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代的农耕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8.05 KB
- 文档页数:4
原始农耕文化一堂有创造力的课才会展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在学习《原始农耕文化》这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几个关键环节,即问题的设计、图片的立意、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文字材料和音像资料的使用等方面,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为了让这一节课能够丰富多彩,使学生产生创造激情,我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除了看参考书之外,我还从网上查找了大量的材料,有《炎帝神农部落农业文明的历史地位》、《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呈献七千年前文化》、《来自半坡古文明的信息》、《石器时代》、《钻木取火的传说》、《文明的发轫》、《创建绿色新文明》、《评论:超越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等文字材料。
还有大量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具图片、遗址图、想像图等,探究学习活动也是我思考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丰富的资料使我能够把握本课的主题,另外,我还用powerpoint制作比较理想的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首先,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势必成为粗放式教学。
从宏观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艰辛、智慧和生动的创造历程,是本课的中心。
这也是我备课的着眼点。
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设趣激意,就使这一课的设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对初一学生来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的,需要有基础的知识、感性的认识做铺垫,由浅人深;层层推进,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为此,我将基础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以板书标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把握。
如下: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早地作物粟半地穴式房屋二、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湿地作物水稻干栏式建筑三、原始聚落其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本原因。
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问题设计方面我注意了层次性,并使设计的问题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历史文化教案了解古代的农耕文明小学三年级历史文化教案:了解古代的农耕文明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当能够:1. 了解古代的农耕文明,知道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种植方式和农作物;3. 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耕文明的意义和价值;4.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工具和种植方式、农作物;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的连作障碍和对土地保护意识的缺乏。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谈论农民、农村和农具,向学生介绍初步的农耕文化概念。
Step 2 知识展示(5分钟)对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农耕文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Step 3 课文学习(30分钟)带着学生阅读“古代的农耕文明”这篇课文,并结合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种植方式和农作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Step 4 讨论(15分钟)通过思维导图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古代农业对土地环境的影响、农作物的重要性和农民保护土地的意识。
并要求学生对农耕文明的价值进行思考。
Step 5 拓展(20分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模拟种植、制作农耕工具等场景,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古代农耕文明的魅力。
Step 6 评价(5分钟)通过个人或小组答辩、PPT等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课上的思考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理解和认识程度;2. 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种植方式和农作物;3. 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对古代农耕文明的价值进行思考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实施,学生对于古代的农耕文明及其价值应当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课中的互动讨论以及现场模拟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历史文化教学具备更好的实效性。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与游牧生活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第三章:农耕工具与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培养学生对古代智慧的赞赏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分析这些工具和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农耕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工具的作用和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分析原始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等展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文化的重要性。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202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________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________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与农业传统知识点: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与农业传统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 农耕的定义:以耕作和养殖为基本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形态。
2. 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始兴起。
3. 史前农耕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4.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利工程等。
二、农业传统的形成与传承1. 土地崇拜与祭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古代农民对土地充满敬畏和崇拜。
2. 农历与节气:古代中国农民根据天文、气象和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出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3. 农书农谚:如《农政全书》、《农谚大全》等,总结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经验与智慧。
4. 传统农业技术:耕作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料使用等。
三、农耕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 农业与农村社会结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3. 农耕文化的地域特色:南方水田文化、北方旱田文化等。
4. 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勤劳务实、敬畏自然、家族观念、尊老爱幼等。
四、农业传统的现代转型1.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
3. 农业与市场的结合:农产品市场化,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
4. 农村改革与乡村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等。
五、农耕文化与农业传统的保护与传承1. 农耕文化遗址的保护:如良渚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等。
2. 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如传统肥料的使用、有机农业等。
3. 农耕文化教育:将农耕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农业知识和环保意识。
4. 农耕文化节庆:如丰收节、农事体验活动等,弘扬农耕文化。
六、农耕文化与农业传统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了解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农耕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基本的农耕知识和农具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政策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实践操作,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农耕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耕文化教育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介绍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强调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章节:《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在作物生长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3. 农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农田,体验农耕劳动,学习基本的农具使用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农耕实践与劳动技能》4. 农业与环境保护:探讨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农业和环保意识。
教材章节:《农业与环境》5.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智能化农业等,激发学生对现代农业的兴趣。
中国的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导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农业文明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耕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来探讨其中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文明的起源与特点1. 农业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6000年之间,古代中国人开始了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他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化和养殖动物,发展了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明。
2. 农业文明的特点:a. 重视土地: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观念是土地至上。
中国人民认为土地是生存和繁荣的基础,尊重土地的价值和力量,并将其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
b. 循环农业:中国的农业文明强调循环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民通过利用农作物的剩余部分或农畜禽的粪便来施肥,保持土壤的肥沃度,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c. 和谐共享:中国的农业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农民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合作,不破坏环境。
他们也注重农民之间的合作与分享,形成了一种互助互利的社区关系。
二、农耕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 农耕文化的影响:a. 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耕文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兴起。
农业文明为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支撑,推动了手工工艺品、商业和文化的繁荣。
b. 价值观念的形成:农耕文化的传承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农民的勤劳、坚持和奉献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品质,他们注重家庭与社区的团结,重视传统道德和孝道观念。
c. 精神世界的寄托:农耕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耕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被视为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宗教中得到了表达。
历史教案: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概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起源于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
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广袤的土地、多样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在这个时期,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了农业生产。
农业文明的形成,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农耕文明的影响1. 食物供给和人口增长: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获得稳定的食物供给。
这使得人口得以增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聚落和社会组织。
2. 分工和社会发展:农耕文明的发展,促使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和工作。
有人专门负责耕种农田,有人从事手工业和贸易,有人担任组织和决策的角色。
这种分工使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3. 技术和科学进步: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人们发明了农具,掌握了灌溉、肥料和作物种植等技术,并研究了农作物的栽培和培育方法。
这些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人们通过祭祀活动、音乐舞蹈等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同时,农耕文明也为中国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和灵感。
三、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1.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在这里,人们种植了小麦、大米、豆类等作物,养殖了牲畜。
同时,黄河也为这里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灌溉水源。
由于黄河泥沙淤积,人们在农田上进行了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代表。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湿润,适宜稻米的种植。
人们通过开垦水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灵活应用稻田农业的方式,提高了农业产出。
第1课原始农耕文化
伏羲氏(新石器早期)
伏羲(生卒不详):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风姓,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尊称羲皇、戏皇、牺皇、太昊,史记中写作“伏牺”。
还被尊为神,称青帝,列入“五天帝”。
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他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神农氏(新石器中期)
“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
课堂补充知识:三皇五帝是谁: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
新课导入(2分钟)猜谜语
师: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
1、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
2、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
生:略(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可能对“粟”比较陌生)
师:谜底分别是粟和水稻,我们来看看它们都长啥样。
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小米(食堂早餐稀饭里有时会放小米,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是一种粗粮,水稻是我们今天的主食。
那这些谷物粮食是从什么时候被我们的先民发现和种植起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讲的“原始农耕文化”
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
靠在野外采集、打猎、捕鱼为生
议一议:
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
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
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今天我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骨耜的工具材质、类型及用途分别是什么?
P6图1-2(括号部分就是)
石磨盘和石球(用于粮食、稻谷加工)、多角沿釜(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河姆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在湖泊和沼泽边种植水稻。
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稻叶和稻杆的堆积。
新石器的曙光
在河姆渡遗址我们考古学家还挖掘出了先民们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图片展示)。
当时,南北方的先民都已掌握了一些原始的纺织技术,学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对比新、旧差异)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二号展柜
P5人工栽培水稻从何而来?(看视频)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三号展柜
河姆渡原始居民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为便于通过河流湖沼,他们用木头制成简陋的小船。
在遗址中发现了木质的船桨和陶质的微型舟。
许多资料表明,采集和渔猎在他们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因为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
早期人类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长江中下流(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可以防蛇虫鼠蚁;可以防洪水猛兽。
防兽。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参考答案:
1.河姆渡人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2.种植水稻;
3.已会饲养家畜、会制陶器;
4.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
二、北方的农耕文化:
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
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并且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学术上称它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这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史海拾贝--中国:世界栽培作物起源的重要中心
菽:shū,豆类的总称。
稷:jì,即粟,五谷之长。
一说为不粘的黍(北方谓之黄米),又说为高粱。
半坡遗址博物馆四号展柜
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
动脑筋:为什么不一样?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半坡遗址村落复原图
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miǎn chí]县仰韶村发现。
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
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壕沟,用来排水及以防野兽侵害。
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
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
遗址。
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后,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于次年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坡博物馆。
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
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们埋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在这时实行族外婚。
南面为居住区,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
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
该区的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
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
这种大房子在一个村落中,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议事集会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