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共33页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33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高一年历史(必修Ⅰ)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1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注意事项:1.试卷共4页。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黑色签字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写在第Ⅱ卷相应位置。
3.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要交第Ⅱ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等级制 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 A .幽王荒淫无道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3.右图是秦朝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
”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面的“----”应是( )A .皇帝B .太尉C .御史大夫D .丞相 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 、主张王位世袭制B 、主张宗法制C 、主张郡县制D 、主张分封制 5.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4页,7-8页)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13页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5-19页)(论述)毛泽东思想概念有三层:1、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主要内容: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本身的建设)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a、把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化的结果,探求其发生发展的合理的历史根据,也必须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化的视角去考察。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最明显表现为二元社会格局的出现:一方面,孤岛般、畸形繁荣、新事物纷然出笼的通商大都市崛起,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体之乡村的发展迟滞、日渐贫困、挣扎于生存危机。
这种二元格局从不同的层面制约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也许只有从城乡二元及其内在关系的维度才能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蕴。
本文主要从城乡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的角度,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革命是少数精英主观鼓动的结果还是历史演化的必然选择,是阻碍了社会现代化进程还是为现代化的大规模展开开辟道路,问题的求解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的二元格局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答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发展从根本上讲源自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与落后腐朽生产关系冲突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正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加强此的自身建设是坚持领导的应有之义。
毛泽东之所以非凡重视这一点,把党的建设作为三个法宝之一,是基于他对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的深刻熟悉。
中国此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成立的。
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一开始就代表着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联合他们共同奋斗。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这时农民成为组织的主要来源。
一批批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加入,他们在壮大党的力量的同时也把源于本阶级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行为带进党内,涣散着党的组织,危害着党的事业。
这种苗头一出现就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惕。
1928年11月他在写给党中心的报告中说:“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