~3%,如有急性静脉血栓形成,则增加不到2%,其原因是由于部分静脉已被血栓占据,另外由于静脉近端被血栓阻塞后,远端压力增高已使静脉扩张,因而再进一步扩张则受到限制。
因为小腿VC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单独使用VC作为诊断标准往往是不可靠的。
VO直接与小腿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压差成正比,而与静脉本身的阻力成反比。
因为小腿的静脉压为充气袖带阻断静脉6.7 kPa(50 mmHg)的压力,而近端压力又低,所以静脉回流率在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以减低,如回流率以20 ml/(100ml.min)为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线,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率为9196,如以2s的回流率计算膝以上血栓形成的敏感率为90%,膝以下敏感率为60%。
本检查方法比较稳定,数据准确,可多次重复检查,在临床上对于静脉血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观察疗效和科研有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形的新型学科,其静脉血栓治疗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
1951年Copley提出血液流变学一词,其定义为“从宏观、微观以至亚微观的水平研究血细胞及血浆成分与流动性质,并包括与血液直接接触的血管的流变性质”。
随着血液流变学的迅速发展,研究重点已逐渐从宏观角度,对血液粘度及影响因素,发展到从微观人手,对红细胞、白细胞的流变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
临床上,研究对象主要是与血液流变性有关的病因学、症状、诊断方法、预防与治疗手段等。
目前,国内对周围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广泛开展,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就是血液粘滞性异常。
虽然它们各自的病因不同,但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有血管阻塞、血流紊乱及血栓形成。
在这些情况下,血液的流变性发生变化,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血栓分类及分布特点血栓是血液凝固后形成的血块,它可以在血管内部或外部形成。
血栓的形成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如果血栓过大或形成在重要的血管部位,就会成为一种危险的病理状态。
因此,了解血栓的分类和分布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血栓的分类根据血栓的形成位置和原因,血栓可以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种类型。
1.1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是在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动脉狭窄、炎症、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动脉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疾病。
根据动脉血栓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1 冠状动脉血栓冠状动脉血栓是指在冠状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破裂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冠状动脉血栓是引起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脑动脉血栓脑动脉血栓是指在脑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脑动脉狭窄、炎症或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脑动脉血栓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1.1.3 下肢动脉血栓下肢动脉血栓是指在下肢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下肢动脉狭窄、炎症或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下肢动脉血栓可能导致下肢缺血、坏疽等疾病。
1.2 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是在静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静脉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静脉血栓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严重疾病。
根据静脉血栓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2.1 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指在深静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静脉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栓塞等疾病。
1.2.2 肺动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是指在肺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静脉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肺动脉血栓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静脉血栓最好的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
如果不及时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下肢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早期诊断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可以有效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使用抗凝血药物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除了药物治疗,机械治疗也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可以直接清除血栓,恢复下肢静脉的通畅。
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使得治疗效果更加精准,同时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物理治疗也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压力袜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症状,减轻水肿和疼痛感。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按摩也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也是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
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等都有助于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是综合治疗。
既要通过药物治疗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又要通过机械治疗清除已有的血栓,再结合物理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也要注意预防血栓的再发,避免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减少疾病的复发风险。
血栓早期症状是什么表现一、血栓早期症状的表现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大多数情况下血栓处在隐匿的状态。
但是,一些人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1、肿胀:由于血栓形成之后,血液流动受到阻碍,因此局部会出现肿胀。
2、疼痛或灼热感:血栓形成时会刺激周围组织,因此会出现疼痛或灼热感。
3、变色:当血栓形成后,局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足,会导致皮肤变色,呈现暗红色、蓝紫色,乃至黑褐色。
4、明显的静脉曲张:当血栓发生在静脉深处时,会对静脉实质和瓣膜产生压迫,导致静脉曲张明显。
5、胸痛或呼吸困难:当血栓堵塞肺动脉时,会引起严重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二、血栓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抗凝剂是血栓治疗的首选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2、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消融血栓时,外科手术就成了必须的手段。
常见的手术有血栓机械取出术、静脉内球囊扩张术以及阴道入路取出术等。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通过利用影像学技术,根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进行治疗。
三、血栓治疗的注意事项1、合理用药:抗凝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照医嘱按时按量使用。
2、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是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应戒烟限酒。
3、控制体重:肥胖是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之一,需要控制体重,使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4、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在血管中的滞留,从而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5、注意预防:长期卧床、长途旅行、手术后及怀孕期间等都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需要注意预防。
综上所述,血栓的早期症状不容忽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应遵照医嘱合理用药,并且注意一些预防措施,可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下肢静脉血栓能做什么检查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病症,多见于冬季及寒冷环境下,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红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血栓性疾病的病例分析与治疗经验分享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液在血管中凝聚形成血栓而引起的疾病。
根据病灶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
本文通过病例分析与治疗经验分享,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并提供有用的治疗参考。
1. 病例分析1.1 病例一患者李某,男性,57岁。
患者于2019年12月因出现左下肢疼痛、浮肿及发热,入院时左下肢肌力Ⅱ级,CT静脉造影显示左侧股静脉下段血栓形成。
患者既往无血栓病史、动脉硬化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入院后,患者经过肝素、华法林治疗及左肢气压治疗后效果显著,病情改善并于10天后出院。
1.2 病例二患者张某,女性,38岁。
患者于2021年3月因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诊,经CT检查发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疾病史等。
入院后,患者经过抗凝治疗及多学科会诊,在经验治疗下病情得到控制,术后恢复良好。
2. 治疗经验分享2.1 抗凝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抗凝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依据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进行给药剂量调整。
近年来,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的临床使用证实其与华法林在减轻血栓性疾病预防方面没有显著差别,而在出血风险上更低。
2.2 气压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静脉血栓病患者而言,气压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通过气压运动带动血液循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流回流,减少下肢水肿,降低患者出现下肢血栓后综合症的风险。
2.3 治疗策略无论是动脉血栓,还是静脉血栓,均需针对病因给予个体化治疗策略。
例如,对于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等疾病,需要尽早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加速栓塞物的消散,阻止局部缺血和坏死的进一步扩大,以减轻病情。
而对于静脉血栓患者,应当重视外科手术创伤和长时间伏床的患者,积极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3. 结语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管壁内逐渐形成粥样硬化。
粥样硬化早期并不影响血流,但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则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动脉血栓,导致血管事件,如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重庆博泰医院血管外科梅志军动脉血栓以白血栓为主。
主要是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
因此,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者栓塞的时候可以用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
因为急性动脉血栓或栓塞后会出现的继发血栓往往是红血栓,因此抗凝是预防纤维蛋白沉积。
作为辅助治疗。
一般慢性肢体缺血或稳定性冠心病只推荐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使用抗凝药物。
静脉血栓以红血栓为主。
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多见。
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外科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慢性心衰、易栓体质等人群。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早期相对不稳定,可脱落引发肺栓塞,治疗上首选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速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速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
重庆博泰医院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
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
2.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
肉眼观呈暗红色。
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