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强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6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一、说大纲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 (全一册)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 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 声誉极高。
《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 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 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等民歌体裁。
②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 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①引导学生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 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 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难点重点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①导入部分:学生在阿宝和张冬玲版的《信天游》音乐声中步入课堂。
首先播放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可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的兴趣。
(约3分钟)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 ?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学生回答, 我来总结。
“之所以西北民歌的旋律高亢、辽阔、悠长, 这与西北人民长期在高原山川之上演唱有着很大的关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 ,去感受 “上去高山望平川 的感觉”。
③完整聆听观看《上去高山望平川》视频之后 ,分小组讨论, 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 下面我来介绍“花儿”。
①“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多以唱情歌为主)。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这三首西北民歌,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地方风格,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2、了解花儿、信天游等民歌题材。
3、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环境、地形等对西北民歌特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生活条件、人文环境等对民歌的影响三、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四、教学内容《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花儿”)、《刨洋芋》(山西民歌)、《脚夫调》(陕西民歌“信天游”)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播放幻灯片1)(二)请学生浏览课本14——21页(三)问题导入师:我们班的同学是哪些民族的?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吗?还会唱自己本民族的歌曲吗?生:汉族、回族……师生互动学说少数民族语言。
师:咱们每个民族特有的性格决定了它的民族文化,当然也体现在音乐上,民歌就是其中的一种音乐类型,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来源于劳动。
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常见的体裁有:号子、山歌、小调等。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播放幻灯片2)(四)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1、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西北高原的所在地,并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环境。
(播放影像资料《拓展与探究4》)师: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2、欣赏歌曲(播放影像3)师:《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是一首青海“花儿”,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9页的内容,了解什么是“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古代民歌)一、教学设计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针对高中学生,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和人生的密切关系。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欣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材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共分四节内容。
由于本单元内容比较多我把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民歌的概况、特点等基本知识作为第一节的内容,之后再欣赏不同区域的民歌,今天我们要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动脑动手的能力都很强,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民歌概况,特点,分类,形成民歌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与创作歌曲的区别联系等基本知识。
2、通过实践对歌曲进行创编。
过程与方法:1、以中国民歌《关关雎鸠》为主线,通过小组竞赛、探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2、通过引导让学生对歌曲的创编,增强自主创编的能力。
3、通过探讨,让学生对祖国的民歌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
4、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族文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由于学生对中国民歌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难点:1、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及与创作歌曲的联系与区别。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精品教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选用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欣赏三首中原民歌,分别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聆听民歌,感受、体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在《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下,播放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用家乡的美景及音乐,引出:中原大地,师生共同讨论: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那里的民歌。
我国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同学们,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首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欣赏与体验(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歌曲的诞生背景,旋律、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
2、对比聆听(1)欣赏由著名歌唱家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版本,同时播放老师在费县白石屋自拍的DV录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诞生地,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王世慧演唱的这首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说课稿一、教材内容: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本课选用的内容是——高亢的西北腔,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刨洋芋》是山西的一首描写劳动生活的歌曲。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的热情。
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重点:重点: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难点: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四、教学程序根据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导入:这环节中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老师演唱《沂蒙山小调》,同学们马上能说出老师演唱的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此时用山东人唱原汁原味的山东民歌来激发学生兴趣,共同演唱这首歌曲。
唱完同学们为自己的演唱做一下评价并总结一下歌曲的特点是:舒展奔放,有乡土气息。
和同学们一起引出小品《不差钱》中的陕北模仿秀,同学们争先恐后模仿:“下面俄给毕老师······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且带领同学们一起唱上几句:“山丹丹的那个开花······”。
然后老师也模仿陕北话:“哈面俄给大家播放一段子实品······”,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小沈阳模仿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1)课题: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课型:欣赏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二、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三、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联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四、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理解民族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教学难点: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探究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民歌《茉莉花》。
(1)刚才听到的歌曲名是什么?(2)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领唱,合唱部分全体合唱。
(3)导入新课。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1、以测试的方式在教材的“拓展与探究”的第四题的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1)学生找出五省位置,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
(2)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
2、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1)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师:《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
3、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第一次聆听歌曲:歌曲有几句?(四句)(3)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
(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4、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1)“脚夫”是什么意思?(“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